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0 15:40
这个问题要追究到太阳系的形成。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而演变成了太阳。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在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一个个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物理里面有个角动量守恒定律�1�3 。�1�3即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由于角动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Drink-Me如果一定要深究的话,我觉得可以从物质形成的源头来看这个问题。原始的星云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离子组成,而我们知道原子、分子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其中原子的核外电子更是以光速围绕原子核运动。这应该就是角动量等的来源,而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特别是结合的时候,可以将物质原有的能量转换为动量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其间的转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