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有偿引用参考文献,一篇50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3 13: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9分钟前
印度植物科学家 Sunil Kumar Sahu 博士在中国工作期间,在一个名为“Reviewer 2 Must Be Stopped!”的小组发帖,表示收到一条有偿引用论文的信息,声称此事“荒谬”。此信息源自一条微信消息,内容为“有偿引用参考文献,一篇50元,有意者私聊”。此消息由一名男子发布于一个有在中国工作的外国研究者的微信群,使用英文书写并使用人民币报价。据公开资料,Sahu 在中国学习、工作多年,是获得过多项资助的外籍人才。
这个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有人谴责这是不可容忍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有人认为50元每篇的开价太低。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人接受这个报价,配合在手稿中引用指定的参考文献。但这件事激发了一个担忧:是否有人在经营大规模的引用农场?引用农场是一个通过互联网有偿招募作者配合在他们的手稿中插入特定的引用;或与“论文工厂”合作,在假论文中插入特定的引用,随后论文署上论文工厂的客户名字发表。在中国经营引用农场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巨大并持续增长,每年都有大批中国学者成为可以施加“有效”引用的文章的作者。
引用农场的实体(经营者)可能可以永远躲在暗处,但研究者配合引用农场进行引用操纵是可以被发现的。引用操纵最直接的表现是与文章内容完全不相干的参考文献。引用操纵也会有区别于正常的引用的、可以计量的表现,例如研究者之间的“引用互助”会改变他们的作者引用网络,可能有助于识别引用卡特尔。随着学界对引用农场有更多的认识,将来可能会出现能有效识别引用农场的方法。
研究者不应该配合引用农场。因为文章的全文包含了所有的引用,即便无法获取全文,也可以从引文数据库找到参考文献列表。理论上,借助全文和引文数据库可以调查数十年前发表的文章的引用行为是否存在异常。如果被发现文章中存在异常的引用,作者通常难辞其咎。此外,与研究者承担的风险相比,引用农场似乎只愿意提供很低的价格,这也是值得考虑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有偿引用参考文献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并指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引用农场的兴起。为了维护学术诚信,研究者应当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引用操纵,并关注可能存在的引用农场及其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