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武功描写的特点极其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2:4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10:49

  一、金庸笔下的武功描写并不单纯指武功本身,它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武功,使用不同的兵刃,他们便有着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二、“恰到好处”是中国哲学上的崇高境界。要做到“恰到好处”,必须要历经人生的各种磨炼,就如同一块璞,它得要经过千万次的打磨,才能成为美玉一样。金庸的武侠小说向人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将璞打磨成美玉的过程。

  三、金庸笔下的种种武功描写,非常独特,同时并不离谱,各有一定的道理可讲。这是因为,一方面,金庸重视武功的描写,因为作品中有很多矛盾,很多问题,要靠武功的打斗去化解、去解决,没有武功是断然不行的。但金庸同时又强调了武功的局限,因为武功并不是万能的。

  四、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外松内紧,也就是心态的松弛与精神的集中相结合。这就在有意无意之间,获得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共同性,分别综合了二者之长,而扬弃了二者之短,在雅文学与俗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是金庸笔下的武打为什么能够雅俗共赏,好看而又耐看的原因。

  五、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同一般,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还是表现在武功描写方面的不同流俗。在金庸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武功,都做了个性化、艺术化的处理。

  六、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武侠小说中,武打固然牵涉到人的生死荣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但武侠小说中的武打描写又是供人欣赏,供人品味的。对此,金庸是想得透,放得开,写得好,他笔下的武打是于严肃之中见活泼,于真实之中见趣味。

  (全文)

  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学之一。那么通过金庸小说中的武打描写,我们看一看,我们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中国文化中,对于“武”这个概念的探讨,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金庸的武侠中的武打,它所带给我们的想像是空前的。之所以他的小说这么有魅力,在“武”这个方面,超越了前人。

  在金庸笔下,那些使着奇奇怪怪兵刃的人,多数不是一流高手。你看金庸的小说,你放心,只要这个人物一出场,使用一个很奇怪的兵刃,你就可以断定,他肯定不是最主要的人物。上来一个老头,长着很长的胡子,手里拿着一对判官笔,你可以断定,这个人不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没有使这些兵刃的,或者这个人就是性格奇怪之人。比如说,《天龙八部》里面,南海鳄神,这个人物一出场,手里拿着一个鳄鱼剪,一个大剪刀。他动不动就“咔嚓”一下,把人家脑袋剪下来,这个人你可以断定,他不是一流人物。

  再比如说,李莫愁,手里拿着一柄拂尘,武功很厉害,她这个拂尘,不是扫地用的,不是掸沙发上的灰用的,你让她拂一下,就没命了。但是她也不是最高级的武侠人物,不是一流高手。武功的境界,在金庸笔下,一个没有出场的大侠,这个人叫独孤求败,在他的身上这个层次讲得极为清楚。他买了几把宝剑,给后人讲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包含了,武功的几层境界。

  第一层,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这个剑所向披靡,可以斩铜断铁。那么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年少嘛,所向披靡,见谁跟谁辩论,都把人打败。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喜欢跟人家辩论,显示自己有学问,以打败别人为荣,回家很高兴--然后回家多吃两个肉饼。其实,现在想来那是很幼稚的。那是一个幼稚的阶段。

  而超越这个阶段之后,他第二个阶段用的是一把轻剑,比较轻的宝剑。这时候功夫长了,能够举重若轻,这个时候能够干一番大事业。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他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我们常说,能够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比这个更深,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更进一步。

  那么到了最后,他用一把木剑,木头剑,这个木头剑是没有刃的,木剑本身不能伤人的。但是,这个木剑其实只是一个代表,说明他已经可以达到不用兵刃了,达到无剑的程度了。也就是说,他最后武功练到大成,是不依赖于外物。这个时候,他可以没有兵刃;也可以说,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用金庸的原话讲,武功练到这个程度,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他随便拿一个东西就是兵刃,就练到这个程度。就是说,这其实是庄子讲的“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奴役,外物完全被我所控制,所以你看上去他是两手空空,其实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而这个论述写的绝不仅仅是打架的境界,搏斗的境界,其实它是人生的境界。这种对人生境界的描述,中国人经常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写的。比如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用几句词,也论述了人生的几种境界,可能读过的朋友都知道。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在那块找啊,徘徊,有了疑问了;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就是说,你为了事业奋斗,艰难曲折,正走在长征路上呢,但是坚韧不拔。这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满世界找了一圈,没找着;回来一看,就在那旮旯蹲着呢,豁然开朗。这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

  孔子也曾经讲人生的境界,孔子讲得更朴素,他就用人的年龄来讲:“吾十五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讲最后的这个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像独孤求败最后那个无剑的阶段一样,做起事情来随心所欲。但是,随心所欲做的事情,全是合乎规矩的,你随便一做,就合乎规矩了。就好像在篮球场任何一个地方,你把球随便一扔,好像随便扔到了,“啪”,就进篮了,就是人生最后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就叫自由。自由,不是说,不听话,谁管你都不听,那不叫自由,那叫“二百五”,自由是要经过这样一个磨炼的阶段,最后一出手就“投篮”进去了,这才叫自由。所以一部中国哲学所讲的,就是要恰到好处,而恰到好处不是马路上随便能拣来的。而金庸他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武打,通过武功探讨了这个人生境界,他把这个武功哲学,提高到人生的方*上来论述。所以很多青少年都从中得到了,人生方面的领悟。我们从金庸的小说中也好,从其他武侠小说中也好,不可能学到实战中打架的方法,不可能对你打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你可以学到人生的方法,可以得到人生的启悟。比如说,百花错拳之美妙--《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打的拳,叫百花错拳,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百花,好像是色彩缤纷,但是是错的,但是错中又有不错,这个很奥妙,每一拳打出来似乎不对,但是加起来又是绝对正确的。像段誉所使的六脉神剑之奇幻,这个六脉神剑很有意思,他一旦使出来威力无比,他有时候使不出来,这很奇怪。看我们很多运动员也是,他一旦发挥出来金牌就是他的,甚至有的项目前四名都是中国的,但是一旦六脉神剑不灵了,使不出来,我们就一败涂地,连一个进半决赛的都没有。所以这就很像段誉的六脉神剑。

  还有化功*之阴险。就是说,人家辛辛苦苦练了几十年的功夫,给人家化掉。跟化功*相近的一个,叫北冥神功。这个是一正一邪。北冥神功是吸取人家的功力,但是这个正、邪的区别还显得不太清晰。我很推崇金庸笔下,北冥神功这种工夫,善于学习他人的本事,这个本事大的人,他不是说,天生的自己什么都学,他碰到别人,别人说一句话对他有用,他马上就记住,马上就融到自己的思想系统当中来,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本事。还有像辟邪剑法之妖孽,像降龙十八掌之刚猛,还有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之恍惚。我们想想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这个掌太厉害了,这个掌是威力很大。但是,不是什么人都能使,包括杨过自己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使用的,你必须自己黯然销魂的时候,心里愁得不行的时候,不想活了,这个时候这个功夫威力无穷,一旦你心情开朗,这功夫就不行,就打不过别人了。这里面很有道理。中国有个成语叫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你都不想活了,他反而能够胜利,所以说韩信让他的军队背水而战,背水一战,说,咱们都不活了,今个拼了,反而大获全胜。这里边是有生生死死变换的道理的。

  而金庸笔下的这些武功,我们如果说,把它都排列出来,那是排列不完的,排列一天恐怕也排列不完,举不胜举,精彩纷呈。一方面写得很神奇,听上去真妙。但是,同时很难得的是,他又写得尽量可信,合乎武术原理,合乎我们对人体极限的想像。我们想像,人体到底能干什么?他不是写得没边,有想像。金庸他既然写的这种武侠,是现实风格的武侠,他就和还珠楼主迥然不同,他不写还珠楼主那种绝对超自然的,没有。

  那么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许许多多的武侠小说,后来都忘了,留下的就是这些著名小说家的作品。其中,的确有一些写得很荒诞的武侠小说,那作者就是乱编,他没办法了。比如,写一个人物,被困在山洞里边了,出不去。山洞里边门口,堵上了多少万斤的大石头,出不去,在里边要困死,怎么办啊?在墙上摸索摸索,摸索出一套武功秘笈来。然后按照这个武功秘笈就练,练了两个时辰,武功大成。好吧,这一下子人就变了,一拳打出去,把这山打翻了,他就出去了。我说,你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这说明,这个作者的*,这只说明这个作者,说明你没有办法,正常地解决人物的困境,只能靠“怪、力、乱、神”来解决。就好像我们说,一些电视剧里边故事编不下去了,“故事不够,爱情来凑。”故事不够了,加一个第三者吧,把故事继续演下去。

  而在金庸的笔下,没有这些荒谬的东西。金庸特别强调了武功的局限。所以他一方面讲武功神奇,另一方面讲武功的局限。比如,金庸强调一个人武功再强,一掌打出去也不可能伤到三、五丈之外,这就是他把自己*住了。我们觉得,他写得可信的。就是这一掌打出去,可以不接触人体,而伤到人体,这是可能的。但是必须离得比较近,不可能说,离得三、五丈还能伤人,这是不可信的。所以说,这是比较写实的。

  再有,少林寺有72项绝技,叫少林寺72绝技。金庸说,天下不可能有一个人把它们都学全了,因为每一项绝技都博大精深,再厉害的少林高僧,一辈子的精力都用上,也只能学会十几项,学会了十几项一辈子就过去了。而且你学会几项,就可以横行天下,无敌了,没有必要学会72项。都学会72项干嘛呀?没有必要的。可是,在《天龙八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人物居然把它们都学会了。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会心里存一个疑问,不是说学不会吗?怎么有一个人都学会了呢?这个人叫鸠摩智。那么到后来,我们就发现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他所谓学会少林寺72绝技是假的!他自有一套叫小无象功,而且正因为他强行练这个少林寺72绝技,最后走火入魔,身体出了大问题,就好像一个人本来患点小感冒,每天打大量的抗生素,最后就会出来别的大病。

  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合乎科学道理的,又合乎浪漫主义的想像。比如说,鸠摩智强行练功,走火入魔怎么办呢?这每天受这个病痛的折磨,不能告诉别人,还要装作一个武林高手,最后恰恰是恶贯满盈的时候,掉到了枯井底污泥处。在枯井底污泥处,遇到段誉的北冥神功,段誉无意中把他的功夫给吸走了。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练了,这么些年的功夫全部废掉。而废掉之后,柳暗花明,人获得了新生。废尽了武功之后,鸠摩智忽然就大悟,大彻大悟,才知道人练武功是次要的,参透佛法才是重要的。所以他此后回到了吐蕃,回到*,专心研究佛法,成为一代高僧。

  鸠摩智是历史上的真人,是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个大哲学家,但是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曾经会武功,没有记载他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经历。那么金庸就把这个真人的历史,给他加上这么一段会武功的经历,又解释了他怎么废掉武功,怎么最后得来佛法,所以读来是既引人入胜,又非常可信。这是金庸了不起的地方。所以你看金庸笔下,有武功和人物和情节、结构都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功美学。金庸笔下写武打精彩的段落数不胜数,要是举例子读的话,会读上几天。

  那么我下面举一段很朴实的打斗场面,不是两个人武打,是萧峰打虎。我举一段萧峰打虎的场面,这是《天龙八部》第二十六回,叫“赤手屠熊搏虎”,写主人公萧峰,他流落到女真部落,就是现在的东北。东北那个时候,环境还没有破坏,东北虎遍地都是的时候,看见有一人在那里打虎。那个虎很凶猛,那个人招架不住,其实那个人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完颜阿骨打。萧峰叫道,老兄,我来帮你打虎。

  我们知道,打虎是很难写的,打虎难写,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现实生活中打虎的事情发生得很少,谁敢打虎?即使发生过,看见的人又很少,这是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自从《水浒传》中,写了武松打虎之后,谁还敢再写打虎!那不是没事找拍吗?已经前边已经有打虎了,写武松打虎写得那么好,你还敢写打虎?你有什么本事敢写打虎?就你也配写打虎吗?

  但是金庸他这样的作家,在心里有一种挑战意识,他说,我要试一试,我写一段打虎看怎么样。里边中间一段这样写的:“萧峰斜刺里冲将过去,拦住了两头猛虎的去路。”记住,这是两头猛虎,“那猎人见萧陡然冲出,吃了一惊,大声呼喝叫嚷,说的不是汉人语言。”因为那个猎人,就是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人家虽然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人家还亲自出来干活呢!亲自出来打猎,回去给老百姓吃。“萧峰不知他说些什么,当下也不理会,提起右手,对准老虎额脑门便是一掌,砰的一声响,那头猛虎翻身摔了个跟斗,吼声如雷,又向萧峰扑来。萧峰适才这一掌使了七成力,纵是武高强之士,受在身上也非脑浆迸裂不可,但猛虎头坚骨粗,这一记裂石开碑的掌力打在头上,居然只不过摔了个跟斗,又即扑上。”

  我们看,这一段写得非常写实,因为前边有了萧峰的武功天下一流,那个降龙十八掌,威力无人能比,打在石碑上石碑都可以打裂的,居然打在老虎头上,老虎只翻了一个跟头,非常可信。也说明这个老虎的厉害,写出了虎和人的区别,一个七、八百斤的动物,哪能被你一掌就打死!就是萧峰这样的人,都没把他写成这种神不可测的神功,不是神功。

  接下来,萧峰赞道:“好家伙,真有你的!”侧身开,右手自上而下斜掠,“嚓”的一声,斩在猛虎腰间。这一斩,他加了一成力,那猛虎向前冲出几步,脚步蹒跚,他写得非常准确,既没打爬下,也没有说纹丝不动,打得脚步蹒跚。”说明腰受伤了,已打成腰间盘突出了,“随即没命价纵跃奔逃。萧峰抢上两步,右手一挽,已抓住了虎尾,大喝一声,左手也抓到了虎尾之上,是两只手在抓住虎尾的,奋力,双手使劲回拉,那猛虎正自发力前冲,被他这么一拉,两股劲力一迸,虎身直飞向半空。”

  这个想像非常好,这合乎物理学道理的,就是两股力相等,一下子虎身子就迸到半空中了,那猎人提着铁叉,正在和另一头猛虎厮斗。完颜阿骨打,武功不如他,所以就借助一个工具,拿着一个杈子。突见萧峰竟将猛虎摔向空中,这一惊当真非同小可。只见那猛虎在半空中张开大口,伸出利爪,从空扑落。从空中就扑下来了。萧峰一声断喝,双掌齐出,“啪”一声闷响,霹在猛虎的肚腹之上。虎腹是柔软之处,这一招排云双掌正是萧峰的得意功夫,那大虫登时五脏碎裂,在地下翻滚一会,倒在雪中死了。

  我们看这一段描写,萧峰打虎写得既惊险又神奇,但是又真实可信,萧峰是书中的第一好汉,降龙十八掌打在虎头上没怎么样,翻一个跟头,腰上砍了一掌,老虎还能蹿起来,最后他是借老虎从空中下扑之力,加上自己的力量,而且打在老虎最柔软的部位,打它的内脏,才把老虎打死。所以这里既写出了萧峰的神勇,也写出了老虎的厉害,老虎如果不厉害,英雄的威风是显不出来的。所以说,我们看,这一点他既继承了武松打虎,武松打虎也是要把老虎写得很厉害。如果老虎不厉害,武松威风就出不来。但是又和那个绝不雷同,和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都绝不雷同。所以这一段萧峰打虎,并不是金庸小说中最精彩的武打。但是一样写得这样活灵活现,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这一段又是他下一步结识完颜阿骨打,进入女真部落,最后回到大辽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正是通过这个打虎,使完颜阿骨打佩服他,两个人结为朋友。然后又遇到大辽国的皇帝出来,然后他回到大辽,最后完颜阿骨打又去救他,等等。所以这一段描写,就是和情节和人物,都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也有其他一些学者,概括金庸的武功,说他的武功还是性格化的。比如说,岳不群这种人,他就学辟邪剑法,所以他人是阴毒之人;像脾气暴躁的,叫武臣道长,他的武功叫72路追魂夺命剑,一个年纪很大老头子,脾气还是很暴躁,善恶分明;像黄蓉,黄蓉是一个机灵鬼,聪明绝顶的小姑娘,所以她不到两个时辰,就学会了一套叫逍遥游的拳法。这个逍遥游要求人非常聪明,才能学会。然后,郭靖看得很羡慕,郭靖也想学,一看黄蓉这么快就学会了,我也要学这个逍遥游。洪七公就告诫他说,这个逍遥游不是你能学的,你很笨,你学不会,说你就算拼命,也学不会。我就拼命反复练嘛,这笨鸟先飞。洪七公就说,你就算拼命记住了,你使出来,一点也不逍遥,所以你打出来的东西,都是笨手笨脚,愁眉苦脸的。这个逍遥游被你一使,就变成了苦恼爬,而不是逍遥游,在你手下变成苦恼爬了。所以我们看郭靖这个人,他是不能学这种很聪明的武功的,他就是靠本事,靠实实在在的力量。所以这是可以说是,武打性格化所规定的。

  再有,艺术化。比如说,《天龙八部》里面,虚竹和丁春秋之战,每一招都凶险,招招凶险攻向敌人要害,但是偏偏的,姿势却那样地幽雅、美观,像我们前面讲的洪七公和黄蓉过招一样,像武打一样。还有,金庸继承了前人,他的武功的名称,都是极富美学魅力的,他的武功的名称,把一部中国的文化都点活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诗、词、歌、赋,都用到武功上了。

  还有,金庸武打又很讲究和环境的变化。他武打的场景化,这是超越前人的。因为金庸他年轻的时候,他做过编剧,他搞过话剧,搞过影视,这些他都做过,所以他非常注意舞台效果,所以金庸他没写长武打。他把环境写得很清楚,什么人是表演者,什么人是观看者,什么人是偷看者,都清清楚楚。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面,郭靖与黄蓉在牛家村养伤,两个人在夹壁里面,然后看到这个屋里边,不断地发生各种故事,各种人来,他俩在旁边看。我们想,这不就是一个话剧舞台吗?就是一个话剧舞台,两个人旁边,然后看着这里演各种戏。他们能看见别人,别人看不见他们。

  金庸非常善于写这种偷看、偷听的场面,从中引发出情节的转折。特别像一些大的打斗场面,简直就像电视台举办的那种知识大赛,歌舞大赛一样,有的时候像春节晚会。你像《倚天屠龙记》里面,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那一路一路站起来打,那就像一个春节晚会一样的。所以我建议我们春节晚会的节目组,一定要看看金庸的小说,从中吸取一点灵感。

  大战,像大战聚贤庄,大战陆家庄,一场接一场,那比写千军万马的厮杀,还要好看,还要经典。有的时候,我们虽然看到小说里,写的是千军万马的厮杀,但出来的就两人,打一下就下去了,别人都是傻乎乎的观众。而金庸小说中,是很多人在乱打,然后又写得很清楚,条分缕析。

  从小的方面讲,金庸的武打还注意张弛结合,注意武打的趣味化。他的武打经常是打一会儿,很严肃、很紧张,中间穿插一些趣味。比如,《笑傲江湖》,江湖里面有六个同胞兄弟,叫“桃谷六仙”。“桃谷六仙”武功非常高,但是头脑好像不太灵,傻啦巴叽的,父母不太讲究优生学,一胎生了六个,智力不太高,每天在一起辩论,谁先生出来的,谁第六个生出来的等等,这些很高深的问题。所以他们六个经常一出场,就把严肃的场合搅乱,而且他们武功非常猛,他们经常抬起一个人来,要把他撕成若干块。所以这样的情况出现,就使严肃中加入了趣味。所以说,你看金庸的小说的武打场面,相当于欣赏晚会,没有人说,看着一半晚会要出去打架了;晚会很好,我出去把邻居他们家玻璃砸了,没有!

  所以金庸的小说对于青少年,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我们实际的感受中讲,都只有向上的、健康的、鼓舞的作用。而且,正像你不能看了《红楼梦》中的菜,就照着那个菜谱去烹饪一样的,金庸小说中的武打,你也不能看了之后,就照猫画虎地出去,跟人家搏斗。小说中的菜谱,如果照着那个菜谱,来做出来的菜,据说都是很难吃的,包括我们讲的黄蓉,和洪七公做的那几味菜。在书里看得奇妙无比,但是我想,你要真那么做出来,真的会好吃?我对此事画问号的。

  而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我们也应该抱同样的态度,阅读这些武打场面,我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应该获得的是人生方面的启悟,而绝不是我们要跟谁三拳两脚过招方面的启发。如果不信,你就可以去尝试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打斗,不但和武侠小说中的描写相距甚远,和我们武术学院,所教会的那些武术套路,都相距甚远。我自己有一个专门学武术的同学,他学了武术几年毕业之后,跟同学说,咱们学了几年武术,也从来没跟人家过过招,哪天试一试。

  有一次,在饭馆里喝酒,和邻桌的一伙黑道上的朋友,发生冲突,就打起来了。还没等他们亮出招式,就被人家--那群小流氓,用啤酒瓶子一顿,都给打到桌子下面去了。就是他们这时候才发现,学校里学的武术,原来没什么太大的用处。那么回到武侠小说中来,武侠小说中的武功,不能当成技术来看,而应该当成艺术来看。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武功看到艺术,看到人性,看到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10:50

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学之一。那么通过金庸小说中的武打描写,我们看一看,我们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中国文化中,对于“武”这个概念的探讨,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金庸的武侠中的武打,它所带给我们的想像是空前的。之所以他的小说这么有魅力,在“武”这个方面,超越了前人。

在金庸笔下,那些使着奇奇怪怪兵刃的人,多数不是一流高手。你看金庸的小说,你放心,只要这个人物一出场,使用一个很奇怪的兵刃,你就可以断定,他肯定不是最主要的人物。上来一个老头,长着很长的胡子,手里拿着一对判官笔,你可以断定,这个人不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没有使这些兵刃的,或者这个人就是性格奇怪之人。比如说,《天龙八部》里面,南海鳄神,这个人物一出场,手里拿着一个鳄鱼剪,一个大剪刀。他动不动就“咔嚓”一下,把人家脑袋剪下来,这个人你可以断定,他不是一流人物。

再比如说,李莫愁,手里拿着一柄拂尘,武功很厉害,她这个拂尘,不是扫地用的,不是掸沙发上的灰用的,你让她拂一下,就没命了。但是她也不是最高级的武侠人物,不是一流高手。武功的境界,在金庸笔下,一个没有出场的大侠,这个人叫独孤求败,在他的身上这个层次讲得极为清楚。他买了几把宝剑,给后人讲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包含了,武功的几层境界。

第一层,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这个剑所向披靡,可以斩铜断铁。那么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年少嘛,所向披靡,见谁跟谁辩论,都把人打败。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喜欢跟人家辩论,显示自己有学问,以打败别人为荣,回家很高兴--然后回家多吃两个肉饼。其实,现在想来那是很幼稚的。那是一个幼稚的阶段。

而超越这个阶段之后,他第二个阶段用的是一把轻剑,比较轻的宝剑。这时候功夫长了,能够举重若轻,这个时候能够干一番大事业。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他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我们常说,能够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比这个更深,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更进一步。

那么到了最后,他用一把木剑,木头剑,这个木头剑是没有刃的,木剑本身不能伤人的。但是,这个木剑其实只是一个代表,说明他已经可以达到不用兵刃了,达到无剑的程度了。也就是说,他最后武功练到大成,是不依赖于外物。这个时候,他可以没有兵刃;也可以说,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用金庸的原话讲,武功练到这个程度,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他随便拿一个东西就是兵刃,就练到这个程度。就是说,这其实是庄子讲的“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奴役,外物完全被我所控制,所以你看上去他是两手空空,其实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而这个论述写的绝不仅仅是打架的境界,搏斗的境界,其实它是人生的境界。这种对人生境界的描述,中国人经常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写的。比如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用几句词,也论述了人生的几种境界,可能读过的朋友都知道。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在那块找啊,徘徊,有了疑问了;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就是说,你为了事业奋斗,艰难曲折,正走在长征路上呢,但是坚韧不拔。这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满世界找了一圈,没找着;回来一看,就在那旮旯蹲着呢,豁然开朗。这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

孔子也曾经讲人生的境界,孔子讲得更朴素,他就用人的年龄来讲:“吾十五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讲最后的这个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像独孤求败最后那个无剑的阶段一样,做起事情来随心所欲。但是,随心所欲做的事情,全是合乎规矩的,你随便一做,就合乎规矩了。就好像在篮球场任何一个地方,你把球随便一扔,好像随便扔到了,“啪”,就进篮了,就是人生最后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就叫自由。自由,不是说,不听话,谁管你都不听,那不叫自由,那叫“二百五”,自由是要经过这样一个磨炼的阶段,最后一出手就“投篮”进去了,这才叫自由。所以一部中国哲学所讲的,就是要恰到好处,而恰到好处不是马路上随便能拣来的。而金庸他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武打,通过武功探讨了这个人生境界,他把这个武功哲学,提高到人生的方*上来论述。所以很多青少年都从中得到了,人生方面的领悟。我们从金庸的小说中也好,从其他武侠小说中也好,不可能学到实战中打架的方法,不可能对你打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你可以学到人生的方法,可以得到人生的启悟。比如说,百花错拳之美妙--《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打的拳,叫百花错拳,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百花,好像是色彩缤纷,但是是错的,但是错中又有不错,这个很奥妙,每一拳打出来似乎不对,但是加起来又是绝对正确的。像段誉所使的六脉神剑之奇幻,这个六脉神剑很有意思,他一旦使出来威力无比,他有时候使不出来,这很奇怪。看我们很多运动员也是,他一旦发挥出来金牌就是他的,甚至有的项目前四名都是中国的,但是一旦六脉神剑不灵了,使不出来,我们就一败涂地,连一个进半决赛的都没有。所以这就很像段誉的六脉神剑。

还有化功*之阴险。就是说,人家辛辛苦苦练了几十年的功夫,给人家化掉。跟化功*相近的一个,叫北冥神功。这个是一正一邪。北冥神功是吸取人家的功力,但是这个正、邪的区别还显得不太清晰。我很推崇金庸笔下,北冥神功这种工夫,善于学习他人的本事,这个本事大的人,他不是说,天生的自己什么都学,他碰到别人,别人说一句话对他有用,他马上就记住,马上就融到自己的思想系统当中来,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本事。还有像辟邪剑法之妖孽,像降龙十八掌之刚猛,还有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之恍惚。我们想想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这个掌太厉害了,这个掌是威力很大。但是,不是什么人都能使,包括杨过自己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使用的,你必须自己黯然销魂的时候,心里愁得不行的时候,不想活了,这个时候这个功夫威力无穷,一旦你心情开朗,这功夫就不行,就打不过别人了。这里面很有道理。中国有个成语叫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你都不想活了,他反而能够胜利,所以说韩信让他的军队背水而战,背水一战,说,咱们都不活了,今个拼了,反而大获全胜。这里边是有生生死死变换的道理的。

而金庸笔下的这些武功,我们如果说,把它都排列出来,那是排列不完的,排列一天恐怕也排列不完,举不胜举,精彩纷呈。一方面写得很神奇,听上去真妙。但是,同时很难得的是,他又写得尽量可信,合乎武术原理,合乎我们对人体极限的想像。我们想像,人体到底能干什么?他不是写得没边,有想像。金庸他既然写的这种武侠,是现实风格的武侠,他就和还珠楼主迥然不同,他不写还珠楼主那种绝对超自然的,没有。

那么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许许多多的武侠小说,后来都忘了,留下的就是这些著名小说家的作品。其中,的确有一些写得很荒诞的武侠小说,那作者就是乱编,他没办法了。比如,写一个人物,被困在山洞里边了,出不去。山洞里边门口,堵上了多少万斤的大石头,出不去,在里边要困死,怎么办啊?在墙上摸索摸索,摸索出一套武功秘笈来。然后按照这个武功秘笈就练,练了两个时辰,武功大成。好吧,这一下子人就变了,一拳打出去,把这山打翻了,他就出去了。我说,你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这说明,这个作者的*,这只说明这个作者,说明你没有办法,正常地解决人物的困境,只能靠“怪、力、乱、神”来解决。就好像我们说,一些电视剧里边故事编不下去了,“故事不够,爱情来凑。”故事不够了,加一个第三者吧,把故事继续演下去。

而在金庸的笔下,没有这些荒谬的东西。金庸特别强调了武功的局限。所以他一方面讲武功神奇,另一方面讲武功的局限。比如,金庸强调一个人武功再强,一掌打出去也不可能伤到三、五丈之外,这就是他把自己*住了。我们觉得,他写得可信的。就是这一掌打出去,可以不接触人体,而伤到人体,这是可能的。但是必须离得比较近,不可能说,离得三、五丈还能伤人,这是不可信的。所以说,这是比较写实的。

再有,少林寺有72项绝技,叫少林寺72绝技。金庸说,天下不可能有一个人把它们都学全了,因为每一项绝技都博大精深,再厉害的少林高僧,一辈子的精力都用上,也只能学会十几项,学会了十几项一辈子就过去了。而且你学会几项,就可以横行天下,无敌了,没有必要学会72项。都学会72项干嘛呀?没有必要的。可是,在《天龙八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人物居然把它们都学会了。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会心里存一个疑问,不是说学不会吗?怎么有一个人都学会了呢?这个人叫鸠摩智。那么到后来,我们就发现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他所谓学会少林寺72绝技是假的!他自有一套叫小无象功,而且正因为他强行练这个少林寺72绝技,最后走火入魔,身体出了大问题,就好像一个人本来患点小感冒,每天打大量的抗生素,最后就会出来别的大病。

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合乎科学道理的,又合乎浪漫主义的想像。比如说,鸠摩智强行练功,走火入魔怎么办呢?这每天受这个病痛的折磨,不能告诉别人,还要装作一个武林高手,最后恰恰是恶贯满盈的时候,掉到了枯井底污泥处。在枯井底污泥处,遇到段誉的北冥神功,段誉无意中把他的功夫给吸走了。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练了,这么些年的功夫全部废掉。而废掉之后,柳暗花明,人获得了新生。废尽了武功之后,鸠摩智忽然就大悟,大彻大悟,才知道人练武功是次要的,参透佛法才是重要的。所以他此后回到了吐蕃,回到*,专心研究佛法,成为一代高僧。

鸠摩智是历史上的真人,是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个大哲学家,但是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曾经会武功,没有记载他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经历。那么金庸就把这个真人的历史,给他加上这么一段会武功的经历,又解释了他怎么废掉武功,怎么最后得来佛法,所以读来是既引人入胜,又非常可信。这是金庸了不起的地方。所以你看金庸笔下,有武功和人物和情节、结构都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功美学。金庸笔下写武打精彩的段落数不胜数,要是举例子读的话,会读上几天。

那么我下面举一段很朴实的打斗场面,不是两个人武打,是萧峰打虎。我举一段萧峰打虎的场面,这是《天龙八部》第二十六回,叫“赤手屠熊搏虎”,写主人公萧峰,他流落到女真部落,就是现在的东北。东北那个时候,环境还没有破坏,东北虎遍地都是的时候,看见有一人在那里打虎。那个虎很凶猛,那个人招架不住,其实那个人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完颜阿骨打。萧峰叫道,老兄,我来帮你打虎。

我们知道,打虎是很难写的,打虎难写,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现实生活中打虎的事情发生得很少,谁敢打虎?即使发生过,看见的人又很少,这是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自从《水浒传》中,写了武松打虎之后,谁还敢再写打虎!那不是没事找拍吗?已经前边已经有打虎了,写武松打虎写得那么好,你还敢写打虎?你有什么本事敢写打虎?就你也配写打虎吗?

但是金庸他这样的作家,在心里有一种挑战意识,他说,我要试一试,我写一段打虎看怎么样。里边中间一段这样写的:“萧峰斜刺里冲将过去,拦住了两头猛虎的去路。”记住,这是两头猛虎,“那猎人见萧陡然冲出,吃了一惊,大声呼喝叫嚷,说的不是汉人语言。”因为那个猎人,就是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人家虽然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人家还亲自出来干活呢!亲自出来打猎,回去给老百姓吃。“萧峰不知他说些什么,当下也不理会,提起右手,对准老虎额脑门便是一掌,砰的一声响,那头猛虎翻身摔了个跟斗,吼声如雷,又向萧峰扑来。萧峰适才这一掌使了七成力,纵是武高强之士,受在身上也非脑浆迸裂不可,但猛虎头坚骨粗,这一记裂石开碑的掌力打在头上,居然只不过摔了个跟斗,又即扑上。”

我们看,这一段写得非常写实,因为前边有了萧峰的武功天下一流,那个降龙十八掌,威力无人能比,打在石碑上石碑都可以打裂的,居然打在老虎头上,老虎只翻了一个跟头,非常可信。也说明这个老虎的厉害,写出了虎和人的区别,一个七、八百斤的动物,哪能被你一掌就打死!就是萧峰这样的人,都没把他写成这种神不可测的神功,不是神功。

接下来,萧峰赞道:“好家伙,真有你的!”侧身开,右手自上而下斜掠,“嚓”的一声,斩在猛虎腰间。这一斩,他加了一成力,那猛虎向前冲出几步,脚步蹒跚,他写得非常准确,既没打爬下,也没有说纹丝不动,打得脚步蹒跚。”说明腰受伤了,已打成腰间盘突出了,“随即没命价纵跃奔逃。萧峰抢上两步,右手一挽,已抓住了虎尾,大喝一声,左手也抓到了虎尾之上,是两只手在抓住虎尾的,奋力,双手使劲回拉,那猛虎正自发力前冲,被他这么一拉,两股劲力一迸,虎身直飞向半空。”

这个想像非常好,这合乎物理学道理的,就是两股力相等,一下子虎身子就迸到半空中了,那猎人提着铁叉,正在和另一头猛虎厮斗。完颜阿骨打,武功不如他,所以就借助一个工具,拿着一个杈子。突见萧峰竟将猛虎摔向空中,这一惊当真非同小可。只见那猛虎在半空中张开大口,伸出利爪,从空扑落。从空中就扑下来了。萧峰一声断喝,双掌齐出,“啪”一声闷响,霹在猛虎的肚腹之上。虎腹是柔软之处,这一招排云双掌正是萧峰的得意功夫,那大虫登时五脏碎裂,在地下翻滚一会,倒在雪中死了。

我们看这一段描写,萧峰打虎写得既惊险又神奇,但是又真实可信,萧峰是书中的第一好汉,降龙十八掌打在虎头上没怎么样,翻一个跟头,腰上砍了一掌,老虎还能蹿起来,最后他是借老虎从空中下扑之力,加上自己的力量,而且打在老虎最柔软的部位,打它的内脏,才把老虎打死。所以这里既写出了萧峰的神勇,也写出了老虎的厉害,老虎如果不厉害,英雄的威风是显不出来的。所以说,我们看,这一点他既继承了武松打虎,武松打虎也是要把老虎写得很厉害。如果老虎不厉害,武松威风就出不来。但是又和那个绝不雷同,和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都绝不雷同。所以这一段萧峰打虎,并不是金庸小说中最精彩的武打。但是一样写得这样活灵活现,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这一段又是他下一步结识完颜阿骨打,进入女真部落,最后回到大辽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正是通过这个打虎,使完颜阿骨打佩服他,两个人结为朋友。然后又遇到大辽国的皇帝出来,然后他回到大辽,最后完颜阿骨打又去救他,等等。所以这一段描写,就是和情节和人物,都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也有其他一些学者,概括金庸的武功,说他的武功还是性格化的。比如说,岳不群这种人,他就学辟邪剑法,所以他人是阴毒之人;像脾气暴躁的,叫武臣道长,他的武功叫72路追魂夺命剑,一个年纪很大老头子,脾气还是很暴躁,善恶分明;像黄蓉,黄蓉是一个机灵鬼,聪明绝顶的小姑娘,所以她不到两个时辰,就学会了一套叫逍遥游的拳法。这个逍遥游要求人非常聪明,才能学会。然后,郭靖看得很羡慕,郭靖也想学,一看黄蓉这么快就学会了,我也要学这个逍遥游。洪七公就告诫他说,这个逍遥游不是你能学的,你很笨,你学不会,说你就算拼命,也学不会。我就拼命反复练嘛,这笨鸟先飞。洪七公就说,你就算拼命记住了,你使出来,一点也不逍遥,所以你打出来的东西,都是笨手笨脚,愁眉苦脸的。这个逍遥游被你一使,就变成了苦恼爬,而不是逍遥游,在你手下变成苦恼爬了。所以我们看郭靖这个人,他是不能学这种很聪明的武功的,他就是靠本事,靠实实在在的力量。所以这是可以说是,武打性格化所规定的。

再有,艺术化。比如说,《天龙八部》里面,虚竹和丁春秋之战,每一招都凶险,招招凶险攻向敌人要害,但是偏偏的,姿势却那样地幽雅、美观,像我们前面讲的洪七公和黄蓉过招一样,像武打一样。还有,金庸继承了前人,他的武功的名称,都是极富美学魅力的,他的武功的名称,把一部中国的文化都点活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诗、词、歌、赋,都用到武功上了。

还有,金庸武打又很讲究和环境的变化。他武打的场景化,这是超越前人的。因为金庸他年轻的时候,他做过编剧,他搞过话剧,搞过影视,这些他都做过,所以他非常注意舞台效果,所以金庸他没写长武打。他把环境写得很清楚,什么人是表演者,什么人是观看者,什么人是偷看者,都清清楚楚。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面,郭靖与黄蓉在牛家村养伤,两个人在夹壁里面,然后看到这个屋里边,不断地发生各种故事,各种人来,他俩在旁边看。我们想,这不就是一个话剧舞台吗?就是一个话剧舞台,两个人旁边,然后看着这里演各种戏。他们能看见别人,别人看不见他们。

金庸非常善于写这种偷看、偷听的场面,从中引发出情节的转折。特别像一些大的打斗场面,简直就像电视台举办的那种知识大赛,歌舞大赛一样,有的时候像春节晚会。你像《倚天屠龙记》里面,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那一路一路站起来打,那就像一个春节晚会一样的。所以我建议我们春节晚会的节目组,一定要看看金庸的小说,从中吸取一点灵感。

大战,像大战聚贤庄,大战陆家庄,一场接一场,那比写千军万马的厮杀,还要好看,还要经典。有的时候,我们虽然看到小说里,写的是千军万马的厮杀,但出来的就两人,打一下就下去了,别人都是傻乎乎的观众。而金庸小说中,是很多人在乱打,然后又写得很清楚,条分缕析。

从小的方面讲,金庸的武打还注意张弛结合,注意武打的趣味化。他的武打经常是打一会儿,很严肃、很紧张,中间穿插一些趣味。比如,《笑傲江湖》,江湖里面有六个同胞兄弟,叫“桃谷六仙”。“桃谷六仙”武功非常高,但是头脑好像不太灵,傻啦巴叽的,父母不太讲究优生学,一胎生了六个,智力不太高,每天在一起辩论,谁先生出来的,谁第六个生出来的等等,这些很高深的问题。所以他们六个经常一出场,就把严肃的场合搅乱,而且他们武功非常猛,他们经常抬起一个人来,要把他撕成若干块。所以这样的情况出现,就使严肃中加入了趣味。所以说,你看金庸的小说的武打场面,相当于欣赏晚会,没有人说,看着一半晚会要出去打架了;晚会很好,我出去把邻居他们家玻璃砸了,没有!

所以金庸的小说对于青少年,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我们实际的感受中讲,都只有向上的、健康的、鼓舞的作用。而且,正像你不能看了《红楼梦》中的菜,就照着那个菜谱去烹饪一样的,金庸小说中的武打,你也不能看了之后,就照猫画虎地出去,跟人家搏斗。小说中的菜谱,如果照着那个菜谱,来做出来的菜,据说都是很难吃的,包括我们讲的黄蓉,和洪七公做的那几味菜。在书里看得奇妙无比,但是我想,你要真那么做出来,真的会好吃?我对此事画问号的。

而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我们也应该抱同样的态度,阅读这些武打场面,我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应该获得的是人生方面的启悟,而绝不是我们要跟谁三拳两脚过招方面的启发。如果不信,你就可以去尝试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打斗,不但和武侠小说中的描写相距甚远,和我们武术学院,所教会的那些武术套路,都相距甚远。我自己有一个专门学武术的同学,他学了武术几年毕业之后,跟同学说,咱们学了几年武术,也从来没跟人家过过招,哪天试一试。

有一次,在饭馆里喝酒,和邻桌的一伙黑道上的朋友,发生冲突,就打起来了。还没等他们亮出招式,就被人家--那群小流氓,用啤酒瓶子一顿,都给打到桌子下面去了。就是他们这时候才发现,学校里学的武术,原来没什么太大的用处。那么回到武侠小说中来,武侠小说中的武功,不能当成技术来看,而应该当成艺术来看。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武功看到艺术,看到人性,看到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10:50

郭靖一招“亢龙有悔”刚猛无俦。郭靖性格质朴,用心专一,故其武功刚猛无俦。
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令人神伤。杨过因思念小龙女过度,无日不思,故其掌法中自然而然地带有黯然销魂的意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10:51

每个人的武功都符合性格特点。
东邪,潇洒飘逸,不拘小节
西毒,阴毒狡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10:52

武功有据可考,变化无穷,各有来历,..当然是表现人物性格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