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方如何分论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1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4:4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正面:(人恒过······而后喻)个人角度:人处在困境中才能奋发.
反面:(入则无法家······国恒亡)国家角度:国家没有忧惧往往会灭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4:4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主要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对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行阐述,其论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逻辑上则以此为前提,步步推进。先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两种情况引出论题,并列出八个方面的论据,证明“生于忧患”。然后以设问之形式,指出国恒亡之根本原因在于“安逸享乐”,并再次以事实为根据,分层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管子的治国之道是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利民为治国之本,治国有常。利民不以贪之。古代把“国”拆分为“口”、“玉”。“口”为百人生存之地,“玉”为王所掌权的“印”。两者结合就是“国”。所以“国”就是百人生存之地和王权统一的称谓。在“国”拆分为“口”、“玉”之前,古代把“国”拆分为“口”、“一”。“一”指统一掌管天下土地的天神,“口”指天下百姓。古代的王权没有把天神和百姓结合在一起,只掌管着象征统一天下的权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4:46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孟子的论证,孟子和管子他们两个在论证的时候,一个是出于君主的角度,一个是出于平民的角度。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