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3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2:29
论语的结构不是绝对的首尾呼应。
《论语》结构解析
(一)结构之一。凡人,圣人以至于庶人,必由学始。故而《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以《学而》为第一,乃《论语》众典之首。由学必“修己”,“安人”,“安百姓”。第一是修身、立己,为君子,成圣人,乃儒家道德哲学。第二是安人、利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儒家*哲学。整部《论语》以此二篇为核心,为第一部分。
(二)结构之二。《八佾》,季氏是诸侯之臣,其僭行天子之乐,说明当时之现状,诸侯违反周礼,僭越天子。如一通所言,“政既由学,学而为政,则如北辰,若不学而为政则如季氏之恶。”所以《八佾》次于《为政》。皇侃云:“不标季氏而以八佾名篇者,深责其恶,故书其事以标篇也”。《里仁第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滕文公下》),遇善则迁,逢恶则坠。故君子居处当审慎,择仁者之邻里而居。《里仁》次于《八佾》,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言季氏之恶正因不近仁爱,告诫世人当避恶从善,居处仁里。《公冶长第五》,世无明君,故贤人获罪。公冶长虽在枉滥缧绁之中而近仁,为后世师之。言人若不近仁,曲直难辨。故《公冶长》次于《里仁》。《雍也第六》,表明冉雍之才,“当堪南面而为臣,然而时不遇也”。之所以次于《公冶长》,“冉雍虽无横罪,亦是不遇之流”。在《公冶长》即已言明,贤人获罪,枉在缧绁。纵是有才亦是不遇之流也。从《八佾第三》至《雍也第六》,为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为基础和核心,倡导儒家仁学。
(三)结构之三。《述而第七》,孔子祖述尧典,自比老彭,述而不作,位于第七,次于《雍也》,道明世道险恶,“圣贤地闭,非为二贤之不遇而圣亦失常”,“以圣不遇来证明贤不遇,非贤之失”。所以,《述而》次于《雍也》。《泰伯第八》,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因贤而让国,为世所称道。此篇正是以泰伯之贤而能让国,反证孔子栖遑常谓,实系心虑。虽位飞九五,却秕糠累真,故次于《述而》。《子罕第九》,面对现实,贤人不遇,世道夷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因圣亦命也。因此,外*贵,既为秕糠,反而凝寂,所以孔子希言。故而《子罕》次于《泰伯》。从《述而第七》至《子罕第九》,为《论语》结构之三,道出孔子命运,既为圣贤,不为时用,“栖遑常谓,实系心虑”,却述而不作,故而希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四)结构之四。从《乡党第十》至《宪问第十四》,为《论语》结构之四。孔子既为圣贤,不为时用,周游列国,无所遇之。于是退而讲学,教授弟子,传道授业,因此才有颜渊之冠,子路之勇,允文允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乡党第十》,孔子教讲在于乡党。既为不用,朝廷感希,故而退还应于乡党,问道讲学。故《乡党》次于《子罕》。《先进第十一》,弟子进受业者,宜有先后。《先进》次于《乡党》,因既还教乡党,则进受业者,宜有先后。《颜渊第十二》,颜渊为孔门弟子之冠。三千门徒,进业之冠,莫过于颜渊。因此,还教乡党,宜有先后,冠于前者,当为颜渊。故而《颜渊》次于《先进》。《子路第十三》,子路亦为三千门徒之冠,只为勇者之冠。此篇所以次于《颜渊》,在于武劣于文,正所谓文能兴邦,武能定国。《宪问第十四》,原宪问孔子进往之法则,既允文允武,学优则宜当化天下。
(五)结构之五。自《卫灵公第十五》至《阳货第十七》,为《论语》结构之五,言明当时之现状,君不君,臣不臣。卫灵公为鲁国国君,昏庸无道,君则不君。而季氏乃鲁国之上卿,为鲁君之臣,豪强僭滥,臣则不臣。就连季氏之家臣亦为无道之陪臣。《卫灵公第十五》,所以次于《宪问》,在于学优宜化,然而卫灵公为无道之君,君不君,举时当不可仕之,故而《卫灵公》次于《宪问》。君既不君,臣亦当不臣。故季氏飞扬跋扈,豪强僭滥,为所欲为。季氏为鲁君之臣,君臣当有序,故《季氏》次于《卫灵公》。国君无道,国家昏乱,国臣无道,陪臣亦无道,《阳货》次于《季氏》,位第十七。
(六)结构之六。自《微子第十八》至《尧曰第二十》为《论语》结构之六,国家昏乱,贤宜远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若人人拂衣而去,谁为匡辅社稷!因此,有贤而避世者,亦必有挺身而出者。正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所不为,有所为而为,若人人揖让如尧,何愁太平不现!因此《尧曰第二十》在最后,乃为天下为公之大同理想。《微子第十八》次于《阳货》,乃是“天地闭,贤人隐”(《易经·坤文言》)。微子见纣王无道,必丧其位,故先拂衣归周以存其宗社。天下并恶,贤人隐退,所以《微子》次于《阳货》。《子张第十九》,“士见危致命”,表明国君若有难,臣必当致死,效忠于国君。次于《微子》,意为“既明君恶,臣当拂衣而去。但人人尽去,谁为匡辅”。“未得去者,必宜致其身”,匡辅社稷。故《子张》次于《微子》。《尧曰第二十》最后,道明天下之事,如若人人谦让,爱人如己,揖让如尧,则太平可睹,大同可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2:30
《论语》在结构上采用明显首尾呼应的形式并不多,但对比形式不少,主要是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比如以下一些: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5.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7.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9.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2:30
这当然不是了。 只是大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