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打春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48

我来回答

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0:48

各种迎春仪式中,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就是打春牛。

因为耕牛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几乎直接决定了一户人家农业生产的成败,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耕牛能够踏踏实实的劳作,为自家的农作出力。大家对耕牛都非常的爱惜,但又为了鞭策耕牛,所以人们就用材料做出耕牛的样子,然后鞭打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耕牛好好出力干活。这就是“打春牛”了。

最开始的时候,春牛是用泥土制作而成的,人们把春牛打碎以后,争相抢夺散落的土块,希望能够带来福气。唐朝诗人元稹就曾经在《生春二十首》中写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就描绘了这种热闹的景象。后来人们改进了制作方式,使用木头、芦苇或者纸张等材料制作春牛,避免了争抢的发生。

虽然制作春牛的材料有所改变,但是对于它的尺寸要求却非常的严格。春牛的身高一般四尺,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春牛全身长八尺,代表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牛尾巴则一尺二寸长,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

在各地的立春活动中,一般打春牛就是最为火爆的环节。人们会把提前制作好的春牛放在约定的地点,然后由当地的管事执鞭抽打以后,大家再挥鞭而上,一边打着嘴里还会喊着“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这样寓意美好的话语。周围往往聚集着围观的百姓,因为人太多插不上手,索性就跟着号子一起大声地呼喊。在呼喊声中,春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2:06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是以汉族为主的迎春习俗。唐代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而且直接影响并传入到了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之中。辽穆宗应历九年(969年)正月己丑,也就是1040年前立春这一天,便备好酒,“命殿前都点检夷腊葛代行土牛礼”(《岁时广记》)。

契丹人并于立春这一天举行“立春仪”:皇帝入殿,拜先帝画像、进酒,臣僚再拜。然后皇帝代“幡胜”(冠上的巾饰),并以等第赠臣僚幡胜,“于牛前上香,三奠酒”,由司仪“报春至,鞭土牛三匝”,还有“撒谷豆”、“击土牛、食春盘”等仪式。

同样,金朝也继承了鞭春牛这一迎春的习俗。《金史·海陵纪》明确记载:“立春,观击土牛”。而在金人的诗歌中记载鞭春牛的习俗更是屡见不鲜。“争牛击鼓欲惊雷”(岳春甫:《立春》)、“土牛已着劝牛鞭”(朱弁:《善长命作岁除日立春》)是金代在立春时节鞭春牛风俗的真实写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3:41

所谓打春,是旧时的习俗,立春的前一天,人们用泥土做成春牛,放在家门口,等第二天立春了,用红绿鞭子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
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 ”或“探春 ”,元时称为“卷煎饼”。元·韩弈《易牙遗意》栽:“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潮汕地区少羊”,故现在人们所吃到的多用猪肉作料,也有一种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馅,香甜可口。

---------------------------------------------
立春习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5:32

  1、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汉族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2、起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打春牛 图片蜡像来自深圳博物馆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男人们"鞭春"时,女人们"戴春",她们头戴色彩艳丽的纯幡,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饰物,老人和孩子则不忘"咬春",也就是吃春卷、春饼。从这种祖祖辈辈延续不断的迎春活动中,人们得到一种生命活力的释放,更获得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7:40

汉族刚时旧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0:21

不懂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