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早恋有关的几个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15

我来回答

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4:21

李桂枝 定宜庄

一,“早恋”一词的出现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早恋”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指的是中学生异性之间过于密切的交往现象。这个词一经出现,就被新闻媒体和教育界频频引用,“早恋现象”也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说,能将这一现象公开提出并见诸报端,与此前的视而不见和绝口不提相比,本身就是社会开放的一个表现,但也说明了这一现象在教师与家长中引起的忧虑,已达到一定程度。
但是“早恋”定义的提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家长和学校对早恋的界定多少带有扩大化的趋势,凡男女学生青春期一般的异*,也往往被教师与家长一概视为“早恋”,结果不仅未能有效予以制止,还经常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教师已开始注意到对这一定义的泛用导致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批评,如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闵乐夫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的采访时就说:“说‘早恋’就有批评倾向,有道德价值判断,不科学。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中学生恋爱’。”另一位教育学专家也认为,“早恋” 是一个并不科学的本土化定义:“目前这个词正渐渐有被淘汰的危机。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根本无法将人的恋爱情感用早或不早来区分”(刘琳:《浅谈中学生早恋的新特点及教育方法》)。
这些专家的呼吁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这一词汇的运用也经越来越小心。但这毕竟还是一个被频频引用的词,它出现的频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正是中学生中这一现象存在的普遍,以及学校与家长的忧虑与无奈与日俱增的反映。
当然,由于没有更准确的名词来代替它,我们本文也仍然采用“早恋”一词来展开论述。
二,教师对“早恋”问题态度的前后变化
从1949年直到1980年代之前,“性”的问题在全社会、甚至在成年男女之间都被视为一种禁忌,中学生的“早恋”现象虽然一直存在,但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长之间,对此都不会公开谈论,更不会见诸报端,表面上看似乎若无其事。但事实上,学校与教师却必不可免地要面对学生中的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对此还是相当紧张的。笔者之一1960年代中期在北京一所重点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些班主任便定期召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开会,要求人人深挖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事实上就是交代是否对某个男生产生过爱慕乃至朦胧之情,要求在如实交代之后严肃批判,将其消弭于萌牙之中。而如果当事人仍未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与行为,问题便会发生“质变”,重者被扣上“*品德不端”的帽子,略轻者也被视为品行不良,而为教师和同学所不齿,并使当事人终生蒙羞。这种做法到“*”时发展到极端,当时有个说法叫做“在灵魂深处爆发*”,对此很多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都有描述,兹不赘述。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早恋”问题已经得以在公开场合谈论,学校教师也认为这是一个应该正视而不是逃避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教育(属德育范围)的中心内容之一,但是这并不说明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转变,*色彩虽然淡化了,但在教师和成年人心目中,“早恋”的学生仍然被视为“问题学生,”视为差孩子,甚至受到歧视。学校和教师也往往以简单粗暴的压制法处理早恋问题,如写检讨、停课、处分、广播点名、公开情书,这些做法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1980年代文心出版社曾刊登过一篇名叫《名声》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中学生因为“早恋”而“名声”大受损害,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故事,在教育界造成一定反响,使许多教育者注意到对“早恋”的处理应采取慎重的态度。但总的来看,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早恋”仍然是持否定态度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如何采取措施、将其有效地制止之上。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近年来,“早恋”问题在中学生中的发展越来越普遍,教师与家长虽然对此十分焦虑,也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予以阻止,但在方法上,却已经更注意从正面加以引导,如用讲座、咨询等形式,从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分散他们感情的单一取向等等。即使发现问题,也比较注意尊重学生,不轻易伤害他们。以往家长经常采取的翻阅学生日记、查看学生书包甚至跟踪学生行为的不尊重孩子隐私的方式,曾使学生十分反感,并导致矛盾激化,近年来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问题,一般不会再公然采取这样的举动,也有些家长,已经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些现象,不会明确反对孩子与异*往。
三,教师与家长反对“早恋”的原因
虽然在对待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上,社会已经有了更大的宽容度,家长和教师的处理方式也更为理性、更为缓和,但是我们认为,从整体上来说,成年人对这一问题的观念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他们对待“早恋”仍持否定态度,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其阻止,目前学校与家长最经常引用的一句劝阻孩子“早恋”的说辞,就是“莫食苦涩的青苹果”。
为什么莫食,据有关专家的说法,一是经济生活尚未。恋爱的目的是两性结合成婚,这需要经济上、生活上自立,而且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中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二是谈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男22岁,女20岁)相差甚远。恋爱是结婚的准备,如果恋爱的年龄与结婚的年龄相差太远,那就有悖常情。
这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将中学生青春期异性间的相互吸引与成年男女的恋爱混淆起来,从恋爱联系到结婚成家,又从结婚联系到生儿育女。问题是这种情况虽然并非不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中学生,他们的“早恋”并没有“两性结合成婚”这样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即使会有发生性关系的现象,但大多数也不会真的成家结婚,这种联系是让他们非常反感也不符合事实的。
这种情况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北京某中学一位初中班主任曾在班会上与同学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平时所说的“早恋”实际包括了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青春萌动,也就是进入青春期后,对异*兴趣、爱慕、好奇;二是爱恋集中在特定和个体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要转移注意力就会好一些;三是少男少女之间已经明确在“谈恋爱,”情书往来,甚至“私订终身”;四是过早发生性行为。这应该是对“早恋”的一个比较客观的界定。
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早恋”的担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影响学习
许多老师和学生父母都谈到,孩子读到中学,最担心的就是他们陷入“早恋”的情绪波动中而影响学习。有中学生家长说:“念中学的男孩女孩来往过密,没有任何好处。教育部门要解决的是,让男孩女孩在这个时期专心学习。”
尽管很多孩子认为早恋不会影响学习(在上述某中学班主任在班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7•5%的学生认为早恋可以促进学习),但也有专家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早恋的学生情绪很不稳定。被调查者中,45%的学生认为恋爱使自己变得很敏感,22%的人认为自己变得很脆弱,另有近70%的学生承认早恋使自己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也承认:既有一个“恋”字,就表示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投入真感情,而真情又不易磨灭,只能徒增烦恼。
2,担心他们过早发生关系,北京各中学组织学生观看的有关性教育光盘中,就有某女孩与男青年过早发生性行为,直到发现怀孕,被男友抛弃,险些服毒自尽的故事,教师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来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警惕。
在这两点中,第一点无疑是社会关心“早恋”、家长强烈要求学校教师与有关专家采取措施阻止“早恋”的核心原因。这与中国社会中“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直接相关。中国的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接受十几年的教育,通过考取大学而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而中国的学校教育,多年来都是应试教育,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都围绕着升学率进行。如今则更进一步,一个学校升学率的高低,甚至关系到这个学校的能否存在。这一切,使教师与家长将所有有可能妨碍学生安心学习的因素,一概视为洪水猛兽,必除之而后快,对于学生的“早恋”现象如此地如临大敌,如此地引起全社会关注,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笔者之一在美国生活期间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美国中学生青春期的生长环境,相比之下要比中国宽松,这与他们对于青少年学习的看法与中国家长不同,有直接的关系。
四,我们的看法
只要高考这一体系不发生根本改变,应试教育也不会被根除,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更非一朝一夕就可扭转。所以,要让教师或家长,对于“早恋”的观念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都是不现实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如今也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两点。
首先,青春期的这种异性相吸引,既不是1960年代时被认为的道德堕落,也不完全是后来常说的“精神空虚”以及接受不健康影视剧影响的结果,而应该视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就是说,不出现这样的感情和心理,反而是不正常的表现。只有承认和正视这一点,才不会再将中学生的正常交往一言以蔽之为“早恋”,并当作一种负面的行为,予以徒劳无功和批评阻止以及所谓的“引导”。
其次,学校和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不仅知识是学问,人际关系和人生、爱情也同样是一个人应该学习、锻炼的学问,也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多年来的空白。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多已经在人生路上备尝苦果。这里谨举一个小例子:
北京某个新兴产业开发区聚集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IT业的优秀人才,他们绝大多数是毕业于中国顶尖大学的硕士、博士,如今事业有成,薪金不菲,却到三十岁左右无法找到合适的配偶成婚。当媒体披露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丧失了恋爱能力的时候,曾引起全社会震惊。的确,他们从小就被告诫要投入全身心去努力学习,直到考取大学,不少家长仍然为孩子定下“不许谈恋爱”的规矩。及至他们按照家长和社会的要求长大以后,却发现自己不会与人相处,不会交际,尤其不会与异*际。结果是这个开发区的街道,还要扮演为他们寻找配偶、教会他们怎样生活的角色。这个教训,的确令人深思。
总之,如今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已经省悟,他们的学生和孩子,在为成为社会成功人士而努力的同时,也将要扮演恋人、夫妻的角色,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与否将决定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否获得正常、幸福的生活,在这方面,他们同样需要接受强有力的教育,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拥有成功的人生。
只有更多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才会得到更理性的对待,他们的成长环境也才会更公平、更宽松。

作者简历:
李桂枝,女,1941年9月生,汉族。*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古史学会理事,专业为中国辽金史、北方民族史。曾有《辽金简史》等专著出版。
定宜庄,女,1948年12月生,满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专业为清史、满族史。曾有《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等专著出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4:22

我想早恋,可是已经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4:22

早恋,因人而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4:23

可是已经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4:24

标题:早恋真幸福!
俗话说,1好马不吃窝边草。2好马不吃回头草。3好马不吃眼前草。4好马不吃一堆草。
经验的教训啊~恨!
你写一个字。“爱”然后,想想。拆解一下,分析一下。看看能不能悟出为什么。然后再写“情”。最好查根情有关的词语解释。理解一下,什么是,爱情。

看见了么,上面三位,呵呵,跟俺都有这样的遭遇啊。加油吧。见到喜欢的女孩子,就下定决心去追!对女孩子要有所牺牲才能够博得他的欢喜。记住了!要全心的投入!才会有效果。而不是,只是写封情书、说句“我喜欢你”就完了。获得芳心是要经受考验的。我就是,没有用心去追求,现在才有些后悔。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又后悔。

记住,你喜欢一个女孩子,不要玩她!除非她喜欢你,否则你根本没戏!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更严重了。一次耍女孩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严重的很。不信,你去查查青少年心理学方面资料。
哈哈,吓吓你。人就是应该珍惜啊~

好了,加油。行动。不悔。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4:24

只因未能得到性满足,杀死17岁女友的海某目前还拘押在阿拉善左旗看守所。6月9日,审讯他的民警说,海某在指认凶杀现场时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漠视让办案人员吃惊不已。

少女横尸农田

2006年4月30日,一个惊天消息震撼了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人的心。一少女横尸于阿左旗体育场东侧的
农田里。案件很快告破,死者是阿盟民族中学一位17岁的女学生,凶手也是同校学生海某。

海某家住巴彦浩特附近的某嘎查,平时寄宿学校。4月29日下午,参加完期中考试的海某向老师写了请假条,说五一要回家,老师就准了假。其实海某并没有回家,而是打电话约女友通某逛街。下午,他俩与另外几个同学一道去饭馆吃了饭,又到多功能体育场的一家烧烤店喝了啤酒。从烧烤店出来后,海某与通某到体育场东侧聊天,聊着聊着双方发生了争吵,海某将女朋友拉扯到了农田地里。此时已经是4月30日凌晨1时许,夜色笼罩,四周寂静,海某向通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遭到拒绝后,顿时恼羞成怒,将女朋友摔倒在地,掐住了脖子。女友坚决不从,反手打了海某一记耳光,海某随即对女友拳脚相加,女友对海某的行为大加指责更激怒了海某。他将女友摁倒在地,用膝盖在其颈部连续撞击了几下,顿时,通某开始“啊——啊——”地痛苦*,并有浓浓的鲜血从嘴中流出。此时已经丧心病狂的海某趁通某失去反抗能力便实施了*。事后,海某又抓起沙土塞进了通某的口鼻中。见通某呼吸越来越微弱,甚至只有吐气而没有吸气时,海某心头掠过一阵恐惧,慌忙逃离了现场。凌晨2时,海某找到一同学说了事情的经过,恳求其帮忙把通某尸体弄到赛马场西面烧掉。半信半疑的同学骑摩托车带海某赶到现场,看到通某的尸体已僵硬,便稳住海某在原地等着,迅速到阿左旗*报了案。当民警赶赴现场时,海某已经逃离。30日下午6时许,海某打电话恳求另一同学送安眠药,刑侦人员得知消息从躲藏的一桥头下将海某抓获。

娇生惯养出孽子

据海某的班主任说,今年未满18岁的他是一个“问题”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只睡觉,下课不完成作业,学习一塌糊涂。课余时间经常打架斗殴,出入一些未成年人不应涉足的场所。尤其是他几次陷入早恋,班主任和学校都对此特别头疼。海某是高中生,按照常规,学校可以考虑开除品行不良的学生,但校方考虑到开除就意味着完全将其推向社会,就“手软”了。

就在这起令人震惊的命案发生前,海某的班主任曾多次让海某的母亲来过学校,双方商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但娇生惯养的海某让家长也束手无策。据海某交代,他先后与多名女生搞过恋爱,多次越了“禁区”,其中有的女孩还为他流产过。但是,从来没有女学生及其家长举报过。

命案直击教育软肋

悲剧发生后,人们为遇害少女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反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悲剧?学校、家庭和社会封闭式的“性”教育,是否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此外,如果家长能够尽早洞察这一切,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细微处入手预防孩子“变质”,海某能发展到今天吗?显然,学生思想动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经向旧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目前,早恋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中学,很多中学生甚至以有对象为荣,觉得交了异性朋友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魅力,在同学面前才有“面子”。早恋的后果往往会造成恋爱双方厌学,并提早涉入性的领域,以至引发犯罪。对于早恋的预防,一些教育工作者特别提出,社会学校必须重视性教育,不能再藏之掖之,而是要大胆面对。(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