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6: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1:27
我国的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到清朝废止的,通过这一考试为历朝历代挑选了诸多治国理政的人才。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出现了一种名为“八股文”文体,这种文体将文章的样式、排版、内容等进行了严格的*,在一定程度上*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八股文”主要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明清时期之所以要这样考主要是因为八股文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最公平的一种形式,且大多数人都能学得起,对于人的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能为国家挑选出适合的人才。
提起“八股文”,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不好的,认为这样一种文体方式不仅会*人的想象力,还会让国家止步不前。“八股文”考试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四书五经,考生们只要将这些书背熟,然后按照固定的格式书写即可,并不需要发散思维。这样一来,考生们的思想便被完全的禁了,所有人都放弃了思考,只知道死记硬背。
除了这样一个弊端外,“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否则明清时期的君王们也不会一直使用。“八股文”虽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特别死板,但却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方式。在古代,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四书五经,因此学习的门槛很低,倘若考得太高深了,对于很多平民而言根本无法企及。同时,“八股文”对于阅卷人来说也十分友善,因为样式相同,所以不会出现不公平的行为。
虽然“八股文”的内容很空,考生们只需要背诵即可,但这种方式对于考生的写作能力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八股文”的写作技巧与文体方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算得上是典范,能够写好“八股文”,那么在写其他形式的文章时都能信手拈来。“八股文”挑选的学子虽然说不上是最聪明的,但绝对上是最刻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