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5:18
提起“澶渊之盟”,有人会心疼杨家将七子去六子回,有人会痛骂这个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然而其实这个城下之盟竟给大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入寇,铁骑兵锋直指黄河边的澶州城,距离首都东京不过咫尺之遥。黑云压城城欲摧,汹汹而来的辽军将太平天子宋真宗吓坏了。而他的臣子们呢?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在朝议中,他们甚至建议宋真宗出奔成都或者金陵,以免被辽军逮到。然而,宰相寇准坚决反对这种亡国的方案,他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亲自坐镇澶州,与辽人决一死战。
在寇准的一直坚持下,宋真宗战战兢兢地率军到达了澶州城。天子降临,守城的宋军士气大振,不仅挫败了辽国骑兵的进攻,还幸运地用床弩一箭射杀了辽军主将。宋辽两国君主都认为此战是打不下去了,于是决定议和。《澶渊之盟》就在这种情况下签订了。从内容来看,盟约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点:其一,宋辽止战,两国结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其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其三,宋朝每年向辽国输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是以为岁币;其四,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正统历史大都认为赔款是耻辱的象征,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清朝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大都是数额巨大,增加了百姓的税收负担。可当时的宋朝呢?
当时的北宋已是高度发达,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500万贯,而明朝276年间的总铸钱量也仅1000万贯,可见宋朝商业之繁荣。宋朝的年财政收入折算为银绢为7000万两/匹以上。故当时真宗鉴于辽入侵对北方的破坏,准备承担“岁币”百万之数,以求和平。几经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
而双方开展的互市贸易,大都是北宋处于有利地位。而且双方边境的和平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汉族文化,为契丹民族最终消失、主流融入汉族打下了基础。所以很多时候,文化与和平的力量,反而大于军事力量。契丹在军事上没有被汉族征服,但却被汉文化所同化,并最终大多融入汉族。终辽一朝,辽国的经济命脉其实是紧紧握在宋廷手里的。
辽人使宋钱、读宋书、用宋货,在化敌于无形的“货币战争”里,威风八面的辽军其实只是尴尬配角,而战场上狼狈逃窜的宋人,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