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中的转移支付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0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8:17

  *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或企业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补偿的支出,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转移支付包括*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间的转移支付。
  ①*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的转移支付。由于*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②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指企业对非赢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等。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动的幅度和强度,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通常在萧条来临时,总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这样,可以增强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以抑制或缓解萧条。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减少转移支付量,可以抑制总需求水平的升高。当然,对于过度膨胀的需求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③*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对下级*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的、以*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税收返还的设计合理与否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合理程度。但是,我国的税收返还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与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驰。并且,税收返还虽然在名义上是*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地方财政对这部分资金具有最终决定权。
  (二)财力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应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形式。
  (三)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10436.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