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南非的军事压制,强化统治,目的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4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0:42

英国在南非的军事压制,强化统治,目的在于获取黄金和钻石。

达尔文并不坏,坏的是擅自将进化论扩大化的伪科学家。那样的论调进一步演化,就会变成创造一个只有优秀人种生存的更好的世界、劣等民族最好被除掉的极端粗暴言论。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披着优生学的外衣于19世纪末登场。

这样一来,欧洲建立殖民地帝国等行为也就理所当然,甚至都没有寻找正当理由的必要了。为了防止误解,这里必须强调一句。这种粗鲁的言论并没有被当时的多数人接受。当时也出现了对"欧洲近代"根本性的疑义,以及对其的批判性思考。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国民,知识分子也好,民众也好,*家也好,实业家也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站在文明的前沿,扩大这样的文明是理所当然的使命。即使是批判各国为获取殖民地而采取军事行动的社会主义者,虽然批判作为士兵的本国劳动群众的牺牲,但也不会去关注受到侵略、被殖民地化的当地人。

欧洲人能够整体具有文明化责任这一观念,背后也有压倒性的物质上的领先。不过,殖民地经营对本国来说是否经济合算、结果是否亏损,研究者对于这一问题意见不一。因为选择哪些因素、思考到何种层次、如何思考首先就是问题。

本来,在欧洲各国追求殖民地帝国主义是否将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点上意见也不一致。但是,在很多时候,经济考虑肯定发挥了作用。非要说的话,就是经济帝国主义。前文已述,英国在南非的军事压制和强化统治,目的在于获取黄金和钻石。

这就是资源问题。对印度和埃及的统治也与棉花生产联系在一起。工业化发展中需要所有的资源,这一点过去与现在一样,但当时甚至是使用军事手段露骨地攫取。英国不仅将殖民地直接置于统治之下以调配资源,也通过提供资本而将其纳入统治之下。

因为不直接进行军事控制、*统治,这种方式也被称为"非正式帝国主义",但是对于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来说,必须以进步的技术和巨额的资金为前提。同时,正如经常所说的那样,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工业化的推进,欧洲各国追求商品销售市场的热潮。

可以说,拉丁美洲和中国作为具有极大可能性的商品市场,备受瞩目。此外,随着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大,各国也将目光转向国外、转向欧洲以外,寻找剩余资本的投资地点。特别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向欧洲以外地区的投资规模日趋扩大。

作为殖民地扩大的好处,一些*家明确提出保障这些投资地。法兰西共和国时期的领袖、推进初等教育法的茹费理正是鲜明的例子。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国家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其中,在向欧洲内外投资方面,英国领先于其他国家。

从1870年开始到20世纪初,英国一国的投资额就占世界各国国外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接下来我们根据1913年英国在各投资地的投资数额,看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在哪里投资最多。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转换期,英国在工业生产领域被美国赶超,在进出口收支平衡上也持续出现了大幅贸易赤字。

除煤炭以外,其他资源也出现不足。尽管如此,英国依然占据世界经济中心、英镑继续作为基本货币,就是依靠从对外资本输出、海运以及国际保险业等领域获得的大额利益。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伦敦的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一直是世界经济中心。

全球经济的发展自然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是不能与*分开而独自发展的。关于苏伊士运河的问题已经在上文有所涉及。这条重要的运河原本是埃及在法国的技术援助下建设的,但是因为缺乏运营资金,埃及只好将经营权卖给英国。

当然,这与英国统治埃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后,到了20世纪中叶,强烈主张恢复民族国家的埃及宣布将运河收归国营,从而导致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法国大量购买*国债,从而带来了19世纪末法俄同盟关系的强化。

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和帝国时期的*在*理念和*上完全不同,但是,那完全不构成问题,两者经济联系的强化与军事同盟关系的强化互为表里。可以说,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利害对立和利害关系调整,使包括国民化的大众在内的多数国民对本国的利益变得敏感。

在国外与他国的对立和抗争或者本国的成功,有效地转移了国民视线,使他们忽略国内各种各样的对立,例如对外*上的农业和工业的利弊对立、劳资对立或者多样的社会问题,等等。比如德国。

虽然由于在国外的经济扩张和夺取殖民地,与英国等存在着激烈的对立,但是他们认为如果拥有新的海军力量的话就能够解决困难。为此,国家就必须避免内部的混乱,停止国内一切对立。劳动大众的利益同民族国家的利益在统一框架内,在世界舞台上战胜其他欧洲国家就是为了全体国民。

正如现代德国历史学家沃勒(Stefan Wolle)所解释的那样,学界对这样的*方针有诸多讨论,比如:它是否真的是俾斯麦自己的观点?是否出现过因严峻的对外抗争成为共识而国内纷争一时停止的状况?

但是,或多或少地可以说,19世纪末的欧洲各国国民对本国经济和军队在海外世界的发展和动向极为敏感。包括大众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解决构建殖民地帝国上的诸问题正是最符合国民利益的事情,并同意优先在国外的竞争,将社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放在第二位。

现代历史学将这种状态称为社会帝国主义。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将世界各地连接在一起的电缆结成电信网,将世界各地的消息快速高频地传送到欧洲各国。大众报纸在将消息传递给普通国民这一点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如果仅仅将此理解为信息量的扩大则不正确。我们反而可以认为,这种变化煽动威胁感、优越感和竞争心,煽动只将自身利益绝对化的爱国主义或者排外的民族主义情绪。完全不含自省观点的爱国主义,无条件地支持了殖民地帝国的形成。此外,将视线从内部的对立和问题转移到外部的问题,转变成无反省意识的爱国主义,不仅被排外性民族主义的思想家们接受,也被劳动大众接受。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状况不同,社会帝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19世纪末,劳动大众普遍认识到或感觉到个人的福利完全取决于帝国的发展。大众国民化,换句话说,国民的一体化也得以推进。

帝国主义并不是金融资本活动的结果,也不是以发财为目的的投机行为的结果,也不是军事至上的军队以及*家的地缘*学的判断使然,或者说不单单因为上述那些单个原因,而是一种将出于善意想承担文明化使命的市民阶级,以及当时殷切期望解决问题的劳动大众都牵连进来的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无论哪个国家,大多数国民都毫不怀疑地支持了开战。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