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49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素质。素质:一方面指心理学上的人的某些先天性特点,另一方面指的是失误本来的性质以及品质、质量等。现在更多的人讲素质包括了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身体条件,心理健康等等方面的综合衡量但尚未标准的概念。也就是说,素质本义主要指的是先天条件,与身俱来的特点。而后天素养和对先天已成条件的优化提升,就应该是素质教育。
二、我们应该怎样去所谓的素质教育
我们应该在对孩子任何一方面提升的时候,要兼顾孩子的其他方面,就像营养均衡一样。但是营养均衡,也得有主食作为支撑,否则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素质教育也一样。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身体健康指标,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道德秩序的培养,习惯习性的塑造,心理和态度对处事能力、缓解压力及表达情绪的心境优化。素质教育关乎孩子的应试能力、奋斗能力,其实更重要事是生活能力。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往往单一倾向于特长教育,其实特长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存在必要并应该重视,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特长去发掘、去引导、去培养、去专业化提高。因为是特长,就应该是领先于别的孩子的东西,而不是乱学,瞎学,学孩子不擅长和不喜欢的。让孩子因特长而感到优越感,使得孩子更加自信,这对孩子学习和其他方面更加有用。而且让孩子懂得,世界万物,世间万人,各有所长,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使得他在其他方面也将更加自信。而不仅仅是特长科目本身。
三、我们不能因素质教育而更加迷茫
我们不能被所谓的素质教育冲昏了头脑,对孩子成长引导更加迷茫。不能曲解素质教育,不能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让孩子拼命地学习各种艺术班,搞得家庭支出倍增不说,弄得孩子精疲力尽,家长也舟车劳顿。搞得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路上迷失了方向。素质教育既然是均衡教育,所以,你更不能放弃其他方面,有一种“反正俺孩子学习不好,干脆学体育算了”的心理破罐子破摔。孩子可以不去强求优秀,但是必须掌握文化基础,这在孩子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必须的条件,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是没有办法取得更高的素养、更好的前途的。所以,放弃一切,也不能放弃一个孩子的文化知识和爱好特长,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身体健康。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教育减负也不等于素质教育,减负也不是越减越好。承压能力,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也是素质!
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包含应试教育,应试能力也是孩子能力的一部分,应试素质也是素质。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正确的面对考试,也就不能正确的面对人生。如果学龄孩子不能正确的专心去学习,就不能自制自己以后专心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龄孩子,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是荒废。学习知识,应试教育本身就是锻炼考核孩子的接收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精益求精和专心细致能力。这一切何尝不是孩子的素质?像做好素质教育,先做好应试教育,二者并不冲突。要说均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要均衡,否定素质应试教育完美化素质教育的命题都是伪命题。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教育的事,家庭的影响和家长正确引导,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奋斗、学会生活,从真正意义上去明白素质教育,去让孩子更加优秀,让民族的未来更加精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49
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008-06-08 12:41:37)
转载▼
标签:
爱在中国行
素质教育
教育
分类: 教育畅谈
广义地说,素质是一个人全部的生理的与心理的特质系统,即一人的身心系统。人的素质既有先天的禀赋,又有后天的塑造。因此,人的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合子”。人的天赋素质只是其现实素质的原始起点,而人的最主要的素质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本应担负塑造人的素质的重任。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把学校仅仅视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忽视对青少年的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虽然也开设品德课、*思想课,但大多是采取灌输式的,基本上流于形式,少有收效。
素质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包括文化素质,个性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这些优秀的素质。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就正是他们能力的表现,归根到底是他们的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认为:知识不如能力,而能力又不如素质。这就说明,素质教育在人的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以全面陶冶青少年的素质为目的,而后者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机械的背诵书本知识的能力。对于创造性人才来说,优良的文化素质是重要的,但良好的个性素质、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并且必须从小培养这些优良的素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属于创造性的许多素质或被忽视了,或被扼杀了。例如,好奇心、求异心、自尊心、进取心、怀疑心和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爱表现、敢于批判、勇于冒险等精神,都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优良素质。但是,在坚持僵化保守思想的人看来,这些素质大多是受贬斥的。就拿“爱表现”这个素质来说,长期都是受批评的,凡是具有这种素质的学生,在鉴定表上总要写上“个性太强、爱表现、好出风头”的评语。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青年们只能说自己不行,以示自己谦虚,而从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试问;如果不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不摘除束缚创造性的紧箍咒,我们又如何开发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呢?如何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呢?
开展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教学活动,但也不能“无为而治”。最重要的是,必须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且为全体教职工所领悟,自觉地贯彻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同时,要围绕着这一目标,开设系列的特色课,采用各种开明的管理办法,创立生动活泼的氛围,植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沃土,让广大青少年的创造性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发育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50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50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内涵,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包括两大层次的活动:一是国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础层次的活动;二是专门人才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活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5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