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2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55
管仲乐毅并不是像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一个是文官的代表,一个是武将的代表。事实上他们都是军政全才。
管仲的*、外交才能自然不用多说,那我们看看他在军事方面的建树。管仲绝对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他早年是担任过将军的。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史记·管晏列传》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说自己三战三走,说明他参加过作战,但没说自己是将领还是士卒,表现也较差。不过很明显的在他辅佐公子纠时,他曾亲自负责执行军事任务,并且身先士卒,表现优秀。管仲还展示了他的射击技术,如果不是小白机智,恐怕就没有后来的齐桓公了。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韩非子・说林上》
这说明管仲对行军有所了解。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
——《史记·管晏列传》
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
——《左传·僖十二年》
这说明管仲亲自带兵进行过作战,并且表现了他维护周分封秩序的观念。
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师,故万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春以田,曰蒐,振旅。秋以田,曰猕,治兵。
……
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
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有教士三万人,革车八百乘。诸侯多沈乱,不服于天子。于是乎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半。存鲁蔡陵陵蔡,割越地。南据宋、郑,征伐楚,济汝水,逾方地。望文山,使贡丝于周室。成周反胙于隆岳,荆州诸侯莫不来服。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济河,至于石沈。县车柬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貉,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
——《管子·小匡》
齐桓公问管仲军事,管仲认为应通过内政、外交来强化军事力量。他内修政理,外结好邻国,保证了国内的和平发展,为增强国力赢得时间,体现了他的优秀战略大局观。同时这也反映了他的练兵才能,军队建制十分缜密,训练有素。
最终在管仲的指导下,齐国四处击败敌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或曰:
世之谈兵者,辄言孙吴。所言临敌用兵之事,非其本已。管氏探本立言,于平昔养兵、练士、错仪、定制、明分、通德、聚财、备器、利敌、诱敌,以求全胜之法,研之极周,而行之至断。
这不是和诸葛亮的用兵之法大为相似吗?重临敌用兵,更重平昔准备。
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
——《管子·小问》
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计劳,未尝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不忘其劳,故有罪者不怨上,爱赏者无贪心,则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本兵之极也。
——《管子·七法》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是不是很像?诸葛亮的思想深受管仲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他在街亭之败后斩马谡、自贬也是对此原则的贯彻。
管仲有《管子》传世,诸葛亮肯定是细细研读过的。
乐毅同样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仅擅长军事,治理内政、进行外交也是一把好手。
乐毅的军事才能集中表现在伐齐之战上。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以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足以称为当世名将。乐毅在齐国“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暴令”,用的是攻心之计。正合诸葛亮平南蛮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方针。
不以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
察能而授官
……
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
——《报燕惠王书》
乐毅在燕国辅佐燕昭王进行改革,成果斐然,为伐齐奠定了基础。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史记·燕召公世家》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能够游说赵国,联合四国一同进攻强齐,其外交能力绝非等闲之辈可比。
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情真意切,追念先王之心溢于纸面,司马迁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孔明的《出师表》则更胜于之。所谓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岂妄言哉?
关于乐毅的史料相对较少,也没有兵法传世。诸葛亮了解乐毅可能是通过《战国策》、《史记》等史书。当然三国时期存在现在未知的相关文献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我认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方面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表述自己的心志,他认为此二人的三观与之高度重合,就好像现在的人崇拜某古人一样。诸葛亮自己不也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吗?后世的王猛等人也以与诸葛相比为荣。
至于为什么不自比孙吴韩张,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诸葛亮虽然自视甚高,但是对自己的定位是比较精准的。他最肯定的是自己的*、外交才能,然后是军事。乐毅的战绩尚可,但没有兵法传世,和孙吴韩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诸葛亮也不敢过分自夸。张良更多的是谋士,而非*人才,因此不满足诸葛亮的自我定位。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孔明单独领军的经历不多,但他的军事能力在汉末,除了曹操,恐怕也是难遇敌手。诸葛亮虽然没有自比孙吴,却认为“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毫无疑问是对曹操军事能力的高度赞扬,同时自谦地认为“况臣才弱”。曹操虽然厉害,“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孔明承认自己用兵不如曹操,一生却没有过如此多的失败,这和他谨慎的性格有关(这也是《管子》所提倡的)。
二是孙吴韩张和孔明三观不合。孙子助吴王称霸后就归隐了,这和孔明要求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相龃龉。张良同上。吴起名声不好,杀妻求将、多次易主,说自己水平接近他还行,要是把自己比作他恐怕起到的宣传效果是适得其反的。韩信被汉朝官方定义为叛臣,诸葛亮自然不能和他相比。
《汉书·艺文志》将兵家分为形势、权谋、阴阳、技巧。曹操无疑偏向兵权谋家,诸葛亮则兼有形势、权谋、阴阳、技巧之特点(这不表明诸葛亮军事比曹操厉害)。形势强调战前优势、战术指挥等,诸葛亮的治政、战术能力均有所体现;权谋方面,诸葛亮用兵正多奇少,更多地体现在战略规划上,隆中对的技术含量绝不亚于韩信的汉中对;阴阳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八阵图;技巧有两种,一种是个人作战能力,如李广,另一种是指整备军械,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制作连弩,就是不算发明家,技巧家该算上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55
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因为他深信自己是良辅之材,他的才干和管乐相当,他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知遇他的人,一个像齐桓公、燕昭王一样的主公,管仲乐毅一文一武都建立了不世功勋,诸葛自比二人也是自诩自己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文治武功都不在话下。管仲的功绩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重新定义了春秋时期天下的秩序,孔子曾说没有管仲,我们恐怕都要“披发左衽”了。乐毅辅佐燕昭王,联合五国之力战胜了当时最强大的齐国,几乎要使齐国灭国了,武功之盛千载之下能匹敌者也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