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宋婉(莱阳人)哪里有介绍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58

我来回答

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43

2005年的冬天,天水藉河滩上一派忙碌的景象。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藉河风情线的藉河城区段综合改造工程,正在这个枯水季节紧张施工。每当风和日丽之时,藉河岸边总会聚集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或者展望日后的美景,或者述说当年的清趣。指点期间,这条穿城而过的小河似乎也就生动了起来。

今天藉河风情线的建设,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清朝顺治年间任分巡陇右道兼兵备佥事、住节秦州的宋婉。因为就在350年前的那个冬天,天水藉河岸上曾经也有过类似今天的忙碌景象。只是那时人们修建的,仅是一段护城的河堤,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宋公堤。而当时指挥这一工程的,就是宋婉

这是天水市*后院的两座古代建筑,现在分别被用作接待室和会议室。可是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巩秦阶道衙署的大堂和二堂。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出身的山东莱阳人宋琬分巡陇右道,也就是在天水做地方长官时,就住在这个地方。

在清朝的历史上,宋婉的文声显然要高于它的官声。因为当时的中国文坛曾有南施北宋的说法。南施指的是安徽的施润章,而北宋说的就是曾在天水为官三年的宋婉。但就天水而言,宋婉的官声却要高于他的文声。因为这里的百姓之所以记住他,更多的则是因为他的政绩。在他离任之时,据说当时的秦州曾有不少百姓挥泪相送。其后人们还在当时的南湖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这样的荣誉,相信在天水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并不多见。

在水患肆虐的过去,宋公堤的修建自然是一件让天水百姓感念良久的事,但宋婉对于天水的恩情却绝不仅仅限于这一点。

宋婉到达天水是在清顺治11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的暮春时节。当时,年已不惑的宋婉考中进士不久,正怀着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但是命运似乎要考验宋婉想做一个好官的决心,就在他刚到天水不久,这里就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造成了当时秦州城内7000多人死亡,其破坏程度可想而知。宋婉在他的一首记事诗中也写道:“板屋尽丘墟,坚城无遗堞。余也对残黎,呼天眼流血”。灾难关头,宋婉表现了一个有操守的地方*的才具和人格。他带头捐献俸禄,赈济灾民。后人还记述宋婉“自莱阳致家财,以恤其灾”,也就是说甚至还从莱阳老家捎来钱财,救助天水的百姓。并和当地的士绅百姓一道开始了古城天水的灾后重建。

宋琬以诗情出名,也许是由于心灵相通的缘故,他对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流寓秦州的经历和那117首陇右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天水的三年中,他除了赈灾,治水,此外还编修天水清朝时期的第一部州志《秦州志》,树立了后来被称作“二妙轩”的秦州杜诗石刻。

在早先书籍还不太普及的时候,传承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树碑。于是,宋琬精选了杜甫117首陇右杂诗中的60首,然后与皋兰金石名家张正言、张正心从兰州的淳化阁碑等处搜集王羲之以及其他一些晋人墨迹。历时一年之后,36筒集诗、书二妙为一体的秦州杜诗石刻终于矗立在了当时玉泉观杜甫祠堂的四周。这些石刻后来虽然毁在了战火之中,但因为其拓片自刻成之日起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所以在时隔240多年之后,天水城南的北流泉边才又有了这么一道动人的风景。

常言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对于任何一个地方而言,历史衡量一个*的标准都不是他最终的升迁,而只能是他所做的事。官场上的宋婉虽然几经沉浮,最终倒在了前往京畿述职的路上,但在天水百姓的心里,他的声望,他的声誉却永远都是一流的。这也就是我们面对着今天的藉河治理工程还能想起宋婉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官声一品的缘故。

参考资料:http://www.tstv.cn/xw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880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43

2005年的冬天,天水藉河滩上一派忙碌的景象。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藉河风情线的藉河城区段综合改造工程,正在这个枯水季节紧张施工。每当风和日丽之时,藉河岸边总会聚集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或者展望日后的美景,或者述说当年的清趣。指点期间,这条穿城而过的小河似乎也就生动了起来。

今天藉河风情线的建设,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清朝顺治年间任分巡陇右道兼兵备佥事、住节秦州的宋婉。因为就在350年前的那个冬天,天水藉河岸上曾经也有过类似今天的忙碌景象。只是那时人们修建的,仅是一段护城的河堤,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宋公堤。而当时指挥这一工程的,就是宋婉

这是天水市*后院的两座古代建筑,现在分别被用作接待室和会议室。可是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巩秦阶道衙署的大堂和二堂。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出身的山东莱阳人宋琬分巡陇右道,也就是在天水做地方长官时,就住在这个地方。

在清朝的历史上,宋婉的文声显然要高于它的官声。因为当时的中国文坛曾有南施北宋的说法。南施指的是安徽的施润章,而北宋说的就是曾在天水为官三年的宋婉。但就天水而言,宋婉的官声却要高于他的文声。因为这里的百姓之所以记住他,更多的则是因为他的政绩。在他离任之时,据说当时的秦州曾有不少百姓挥泪相送。其后人们还在当时的南湖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这样的荣誉,相信在天水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并不多见。

在水患肆虐的过去,宋公堤的修建自然是一件让天水百姓感念良久的事,但宋婉对于天水的恩情却绝不仅仅限于这一点。

宋婉到达天水是在清顺治11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的暮春时节。当时,年已不惑的宋婉考中进士不久,正怀着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但是命运似乎要考验宋婉想做一个好官的决心,就在他刚到天水不久,这里就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造成了当时秦州城内7000多人死亡,其破坏程度可想而知。宋婉在他的一首记事诗中也写道:“板屋尽丘墟,坚城无遗堞。余也对残黎,呼天眼流血”。灾难关头,宋婉表现了一个有操守的地方*的才具和人格。他带头捐献俸禄,赈济灾民。后人还记述宋婉“自莱阳致家财,以恤其灾”,也就是说甚至还从莱阳老家捎来钱财,救助天水的百姓。并和当地的士绅百姓一道开始了古城天水的灾后重建。

宋琬以诗情出名,也许是由于心灵相通的缘故,他对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流寓秦州的经历和那117首陇右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天水的三年中,他除了赈灾,治水,此外还编修天水清朝时期的第一部州志《秦州志》,树立了后来被称作“二妙轩”的秦州杜诗石刻。

在早先书籍还不太普及的时候,传承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树碑。于是,宋琬精选了杜甫117首陇右杂诗中的60首,然后与皋兰金石名家张正言、张正心从兰州的淳化阁碑等处搜集王羲之以及其他一些晋人墨迹。历时一年之后,36筒集诗、书二妙为一体的秦州杜诗石刻终于矗立在了当时玉泉观杜甫祠堂的四周。这些石刻后来虽然毁在了战火之中,但因为其拓片自刻成之日起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所以在时隔240多年之后,天水城南的北流泉边才又有了这么一道动人的风景。

常言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对于任何一个地方而言,历史衡量一个*的标准都不是他最终的升迁,而只能是他所做的事。官场上的宋婉虽然几经沉浮,最终倒在了前往京畿述职的路上,但在天水百姓的心里,他的声望,他的声誉却永远都是一流的。这也就是我们面对着今天的藉河治理工程还能想起宋婉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官声一品的缘故。

参考资料:http://www.tstv.cn/xw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8801
回答者:xmlucky - 助理 二级 5-26 20:39

李鸿章

教材如是说:

*捻军和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形成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

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以奕讠斤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

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44

李鸿章

教材如是说:

*捻军和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形成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

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以奕讠斤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

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44

李鸿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45

heh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46

他们都说了..我不说了....以后要找可以在百度网页那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