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学古人冬季养生 古人如何御寒

2023-07-18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一、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古代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明清时期,一年内北京约有150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而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皇城都建立在北方,在那个没有暖气和空调的时代,皇宫里的皇帝以及普通百姓和贵族,是如何度过那些寒冬的?古代建筑师们又是如何进行采暖设计的呢?

1、衣着

中国古时所谓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

至元明时,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古代皮衣——裘

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而庶人则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

2、建筑

建筑一般都是座北朝南,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而且,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以利保暖。

火塘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火炕

南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依靠尽量厚的棉被来抵御寒冷的,而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地炕

条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贵族,有更高级的采暖设备——地炕,其构造是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这样,灼热的烟气把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供室内采暖。它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而热气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内供热十分均匀,在没有现代化的暖气和空调设备时,地炕是很高级的采暖设备了。

壁炉

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建筑采暖技术。

火墙

火墙构造图

秦长乐宫遗址也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明清时间火墙的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

3、保温材料

煤炭

清代炉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古人称煤炭为“燃石”,传上古炎帝时已使用燃石。

木炭

古代有条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时,还会有许多讲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一尘不染。

进口炭(瑞碳)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数则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有趣的是,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炭,因而叫不岀它的名字,就称为“瑞炭”。为什么称为瑞炭呢?瑞是祥瑞、吉祥之意。在古代常把一些奇异稀少的现象称为瑞。如把罕见的老寿星称为人瑞;一茎双穗的禾谷称为禾瑞。因此也就把这批特殊的炭称为瑞炭。

花椒

花椒和泥是很好的保温材料

《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翡翠火齐,络以美玉”,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4、取暖设备

熏笼

室内设有火炉,又叫火盆,或叫熏笼。熏笼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一米多,或三足,或四足,有的是青铜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

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陈列有熏笼。小的火炉,随手可以提动,像西瓜那么大小,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制作更加精美讲究。

古代热水袋

民间还有叫“汤婆子”的金属圆壶,冬天装上热水,可置于被窝内,其使用方法与现代热水袋是一样。

香炉

镂空三兽足熏炉

而最另类、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当是一种叫“卧褥香垆(炉)”的取暖器,它是一种圆形装置,炭火置于里面就行,“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安全方便。还可放进被窝里,故又称“被中香垆”。如果放入香料,则是一种很好的薰被工具。

5、另类取暖

美女人体取暖

古人取暖最另类的当属采美女身体热源。

与诗人杜甫生于同时代的岐王李范(《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的岐王),每到冬天冻手时他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把手伸进她的怀里贴身取暖,美其名曰“香肌暖手”。申王李撝则发明“妓围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

岐王、申王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他们这种把女人当取暖器的行为,或许是受到当朝皇帝行为的影响。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时节,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诏诰,但笔冻起来写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来自己后宫十个嫔妃侍候李白左右,叫每人用香嘴呼热气将毛笔解冻,称为“美人呵笔”。

二、古人御寒衣物有哪些

当然,古代的服饰形制并非一成不变,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规定的款式、颜色,周代以后,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舆服制”“车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带帽。

1、御寒衣料 有丝有麻有毛料

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时以前,贫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两层,就叫“裌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裌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垫上絮类。垫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垫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据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除开垫有丝绵的绵衣,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

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中国传统服饰的样式并非一成不变,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也有详细说明。

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说,若无出土文物作对比,单从古文记载很难推测衣服原貌,所以这里只对明清世俗小说中的冬季服饰做一个说明。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万历年间的通俗小说《***》对晚明社会风俗人情、衣着首饰反映相当真实具体,不仅对绸缎名目、衣着名目、首饰名目记载详细,还可以让研究者据此了解当时社会中层妇女的衣服搭配,对后来的《红楼梦》也有一定影响。

《***》写冬装:“大红缎子袄,青素绫披袄,纱绿绸裙,头上戴着鬏髻,貂鼠卧兔儿”,或“上穿了沉香色潞绸雁衔芦花样对襟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菊纽扣儿,下着一尺宽海马潮云羊皮金沿边挑线裙子,大红缎子白绫高底鞋,妆花膝裤,青宝石坠子,珠子箍”。

2、御寒装饰 手套帽子样式多

在保暖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作用,也会冷。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绫纹罗,古朴而美貌。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

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成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普通贫民和士庶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除开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冬天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

在《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中,“昭君套”是古代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后来也成为一种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饰。

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朝,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沈从文在书中介绍,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朝,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

三、女性冬季中如何做好保暖

1、早睡晚起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首先要注意的。

2、别拒冷空气

冬天不少人会终止健身活动。研究表明,空气和皮肤温度间的差异刺激,能加强体温中枢调节活动,使皮肤血管收缩,提高肌肉兴奋性与收缩能力;同时有效改善内脏功能。经常从事户外体育锻炼,可增强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所以,掌握科学方法,进行多种健身锻炼,同样收效良好。冬季可选择慢跑、跳健身操、打太极拳、室内器械练习、冬泳等。

3、适当的性生活

养生应“合天时,顺地理”,四季自然规律是“春天、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养生贵在“藏”,故古人早已有“冬季禁欲”之说。冬季人体需要许多能量来御寒,而性生活会消耗人较多的能量。房劳过度容易影响身体健康。但并不意味着冬季停止性生活。有规律的性生活对人有益。不过,如何掌握性生活的频率要因人而异。

4、室内注意通风

冬季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因为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要严重数十倍,人们应注意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也应开小气窗通风。

5、适当进补

冬天适当吃点保健品,有利于机体储存,可以辅助人体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补损,储存能量。所以千百年来,民间百姓一到冬天,就以各种方式进行食补和药补。要吃牛肉,羊肉,人参,蜂胶,核苷肽等等,可以使身体补养和调理获得最佳效果。

6、每天喝充足的水

由于一夜没有喝水,清晨血液很粘稠,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险性。起床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心脏本身需要更多的血液,早晨9-10时还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刻,因而早晨是中风,梗死的多发时间,医学上称之为魔鬼时间,早起后喝一杯开水,可以补充体内水分,有洗涤肠胃的作用,餐前一小时一杯水有阻于消化分泌,促进食欲。

7、注意护脚

人们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有条件的话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用心护“点”脚,冬季养生才能事半功倍。

8、洗浴勿太勤

冬季洗浴有四忌:忌洗太勤、忌水过烫、忌揉搓过重、忌肥皂碱性太强。否则,极易破坏皮肤表层原本不多的皮脂,让皮肤更为干燥,因而也更易发痒、皲裂。洗澡次数以每周1~2次为宜。洗浴后可擦些甘草油、止痒霜、润肤膏等,以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表层干燥、脱落。

四、学古人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也就是说,冬天的时候,大自然万物阴气盛,寒气重,处于“闭藏”的阶段。而人与自然相应。冬天的时候人们的阳气容易遭到损伤,因此需要藏。另外,不管是劳作还是运动饮食等等,都需要顺应自然。

1、起居当避寒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冬天日短夜长,早睡顺应天早黑阳气闭藏之早,晚起应对天迟亮阳气升发之晚。由于工作的需要,现***很难做到。但是,重视冬季养生顺应闭藏的需求,在冬季适当地早睡、晚起、不熬夜是有必要的。

御寒要特别注意背部和双足的保暖。中医认为,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膀胱经主一身之表,犹如防守的“篱笆”,起到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注意背部保暖,是避冬寒、预防风寒病症的重要措施。年老体弱者,还要注意褥垫的厚暖。

足部为身体的最下端,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差,脚的表面脂肪层比较薄,保温能力差。足部一旦受凉,人体抵抗力削弱,会导致感冒等病症的发生。注意足部保暖,对预防感冒、腰腿痛等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往往因动脉硬化及活动量不足,影响脚的血液供应,容易冻伤,更应注意保暖双脚。善待双足,选用保暖性能好的鞋袜。鞋袜尺寸要稍大些,脚与鞋之间应有空隙,以利用空气隔热,增加保暖性。有的人怕脚受冻,穿很厚的毛袜,甚至穿两双,将鞋塞得满满的,觉得这样才不会受冻,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起隔热作用的空气被挤走了,保暖性下降,更容易冻脚。羊毛绒袜或毛线袜有良好的透气性,又有较好的吸湿性,适宜于冬季穿着。但袜子和鞋垫汗湿后,要及时洗净晒干,棉鞋也应常烘晒。鞋袜干燥,保暖性才好。

2、精神需调摄

冬日主藏,精神安定,神志静藏,能使人体的阳气收敛于内而不外泄。从这点来说,就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心境清宁。

足底部有一个穴位,叫涌泉穴,该穴系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在涌泉穴处按摩,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能使肾脏产生良好的效应,激发其内在活力,加强它对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温煦、滋养作用,从而使人精神健旺,精力充沛,步履矫健,强劲有力。每于临睡时,先用温水浸泡双足,再静下心来,用手擦涌泉,既是运动保健措施,也是精神调摄的有效做法。

3、运动当适度

冬天运动是抵御寒冷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我们强调合理的运动。这样可以提高脏腑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对外界寒冷刺激抗御能力。

运动中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可采用慢跑、擦面、浴鼻及拍打全身肌肉等;先在室内活动,待热身后再到室外;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倘若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提不起精神,疲乏不堪,食欲减,睡眠差,厌恶锻炼,就要注意减少运动量;要避免剧烈运动,微汗出即可,运动后及时用毛巾擦干汗液;

还要注意,不管采取哪种活动,肢体运动幅度有多大,心一定要静,要做到心静与身动的有机结合。

4、药食与冬补

冬季气温低,人体需要比平时更多的热量,以产生更多的能能,适应机体的需要。这时应重视食补与药补。

《饮膳正要》说:“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主张食用温热一类食物来应对寒气。温性食物有刀豆、芥菜、香菜、南瓜、桂圆肉、栗子、大枣、核桃肉、鸡肉、海参、鳝鱼、虾、麻雀等。体质较弱,冬天多手脚冰冷者,可吃牛肉、羊肉、鹿肉等热性食物。

进补讲究虚则补之,有虚才用补,虚什么补什么。血虚、气虚、阴虚、阳虚各不同,要对症使用。补气用人参、黄芪,养阴用铁皮石斛、西洋参,温阳用鹿茸、枸杞子,养血用阿胶、熟地,这些都需要对证选用。

许多地方有熬补膏的习惯,买阿胶、人参、枸杞子、核桃肉等在家中熬制,熬一罐补一冬。现在更多的是让有经验的中医把脉,根据体质情况,结合时令特点,对症选用补益药,由药师规范熬制。一般从立冬服到立春,每日一到两次,取一、二匙,放碗中,加开水化开服下,享受服用膏方的乐趣,带来补益的效果。

5、冬季御寒、养生喝黄酒

黄酒是我国的国粹之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美味酒品。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就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一般以大米、黍为原料,酒精含量在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

黄酒属于健康饮品

与白酒不同,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黄酒中的氨基酸种类达 21种之多,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易被人体吸收。

除此以外,还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甘油、维生素及有机酸等。黄酒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其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都很丰富,这些成分使黄酒成为营养价值很高的健康饮品。黄酒中含有的多酚物质、谷胱甘肽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功效。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