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学好词汇是关键。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孩子掌握词汇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的进步和认识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语言要如何培养?家长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供各种机会,多与儿童交谈
语言本身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到有许多知识、经验、情感、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如果儿童从小不与人交往,口语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增加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发展口语的有效途径。儿童较容易记住自己所使用的话语,因而要多给儿童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运用语言。例如,当你正在做某件事时,可以边做边讲给孩子听,讲讲这样做的原因,做这件事的程序、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过程或重复的程序也可以向孩子提问,鼓励儿童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教孩子学会生活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启发孩子的语言表达,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与孩子进行交谈的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孩子表达上的许多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不要直接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应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他们谈话,并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说法。这样能够鼓励孩子积极表达,不至于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2、要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语言不是空洞的,它是代表着一定的内容的,这些内容,只有在孩子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交往中,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才能得到。儿童的生活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可以说的内容就多,反之则不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与生活在偏僻山区的孩子相比,口语能力就大不相同。家长可以安排各种活动,让孩子接触各种事物。如带孩子出外散步、旅游,领略大自然、城市建筑的美景,了解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观察人们的各种活动,参观一些博物馆、展览会,选看一些合适的电影和电视……家长应在这些活动中,不断与孩子交谈,启发开导孩子,使孩子能从各种活动中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就能“言之有物”,谈话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3、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儿童十分喜欢模仿,也极善于模仿,模仿是儿童学习口语的重要基础。孩子会模仿成人的准确而优美的语言;同样,对有缺陷的语言,也会照单全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的发音、用语。甚至说话的声调、语气、速度与他身边的成人如出一辙。因此,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绝对重要。家长必须注意自身的语言修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范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模仿自己规范的语言。目前,幼儿园教师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幼儿交谈,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使用普通话,这是很好的。不论用什么方言,或用普通话,重要的是,必须发音清楚。2-3岁的孩子常会混淆一些发音,如把“哥哥”发成“多多”,“外公”发成“外冬”,“老师”发成“老希”。这种“娃娃腔”的发音虽很可爱,但并不正确,家长要注意正确地引导,使孩子纠正这种发音。
4、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
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是必要的。通过训练,可以达到发音正确,用词恰当,句子完善,表达清楚、连贯等目的,并及时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家庭中可用于儿童语言训练的材料很多:诗歌、故事、图片、语言游戏、儿童读物、电影、电视等等。同样是故事,可以是家长讲放事,孩子回答问题;也可以是孩子复述故事,或者是编故事结尾。这些语言训练的方式,不但可以规范孩子的语言表达,还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锻炼孩子的想像能力,有效发展孩子的智力。
5、语言是开启孩子聪明的钥匙,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超出成人的想象,听多了他自然会理解(除了特别抽象的专用名词),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讲:“婴幼儿学习语言,并不是像成人那样仅靠记忆。他们是把听到的语言存入潜在意识中,并以如同高级计算机一样的能力进行分析、同一,然后将其出色地掌握并表现出来。”
语言学习,学好词汇是关键。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孩子掌握词汇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的进步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由于每个词代表一个概念,每个句子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定关系,孩子掌握词汇数量的增多,反映其头脑中概念的积累;掌握概括性词汇的增多,反映其概括水平的进步;对语法的掌握反映着头脑对客观事物关系的明确程度,而这些都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能够帮助孩子更准确地表达思想。
对宝宝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要有回应父母要对孩子发出的任何声音尽量做出回应,这样他很早就会以弄出声音为游戏,而使自己情绪愉悦。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种非常原始的自信。当父母和婴儿说话时,假如发现婴儿发出类似应答的声音时,父母应停顿片刻,以鼓励婴儿加入到父母与婴儿的“交谈”中,同时父母给婴儿的面部表情一定要是专注的聆听状。这种语言交流对刺激婴儿神经系统的语言加工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和婴儿说话是婴儿语言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有些父母为避免婴儿养成缠人的习惯,即使在婴儿放声啼哭时,仍然置之不理。假如父母对婴儿的这种讯号不加理会,婴儿对发音练习就会不积极。而且当婴儿放声大哭时,父母应该及时赶来照顾他,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于他人的基本信赖感,增加孩子对周围人、事、物的兴趣。
6、1岁6个月以前,孩子听得多、说得少,理解多、表达少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表达特点是:以词代句、一词多义、重叠发音、以音代词,并伴以动作和表情。如孩子说“妈妈”这个词,其实是代表一句话,可能是“我要妈妈抱”,也可能是“妈妈不要走”,或“妈妈给我玩具”。孩子说出的“妈妈”这个词代表一句话,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家长对孩子讲话应尽量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语言的规范化。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孩子说话,尽量给孩子使用规范语言,这对他以后概括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家长在与孩子讲话的过程中尽量不用“儿语”,如指着小狗,就教他说“狗”,而不应教他说“汪汪”之类的“儿语”。当孩子说“儿语”时,不要重复,而应当用柔和的语调把正规的名称教给他,更不能迎合孩子,以免限制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家长要尽量用词准确,如准确用量词“一辆车”、“一棵树”、“一片树叶”、“一朵花”等。
家长在教孩子学习语言时,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孩子提供认知环境。比如:每天的洗澡时间,就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时刻。家长可以为孩子预备适当的玩具,如电话、汽车模型等,给孩子边讲故事边洗澡,让孩子在放松的情绪中学习词汇,可增进他对各种词的认识。家长可以适时加入一些形容词、副词,如大汽车、红色气球等,借此增进孩子对形容词、副词的应用。
7、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非常快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段时间里,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发展很快,这是家长积极地对孩子说话的成果。在这一阶段里,要让孩子学习说出自己的需求,如要人抱、要喝奶、要尿尿等简单的词句。家长要多读多讲故事,经常与孩子一起听、读、背一些儿歌、古诗等。
同时,家长还可以为孩子选购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生活连环画”。孩子可以从连环画中学到见人打招呼、饭前便后洗手等各种生活常识。1岁左右的孩子特别爱听大人说话,并能听懂很多话,但他这时不爱说话。很多孩子在1岁半以后的某一天,会突然爱开口说话,而且表达能力进步很快,不久他就能说简单的句子了。
语言是幼儿思考的工具。当孩子开始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句子,会说一些常用的单字时,孩子的世界在无形中就扩大了,以前他都是借着观看、倾听和触摸等来学习,现在他学着使用语言、运用想象,了解自己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所以语言打开了幼儿的另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1岁半左右的孩子会说的话固然未几,但是孩子能理解的话却多出了好几倍,孩子的学习速度也极快。所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千万不能认为“反正他不懂,说了也没用”,应该耐心地找一些孩子容易理解的话积极与孩子交流,并注意回答他提出的所有问题。
儿童语言培养要注意三大问题
1、把握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2、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输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思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外壳与其本身的语义结合起来,否则“鹦鹉学舌”似的训练,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3、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