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纪检干部

2021-08-19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纪检干部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前夫口中的“潘金莲”,走上了信访的道路,最终事情越闹越大,信访虽未成功,但是将很多高管都拉下马,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很有深意,值得一看,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带来的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3篇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一】

  初读《我不是潘金莲》,我想到的是《秋菊打官司》,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表现农村妇女一根筋的故事,看到后来我明白了,李雪莲的故事远远没有秋菊那么简单:秋菊挺着大肚子东奔西走,不过是为了“讨个说法”,而李雪莲的故事在要求把“假的说成假的”或者“让真的变成真的”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挑战了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眼下这个时段,全国上上下下所有的党政官员们最为敏感的告状问题。

  告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告状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说明白点就是摘乌纱帽的问题,何况还是到北京去告状,何况还是到人民大会堂去告状,何况还是“两会”期间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去告状,这就难怪故事中从乡长到县长再到市长一干人等草木皆兵戒备森严最终大张旗鼓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围追堵截了,这也难怪李雪莲的漫漫告状路走了二十年并且差一点为此搭上身家性命。

  一个女人,二十年状告下来把自己的自己的冤枉“由芝麻变成了西瓜,由蚂蚁变成了大象”,这故事够荒诞了吧?更荒诞的是事情的戛然而止是因为李雪莲的前夫突然车祸去世;更更荒诞的是心灰意冷的李雪莲找不到一个死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桃花盛开的园子,而园子主人阻止她上吊的理由,只是担心她在自家的园子里上了吊再没有人来自家院子里采摘了;更更更荒诞的是园子主人对李雪莲说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俗话说得好。

  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达功夫”。正是这句话,让一心寻思的李雪莲“噗啼”一声笑了,也让读这本书读到这里的人们“噗啼”一声笑了。至于笑过之后的李雪莲到底该怎么活,刘震云没说,我们当然不知道。

  有一年年关老史到东北奔丧,回来的时候买不到火车票被困在了北京,偏偏这时候老史的麻友,曾经救过老史的命的澡堂老板老解得了脑瘤要开刀,上了手术台老解说不定就下不来了,如果真的下不来的话开刀前打的这一场麻将就是老解这辈子打的最后一场麻将了,怎么能让老解打不上他一辈子的最后一场麻将呢。

  老史就想法子去搞票,票当然是搞不到的,情急之下老史在纸上写了“我要申冤”四个字并把纸顶在了头上,这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老史不仅顺利地回到家打上了麻将,而且享受的是卧铺,还有人顿顿买饭给他吃。戏耍了北京的警察,按说老史的祸是闯大了,可不但没人追究他的责任,还有人想方设法替他把谎往圆了撒。借用我老家的一句话说,这世道真他妈的日怪。

  喜欢刘震云讲的故事,从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一年在北辛高中带着明显的苏式建筑风格的教室里,在教室外泡桐树上知了的聒噪声以及即将成熟的小麦散发出的浓香里,听穿一件当时很是时髦的黑色呢大衣戴着鸭舌帽的张老师读《塔铺》,听着听着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刘震云真的是讲故事的好手。我不想谈《我不是潘金莲》是怎样地在“与时代对话 与人民对话 与国家对话”,我想表达的仅仅是刘震云笔下的李雪莲们所过的底层生活是如何地让我在愤愤不平中感动,在感动深思,这就够了。毕竟,刘震云自己说过,《我不是潘金莲》不是“政治小说”,而应归为“底线小说”。“我实际上想表达的是生活背后的喜剧和荒诞底线。在他看来,女主角用严肃对付荒谬,结果是无法说清楚,“而当原县长史为民用荒谬的态度对付荒谬,却达到了自己一个特别伟大的目的。”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二】

  人民日报撰文《专访冯小刚: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这篇专访针对冯小刚刚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网友评论这部电影就是现代的“官场现形记”,能过审上映,说明了很多的问题,还是值得一看的,那作为党员干部应该从这部电影中看什么呢?

  冯小刚这样解读电影中的官员,他们不作为、不担当就是腐败。如今的反腐局势下,对官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腐仅仅是最低要求,而更多的要求则是官员要勇于担当。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李雪莲的农村女人,性格略偏执,因为一套房子和丈夫假离婚,却被丈夫真离婚,还被丈夫骂“你就是潘金莲”。李雪莲咽不下这口气非要法院判决和丈夫复婚然后再离婚。离婚证是真的,法院判决离婚属实,不能复婚。李雪莲一咬牙,去找县长告法院院长。李雪莲先用人情关系给法官送礼,而后认为法官拿了前夫好处判决不公,开始了告状之路。不仅告前夫,还要告法院院长、县长、市长。

  一要照镜子,官场现形现的谁?影片中最典型的官员,应该是因为李雪莲北京上访而被罢免的县长。因为一个妇女离婚案而毁了前程,值不值?真不值,也许这个干部很有能力,但是在面对群众时却是逃避,就说明了干部没有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该惩罚。李雪莲拦住了县长的车子,县长下了车却谎称自己是秘书,进去给她找县长,然后悄悄从后门溜了。作为党员干部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在群众面前逃避,群众只会觉得自己的冤屈更大。反而是摆下态度,认真接待群众才能赢得信任。

  二要懂方法,群众工作不可少。李雪莲作为农村来的妇女,她性子略偏执,不懂法,需要做好她个人的思想工作。从李雪莲开始告状,所有人都觉得她傻,都在敷衍逃避她,没有人切实的帮她解决问题或是解决她的思想疙瘩。一直到前任市长下台,新来了一个市长,才开始真正的想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新市长马文彬也一直在讲群众工作方法,干部在和群众打交道时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十分的必要。在北京开两会期间,县里派人守在李雪莲的家门口防止她到北京上访,就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激怒了李雪莲,然后她半夜翻窗户逃了出来,又到北京上访去了。

  三要讲温情,法不容情当有情。十年前李雪莲办事走老路子,靠人情关系找到八杆子打不到的亲戚法官王公道,但是王公道依照法律判决李雪莲离婚实属,不予以复婚。这是人情社会像法治社会的转变。但是李雪莲心中有怨气,怒气,思想上有疙瘩,法官判决后就对李雪莲的要求不予理睬,认为李雪莲是在胡闹。就是这一点留下的隐患才成了整部电影的伏笔,李雪莲认为法官偏向她前夫,就开始了告官的道路。法律当遵守,但是还要有温情度,对李雪莲判决后,若是法院能进行调节,解开李雪莲和丈夫之间的疙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融化掉李雪莲心中的郁结,远离负义的前夫,李雪莲也就不会去上访了。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三】

  主人公李雪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意外二胎怀孕后,担心在化肥厂开车的丈夫被开除,所以想出假离婚的注意。朴实善良的她看到别人成功钻政策空子后,自己也想效仿一番,不料弄巧成拙,成了骑虎难下的东施。离婚后,丈夫另觅新欢,抛弃了她和导火索女儿。

  故事就从李雪莲告状开始。目的只有一个,让丈夫秦玉河承认当时和自己离婚是假的,同时和自己再结婚,然后再离婚。——终极目标是让世人知道当时离婚真的是假离婚。可是,当时离婚办理的手续是合法的,那个部门都不能证明是假的。

  也就是说,只要唯一知道真相的丈夫不承认,这个状告到哪里都是撞南墙。但是,李雪莲却认为,假的就是假的,总有人能说清楚。所以,就开始了漫长的上访过程,而且把不能证明离婚是假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包括法院庭长、县长等一系列官员都列上了被告名单。最终,她阴差阳错地混进了人民大会堂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引起了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重视,一条线上的蚂蚱全部被拿下。

  但是,仍然没有人能证明当时的离婚是假的。

  之后的二十年,李雪莲在各级政府的围追堵截中年年在两会期间进京上访。虽多次被堵、被抓、被截,但依然不曾放弃。没有人相信,她年年上访的决定权竟然在一头牛的手中。因为她万念俱灰,认为没有人相信她的时候,牛的无意识点头和摇头让她看到了希望,她觉得自己被牛理解和信任了。——而谁会相信她是否上访是由牛决定的呢?——以至于很有工作方法的市长在亲自会见了李雪莲之后都对她“彻底失望”了。

  所有所有这一切,让人觉得及其荒诞,但她又仿佛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周围。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的神奇之处。故事中的人和事让我们觉得如此熟悉,就仿佛现实中的种种场景被作者毫不掩饰地搬进书中,呈现在读者眼前。刘震云先生真不愧是大家,是直面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家。

  现实中确有这样的事情,上访户眼见上访无望,打算放弃,但各级政府部门却早已把他们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打不得,抓不得,只好派人保镖一样紧紧尾随,特别是国家或者政府召开重要会议的关键时期。现实中,也有的上访户把清了天朝的脉,关键时期故弄玄虚,吓得对方重金收买,求得财尽心安。或许,这就是前几年上访界的“潜规则”。

  最精彩的是小说最后,当年被撤职的县长史为民,因为奔丧年关被堵北京火车站,家中老友重病危在旦夕,危机时刻,老史灵机一动,打出“我要申冤”的字号,即刻招来便衣警察,他被遣送回家。而得之真相后的警察苦笑不得,但为了交差,他们打算将错就错,向上级汇报老史真的有冤未雪。——如此,皆大欢喜。

  如此喜剧化的结尾,让人真的笑不出来。只有感叹作者的大手笔,赞叹作者入木三分的叙述和表达。还有文中的诸多官员名字也颇有意思,比如王公道、董宪法、郑重、蔡富邦等等,都和《红楼梦》里的贾雨村、甄士隐有异曲同工之妙。

  放下,过两天再回味。趁热打铁,打开《一句顶一万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