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顾名思义,就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它从1949年创建以来,除去1966到1976年文革时期被中断后一直沿用至今。通过高考,许多出生贫寒读书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却能把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绚丽。
古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也和今天的高考类似。不过,从古至今,"高考"都不是唯一的出路。 明朝时期的名医李时珍考中了秀才后一直没能考中举人,连续三次科举考试均以落榜告终,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屡考不中的李时珍在23岁的年龄无奈弃儒学医。之后他又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但他不受重用,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回乡后,他潜心研究医学,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他尝遍百草,花费27年,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以失败告终。接着又考了两次,均不得主考官赏识,名落孙山。之后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这次主考官换为宰相陆贽,韩愈的作品和上次的旧作差不多,陆贽看后非常欣赏,这才考中了进士。 唐代诗人张继落榜后投宿于苏州寒山寺旁的客船,凄冷之余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名后世。
而当今社会,高考是每个青年学生必经的人生洗礼过程。而对于他们,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他叫李想,20xx年高考失利,曾经对未来充满憧憬、心高志远的他,陷入了无边的失落和消沉中,他整天躲在家里,不愿见人,不想说话。望着靠出卖低廉的劳动力为生、双鬓渐白的双亲,他怎么也不忍心选择复读。高考结束一个月后,拖着疲惫的身心,怀着对未来的茫然,他离开了家乡。迎接他的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从青岛到烟台,从卖苦力的物流搬运到臭气熏天的小渔具厂,再到单调枯燥的造纸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