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子介绍

2023-02-10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老子

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通过“谦下”、“无为”、“不争”这样的手段,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的无为思想:

任何从人的视角去理解无为的意思都是错误的,任何以单一的视角去解释《道德经》也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推崇的客观唯物论,其实质不过是主观唯心论的一个变通的说法,或者至是主观唯心论的一个分支,因为人没有离开人这个“我”的视角,比如灵魂,“我”没有能证明灵魂的存在,所以灵魂就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人在200年前提出暗物质的存在,由于当时的科学无法证明给“我”看这个存在,唯物论就会判定它是虚假的。

《道德经》的视点是发于宇宙之外的,换句话说是站在宇宙之外的角度来看宇宙,来看宇宙中渺小的人的,来看宇宙中渺小的人中的渺小的“我”,《道德经》说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说的是和谐。

癞蛤蟆看到水牛,很不服气,于是把肚皮鼓起来,跳到水牛面前欲与水牛比个大小,水牛可并不知道,只是要吃草,抬起腿走它的路------如果它一脚踩了下去,癞蛤蟆就会粉

身碎骨,老子对癞蛤蟆说:别狂妄,你不能与水牛冲突,你该注意它行进方向、躲着它。这就是老子无为的含义。

人,不可逆自然规律而行,所以,人不能野心太大,当如水,低调,和着自然的节奏,顺势而为,自然而为,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无为,不是无动,不动是逆自然的。无为是不强为,无为是放低自己,顺应自然而动。

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600年 -471年公元前500年之间)春秋末宋国相邑(今安徽涡阳)人;另一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帝国的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当然,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他是倾向于第一位老子李耳。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著作《道德经》的圣人老子。\"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至于老莱子、太史儋,似当为老子之传人。显然司馬遷對老子生平之記載正是如此,歷史資料嚴重不足,陳述間又語多猶豫,更把老萊子、太子儋等人也拿來一起湊合,可見司馬遷本人對老子之生平也難以掌握,我們若純以此中記載,去了解老子生平幾乎不可能。

有资料说:“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

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尚书》中载有从尧到周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

文告,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老子研读《尚书》的时期是他思想发展的成熟期。当时的老子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洛邑向李耳问礼。他们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他,背后的铭文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等到他的骨头部己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尚存。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出而为仕,否则就随遇而安。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态与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有益无害。

孔子离去后,对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翔;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动;兽,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兽我可以用网去捕捉它,能游的鱼可以用钓绳去钓,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风云飞上天呢?我今天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

本来,老子的思想已开始向隐居修养、追求无名发展,恰好此时周王室的一场内乱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脱。周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到李耳,李耳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令尹喜请求道:\"先生要隐居了,请尽力写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老子》。是老子思想的结晶。全书采取韵文体,约五千字,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依王弼注本)。其中阐释了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重点阐释了老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谈宇宙,谈人生,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

后世评价

看众人对老子的评价:

魏源:老子,救世之书也

曾国藩:老庄为体,儒墨为用。

严复: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鲁迅;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胡适:我小时候就背会了道德经,至今仍在不断研习

托尔斯泰;孔子对我的影响很大,老子对我的影响巨大

林语堂说:“我觉得任何一个人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卢川芳郎说:“《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陈省身先生说:”我1943年至1945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家中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道德经》“

汤川秀树(1907-1970)说他一开始欣赏老、庄,因为老、庄的思考以自然界为中心,老、庄认为脱离自然界的人不可能幸福。后来他学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时开始反感一味地顺从自然的教导,可是由于原子弹事件,他最终又发现“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殷海光说:\"许多人拿近代西方的自由思想去衡量古代的中国而后施以抨击(胡适和我以前就犯了这种错误),不想想看:在思想上,老子和庄子的世界是多么的自由自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