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讨 CAREER HORlZON 高校体育与全 健身 动发展模式研究 蒋 宁 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参与,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关系到学生未来体育生活化和体育终身化实 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 现的关键。全民健身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结 社会系统工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果。从实践上看.由于旧有体制、传统理论等多方面因素的扰 用。而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全民健 动,高校体育要汇入全民健身大潮尚存在着众多隐性冲突。 身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的 高校体育应由“精英体育”转为“大众体育”,树立健康第 互动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的指导思想,改革体育的教育体制,选择符合终身体育的课 从终身体育思想来审视高校体育的发展,这种互动发展道 程教学内容。高校体育具有与全民健身衔接的特点,就必须加 路就是要把学校体育的纵横联系统一协调起来,就是要把高校 快向“健身育人”的终身体育观念转变的步伐,并采取加强体 体育置于全民健身大系统之中,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联系 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强 的大背景下,使得高校体育的发展与全民健身密切协调。只有 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在高年级开设选修课,建立科学的成绩考 将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有机地结合互动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全 核评价体系等多种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从而有效地改善中华民族的素质。 高校体育应传授这些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健康 一。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的认识沦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 程。其互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运用了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全民健身。针对我国健身运 动人口众多,室内外体育场馆严重短缺的严峻现状,高校体育场 馆教育资源容纳群众健身运动是满足社会巨大需求和提高使用效 率的必要对策和措施。高校体育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 上,将全民健身需求与高校体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找到 两者最佳的结合点使这两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我们应对高校 体育资源实施充分的利用和有成效的管理,为全民健身提供良好 的健身指导、康复医疗保健、体质测量评估和场地设施。 2.全民健身能促进高校体育科研和教学改革。高校体育的 社会功能的拓展属于全民健身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我们应 发现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新空间,让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不仅 具有自身特性,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我们应对社会体 育、全民健身效益问题,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 展开拓新的思路。同时,强化高校体育服务与全民健身双方合 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制定所要达到的目标。 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应依托优势学科,抓住机遇,瞄准全 民健身,强化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 极推动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并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 对全民健身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 结合发展,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使高校体育内 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 3.加快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高 校体育和全民健身互动发展,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 的体育锻炼者汇合在一起,增进了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大学生 社会知识的培养。同时,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相互影响, 是人们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在高等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的 吸引下,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区,长 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开展。 4.营遣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结 合,高校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 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更多 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带动作 用,持之以恒,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 二、高等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模式 1.全民健身融入高校体育教学,高校体育全面服务全民健 身。终身体育观是新世纪呼唤的新思想,也是全民健身的核心 思想。高校体育处于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 要作用,应培养大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和习惯。因此,高校体 育的目标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追求其长远效益。在新世纪初期, 要将全民健身融八到高校体育,确立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 的观念。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服 务全民健身,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 终身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的保障,在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过 程中,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以及身体锻炼的能力起 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既是全民健身的基础, 也是体育成果的主要标志。因此,高校应确立终身体育在学校 体育中的位置,拓宽体育目标,全面服务全民健身。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大学生终生体育为目标。高校体育 教育是学生在校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站,也是接受体育教 育的最高层次,具有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特点。国家颁布的《全 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因此, 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改革过程中,应 注重与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 度来考虑,加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 合、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体育内容,从而保证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形成教材体系。 5.高校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形成学校社区体育。高校 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教师体育活动只是 工会组织的事情,将教师体育活动真正纳入到高校体育工作中 来。高校教职工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有资料表明:中国知 识分子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几年中没有 得到改善。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患有脂肪肝、高血 压、肥胖症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这些现象在高校教职工中具 有一定代表性。在诸多因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是我国高校体育忽视了教职工全民健身活动。 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新型社区体育模式,能够 充分地解决当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是 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变化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学区体育是以学校 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内教职工为主要对象,通过有效利用高 校体育资源而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高校体育应将学生和教职 工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在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时应该打破过去开运动会走 过场的做法,可以开展以体育活动为重心的“体育月”、“体育 节”竞赛活动,将运动会组织成“全民健身型运动会”,举办师 生篮球联赛、教职员工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这样一来,可以让师生的健身意识得到强化,同时也可以加强 高校师生之问的互动与沟通,打破高校师生间等级森严的界线。 如此,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才能具有实际意义,才能积极推动 高校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4.高校体育应服务高校周边居民杜区,公司和企事业单位。 高校体育应服务高校周边居民社区、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这也是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体育应将发 展学校周边社会体育,服务周边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全民健身活动 做为自己的责任。高校应调动在职体育教师和离退休体育教师 参加社区体育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与学校周边公司和企事业 单位全民健身活动的交流与合作,改变过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 育、单位体育和职工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把高校体育作为 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包括社区体育、单位体育、职 工体育和家庭体育等各种全民健身服务模式与高校体育的互动发 展。 5.通过体育比赛活动连接各种形式全民健身活动。长期以 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 之间。高等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和院系之间,比赛 形式以球类赛为主,内容单一,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 体育比赛很少。高校体育应采取各种形式主动与全民健身靠拢。 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和交 流赛,发动全民参与意识,学校并不~定要全校参加,一个班 级,一个院系,一个俱乐部即可。 6.全面互动,实现各种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对接。在高校学 生会、团委会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全民健身服务部”等部门, 主动与学校工会、周边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实 现各种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对接。因此,高校体育要为了我国全 民健身计划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 鼓励社区居民和周边企事业单位职工进校锻炼,开办各种 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同时鼓励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社区和企事业 单位健身活动。总之,通过全面互动,实现各种全民健身服务 模式的对接。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