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及护理

2020-10-17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4年一 第2月第2期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体会 夏敏 (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200) 【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后获得的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一2O12年12 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并且配合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完成治疗与护理后获得的效果表现。 结果:对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最终成功提高了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低 分子肝素完成治疗后,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实施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成功凸显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护 理干预后获得的效果表现。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26—01 ⑧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护理:对于患者选择腹部皮下注射的方式进 行治疗,多数患者内心都存在困惑。主要在患者腹壁脐周皮下完成注射, 护理人员应该将药物在患者的脂肪层注入,可以选择从左到右以及从前 侧或者后外侧等部位对患者交替完成注射。在进行注射的过程中要求护 理人员需要做好系列的准备工作,观察患者的胖瘦之后进针,深度约为1 厘米,在对患者进行回抽如果没有出现回血的情况,要求护理人员应该在 组织中缓慢注入药液,完成注射后,需要拔针,角度取顺进针的角度。完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一种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临床疾病变化迅 速,如果针对患者能够有效完成强化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能够快速 得到缓解,并日.所患有的疾病也能够快速转化,对患者进行有效预后,更 能够成功将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改善。如果不能对患者实施强化治疗, 往往会造成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急性)的情况或者出现猝死的情况 J。 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0年12月一2叭2年12月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 者,探讨对其进行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后获得的效果表现,现将具体临床 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l2月一2o12年12月120例不稳定 型心绞痛患者。男64例,女56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6岁,患者最大年龄 为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6.2±1.5)岁。所有患者全部满足WHO对不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诊断的有关标准。在所有患者中,心绞痛属于初 发劳力型的患者24例,属于恶化劳力型的患者48例,属于自发型患者32 例,属于混合型的患者8例。对患者按照常规实施心电图检查或者实施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最终发现患者出现了sT段压低(缺血性)或者sT段 抬高的情况以及出现了T波倒置等系列情况,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出血 倾向,患者出凝血的时问也没有表现任何的异常。 1.2方法 成拔针后,在局部利用棉签在拔针的部位进行按压,时问为3分钟,控制按 压的力度(皮肤下陷1厘米)。禁止用力对患者注射的位置进行按摩,避 免患者出现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 ④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患者心绞痛发作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焦急 忧虑感,在这种心态下会导致患者的交感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并且 造成心肌需氧量有所增加,使心绞痛的程度更加严重。对此在患者疾病 发作的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 有效了解心绞痛疾病与心肌梗死疾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进而能够 消除内心产生的诸多消极情绪,成功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 的治疗与护理。 2结果 1 2.1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采用钙拮抗剂进行治疗以及 采用p受体阻滞剂等)。配合采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剂量为0 6毫升,在患者腹部进行皮下注射,1次/12h,对患者不间断治疗7天[ 。 1.2.2护理方法 对患者完成护理后,调查护理满意度发现,在120例患者中,感觉满意 的患者115例,一般的患者4例,感觉不满意的患者1例。具体的情况可 见下表。 表1 患者完成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①对患者实施一般护理:要求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活动,通常情况下 不需要患者卧床休息。一旦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情况,要求患者立刻将活 动停止,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要求患者取半卧位休息或者静坐 休息。对患者实施鼻导管吸氧措施(21Mmin一4L/rain),要求不间断吸氧, 能够有效将患者产生的疼痛进行缓解,及时通知治疗医师。对患者的生 命体征进行认真地监测。要求患者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控制,防止 }{{现过激的情况,用餐时也需要适宜,不能过饱,在冬天需要做好防寒 措施 3。 ②对患者实施缓解疼痛护理:患者一经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情况,要求 应该立即将当下的活动停止,并且需要立即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要为 患者营造安逸舒适的休息环境,并且始终陪伴在患者的身旁,缓解患者出 现的紧张情绪。对患者使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在关键时刻对患者采 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此外要求对患者采取吸氧措施;对于疼痛程度非常严 重的患者,对患者使用哌替啶(50毫克一100毫克)进行治疗,主要采取肌 内注射的方式;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产生胸痛的位置、胸痛的性质、 胸痛程度、胸痛持续的时间进行密切观察。此外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 压高低、患者心率、患者脉搏跳动以及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所发生的变 化。并且要求患者应该极力避免导致心绞痛发作的有关因素。 3讨论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有效减少临床 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增加患者的运动耐量,并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 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密 切观察,实施全方位护理,成功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患者的护理 满意度,成功凸显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艳菊.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及 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3,8(20):102—103. [2] 郭建浩,陈若峰,周立尧,等.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 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l2,12(15):335—336. [3] 张虹.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 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0(10):202—205. 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及护理 张 力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四川 南充63700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I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26—02 持近似正常的生理状态,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 2、时间:依残余尿量而定。残余尿量>300ML,每日间歇导尿5次;残 余尿量>200一一一300ML,每日间歇导尿4次;残余尿量>150一一一 200ML,每日间歇导尿3次;残余尿量>100一一一150ML,每日间歇导尿2 次;残余尿量>80一一一100ML,每日间歇导尿1次;残余尿量<80ML可 以停止导尿。 3、护理注意事项:①严格遵从饮水计划,每日饮水量为1500—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 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最常见并发症,尽 早实施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减少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可促进膀胱 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真正 同归社会。 问歇导尿: 1、间歇导尿术可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维 226.-.—— -t——2014年第2月第2期 一 1650ml。饮水包括所有流质,如汤、果汁等。如果饮用了上述流质,要减 去饮开水的份量。晚上十点以后尽量不要饮水,避免膀胱夜间过度膨胀。 饮利尿饮品,如茶、汽水、含酒精饮品、糖水、西瓜、玉米水。②有尿路结石 时不宜开展间歇导尿,应给予留置导尿并鼓励饮水,避免。肾脏与膀胱功能 的进~步损害 。 膀胱功能训练: 1、训练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餐前30分钟、晨起或睡前,鼓励患者 入厕排尿。白天每3h排尿1次,夜间2次。可以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并能 逐渐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的患者。 j、训练:①寻找刺激“扳机点”,所谓扳机点是指患者的敏感点,对逼 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寻找反射性排尿的“扳机点”_3一。如轻轻叩击或挤 压膀胱,拍打大腿内侧,轻轻扯拉阴毛,挤压阴茎,刺激肛门等,诱发患者 出现反射性排尿。②屏气法:通过增加腹部力量来提高膀胱压力并使膀 胱颈开放而引起的排尿方法。③Grede手法:先用指尖部对膀胱进行深部 按摩,增加膀胱张力,再把手握成拳状,置于脐下3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 压,患者身体前倾,改变加压方向,直至尿流停止。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0. [2] 张宁,乔海红.间歇导尿术在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J].延安大 学学报,2009,(74):133—135. [3] 蒙月珍,刘翠青,郭肖霞.广东医学[J].2010年5月第31卷第9期: 1210—12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唐红书 (黔南州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 目的:研究探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不 同的护理,将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实验组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有效率为81.O%。实验组疗效明显比对照组疗效好。结论: 良好的个体化围手术期护理能显著帮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后的康复。 【关键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764.2 【文献标识码】A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疾病中常见疾病,容易迁延不愈,严重影响 患者生活质量。除此之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听力下 降、颅内感染和面瘫等严重的后果…。 手术治疗是目前彻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首选方法_2j。手术过程 中要尽最大努力做到彻底清创,在预防颅内感染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 情况下尽量保留中耳正常结构,以防听力的下降。选取我院2012年3 月一3O13年3月以来84例患皮肤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合理 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良好结果,现针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的特 点,进行临床观察、记录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84例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年龄4.5岁到76岁,平均年龄(35.3±】.23)岁。男性44例,女 性4O例。其中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23例;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 耳炎患者25例;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6例。具体详细情况请 见表1。并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2O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O例。 表1 84例患者的详细情况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27—01 药时要注意分泌物的量、颜色等,如有问题,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嘱咐患者尽量不饮酒、不吸烟,多食绿色蔬菜类、瓜果类等富含纤维 素的食物,尽量不食用油炸食物。 实验组接受如上护理,对照组只接受正常护理。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在规定治疗时间内康复, 且无听力下降、颅内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在规定时间内没康复,加治两周后康复,且有 轻微的听力下降、颅内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在规定时间内没康复,有严重听力下降、颅内 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t检 验以及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结果 本组84例患者中,实验组中治疗无效患者例数为4例(9.5%),治疗 有效患者例数为2l例(50.O%),治疗显效患者例数为17例(40.5%),有 效率为90.5%。对照组中治疗无效患者例数为8例(19.O%),治疗有效 患者例数为19例(45.2%),治疗显效患者例数为15例(35.7%),有效率 为81.O%。男、女患者稍有差别。男性患者详细情况请见表2,女性患者 详细情况请见表3。 表2 44例男性患者疗效详细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术前清洁护理: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定时进行合理的 清洁护理,防止坏死物质引发更加严重的耳部感染。但要注意不要让患 者自己随意进行耳部清洁,防止患者不恰当的清洁手法造成更严重的不 必要的耳部损伤。医护人员要教会患者如何正确的洗耳和滴耳。 术前心理护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慢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 不愈的特点,其并发症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患者会产生抵触心 理,不利于治疗和恢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开导,增加患者信心,是 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术后的护理。此外,要告知患者术中会听到 刺耳的声音,面部会有一系列不自主的运动,使患者不要紧张,身体不要 动,不要喊叫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损伤。 术前检查:术前应进行一系列完备的检查,如:心电图、乳突x线射 片、cT、耳道分泌物细菌及药敏检查、血糖以及血脂的检测等,已方便手术 方案的制定和术后的护理。 皮肤准备:术前应将患耳侧头发、耳毛等剃掉,以减少污染机会。 1.2.2术中护理:术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因为手术部位原 因,患者需头侧偏,且面部需铺巾,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所以医护 人员要更加注意患者的呼吸。由于手术易造成患者面神经等的损伤,所 以手术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患侧面肌的运动情况,若患者不能在医护人员 的引导下做闭眼、鼓气等动作时,应立即通知手术医师。 1.2.3术后护理:术后应卧床休息,头偏向健侧,避免咳嗽等头部剧烈 运动。 换药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且时刻注意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换 3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的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不易治愈和反复 发作的特点。长时间病痛的折磨常会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会使患者不 积极配合治疗。而且由于手术的特殊部位和人的本能反应,常会使患者 在手术过程中不能完美地配合医师手术。医护人员应在术前给患者做好 完善的心理准备,从而更能完美地配合手术,提高疗效。术后的护理也相 当重要,换药时要无菌操作,并时刻注意创口的恢复情况以及分泌的颜色 和量,和医师做好交流,以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宋芳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预防医 学,2011,18(12):2424. [2] 王龙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 实践,2012,25(16):2043. ..——227, u-——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