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3期 永平县博南镇山区村经济发展瓶颈及应对措施 程绍琴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博南镇财政所,云南永平672600) 摘要 “三农”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仍是当前博南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所辖的7个山区村是该镇民生问题 的焦点地区。在分析博南镇山区村经济发展滞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博南镇山区村经济健康持续发 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 山区村;经济发展;瓶颈;措施;云南永平;博南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7—5739(2015)03—0330—01 永平县博南镇辖7个坝区村(老街社区、苏屯、曲硐、坡 脚、七屯、胜泉、桃新),7个山区村(卓潘、沙鲁、新田、花桥、 初一铺、青羊厂、东庄),从行政村数目来看,山区村占博南 镇全部村数目的50%。山区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镇的 安定大局,关系到全镇经济目标的实现。目前,虽然山区村 资源丰富,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信息技术推广、农业现 代化发展方面,与坝区村相差甚远,导致山区村经济发展滞 后,严重制约了博南镇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以山民增收作 为镇政府的工作重心.解决山区村经济发展滞后问题,将对 全镇乃至整个永平县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巨大的推 动作用【”。 1山区村经济发展瓶颈 1.1农业发展极其缓慢 1.1.1地多人少,广种薄收。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山区村 在农业生产方面仍大多采用镰刀、锄头、耕牛等原始农具, 耕作方式落后。因地块地势崎岖不平,加之生产小而分散, 无法使用现代农机,导致劳动力投入大、收成少,经济效益 低下。 1.1.2农副产品成本高,收益低。山区各村距离县城10,,4-0km, 虽然现如今已村村通公路,但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信息 不灵。村农产品市场缺乏.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思想保 守、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注重对农产品 的深加工经营,致使农产品无比较优势,经济效益较低 。 1.2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1.2.1人力资源方面。虽然每个行政村都有村级完全小学, 但村委会缺乏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而基础教育知识 的实用性又不强,县职高学校形同虚设,为了生源、生存,将 办学的目标与普通高中混为一谈。山区农民没有经过正规 的职业技术培训,导致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有限,阻 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1.2.2山林资源方面。山区林地面积大、原始森林面积小是 7个山区村的共性,许多荒山野岭、荒地荒滩等都有待于开 发利用。 1.3行政村体制与机制有待健全 1.3.1山区村级政府班子成员素质偏低,对村经济发展起 不到领导作用。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致使村干部只能从人 才极为稀缺的村民中选出,他们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都 作者简介程绍琴(1972一),女,云南永平人,经济师,从事会计工作。 收稿日期2015一O1—07 330 较低,带领兴办产业、企业的能力较弱。此外,由于收入偏 低,政府又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村干部服务意识淡薄, 重自身利益,滥用上级下达的各类款项,导致村级基层政府 对本村经济的管理收效甚微。 1-3.2选人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坝 区村多、山区村少;高学历人才较少,不利于山区村经济的 发展。 2应对山区村经济发展瓶颈的措施 2.1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2.1.1以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发展农业。实行山区耕地的集 中连片,包干经营,大力种植经济林果,如泡核桃、白木瓜、 花椒等,办养殖合作社,种植农作物,发展森林。引导农民从 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生产的经营者,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进行深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安排生产,制定经营决策 。 村干部要引导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生产一些市场上相对 稀缺的作物。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建设村级集贸市场,打 开流通渠道。引领商品化生产。 2.1.2以现代化工业装备农业。成立农机合作公司,优化配 置闲散资金;引导农户改变过去粗放的生产耕作方式,树立 土地规模经营的新理念,充分挖掘农业经济的增收潜力。组 建农协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圈。联 合农户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结合自 身优势、规范行为、谋求发展。村干部要引导村民创办农产 品深加工微型企业.以提升博南镇精深加工能力和生产水 平,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与企业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 制,加速土地流转,集中经营,优势互补。 2.1.3以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开发农民入力资源。培 育新型农民,让他们懂得并精通运用科学知识。同时,要发 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以促进山区村经济发展。缩小农业与其 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 来吸引年轻一代务农[句。打造科学文化教育信息平台,提高 村民素质。各行政村要通过配“小网吧”、建“农家书苑”、设 “农民教室”、开“农业专栏”等途径启迪民智。 2.1.4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效速生林果业、畜牧 业、菌药业、水产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利用闲 置、半闲置的荒山、荒地、荒滩等。养殖一些可伴生、序生、促 生的动植物。形成“荒地育苗、山里栽树、木上植菌、地里养 禽、林间种药;近山多鲜果,远山多干果,深山养牛羊,河滩 (下转第332页) 农村经济学 几乎每年都超过1 500万元,2002年达到2 833万元。蚕桑 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3期 发展时期,1995年桑园面积2 356.2 hm ,产茧量1 425 t,达 到县内蚕桑生产的顶峰。 3.4 ABT生根粉湖桑扦插育苗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1988年起,国家科委指定的“八五”“九五”国家重点推 广项目之一的ABT生根粉湖桑扦插育苗技术开始在潜山 业正逐步发展成为山区农民摆脱贫穷走上富裕的又一个支 柱产业 。 2潜山县蚕桑产业的劣势(Weakness)分析 2.1起步晚 潜山县蚕桑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 代,起步较晚。 2.2桑苗来源少 县应用推广。截至1996年,8年内共扦插桑苗4 873.6万株, 平均成活率85%。此项技术使得育苗期缩短了18个月,缓 解了种粮土地缺乏时代背景下桑粮争地的紧张局面【引。 3.5“逆水千曲”的发现 1937年(民国26年),留目学生吴廓民在五庙一带弓1进 湖桑苗木,但并未大范围推广,直至建国初,县内桑树仍主 要为野生桑。直到1965年从浙江省桐乡县再次弓1进湖桑种 苗才得以发展。目前,潜山县的主要桑树品种包括湖桑197 号、湖桑199号、湖桑7号以及金寨和青阳的湖桑圜。 2-3缺乏栽桑技术 1983年,逆水乡的一农家优良单株被安徽省农科院蚕 桑研究所定名为“逆水干曲”。 3.6皖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开展 1999年潜山县蚕桑生产迎来第2次空前发展。伴随着皖 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进行,全县桑园生产再次实现历史 性的突破,2002年桑园面积和产茧量分别达到2 666.7 hm 和1 755 t。 4潜山县蚕桑产业的挑战(Threat)分析 一20世纪70年代,为追求集中连片的生产模式,于土层 浅的岗地或高山坡地种植大片桑园,结果是树势衰弱,有的 甚至无法生存。 3潜山县蚕桑产业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是桑树病虫害对产业发展构成威胁,20世纪70年代 3.1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发展 粗皮病成为全县桑树病虫害的重点防治对象。二是随着生 产方式的改变,桑蚕生产由计划经济成功转型为市场经济, 其发展也受到了茧丝绸市场行情的调控。全县范围内曾出 现过2次大面积毁桑现象。1987年,全县第1次发生大面积 20世纪70年代,全县掀起集体蚕桑场的热潮。1978 年,全县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居安庆市首位,分别为 881.3 hm2和53.5 t。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政策的影响下,集体 蚕桑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私人栽植桑园成为主流,栽桑养 蚕成为县内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1983年,全 县共有集体蚕桑场154个,1987年为58个,90年代后几乎 不复存在_l1。 3.2有利政策的支持 的毁桑。在蚕茧统一收购价偏低的影响下,梅城、三妙、棋盘 等丘陵乡镇的桑园几乎被全挖,全县桑园面积锐减,1988年 收购价跌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617.7 hm:o在全国茧丝 绸行业大滑坡和亚洲1金融风暴的影响下,1996年县内第2 次毁桑。 5结语 1977年,潜山县农业局成立以推广辅导栽桑养蚕技术 的多经股的同时,安徽省蚕桑研究所派技术专员驻点青楼 民生村进行指导。1978年,省蚕桑研究所在余井万丰村设立 科研联系点,栽桑室主任等科研人员多次来潜指导蚕业工 作。1984年,省蚕桑生产会议于潜山县召开。1998年,县政 从以上分析可知,潜山县蚕桑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也 有劣势;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必须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避 免劣势,迎接挑战,从而促进潜山县蚕桑产业更好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李传富,杨登云,章忠诚,等.金湖县蚕业生产调研和可持续发展对 策[J】_中国蚕业,2007(4):55—58. 【2]安徽省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潜山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1993. [3】潜山年鉴编纂委员会.潜山年鉴(1988—1996)[M].合肥:黄山书社, 1998. 府明确规定由县农业局负责蚕种供应。1999--2002年.全县 每年发放蚕种数量均是1978年的10倍以上,分别为38 000、 43 150、46 000、47 000盒【ll口 3.3蚕茧收购价的飙升 1998年底潜山县内出现第1轮栽桑热。当时国内爆发 [4]王锡明,章忠诚.大棚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的推广【J].中国蚕业,2005 (2):4l一42. 蚕茧大战,蚕茧收购价格持续飙升,县内蚕桑生产步入高速 (上接第330页) [2】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5. 养鸭鹅”的和谐局面。 2.2创新行政村体制与机制 一[3张丽琴,牟增光.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 (3):75-76. 是构建规范化的村基层领导机构。把大批就业困难 [4】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 济,2008(2):50—51. 的大学毕业生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构建规范高效的村 基层组织 。二是完善人才配置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 人力资源的调节配置作用。福利待遇要适当向农村倾斜,调 【5】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2): 1l4—116. [6】王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9(6):122—124. 配人才流向村域。 3参考文献 [1]闰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Oo4. 【7】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65. [8]闻海霞.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 济.2011(16):9—10.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