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略论人性“暗月亮”的“围城”
摘要:作者钱钟书在《围城》的初版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的某
①
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写这类人,我不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主人公方鸿渐苦恼地在一个个“围城”奔来冲去,充满希望却又处处碰壁,始终感到压抑与无可奈何。每一次的走出却又是走进另一座“围城”,人生仿佛处处是围城。不断地失望地走出又满怀希望的走进,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直到生命的终结。那到底人为什么会陷入此种怪圈?究其缘由终究还是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在作祟,特别是其先天人性中的“暗月亮”在制造着重重“围城”。正所谓生活本应该是怎么一回事,这往往是你从自己的“个人天地”去希望、去期盼、去企盼、去企望、去追求的,但事实总是另外一码事儿,他人也都有自己的“个人天地”;换句话说,事乖愿违的人生长叹,与其说是命中注定,莫如说是“人为”,只是人们自我折磨或彼此间的相互折磨。所以我们对《围城》主题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今天,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进而能够更加健康地生活。
关键词:人性;暗月亮;人生愿望;“围城”困境
Abstract: the author qian zhongshu in fortress besieged) in the preface said: \\\"in this book, I
want to write some part of the modern China society, a certain part of the character, write this kind of person, I do not forget they are human, are only human, have no hair two feet animal basic root sex.\\\" The hero square hong gradually troubled at every \\\"and\\\" rush to blunt go, full of hope is and always go to the wall, always feel stressed and helpless. Each time it is out of the other into a \\\"and\\\
disappointed to out of and hopeful into, and endless, endless, until the end of life. So what exactly what people will get into this trap? Investigate its reason all still person, the hairless, two feet animal it, especially the innate human nature of the \\\"dark moon\\\" in
manufacturing the heavy \\\"and\\\". This is the so-called life should be how one and the same, this is often you from their own personal \\\"heaven and earth\\\" to hope, to look forward to, to go forward, to desire, to pursue, but the truth is always another thing a yard, the others also have their own personal \\\"heaven and earth\\\"; In other words, good let violations life legend, is meant to be more than the saying is \\\"human\\\or each other the tortured. So we told the city \\\"the theme of the research, to help us in social life, especially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relatively lags behind today, so that we can more clearly know yourself, know society, and can be more healthy lives
.
Keywords: human nature;dark moon,;life desire; \\\"and\\\" trouble
2
绪论
导演杨绛给《围城》电视剧片头词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经历了这半个世纪以来,曾一度受到了人们的冷落,但最近这三十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刻。它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深刻。《围城》一向被称为“新儒林外史”,旨在对人和人生形态加以嘲弄。同时也是一部“悲剧之悲剧”,旨在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直到生命的终结,它写出了人的“围城心境”。
不管前辈人都有些什么说法,每一种说法各执一词,都说得有理有据,可是我始终认为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旨在写人性的“暗月亮”而导致人陷入一种人性的“围城”困境。在这里我不是要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不管初生婴儿是不是像张白纸,只要他来到这个人世界,生活在人的世界,他就会以自己为人所特有的个性生活在这个世界,而人性正好是其最好的具体的外在表现。人与人组成的社会注定离不开人,人就不得不受人性的影响。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善又恶,有正有反,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左有右……,人性亦不能例外。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良的东西总一脉相承的相似,能激起人们心中的阳光;邪恶的东西各有各的恶处,总让人感到害怕。《围城》就是在揭示这样的一个主题——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暗月亮”人性形成一个个的小“围城”,同时每个人的小“围城”又交织成整个社会的大“围城”,大小“围城”之间相互影响,而使社会陷入一种窘态。人只能无奈的在其中不断的进去出来。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但现实世界永远都不可能如此完美,世界现实常常与人的愿望相背。人与人组成的人类社会常常按它所特有的逻辑向前迈进。它看似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但其实它是会受人这种社会存在物支配的。人常常不仅因生存需要来支配行动,也通过人性在影响着他的言、行、思。然而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力量似乎更加的强大,常常压过人性中善的一面来支使着人们的行为活动。接下来我就从人性的“暗月亮”、恶的一面来解读作品《围城》的主题。
究竟什么是人性呢?根据王国维的人性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质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百;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夫厌倦故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有能去此二者,吾人谓之快乐。……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弥欲多,又其感苦之痛,六弥甚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本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而一已矣。”王国维先生认为“欲望”是人性中的主要元素,“欲望”很难得到满足,就算此欲望的到了满足,比欲望却又随之而起,就算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厌倦之情又会随之而来,所以生活的“痛苦”由“欲望”而来。
铺垫了这么多,我们回到作品中,在仔细阅读且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来探讨作品《围城》的主题思想。在作品中,有两条线贯穿作品的的始终,一是主人公方鸿渐在
3
爱情婚姻上的进进出出;二是方鸿渐在职业场中的上上下下。整部作品作者用这两条主线在一个小人物——方鸿渐的身上辐射开来,进而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像一张网一样的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 爱情婚姻上的“围城”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与四个女性开始了进进出出的游戏。在法国邮轮上,与鲍小姐关系暧昧,船到香港以后,鲍小姐回她未婚夫哪里,留下方鸿渐一个人。他被抛弃、被欺骗了。继而独身一人的方鸿渐觉得“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大家闺秀。” “顺理成章”的主动与苏小姐关系亲近了。但他“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样近,拉得怎样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可苏小姐对他“都是太太对丈夫尽得小义务”。经过漫长的无聊旅程油轮抵达上海,方鸿渐有意识的疏远了与苏小姐的关系。回到上海以后“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的害处,先图眼前的舒服。”方鸿渐恢复了与苏小姐的关系并开始与苏小姐往来频繁,宛如一对恋人。似乎是上天的眷顾,在与苏小姐的来往过程中,方鸿渐结识了唐小姐。如此而来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身上,并爱上了这位自然朴素、灵活温柔的唐小姐。也许是此时的上帝正在打瞌睡,方唐二人因苏文纨的报复挑拨造成误会重重而终不能走到一起。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结识的孙小姐,后与孙柔嘉共进婚姻的“围城”,然而不久他又渴望冲出这“围城”。这四个女子,鲍小姐的浪漫、放荡不羁,以“熟食铺子”般的打扮吸引异性,她能将自己随便地给与人,又能随意的收起,一切只为自己的满足。对于她谈不上心与变心,“因为没有心,只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苏小姐优雅、高傲,孤芳自赏、落落难合,希望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喜欢赵、方二人比武抢自己,但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间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就再也不“热闹了”。她又极端自私和利己,在爱情上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让别人得到,她从中破坏了方、唐之间的爱情。一年后,在香港她以军需官太太的“高贵”身份刻薄地奚落方鸿渐的新夫人,她势力、刻薄且虚荣。唐小姐清纯可爱,算是个“真正的女孩子”,但却因过信了自己的表姐而使得她与方鸿渐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很快便悄然消失在读者的眼前。孙小姐相貌平平,但却是有着“千方百计、足智多谋、层出不穷”的人品,用圈套把方鸿渐套到了自己婚姻的“围城”。而在方鸿渐这一方,与鲍小姐是为了排解旅途的寂寞无聊。对苏文纨只是想打发自己无聊的时间和空虚的心灵,他一直认为他们这两条平行线不可能合拢为一体,然而他又常常做些让苏小姐误会的举动。方鸿渐与唐晓芙之间有着真正的爱情,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误会而最终分离。最后与他共进婚姻“围城”的孙柔嘉,只因在三闾大学的各种困境走到了一起。我们看到在这场爱情地游戏中,这一男四女都是在未自己和别人筑造重重“围城”罢了,除了让自己感到窒息,也让别人呼吸困难。看到孙唐联姻,按照惯常思维,我们可能认为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生活算是有了归宿了,可是作者钱钟书的眼光没那么短浅狭隘,作者自有别样想法。方鸿渐和孙柔嘉订婚不久,立即感到订婚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的平淡。回到上海两人结婚,本应是恩爱的新婚燕尔,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如胶似漆,最后不得不以离婚收场谢幕。身处如此窘境,方鸿渐“他对自己解释,热烈的爱情到订婚,彼此间还留着情感发展的余地,这是桩好事。他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一课,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学家讲的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挑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了。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唐晓芙是方鸿渐爱“一串葡萄”中最好的一颗,从而就成为方鸿渐在
4
爱情上“企慕”②的对象。孙柔嘉永远不是最好的那一颗“葡萄”。但是我们又是者反过来想一想,唐晓芙之所以能这样幸福的成为方鸿渐这个男人心中的天使,很大的原因是对于方鸿渐来说,她是在远方的、对岸的,可眼望心至,但却不可以手触身接,可以永远向往,但又不能到达。我们设想如果方鸿渐能有幸与唐晓芙喜结连理,结果未见得就是如何的幸福,就像他对赵辛楣说的:“不过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她自己也说 “狗为着追求水里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伥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他的这
③
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就是由“企慕情境”堕入“后企慕情境” 之下。方鸿渐和孙小姐在桂林等飞机票的十多天是欢天喜地的,“快乐得不像人在过日子,倒像日子溜过了他们两人。”既“渺小又伟大的肉体节日”以后,方鸿渐“称了心”,孙小姐也原形毕露,连鲍小姐那点只露“局部真理”的诱惑力也没有了。形式上的婚姻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方鸿渐尝够了孙小姐的厉害滋味,被赵辛楣酒后一句话——“她是煞费苦心”——惊醒了意识底一个朦胧睡熟的思想,深心忌刻的孙小姐本不是他理想中的女性。目标到达了,却不是原来的目标,或既是又非;对象找到了,又不是理想的对象,或既非又是。但是我要说我们心目中的目标和对象并非是云端美人、蓬莱仙境,只在远方遥遥招手,而是人们期望得太多,希望得到的太多而现实只能给与的仅有这么多而已。“欲望”能不能实现都会痛苦。方鸿渐爱唐晓芙,但他们之间仅因苏文纨的离间就误会不解,就断了他们之间的缘分。但是我觉得如果真正的爱对方,爱得深,那怕是“山无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也不会“与君绝”吧,更何况是小小的误会。既然爱的不深,又何须期望的太多,方鸿渐又何须发“我经过这次,不知何年何月会结婚”的感慨。没有如此的付出,却希望得到优厚的报酬,佛说:是他自己的贪婪“围”住了自己。孙柔嘉“费尽心机”与方鸿渐结为“秦晋之好”,在三闾大学的困境中两人各取所需,方能相濡以沫,回到上海以后,当面对双方的家庭,面对周围的人、事,在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时候,那只能分道扬镳。孙柔嘉不是方鸿渐理想中的伴侣,方鸿渐亦“配不上”孙柔嘉。方鸿渐、孙柔嘉,在他们短暂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彼此曾几何时为对方考虑过,不管是方鸿渐还是孙柔嘉都不曾跳出自己的圆圈而融入对方的圈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对方配合子的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当双方都自私的只为自己考虑的时候,矛盾冲突必定会随之而起,彼此不能和谐的融到一块儿,那最后只得各奔东西,继续追求他们需要的东西去。在这一男四女的关系纠葛中,自己需要的时候就靠拢,自己想要的得不到,而得到了的又觉得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同时当自己得不到或者不想要的时候,就又随意去践踏它。感觉在一座“城”中转来转去,却总是碰壁,总是不如愿而感到痛苦。其实对他们来说爱情婚姻并非“围城”,而是他们自己在给自己砌城而已。 二、 职业场上的“围城”
方鸿渐初在北平读书,“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起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其他一切科目像算数、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可掬,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他在干丈人的支持下去西洋留学。在西洋留学的四年,混迹于伦敦的各种交际娱乐场所,最后花钱买了个博士文凭回国。刚回国的时候在上海岳父家的点金银行做事,因岳母的不满和当时平城的三闾大学聘他当教授,他认为当教授总比当银行小职员混饭吃强多了。进而他去到了三闾大学。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他以为会有一种新的生活在等着他,然而最后令他失望了。开始由于学校的编制问题,他随即成为了校长的牺牲品,让他由教授降为副教授,并且教授的是最冷门的论理学。而学校的其他的老师则鄙视他,同时他也因为上课不行而受到学生的嘲弄。
5
赵辛楣离开三闾大学以后,方鸿渐的处境则更加的窘困了,高松年不仅没有如约的升他为副教授,甚至连下学年的聘书也没给他。在三闾大学那种处处遭受鄙视、排挤的环境中他与孙柔嘉订婚,两个相似处境的人走到了一起。方鸿渐与孙柔嘉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经赵辛楣的介绍在报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却终觉得报馆的工作没有出路,最后辞职。小说最后,方鸿渐应赵辛楣的邀约到重庆工作以求更好的发展。作者虽然没有续集出版,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方鸿渐去重庆的结果,极大的可能也还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方鸿渐还是方鸿渐,社会还是当时的社会,更确切的说社会还是人的社会。方鸿渐由国外到国内,上海到内地,由内地返回上海,再由上海到重庆,不管身处哪里,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都不能如愿。看到这里我也替主人公方鸿渐感到焦急,替他感到辛苦,从这个圆跑到那个圈,跑过来跑过去,最后又跑了回来,确实挺累,身心俱疲。然而方鸿渐怎会融身于此种困境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正像去年懊悔到内地,他现在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到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的倾轧。到了大都市,怕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现。”有他自身的无能、虚荣、浮躁、贪婪、不学无术等等的劣根性深藏于其内心的人性“暗月亮”,还有他自己和前途的迷茫。在每次的失望后,他总是又重新燃起新的希望进而去追求,但是在无尽的追求当中,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追求只是一个模糊不明朗的影子。同时我觉得其实并不是没有他想要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如愿,而只是他想要的太多迷失了自己而已。 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网的“围城”
从国外初回上海的时候,方鸿渐因寂寞无聊去接近苏文纨,同时回国的苏文纨此时正受到赵辛楣的热烈追求。在这场游戏嬉戏中,女主角苏文纨喜欢方鸿渐而不是赵辛楣,方鸿渐却喜欢的是唐晓芙并非苏文纨,最后苏文纨与诗人曹元朗共结连理,方鸿渐爱的唐晓芙也归佳人终去,赵辛楣和方鸿渐落得身单影只,沦为这场游戏的失败者。同为失败者的方鸿渐与赵辛楣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惺惺相惜,由“情敌”变为挚友。方鸿渐与周家的关系,周家夫妇把方鸿渐当做女儿淑英的寄托,方鸿渐也乐得有一座靠山不愁工作,不愁吃穿。渐渐的日子久了方鸿渐因周太太的嫌怨而致使他们的关系破裂。这时正好接到三闾大学的聘书,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等人一起共赴三闾大学。方鸿渐满怀期待地去到三闾大学,毕竟教授的头衔是很有吸引力的,未来的理想,明日的声望,又依稀在新的希望里跃动。但在远方等待着的到底是什么呢?但不幸的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却是这样一群人——老奸巨猾、心怀淫欲的高松年;投机钻营、拉帮结派的汪处厚;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韩学愈;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顾尔谦;俗不可耐、男盗女娼的李梅亭等等;身处的是一种让人动弹不得的环境——上至校长,下至训导长、主任,一个个都挂着科学家、教授的头衔,却一个个骗的骗、赌的赌、嫖的嫖;上面派来的“视学”,既不“视”也不“学”,方鸿渐因藏有一本赵辛楣丢下的《共产主义论》的小册子,也险遭暗算,“如夫人”的名位也保不住了。方鸿渐由刚开始入校时的“羞与为伍”到后来的为伍不准,最终只能被排挤出三闾大学而辗转回到上海。回到上海回到家,一个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可调和依然不能例外。方家是有名的乡绅世家,首先方老太太不满意这个大儿媳妇,二弟媳与三弟媳仍然不满意孙柔嘉这个大嫂。正如孙柔嘉长慨叹说:“咱们还没跟他们住在一起,已经惹了多少口舌。要过大家庭的生活,需要训练的。只要看你两位弟媳妇训练得多头尖眼快嘴利,我真斗不过她们。”其次方鸿渐与孙柔嘉家人之间——特别是与孙柔嘉的姑母之间的关系依然很紧张,陆太太看不起方鸿渐,方鸿渐对她亦没有好感。再者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小家中,他们两人为了小事争吵是家常便饭,没有夫妻间的温情和家庭的温暖,他们之间的纷争只能愈演愈烈,直到最后两人的关系的破裂——离婚。
6
孙小姐走了,孤苦的方鸿渐,在老式钟声的当当敲击里又抱着新的希望,堕进“最原始的睡”,成为“死的样品”,连梦也没做一个。方鸿渐所遭遇的这一干人等,其实都是些可怜虫,但又不自知。作茧自缚的同时,也早为他人制造重重屏障。
不管是在情场上还是职场上,方鸿渐都不能如愿,究其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原因。内因很好理解,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总结了很多,就不再赘述。那么外因呢?你也许会说这也很好理解啊,不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吗?是的,但是在这里我要对时代背景作另外一番解说。
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但“社会”和“个人”并不代表两个事物,而表示的是一个事物的个体方面和集体方面。任何社会不论是大是小,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种族或者全体人类,不管组织多么广大、复杂、持久,它也与最小的、最简单或历时最短的群体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个人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一份。社会也依赖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给社会贡献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然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人际关系,同时正是在人际关系中个性才最明显地存在表现出来。那么个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就必然离不开人性的作用了。人性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无影无形、无形无状、无色无味,但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思一虑。人性虽复杂,但是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善与恶,那些善良的、无私的、贡献的、自制的东西,众所周知,暂且不讨论,没什么疑问的,值得我们学习发扬。而在探讨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主题思想的时候,我主要是从人性中那些恶的,像“暗月亮”的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来探寻《围城》的主题思想。也许有人会问,这与时代背景没什么联系啊?那就只能麻烦读者耐心地往下看了。当时的中国形势,日本侵略者大兵压境,攻城略地、亡我中华,与此同时国统区政府官员结党营私,统治腐败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管是下层老百姓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都不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这些铁一样的事实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也铭刻在了历史的书页中,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背景。在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了,战争是谁发起的?政府的各种执政理念又是从何而来由谁去推行,推行德人又是怎样去落实的?下面就是我的回答,造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终归还是逃脱不了“人”这个名词,这种动物而把责任推到其他事物上去。日本政府因为各种利益的诱惑,因贪婪而发动了侵华战争,想要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进而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所谓的当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国统区国民政府呢,从大了看是为他们那一阶级的人而服务,不顾人民大众的利益卖国求安逸,一再得退让,东三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小了看,而绝大多数的政府官员其实都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服务,就像三闾大学的一干人呢等,校长、教授、训导员等等都是有“油水”可捞的诱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一砖我一瓦——虚伪、欺软怕硬、落井下石、从众、自私、势利、虚荣、矫作——为方鸿渐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多方围攻,牢不可破。还有像苏文纨这类的大发国难财自私自利的小人因自己的蝇头小利置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还虚伪的以官需太太的身份作弄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如果人人都只从自己出发,那么就会辐射出一个又一个的“围城”,把自己“围”住的同时,也把别人“围”住了。应为社会不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社会,而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一个大集体。社会大“围城”由每个人的小“围城”组成。
我们说,方鸿渐的梦是人类的梦,他的故事是人类的故事,他的可笑、可怜、可悲,就是人类的可笑、可怜、可悲。方鸿渐不是“单个人”而是“一类人” ④。不管是谁,地位或高或低、财富或多或少、健康或残疾、年老或年少,只要他一日为人,人性变不能根除。在人性“暗月亮”的支使下,便有了一个个无影无形的“围城”。
7
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围城”,众多的小“围城”组成社会大“围城”。自私、贪婪、势利、欺弱、……给自己或他人制造重重围城。你想冲出这个“围城”,你无法摆脱自己的“围城”的同时也会进入到他人的“围城”,终究无法逃脱出来。对于目前关于《围城》主题思想的观点,我挑选其中几个我觉得不那么“靠谱”的观点进行反驳。
有观点认为,“围城”也者,正是当时的中国形势。日本侵略者大兵压境,攻城略地、亡我中华。他们在城外,总想冲进城去。中国人民被围在城中,交通堵塞,衣食无着,也总想冲出去。把造成方鸿渐等人人生“困境”的原因归结为战争的动荡和国统区政府政治的腐败黑暗。但是我想问的是,战争是谁发起的?回答是人,是人,终归还是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直到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伊拉克战争,我们能说这些战争是像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冰雹一样是大自然在“发脾气”吗?不能,我们无颜这样说。
“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说,认为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中普通知识分子,一生总处在一种选择的困惑中,选择对他来说,犹如不选择一样使人尴尬难堪。始终在半醉与半醒间彷徨踟蹰,几经波折之后,站在了原地,面对同样一片灰暗的天空。这个观点的错误在简单的把进出“围城”看作是“选择”,如果仅仅是“选择”那么简单,这部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同时把“方鸿渐”类的人物片面的局限在了知识分子,难道其他人就没有“围城”的困境?
地地道道的爱情小说,鲍小姐与方鸿渐,只是因为漫长的旅途的无聊寂寞;苏小姐,喜欢享受的是赵、方二人争抢她时游戏乐趣;唐小姐与方鸿渐之间虽有真正的爱情,但却是如此的短暂而弱不禁风;孙小姐与方鸿渐在众人的“祝福”下共进婚姻“围城“,但终只是作者为方鸿渐设计的人生路上的一段小插曲,没了乏味,有之以达到升华真正主题的作用。所以说此种主题说完全是只视作品现象,以点盖面之说。
被称为“东方的智学人” 的钱钟书先生用诙谐、诡异、尖刻、充满机智的讽刺语言演绎出了《围城》这部经典传世之作。让读者时而捧腹,时而击节,时而拍案叫绝,时而又会心的微笑和深沉的思索。形象的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再现了追求与结果的背叛,揭示了人最终不可能实现原来的设想,而往往陷入“围城”般的困境,不能自拔。钱钟书在序里这么写到:“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去做以后,它变成残酷的对照。”但是作者并没有指出“怪圈”形成背后的“根”。作者在小说中不改变或匡正什么,只是把一个客观的世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由此来警世、喻世。答案只在我们读者心中。布莱希特在《四川的一个善良人》中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人应该变成另一种人,还是世界应该变成另一种世界?”处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是赞扬世界的美好而嘲笑人性的弱点呢?还是同情方鸿渐的不幸而谴责那个社会的黑暗!两者都需要考虑。
注释 :
① 邹平著:《人性的暗月亮》
② 陈子谦著:《钱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P239 ③ 陈子谦著:《钱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P286. ④ 王卫平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名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5月版,P343.
8
参考文献:
1. 刘勇主编:[M]《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 陈子谦著:[M]《钱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3. 王卫平著:[M]《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名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 钱钟书著:[M]《围城》,作家出版社2010年8月版。 5. 陆文虎著:[M]《钱钟书研究采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92年11月版。 6. 钱钟书研究编辑委员会编:[M]《钱钟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5月版。 7. 王卫平著:[M]《东方睿智学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版 8. 陆文虎:[M]《围城内外》,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9
致 谢
本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曹译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开题报告的拟写到论文的撰写直至最终的定稿,曹老师给与了我很多帮助,给我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次论文写作之前我确实对论文的写作不是很了解,通过曹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我从这次论文写作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体会到了论文写作中收集资料、反复修改的艰辛,也体会到了自己的成果完成时的喜悦。
在与曹老师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刻的感觉到曹老师是一个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老师,同时也是对学生亲切友好的老师。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严谨和务实,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要向曹老师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曹老师,谢谢您!也真诚的祝福您,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