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小组研讨课,我上了“量的计量”一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复习课学生往往觉得乏味,缺乏新鲜感,没有兴趣,更提不起精神,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课的开始,以日记的形式为教学情景,引发知识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富有情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计量单位,引起学生对以往所学计量单位的主动探究单;总复习阶段,学生间的差异愈来愈明显,在整理这一知识环节,先进行学法的迁移,让学生畅谈应该怎样复习“量的计量”这块知识,接着组内复习、讨论、整理的知识图,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不同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难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在实验着本组课题,小组合作中转化学困生。
2、教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前面几册教材中已经零星地学过,再加内容本身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活动安排上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现有的基础出发,把新知识点学习安排为自学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3、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本节课从开始导入到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本节课整理知识结构图时,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由于学生交流时间过长,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反馈的时间有些仓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