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说明
1、教材分析
本微课所选取的题材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做框架》一课中的内容——“做简单框架”。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本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捆扎这样的框架,推一推、拉一拉,发现三角形框架比四边形框架稳定。进一步研究怎样把四边形框架加固,认识斜杆的作用。为下一个活动做认知和技能上的准备。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形状“。通过推一推、拉一拉,也很容易发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对他们而言,难的是动手操作。小木棒和橡皮筋是学生学具袋里的材料,也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如何用橡皮筋捆扎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教材是当成一种储备技能,希望学生们已经掌握的,可实际上他们毫无头绪。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缠绕法,即把两根木棒或并列或交叉地握在一起,用橡皮筋沿着同一个方向一圈一圈缠绕,然后再把木棒调整到自己需要的角度。缠绕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易学易用。缺点是框架容易变形,不利于后续活动的开展。因此,学生必须采用简单易学,又不容易使框架变形的方法来捆扎——这就是“马蹄形扎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方法,教师无论是在讲台上、投影仪下或者小组间演示,都涉及到方向相反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很难接受。由此,本微课就孕育而生了。
3、微课分析
在捆扎三角形框架时,学生一般采用“缠绕法”能顺利完成。可是这种方法用在四边形的捆扎上时,四边形不是扭曲了,就是变形了。这个时候,他们亟需更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捆扎。本微课,将打破学生固有的观点,摒弃“缠绕法”,教会学生使用“马蹄形扎法”来捆扎框架。学生可以先浏览大致过程,然后实施分布式教学,边做边学,同时解决了投影下方向不同的难题,后期增加斜杆时更加方便,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本微课还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捆扎?”“变形后的框架如何加固?”“加固的斜杆起什么作用?”等,在技能学习后还提升思维训练,并用新技能帮助学生实现脑中的想法,形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二、策划设计
(1)内容分析
本微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受力后的稳定性,同时提出加固方法,并从力的角度解释该方法的原理。
本微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缠绕法”的不足之处,会用“马蹄形扎法”来捆扎框架。 本微课难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马蹄形扎法”。 (2)适用对象
本微课适用对象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 (3)类型选择
选择表现形式:微影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PPT、手机摄像、格式转换软件、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流程图:
预测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认识常见扎法:缠绕法→缠绕法与马蹄形扎法比较→学习“马蹄形扎法”→加固四边形框架
知识点:
(5)技术实现
1、将“缠绕法”和“马蹄形扎法”的过程用手机摄像拍摄,一共有2个短小视频。 2、视频转换格式后插入至ppt中,做成精美内容。 3、利用软件Camtasia Studio将ppt转换成视频。 4、用麦克风给视频配音。
5、利用合成软件,将视频与配音结合起来,制成有声有色的完整视频。 (6)制作环境
1、手机摄像拍摄时搭建支架,注意防止抖动。 2、配音环境必须安静,配音需结合ppt同步进行。 3、配音与视频的切合也要同步。
三、过程实录
1、科学预测
常见的框架结构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你认为哪种框架更坚固?哪种框架易变形?并说说理由。
2、常见错误扎法:缠绕法
口说无凭,让我们用橡皮筋和小木棒来扎一个框架检验一下吧。可是如何捆扎框架呢?你是打算用这种缠绕法吗?(小视频播放)
用缠绕法扎成的两根木棒,在失去外力后,无法形成直角。
扎成正方形后,木棒由于受力不均发生弯曲。失去外力后,严重变形,无法实验。
3、正确扎法:马蹄形扎法
请同学们先浏览大致过程,下面我们会有分步教学。 (小视频)
4、分步教学
同学们,准备好木棒和橡皮筋,我们一起来做。
将两根小木棒交叉成直角,竖棒在上,横棒在下。
将橡皮筋套在食指和中指上,如果你的橡皮筋比较长,可以绕成两圈。 把橡皮筋套在竖棒上,再逆时针反过手来,套在横棒上。
接着顺时针反过手,将中指上的橡皮筋套过竖棒,食指上的橡皮筋套过横棒。 抽出手指,稍作调整即可。
5、实验方法
三角形框架和正方形框架扎好了,请同学们前后、左右用力,试试哪个更容易变形?我们能把框架加固吗?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