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2021-09-09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4年第2期 (总第260期) ‘ 每 场 FORUM 0N C0NTEMP0RARY EDUCAT10N NO.2,2014 General,No,260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术 金雪飞褚凤英 [摘要]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正在遭受功利化、多元化、现实化和教条化的 冲击。如何借助美育这一包含无限和有限,沟通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夯实 和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信仰,为人们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原点支撑,不 仅关系到个人人身观、价值观的完善和幸福感的获取,也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 否实现。 [关键词]政治信仰危机;美育;信仰建构 [作者简介]金雪飞,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研究方向:本土文化视野下的政 治教育(天津300387);褚凤英,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387) 信仰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动力,它决定人 们的情感、爱好、选择,决定人们对政府、社 (一)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影响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 会、人生的态度和体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心,它关系个人的幸福安定,也关系着社会 现。而转型期的市场经济,由于其本身制度、 体——人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不够成熟。 导致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性”、“实用性”、 “货币性”特征不断膨胀,并有扩展到一切社 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信仰所需 的情感、爱、终极追求等要素被忽视、被掩 埋、被排斥。即在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都还 不够完善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体系中,信仰所 需的心理基础被吞噬和弱化,人们积极的心 理建构无法完成。 (二)大众文化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人们信仰体系的核 规范、程序不够完善,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主 和国家的稳定和谐。但是当前大家对马克思 主义的认同、追随、信仰正在被诸多要素所 因的基础上找到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 理念、新途径、新方式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梦想重要而迫切。 消解和弱化。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原 会领域的趋势。整个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 信仰遭遇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面临着巨 大的困境和挑战: 大众文化以商业性、世俗性、娱乐性、流 行性和大众媒介性等市民文化特质,广泛而 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编号:2011SZK38)的阶段性成果。 68— 深刻地介人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对 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完成的,但当前的思 精英文化、权威系统以及主流意识的解读。 想政治理论课在理念上一方面往往只关注 因此,大众文化的崛起给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建构带来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挑战马克 具体的形而下的知识和现象,而对形而上的 价值、人格、信仰等终极性的理念涉及很少。 一思主义的道德标准、信仰体验、价值体系和 认知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核心部 方面对所谓的“政治正确”往往理解过于 狭隘,只知道跟随当时媒体的解读,而不敢 分进行解构;另一方面瓦解传统马克思主义 有自己的坚持,缺乏应有的严谨的学术态 意识形态抽象性、灌输性、控制型的宏大叙 度;在内容上,往往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 事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的传递路径和方式带 的视野,仅仅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观点来 来冲击。因此,大众文化的多元性、解构性会 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喜欢脱离现实去 损害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敬畏,损害政治信 “引经据典”,与现实、与人类文明的对接和 仰所需的权威性,使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 融合不够,或说“返本”有余,“开新”不足,理 建构更为困难。 论正确,现实残缺;在方式上,依然习惯于灌 (三)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及世界扁 输性、控制型的宏大叙事方式,趣味性、多元 平化的冲击 性和具体性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往往感觉思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其科学性基 想政治理论课“言之无物、听之无趣”。这样 础之上的,其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 一种缺乏终极追求,具体内容和忽略学生情 对社会主义的期待与肯定又是其科学性的 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必然无法承担起建构马 重要根基。但在现实世界里,资本主义依然 克思主义信仰的重任。 在主导着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引领着世界一 综上,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正遭 体化的进程。而即使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 受功利化、多元化、现实化及教条化的冲击, 好的中国,也依然还仅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信仰所需的情感、敬畏、超越和信任等要素 阶段,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社会的民主与自 残缺,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难以构建完成。 由都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期待。加上通过 网络、现代通讯以及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的 二、美育对建构马克思 机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些优势常被人 主义政治信仰的支撑性 们拿来与国内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进行对比, 从而给人造成一种资本主义要优于社会主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情感活动 义的感觉。这样的一种世界发展格局以及扁 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 平化的趋势,必然会对以现实性和世俗性为 对丑的否定和抛弃,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 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带来冲击。 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审美教育能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本身所存在 恢复人性的和谐,进行心灵的救赎以及实现 的问题 对个体灵魂的终极应许,从而为政治信仰的 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是以思 建构提供情感、心理、方式的支撑。 一69— 1.美育能唤醒被功利主义、拜金主义、 实用主义和庸俗唯物论所损害的情感,恢复 以调和一元性与多元性、统一性与差异性之 间的矛盾。而具有人我共享普遍性的美育, 政治信仰所需的爱的基础。功利主义、拜金 主义、实用主义和庸俗唯物论泛滥下的当今 却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盖以美为普 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人其中。…… 社会,情感和爱变成了稀缺品。人们在物质 利益和个体利益的追逐中慢慢变得冷漠、僵 硬和麻木,从而导致心灵的萎缩、爱的无力 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 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因此,如果能把马克 思主义信仰所需的情感、理性知识蕴含于美 的欣赏、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的过程中,学 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政 和信仰的缺失。恢复信仰首先要恢复人们情 感的活泼和爱的能力。而美育的发生机制就 是利用美感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唤醒人活 治信仰,且不会与多元的现实社会和政治生 活发生对立和冲突,能真正实现学生内心的 和谐统一。 3.美育能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政治的 泼的心灵,激发人们对爱,对信仰的追求。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 情为目的者也。”【 】‘‘美感不同于知识,又不同 于道德,他不属于知觉与意欲而属于感情”【2] “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 陶冶,老实说,是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情感教 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 不完善,提升政治信仰所需的稳定性终极性 政治信仰的现实性,导致人们总是会将现实 生活中的不完善、不公平、不成熟等同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残缺和无力,从而使得 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 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3J因此,美 育往往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性,而是诉诸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的过程中背负了太 多的现实性、阶段性、人为性和偶然性的缺 失所带来的包袱,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应 有的稳定性和终极性。而没有终极性的支 的情感,由情感而至道德、至理性、至信仰。 美育的特点能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首 先有情感上的认同,进而对政治、国家和社 会产生热爱和关注,从而更愿意去亲近马克 撑,马克思主义就很难作为信仰成为人们永 恒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具有超越性的 教育理念和方式,让人们能够在关注政治现 实同时,对政治理论、政治信仰的终极性有 所感受和认知。而美育所具有的超越性能够 较好的承载马克思主义信仰所需要的终极 性要求。 思主义理论,为政治信仰的确立打下基础。 2.美育能较好地弥合社会发展的多元 性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元性之间的冲突,提 供政治信仰所需的外部环境支撑。信仰本身 往往具有一元性。但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 康德认为:“不夹杂着任何利害关系的 审美判断力,是沟通对自然规律必然性认识 的“知”和获得道德与意志的自由的“意”之 间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 美感活动是 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 多元性,决定了任何强调一元性的政治信仰 建构方式都极为困难。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本身的意识形态性和道德的直接引导性,决 定了它具有显性的一元性要求。因此,其难 挣扎得来的自由。……多受些美感教育,就 70— 是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 三、美育理念下马克思 变成上帝,充分地感受人的尊严。[61因此,借 主义政治信仰的建构路径 助美育的超越性可以较好地恢复马克思主 义信仰所需的稳定性和终极性。 1.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在理念上 4.美育能较好地克服现实中政治信仰 应做到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当前的思想政 的教条化,增强政治信仰对人们的吸引力。 治教育往往更多的关注现实层面、物质层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往往只有理性, 面、实用领域和技能领域,政治教育的层次 没有感性,只有片段,没有整体,马克思主义 性、多样性、终极性被消解。“器”的文化泛 信仰往往是作为教条直接灌输给人们,而没 滥,而“道”的文化匮乏。而没有那些基于人 有触动人们灵魂的生命力。“人类如要完全 性、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超越性、永恒性的 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 理念,没有终极性的“道”,人们就不可能在 德亦必流为下品。严密说起,纯任理智的世 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前去坚守什么,没有坚守 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 就不会有信仰。因此,在政治信仰的教育中, 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 我们应把“形而下的器”统摄于“形而上的 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 道”。这样才能守护我们的根基,才能在变化 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 的现实中去发现不变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政 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 治信仰的建构才有可能。 幸福。”【7 l2.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在内容上,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 应以人为本,以情为基。培养人们的政治信 稿》中就指出了人的三种自我确认方式,一 仰,要从培养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种是实践的方式,还有就是思维和感觉的方 世界观开始,要从培养人们对“善”与“美”的 式,“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 敬畏、向往和追求开始,要从恢复人们丰富 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阎。而美育往往就是让 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开始,要从培 人从美的感性中去整体把握事物,激发人对 育人们的自由天性和完善人格开始。仅仅用 美、对知识的兴趣。如马尔库塞曾提出通过 说理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是 美、艺术建立人的“新感性”,从而使人获得 不切实际的。我们需要遵循人类心理发展和 幸福,“美的直接感性性质,可以提供直接的 信仰生成的规律,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感性幸福” 。因为“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感 政治本位观,突出信仰教育的价值性、主体 性的满足而不是理性才是幸福的器官”【砌。 性、情感性。因此在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因此,美的感性特征,有利于克服当前马克 我们不能仅仅与人们探讨国家和世界的政 思主义信仰的教条性,有利于人们在马克思 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理性知识的内容,不 主义的信仰中去感受趣味,增强马克思主义 能仅仅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与观 信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点视角等,还必须与大家不断分享自己的情 感体验、人生体悟和价值选择等感性内容, 要倾听他们内心的困惑、迷茫、孤寂甚至是 无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才能走进人们的内心,成为大家信仰体系 的一部分。 把美育的理念、方式全面融人我们的马 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过程,将有利于马克 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建构,有利于培养社会主 义的接班人和保持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1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f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4.326. 3.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方式和 途径上应做到趣味性和渗透性相结合。大量 的实践证明,价值和信仰传递最无效的方式 是“直接灌输”,最有效的方式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 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人们走进电影院或是 来到音乐厅,或是自己弹奏钢琴或是放声歌 唱,或是留连于美术馆与展览厅,或是纵情 浏览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是出自内心的愿 望而不是由于外力的强制。近代美育理论奠 【2】沈善洪编.蔡元培选集(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72. 【3】梁启超.梁启超学术论著集f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8.172. 『4I蔡冗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 版社, 1983.70. 【5】康德.批判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 985.56. 【6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 版社, 1987.151. 基人席勒在其著名的《美育书简》中,就把审 美活动称之为“游戏冲动”,指出审美活动是 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正因 f7侏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1.合肥:安徽教育 版社, l987.44. 【8J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J.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79. 为美育具有自由性、趣味性的特点,因此美 育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快乐主动的情况下 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 【9】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版社, 2001.25. 【lO1黄国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的构建【JI.当代教 育论坛,201】,(2). Research on Marx S Political Beliefs form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esthetic education J/nXuefei&Chu Fengying Abstract:At present,the political belief in Marxism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utilitarian,diversifiedrealistic and ,dogmalized.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olitical belief in Marxism with the help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infinite and limited as wel1 as combines secular and transcenden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obtain of the sense of happiness and the perfect of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It also provides the students with the origin support in the core values and help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targe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the crisis of political belief,Aesthetic education,belief construction Authors:Jin Xuefei,Jingu College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u Fengying,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责任编辑:彭 波李 静] 72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