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以来,社会公平的问题也被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么多年以来,社会公平问题一直是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是中国能够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提到社会公平问题,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收入分配制度。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存在,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可以说,解决好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也就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了社会不公平的现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讲,在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外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要迎接外来的挑战,首先就要保证国内的稳定,所以实现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保障。而本文就收入分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概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形成原因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史 1、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2、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改革过程 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从农村方面来谈 2、从城市方面来谈 3、从事业单位来谈
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贫富差距过大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收入分配格局失调
五、对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法 正文: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按需分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好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特殊的分配制度又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
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制度与方式是市场经济政策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迈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分配制度不仅仅是在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在生产与消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地发展,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停进步,同时也伴随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在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却处处有着不公平的现象,社会公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最大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弊端。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
要做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我们要了解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史。 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1949年新中国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又因为建立起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含少量个体经济的经济结构,使得城市居民可以从国家手中领工资以及一些隐性的福利。而在农村,从家庭经营到集体经营,而后又有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更荒唐的是提前的“按需分配”和“共产风” 再到“政社合一”、集体生产经营、按劳分配的人民公社体制,这种体制与户籍制度、国家对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和政策相配合,就使得农民基本上被束缚于农业和集体生产中,不仅其分配制度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而且通过掌握工农业产品价格和购销,控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市场机制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方式,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1978年至1987年期间,按劳分配原则得以重新确立。党和政府发现了中国的国情不适合马克思所提出的按劳分配设想,因此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并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并且在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为辅成为了主要特点。;收入分配方面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成为了主流。1992年也可以算是中国经济巨大转变的一年,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之前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这从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都要求分配方式的变革。十五大中又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也是对分配制度具体化的表现。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两个注重”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句话也就决定了那时的分配主流。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这次会议上对分配制度改革比十六大上进行了深化,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对建立“橄榄型”社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停进步,分配制度的改革几乎伴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个阶段,为什么收入分配制度显得如此重要呢?从理论上讲就是生产方式始终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国民收入变多了,自然就应该平衡分配制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发展带来的利益。而从现实中来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从农村来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可以说是农村开始发展的冲锋号,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全年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年均增长率为14.9%。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近年来公共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在2006年也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合作社会保险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都使得农民分配方式更加多样,收入来源进一步多元化。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城市。城镇的分配制度改革也在不断继续深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多种工资收入形成机制。在工资分配调控方面,国家调控手段不断增加,初步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为核心的工资管理与调控体系。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承认了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合法性,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2000年,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6280元,而2008年达到了15780.8元,增幅达到了151.28%。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从39.4%下降到了37.9%。
2009年1月1日开始,从教育机构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这又拉开了工资改革的大幕。2009年10月1日在医疗结构开始绩效工资的实施,2010年1月1日,其他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也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为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事业单位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采取一次性重奖以及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在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创新改革中,全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在快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得初次分配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现实意义的重大使得它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各个阶段。
虽然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改革,居民收入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依然掩饰不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国民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时,却面临着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的尴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正是我国在提倡公平正义的背景下的硬伤。在国际惯例中,基尼指数低于0.3属于收入较为平均,如果大于0.5就属于贫富差距较大。在我国,1995年到2005年,基尼指数从0.35上升到了0.45,到了2008年上升到了0.48,而到了2010年有专家预计内地基尼指数可能已经高达0.6.从这看来我国基尼指数的增长无论是增速还是增幅都已经超过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这对于旨在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中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噩耗。收入差距过大也体现在了方方面面。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2008年统计公报为例,城乡之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3;城镇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从 2000年的 5.02%增加到 2008年的 8.87%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是以2008年为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最高的金融业收入水平达40312元,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其29.6%的增速也居各行业之首,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机关的年人均工资为 1.6万元;事业单位为 1.5万元;企业约为 1.4万元至1.5万元;而大行业则超过 6万元,即后者工资是前三者的 4倍多。
分配不公平也是现在收入分配制度中的一大硬伤。处于垄断性领域的企业中,工资分
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我国的保险、电力、电讯、交通业等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高出 30%,他们是把垄断利润转化为其收入分配,这就加大了其成本的支出,从而使普通行业处于劣势。而普通岗位的工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比其他行业同工种职工的收入高出很多,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此外,分配不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很严重,表现为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再者就是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我们从公共服务的支出来看这一点。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但是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支出,但是总体依然不足。2007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而因为公共服务支出的不足而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与西方国家相比在2007年,我国居民在医疗消费支出比重为7%,而西方国家不到5%。在教育方面,我国居民的支出比重为6.4%,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4%。而公共服务又具有明显的收入分配的再调节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为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重要原因。
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正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层很明显,分配格局就像一个洋葱头,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收入分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而且关系着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能否有效启动,更事关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建立一个“橄榄型”社会也成为了摆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建立一个“橄榄型”社会关键在于对分配政策的调整上,只有完善了收入分配制度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调整分配政策不仅要改进不合理的地方,而且要充分发挥其对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进行调节的功能。尤其要通过再分配政策的导向和措施化解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和谐。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等一系列政策。同时要看到,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人数。工作作为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消费的保障。而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依靠本国消费力,社会总需求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就业人数多了,消费也就多了,而厂家的生产也就多了,劳动力的需求也多了,又能够促进更多人的就业,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也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所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人数是一个应该长期坚持实行的战略,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方法。
2.强化政府职能,特别是要规范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政府的转移支付作为一种再分配手段对于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还是农产品价格补贴,或是公债利息等等,都是靠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的,而这些项目又正好对于调节居民的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强化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3.通过税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以平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是每个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除了出台更加科学可行的个人所得税,我认为可以对一些垄断企业,例如电力,铁路,石化,烟草等出台特别的税法,以平衡高额利润带给他们过高收入。这种分配方式以政府为主体,政府掌握分配权力、承担分配责任,财政财税调节分配形式相对体现集中
规范性与强制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税收对高额收入予以调节,缩小收入过大差距,是合法和合理的。
4. 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要社会经济还在继续发展,社会矛盾还没有彻底消除,收入分配的平衡就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中国统计年鉴》 《经济研究》 《中国期刊网》 《学术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怀疑对方AI换脸可以让对方摁鼻子 真人摁下去鼻子会变形
女子野生动物园下车狼悄悄靠近 后车司机按喇叭提醒
睡前玩8分钟手机身体兴奋1小时 还可能让你“变丑”
惊蛰为啥吃梨?倒春寒来不来就看惊蛰
男子高速犯困开智能驾驶出事故 60万刚买的奔驰严重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