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复习资料

2021-09-12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答: 原始社会(或尧、瞬、禹时期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 答: 尧、瞬、禹的“禅让制”。

2、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答: 孔子

②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

②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答:长江流域: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

材料二: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答: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 ②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答: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材料2: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

材料3: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请回答:①尧舜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是怎样产生的?这体现了

一种怎样的做法? 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答:通过禅让制的办法推举出来的。体现了当时一种民主平等的

答:孟子

特点。

③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

②你是否觉得这种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请说明理由。

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

答: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因为这种民主平等的生活是建立

墨子

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平等,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

3.阅读下列材料:

其低下。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7.阅读下列材料:

——《韩非子》

材料一:他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酒池”“肉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还有巨大粮仓,装满了从

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全国掠夺来的粮食。都城南,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无数珍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二:他还制作了炮烙等酷弄,镇压人民。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⑴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哪个君主的情况?

答:过群居生活

答:商朝;纣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⑵这个朝代是哪一年被谁灭亡的?

答: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了。人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答: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

还用火照明、防寒。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⑶我们在哪一部小说中可以阅读到有关这年君主暴行的故事。

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答:《封神演义》

4.阅读下列材料:

8.阅读下列材料: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

子(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 “神农”

——引自《论语•宪问》

为什么“教民农耕”?

阅读材料后回答: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答:农耕生活的情况;因为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狩猎所取得的

答:春秋时期

食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1

答: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答: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9.阅读下列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其中“平王东迁于洛”是在哪一年?

答: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 ②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答: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霸。

③材料中“齐、楚、晋始大”时的国王分别是谁? 答:齐桓公 、 楚庄王 、 晋文公

10.“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请回答: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其中“孝公”是谁? 答:商鞅;秦孝公。

②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③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④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答: 战国时期;秦国。

①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哪个时期? 答: 孟子;战国时期。

②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答:儒家;孔子

③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答: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13.阅读下列材料: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答:孟子 ; 战国时期

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 答:儒家学派; 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4.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非相攻。„„(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答: 墨子;战国时期。

②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上述言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墨家 ;“兼爱”、“非攻”。

③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联系今天的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⑤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答: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答:建立县制。

⑥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 增强国力。

⑦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理由: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答:《离骚》。

②这一作品是谁作的?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 答:屈原 ;战国末期 ; 楚国 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④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我们今天的哪些民俗是为了纪念他的?

答: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这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赛龙舟,吃粽子。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2

人民生活痛苦。感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努力维护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15. 阅读下列材料: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一想,回答: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答: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误期要处斩。陈胜和吴广号召起义。 ②口号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答: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作用:这个口号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反抗暴秦统治的起义信心和决心,人们纷纷响应起义。 16.阅读下列材料: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儒家;太学。

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焚书坑儒”。

17.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请回答:①“秦王”指谁? 答:嬴政。

②“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答:天地四方。 ③此话是什么意思?

答: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 ④秦统一有什么意义?

答: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8.阅读下列材料: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 答: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答: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22.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兼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请回答:

①文中的“伦”是指谁?他生活在什么时代 答:蔡伦、东汉。

②根据材料看他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如何?

答: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为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意义: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3.阅读下列材料: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弘明集》作刃)。形之于用,犹刀之于 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明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

请回答:①这首歌谣反映了汉朝哪位皇帝对兴修水利的重视? 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答:汉武帝。

②这位皇帝在位时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答: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 ③汉朝还有哪位皇帝重视治理黄河? 答:东汉明帝 19.阅读下列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请回答:①上述材料中的“骞”是谁? 答:张骞

②他初行的具体时间、目的是什么?

答:公元前138年,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20.阅读下列材料:

“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请回答: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答: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答:西汉汉元帝时;民族友好和和睦相处占主流。 21.阅读下列材料: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 答:麻沸散;东汉、华佗。

3

--------引自《梁书•儒林传》

此文作者是谁?他是哪朝人?他这篇重要代表作的名称是什么? 答:王充、东汉、《论衡》

②材料中“利”和“刀”分别比喻什么?二者关系如何? 答:“利” 指人的精神和灵魂,“刀”指人的血肉之躯;人的精神依附肉体而存在,人死了骨肉化为灰土,精神也随着消亡。 ③文中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答:反对迷信鬼神的思想。 24.阅读下列材料:

读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①这是谁说的一句话? 答:司马迁。

②他写过什么重要的历史著作? 答:《史记》。

③结合实例,谈谈这一名言对你的启迪?

答: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像刘胡兰、雷锋、孔繁森等成千上万个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人们,他们的死都比泰山还重,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他们,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切。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可自己发挥)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材料二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风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融日:“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的王猛是哪一个政权中的人物?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时间? 答:前秦,氐族,4世纪后期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件大事?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 答: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大败前秦。 ③由材料二中产生出来了哪一个成语? 答:草木皆兵。 26.阅读下列材料

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 答:东晋;王羲之。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誉? 答:《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答:书圣。

2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①杜甫对谁的高度评价? 答:诸葛亮

②他辅佐谁建立政权? 答:刘备

③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称作什么? 答:“蜀”或“汉” 28.阅读下列材料

“西晋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似乎很兴盛,但是个短命王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西晋是谁建立的?建立于什么时间?统一时间?西晋何时灭亡?被哪个民族所灭?

答:司马炎、266年建立、280年统一、316年灭亡、匈奴 ②想一想,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答: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皇族成员为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耗尽了西晋国力;实行民族压迫,引起反抗,被匈奴兵灭亡。 29.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和行动? 答: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②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答:孔子轻视农业劳动,认为学习农业没出息。 ③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答: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0.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无义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言论?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答: 孟子;战国时期

4

②由材料我们可看的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主张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他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31.请阅读下列材料:

《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拉断了,牛也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到乖乖地跟他走了。 请回答: ①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古代哪一项农业生产技术?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何时得到推广? 答:牛耕 ; 春秋时期 ; 战国时期。

②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哪一项生产技术?这两项生产技术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铁农具 ;意义: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

③通过故事小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做事情不能蛮干,要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问题的关键。 32. 请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末期,秦国进攻赵国。赵国老将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期相持。后秦军散布廉颇要降秦的谣言。赵王上当,派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冒险出击,结果赵国大败。 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哪一次战役?在哪一年? 答: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 。 ②这次战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答: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 ③材料中赵括的失败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启示: 我们不能象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只啃书本,要结合实践,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学以致用。

33、阅读下面的材料

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者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 答: 西汉 。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欧洲的?欧洲人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 答:丝绸之路;丝国。 3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51年,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共推春秋霸主,周天子派人参加,以此为标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产生。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 答:齐桓公。

②他在争霸过程中任用谁为相? 答:管仲 。

③他在争霸过程中以什么为号召? 答:“尊王攘夷”

3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5分)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汉书》

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历史上是什么事件? 答:昭君出塞

②它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答:西汉、汉元帝

③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我国民族关系友好交流占主导,民族融合是主流。 36、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课文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 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答: 过着群居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答: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⑶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开始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开始。

37、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⑴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答:黄帝。

⑵后人如何尊称他? 答:“人文初祖”。

38、材料:“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李太守是谁?他是什么时期哪国人? 答:李冰 ,他是战国时期秦国人。

(2)李太守主持修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工程?该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答:主持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3)伯禹是谁?为什么把他与李太守相提并论? 答:伯禹是指传说中的大禹;因为他治水有功。 39、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答:商鞅。 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0、阅读下列材料

5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门口上写上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回答(1)上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答:巨鹿之战 ;项羽。

(2)下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答: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 (3)谈一谈,这副对联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启示: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 41、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哀怜人们生活这样多灾多难! (2)这是谁的名句? 答:屈原

(3)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哪国人? 答:战国末期 ;楚国。 (4)该诗作者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答:《离骚》。

42、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答:孟子。

(2)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哪国人? 答:战国时期邹国人 。 (3)他是哪一学派代表人物? 答:儒家学派。

43、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回答下列问题:(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 答:儒家学说。

(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44、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此诗的作者是谁? 答: 曹操

(2)他的“壮心”是什么? 答:统一全国

(3)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 答: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5、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

匈奴。匈奴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谴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国悉纳贡内属……。” (1)文中“西域”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答: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文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答: “武帝”指 汉武帝 ;“北虏”指 匈奴 (3)“宣帝改曰都护”是指哪件事?有何意义?

答: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史料中“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答: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5)班超出使西域有何意义? 答: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黄巾起事东汉瘫,群雄割据起战乱。三国鼎立魏蜀吴,分裂国家六十年。西晋代魏灭蜀吴,统一时间太短暂。东晋偏安于江南,十六国家乱中原。宋齐梁陈称南朝,三魏齐周北半边。分裂二百七十载,统一江山隋朝建。 (1)请写出三国鼎立时各国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答:魏:曹丕,220年、洛阳; 蜀:刘备,221年、成都; 吴:孙权,222年、建业。

(2)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是哪个政权?灭掉它的是哪一个政权? 答: 蜀 ; 魏

(3)“西晋代魏”发生在哪一年?何时灭掉吴国? 答:266年 ;280年

(4)“统一时间太短暂”西晋何时统一全国?何时灭亡? 答:280年 ; 316年

(5)“三魏齐周北半边”中的“三魏”指哪些政权?“齐周”指哪些政权?

答:“三魏”指北魏,东魏,西魏。 “齐周”指北齐,北周。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中心问题是什么?

答:材料一:迁都洛阳; 材料二:学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答:今山西大同。“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洛阳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答: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成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

6

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答:“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48、阅读下面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骞”指的是谁? 答:张骞

(2)他初行的具体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答:公元前138年;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3)材料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 答:“去十三岁”说明时间长;“唯二人得还”表明艰难。 49、阅读下面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1)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2)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哪一朝代? 答:司马迁;西汉

(3)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如何评价他?

答:编写《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50、阅读下面材料: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请回答:(1)这是谁的言论?如何评价他?

答:王充;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 (2)上述材料出自哪著作?批判了什么思想? 答:《论衡》;批判了迷信思想。

(3)现今还需不需要发扬这种思想?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需要发扬。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反对迷信思想;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敢于同封建残余思想做斗争等。 5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请回答:(1)这首诗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西汉,汉武帝时派兵大败匈奴。

(2)这首诗的后两句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 (3)作者对后一件事持何态度?为什么?

答:赞扬态度。昭君出塞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值得肯定。 52、阅读下列材料: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

请回答:(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 答:郦道元;北魏。

(2)引文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

答:三峡

(3)《水经注》的性质是什么。

答:《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4)《水经注》的文字特色如何?

答:这部书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53、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他写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1)这位农学家是谁?什么时期人? 答:贾思勰;北朝。 (2)如何评价这位农学家?

答: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3)他的著作是什么?有何重要价值?

答:《齐民要术》。价值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4、阅读下面材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此材料是评价哪一位历史人物的什么成就? 答:王羲之。书法成就

(2)被评价的人是哪个朝代的人?后人怎样尊称他?有什么代表作?

答: 东晋; “书圣”; 《兰亭序》。 55、阅读下列材料:

“黄龙二年,遣将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吴志》

(1)“黄龙二年”指哪一年? 答:230年。

⑵卫温受谁的派遣?

答:孙权。 (3)夷洲是今何地? 答:台湾。

(4)这件事有何作用?答: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6、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答:他要求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2)想一想,这些思想对你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必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5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1)秦王是谁? 答:嬴政

(2)六合什么意思? 答:六合,指天地四方。 (3)李白诗的意思是什么?

7

答: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耽耽,何等雄武! (4)秦灭尽六国实现统一的时间? 答:公元前221年。

(5)你认为这件事与春秋战国的诸候纷争相比有什么进步意义? 答: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候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58、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

(1)张骞通西域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答: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 (2)张骞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我们要学习他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59、丞相李斯曰:“五帝不下复,三代不下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候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斯所私学,非上之所建立,臣请皆焚止。”帝曰:“善”。遂下令禁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焚书

(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 答:焚书坑儒

(3)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焚书坑儒的影响)

答: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60、阅读下列材料:

“张衡不追求名利,一生献身科学,有很多成就。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己却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我决不会为谋取高官厚禄,而去奉承权贵。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贫乏为耻。”: (1)张衡是哪朝人? 答:东汉。

(2)张衡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制造了地动仪。

(3)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答:我们应该学习他不追求名利,献身科学,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61、阅读下列材料: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回答:

(1)昭君和亲是在哪个皇帝时?史称什么? 答:汉元帝 ; 昭君出塞。

(2)昭君嫁给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叫什么? 答:匈奴 ;呼韩邪单于。

(3)这件事体现了统治者的什么政策? 答:和亲政策。

(4)昭君出塞有什么意义?

答: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62、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

以记候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廿二史礼记》 (1)司马迁是什么人?

答: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 (2)他写过的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答:《史记》

(3)这部史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67、读图,请回答:

① 图(1)中的人物是谁?如何评价他? 此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秦始皇。评价:他是秦朝开国皇帝,是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突出历史功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 图(2)和图(3)反映了秦朝哪些方答: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面的措施?

63、阅读下列材料:

答:在文字和货币方面的改革。秦统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又规定 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方面的书,其他一律烧毁。他又把暗中诽谤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请回答:

⑴此举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答:焚书坑儒。

⑵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⑶此举有什么危害?

答: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64、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 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 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秦始皇 ;焚书坑儒 .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

施?

答:汉武帝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65、南阳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庙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① 右图中人物是谁? 答:诸葛亮

② 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答:“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

“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敌军。

③ 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答:功盖三分国

④ 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一个成语。

答: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草船借箭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