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7-2010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答案

2024-03-09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07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陶瓷器基础知识》试卷A答案

一、填空: 1、新石器

2、北朝(南北朝) 3、灰 淡青 匀净光润 4、管 新官

5、剪纸贴花 木叶纹 白地褐彩 6、明宣德 白色 斑点 7、薄 过 8、红

9、宣德 釉下 釉上 10、嘉靖 二、选择: 1、D 2、C 3、D 4、A 5、C 6、D 7、B 8、C 9、B 10、A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 1、答:

(1)釉里红:指金属铜为着色剂的釉下彩瓷器(1分)。由于铜红的烧成难度大,元代创烧期的釉里红呈色不够纯正(1分)。以涂红托白技法表现的纹样清晰、红艳(1分),以笔绘的花纹,发色偏灰或黑红,鲜红者大多晕散,纹饰不清晰(1分)。

(2)卵白釉:胎体色白,胎质细密坚实,釉色白中泛青,釉质失透光润,有如鹅卵壳一样,故称“卵白釉”。(1分)由于卵白釉器上常见印“枢府”字铭,又名“枢府釉”。(1分)其釉面多有印花装饰,造型中一种敞口折腰小足碗为典型器。(1分)

(3)蓝釉: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1分)。胎色白,胎质细密坚实。蓝釉娇艳,

光泽莹润。(1分)在蓝釉上描金花或与白色刻划纹组合装饰器物,鲜明夺目。(1分)出土物中的蓝釉白龙纹梅瓶,蓝釉描金匜为代表作。 2、答:

斗彩是以一种釉下青花线纹为纹饰骨架和基础色调,继以釉上彩色完成纹饰全样和特殊效果的彩瓷装饰工艺。(2分)

具体的做法是以青花料在器坯上匀绘出图案的大样,然后罩白釉经高温熔烧后,再在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各种彩料完成图案全样,入彩炉低温烘烧而成。(1分)成品出现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拼斗妍的特殊装饰效果。

“斗彩”萌发于明宣德年间(1分),收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斗彩莲池鸳鸯纹碗是开启斗彩工艺的先河之作。成化期斗彩工艺技术已经成熟。(1分)采用色彩多达十余种,一般斗彩器上选用三、四种彩料,多者五、六种。以填彩、拼彩、染彩、点彩、覆彩等绘画方法施绘各种色料。(1分)所施色彩的特征极为鲜明。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油红浓艳而有光泽;鹅黄娇嫩透明而闪微绿;姹紫色浓而无光等。(1分)

成化时期斗彩的名贵瓷品有:鸡缸杯、三球杯、葡萄纹杯,婴戏杯、天字罐等。(1分) 成化斗彩的特征:造型皆小巧,具有圆润端庄,清雅隽秀的特色。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釉色乳白柔和,色彩丰富鲜丽。(1分)

成化斗彩器皆以青花书写楷款,分六字年款与“天”字款两类,款识笔法遒劲古拙。(1分)

2007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陶瓷器基础知识》试卷B答案

一、填空:

1、 东汉(汉代)

2、 唐 河南巩义(巩义) 3、 覆 无 芒口

4、 满釉裹足支烧 芝麻 5、 兔毫盏 鹧鸪斑

6、 永乐年制 永乐元年 永乐肆年 大明永乐年制 7、 釉 白 灯草

8、 郎窑红 豇豆红 霁红 二、选择:

1、 B 2、 D 3、 C 4、 C 5、 D 6、 A 7、 C 8、 B 9、 D 10、 C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问答: 1、 答: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1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青花云龙象耳瓶,颈部青花书“至正十一年”(1351)铭。形体高大端庄,青花构图丰满,展示了至正青花的特征。以此瓶为标准器,对照国内外博物馆藏品和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归纳出至正型青花的特征:胎体厚重坚实,(1分)选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胎料不够细腻,有黑色小杂质 (1分),烧成后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1分)。

器物造型高大雄伟(1分),但由于胎体修坯尚欠精细,偶见夹扁、翘棱等现象。(1分)

地釉白中显青,釉质凝厚光润,用进口钴料绘画(1分)。青花色泽浓艳幽靓,有深色结晶斑,略微下凹,闪出金属光泽(1分)。装饰题材丰富(1分),纹饰构图丰满(1分),表明14世纪中叶以后景德镇青花工艺以及成熟,形成完美的时代风格。 2、 答:

粉彩是一种低温釉上彩,清代康熙末年创烧,雍正时期得以空前发展(1分)。粉彩的烧制工艺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匀图,而后在图案内施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以作白的玻璃白,再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深浅晕染作画(1分),所绘纹样有明暗层次,经低温烘烤而成(1分)。色彩层次丰富,色调粉润柔和。文献中有“软彩”之称。(1分)

处于初创阶段的康熙粉彩,色彩少,彩料较粗,施彩厚重,花朵中多用珐琅彩中的胭脂红色,其他色彩大多用五彩色料,制品很少。(1分)

雍正粉彩工艺技术纯熟,平涂、渲染、没骨、洗、皴、点等技法俱全,已达高峰。制品的胎白且薄,釉白如雪,色彩丰富,喜用胭脂红和黄色、白色渲染绘出多彩花卉,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颇显中国画的神韵。(1分)

雍正粉彩以白地彩绘居多,还有色地彩绘,如珊瑚红地、淡绿地等。(1分) 雍正官窑粉彩器多用青花书写六字楷书款,民窑粉彩器有“花押”款。(1分)

乾隆粉彩装饰工艺有独特表现,大量在不同的色地上彩绘纹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饰满凤尾纹,其上绘以花鸟、山水、人物、百兽等纹样,其工艺技术可谓精细完美。(1分)

乾隆官窑粉彩瓷上多以青花、矾红、金彩书写六字篆书款,也有乾隆年制四字款。(1分)

2007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金属器基础知识》试卷A答案

一、填空: 1、吉金 2、马家窑

3、夏商周三代(夏商周) 4、铜绿山矿冶遗址 5、援 6、列鼎 7、觚 8、范线

9、款识(钟鼎文、吉金文字) 10、窃曲纹 11、镈(铲) 12、燕 齐 13、白虎 玄武 14、金 15、痰盂 16、蜀

17、新干大洋洲大墓 18、佛寺(佛教) 二、选择: 1、B 2、B 3、D 4、C 5、C 6、A 7、D 8、B 9、B 10、C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

1、答:

在古代文献中,商周时代(1分)主要是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婚嫁等礼乐场合(1分)的青铜食器、酒器、水器(1分)等被称为青铜“礼器”。

在这些场合,青铜器不仅是作为饪食器、饮用器和盥洗器使用(1分),更重要的它是贵族身份、等级、地位的标识(2分),所谓“器以藏礼”,这些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合称“礼乐器”,是当时贵族最重视的“重器”。(1分)

门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1分)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1分) 水器:有盘、匜等(1分)。

2、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青铜器从艺术史上讲可以分成三个互相连属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时期(1分),这个时期神权色彩浓厚,所以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很讲究阔大厚重的造型和神秘庄严的色彩和气氛(1分),纹饰多为饕餮、夔龙和凤鸟纹的组合,尽量去体现神权的神圣和威慑力量(1分)。

第二个阶段是西周时期(1分)。西周中期以后,礼乐文化特色加强,所以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神权色彩减弱(1分),器型、纹饰趋向典雅、简略(1分),纹饰以窃曲纹为主,腹部以下讲究光素(1分),铭文普遍加长(1分)。

第三个阶段是东周以后(1分)。东周以后礼崩乐坏,宗法封建制度衰落,青铜器从原来祭祀神祖的神器变成贵族宴飨礼仪的用具,所以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和纹饰转而向人性化、生活化、现实化的方向发展(1分),豪华精美,错金镂银,(1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宴飨、采桑、水陆攻战图像都成了纹饰装饰的主题,(1分)这表现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已经从神幻世界转向了现实生活。

2007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金属器基础知识》试题B答案

一、填空:

1、河南偃师(偃师) 2、金六齐(剂) 3、矛 4、鼎 5、簋 6、甬钟

7、复合金属嵌铸 8、西周 9、饕餮纹

10、刻铭(刻制铭文) 11、郢爰 12、昭明 13、湖州 14、金银平脱 15、波斯 16、褒衣博带

17、菩萨、天王、诸天 18、葵花 二、选择: 1、B 2、C 3、B 4、B 5、A 6、B 7、C 8、C 9、D 10、A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 1、答:

铜镜在我国史前已经萌芽(2分),经历了商周时期的发展(1分),到春秋战国时期勃兴(2分),两汉时期进入繁荣阶段(1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缓慢进步(1分),至隋唐而进于鼎盛(2分)。之后,历宋至元明清,逐渐衰落(1分)。 2、答:

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1分)。

(1)比较。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1分)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1分)

(2)铸造工艺。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1分)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1分)

(3)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1分)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 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1分)

(4)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1分)

(5)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1分)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1分)

2007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石器基础知识》试卷A答案

一、填空:

1、翡翠 新疆和田玉 陕西蓝田玉 河南南阳玉 辽宁岫岩玉(后4个答案中答出任意3个均算正确)

2、玉璧 玉琮(玉钺) 玉龙 玉勾云形佩(玉箍形器) 3、玉剑首 玉剑格 玉剑璏 玉剑珌 玉具剑 4、选材 设计 打磨 5、游丝刻 6、琮 琥 7、渎山大玉海 二、选择: 1、C 2、ABC 3、A 4、B 5、C 6、C 7、A 8、A 9、C 10、C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 1、答:

当代仿古玉器制作主要集中在辽宁、浙江、安徽、河南及上海、江苏等区域,其中 辽宁锦州地区主要仿制红山文化玉器;(1分) 浙江杭州余杭地区主要仿制良渚文化玉器;(1分) 安徽安庆、蚌埠地区主要仿制春秋、战国、两汉玉器;(1分) 河南南阳地区主要仿制历代玉器;(1分)

上海、江苏苏州、扬州地区主要仿制高古玉器及清代宫廷玉器。(1分)

现代假古玉的制作有如下特点: (1)按照古玉器样式仿制。市场上能见到很多仿图录玉件,如仿红山文化玉龙、玉鸟.仿汉代玉马、玉兽,仿战国璧、璜、佩等。 (0.5分)

(2)局部照古器仿制,略微带有变化。仿古玉者为了掩饰仿古的意图,在仿古时有意将器型或纹饰加以变化。(0.5分)

(3)拼接。把几个不同器物的局部凑到一起,组成新的作品。(0.5分)

(4)想象。多造型奇特,工艺古朴,而出售者又能编造出很多故事。鉴玉者遇到这类作品时尤其需要注意。(0.5分)

(5)模糊。把玉器表面纹饰做得模模糊糊,细部纹饰似有似无,很像古玉受蚀的样子。(0.5分)

(6)披纹。即在一般的器物上加饰古代纹饰。如在方形印色盒上加上战国勾云纹、蟠螭纹等。(0.5分)

(7)重色。仿古玉做旧时,一般都进行人工染色,许多作品带有重色,最常见的为黑漆古、枣皮红及石灰沁。(0.5分)

(8)特型。体积超大或构图复杂的较常见作品,有很强的特殊感。(0.5分) 现代仿古玉所使用的玉料多为青海玉和俄罗斯玉,这两种玉料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出来的。在市场上多充和田玉料销售,但温润程度不如和田玉。(1分)

2、答:

宋代玉器主要有装饰品、礼仪器、日用器、观赏陈设器等,分述如下:

装饰品包括:花朵形佩、花鸟形佩、荷鱼形佩、仿古形佩、环、带扣、项饰、镯、钗、童子形坠、瓜形坠、玉帔坠等。(1分) 礼仪器包括:玉带銙、龙首形仗首等。(1分)

日用器包括:碗、杯、盒、卣、簋、洗、笔架、鹅形盒、匜等。(1分) 观赏陈设器包括:兔、人、龟、穿花龙、鸟兽纹玉件、人物纹玉件等。(1分)

宋代玉器反映了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特征,玉器材质以白、青、黄玉为主,其中白玉制器,以新疆和田羊脂玉占很大比重(1分)。器物雕琢方式以片雕兼镂雕为主,圆雕器物较前(唐)代大增(1分)。造型及纹饰中人物、动物型及花朵、花鸟型数量居多。(1分)器物的总体工艺特点是造型间概,刀法简练而有力,多为朴美大雅风格。(1分)各种造型均表现出拙中见巧、形象真实的形体美特征。(1分)仿古器物追求完美,也是宋玉的一大特色。(1分)

2007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石器基础知识》试题B答案

一、填空:

1、玉玦 耳饰 椭圆形

2、金缕玉衣 缀玉面幕 玉含 玉蝉 玉握 玉猪 璜形 3、玉笔洗 玉镇纸 4、玉 玛瑙 水晶 5、双勾阴线 浮雕 6、俏色

7、歙砚 河南洛阳 二、选择: 1、B 2、ABD 3、C 4、A

5、ABCD 6、B 7、D 8、A 9、D 10、A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 1、答:

在鉴定中国古代玉器中,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以及每一典型器类的具体特点,至关重要。我们大致可以从形制、饰纹、玉质和琢玉工艺等方面着眼,以各时代的时间线索来分析考察。

(1)新石器时代的玉器(1.5分)

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由于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为这时期玉器发展的顶峰。

(2)商代后期玉器(1分)

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3)春秋战国玉器(1分)

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由于社会习俗的影响,佩饰玉器出现简约化、小型化的趋向,并且生产出成对的玉器,从而改变了商周单体独立形象的饰物;所有器物或动物形器的整体或局部皆作“C”和“S”形弯曲;同时,刀剑、革带用玉器问世,玉饰刀剑始见于春秋,至汉代发展成为玉具剑;带钩在这一时期最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和纹饰各异。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

(4)汉代玉器(1.5分)

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在器形上除了继承以前各种器形之外,又出现了成套的玉具剑、玉衣、九窍玉、玉舞人、刚卯、翁仲、鸡心佩等新品种。 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刻划简练,勾勒神韵的汉八刀琢玉风络,是极具汉代特色的雕琢技法。

(5)唐代玉器(1.5分)

唐代玉器与前代玉器在风格上迥然不同,逐步从礼器功能转化为纯粹的装饰品,风格造型都表现出务实倾向。 大量的写实花、鸟、虫、鱼造型和纹饰的出现,常见的有折枝花卉、葵花、云朵纹、人物鸟兽等。琢工颇为精细,充满生活气息和勃勃生机。在雕琢中常采用一种似凸实凹的表现手法,获得相当成功的立体效果。

(6)宋、辽、金、元玉器(1分)

宋、辽、金、元玉器将唐代玉器进一步推向深入,出现了大量的写实的花卉、虫鸟、虎鹿山林、龙凤呈祥图案,在形神兼得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镂雕手法在这一时期运用得极为普遍,并出现一些形态逼真的仿古玉。这一时期玉雕题材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宋代人物造型多为童子形象,常见的有莲花童子等,此外还有文人形象,但缺少唐代的活泼生气。玉雕花鸟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比较重视神韵,突出的有口衔瑞草展翅飞翔的鸟和跳跃的鱼儿,突破了静态的画面,富有生机。辽、金是和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其玉器制作民族特色浓厚,玉器器形以花木鸟兽形象为主,常见的题材有“春水玉”、“秋水玉”等。

(7)明代玉器(1分)

明代玉器质料优良,器形方正规矩,雕琢细致,线条流畅。出现以谐意美、吉、瑞的新型图案,构图罗列散漫,不拘一格。许多玉器图案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追求高雅的情趣,往往镌刻有名人款识。北方的玉器,一般粗犷,次要部位不求甚精;南方苏杭一带则追求工艺精巧,玲珑剔透。典型器物有玉壶杯和玉制文房用具。

(8)清代玉器(1.5分)

清代玉雕空前繁荣,玉器种类、数量繁多。清代的玉山子和玉插屏等形体硕大的陈设性玉器,都是最富有时代特征的。造型极为规整,方、圆、弧、折的雕琢一丝不苟。底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棱角分明。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

重点写出新石器、 商晚期、春秋战国、两汉、唐、宋辽金元、明清这几个时代的玉器的典型特点即可。(写出时期给0.5分,写出主要特点给0.5分;新石器时代、汉代、唐代、清代答出主要特点给1分) 2、答:

春水玉与秋山玉出现在辽、金时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2分)

春水玉与秋山玉是形制多样的玉佩饰,镂雕纹饰内容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种。“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3分), “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3分),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1分)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1分)

春水玉和秋山玉,自辽、金创兴后,因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意趣,而被元明两朝仿效。

2007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法律法规》试题答案

一、选择: 1、B 2、C 3、B 4、C 5、D 6、A 7、D 8、C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案例分析:

1、该拍卖公司应首先取得文物拍卖的经营资格(3分)。按照我国拍卖法的要求,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同时还应当具备文物拍卖专业知识的人员(2分)。同时,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还需要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2分)

2、拍卖前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所拍文物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审核许可(3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拍卖的,应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在审核时,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2分);进行拍卖的过程中,还应当按规定做出记录,报审核部门备案。(2分)

3、该公司不能拍卖自己收购的文物(3分)。按照我国拍卖法的规定,拍卖人不得在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中拍卖自己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2分)

4、该公司不能以零佣金举行拍卖(3分)。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该公司以零佣金举行拍卖,实质上属于低于成本销售商品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的竞争行为。(2分) 四、论述:

1、答:

(1)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见证(1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分),具有非同一般拍卖标的的特殊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认真加以保护。(1分)

(2)《拍卖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设立(并取得相应资质)的拍卖企业(拍卖人)是拍卖经营活动的主体,是标的委托人和买受人之间达成交易的中介和纽带,

是形成拍卖行为的基础条件,在拍卖经营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2分)只有通过对拍卖企业规定必要的准入条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其经营行为,才能达到规范拍卖市场、依法保护各方权益的目的。(1分)

(3)文物拍卖经营行为涉及文物标的的鉴定、征集、建档、保管、携运等环节,为保证文物安全,必须由具备文物保护政策法规、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保管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承担(2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的经济价值不断增长,需要拍卖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对文物拍卖经营活动承担可能存在的经济责任。(1分)因此,《拍卖法》、《文物保护法》从注册资金、文物拍卖专业人员等方面对文物拍卖经营行为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条件。(1分)

(4)我国历史悠久,留存下来的文物众多,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以下称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标的千差万别,这些文物标的中,有的是根据法规禁止出境的,有的可能是出土文物或者容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物品,也有其他依法不得作为拍卖标的的文物(1分)。在文物标的拍卖前,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审核(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拍卖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1分),可以制止不得上拍的文物进行拍卖(1分),制止文物拍卖企业超越批准(拍卖资质)范围进行拍卖(1分),也可以提前使竞买人了解文物拍卖标的是否准许携运出境(必须征求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的意见),(1分)还便于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行使优先购买权,从而达到防止珍贵文物外流,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目的(1分),这样做,有利于保护文物、规范市场、服务企业。

(5)有关法规规定: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对所辖行政区域内举办的文物拍卖活动进行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在拍卖公告发布的15日前,将拍卖标的资料、图录及审核意见报国家文物局备案。(1分)拍前标的备案使国家文物局对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意见进行进一步复查,是对标的管理、规范市场的双重保障(1分),也有利于按照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要求,加强对文物拍卖标的的备案,更好地保护文物安全。(1分)

简版: 答:(1)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4分)

(2)文物拍卖经营行为涉及文物标的的鉴定、征集、建档、保管、携运等环节,应由专业人员承担(文物拍卖专业人员)(2分);需要拍卖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对文物拍卖经营活动承担可能存在的经济责任。(注册资金)(2分)

(3)在文物标的拍卖前,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审核(2分),可以制止不得上拍的文物进行拍卖(2分),制止文物拍卖企业超越批准(拍卖资质)范围进行拍卖(1分),也可以提前使竞买人了解文物拍卖标的是否准许携运出境(1分),还便于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行使优先购买权,从而达到防止珍贵文物外流,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目的(1分)。

(4)在拍卖公告发布的15日前,将拍卖标的资料、图录及审核意见报国家文物局备案。(2分)拍前标的备案使国家文物局对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意见进行进一步复查,是对标的管理、规范市场的双重保障(1分),也有利于按照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要求,加强对文物拍卖标的的备案,更好地保护文物安全。(1分)

(5)达到规范拍卖市场、依法保护各方权益的目的。(1分) 2、答:

根据《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下列物品不得作为文物拍卖标的:

(一) 依照法律应当上交国家的出土文物,包括自境外征集,但不能提供合法来源证明的中国文物;

(二)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

(三) 依照法律应当移交文物行政部门的文物,包括国家各级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犯罪活动中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

(四) 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拣选的文物;

(五)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包括宗教场所管理的文物;

(六) 国有文物购销经营单位收存的珍贵文物; (七) 依法设立的非国有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 (八) 物主处分权有争议的文物;

(九) 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或有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实物、手稿、图书资料及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

(十)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买卖的动植物种制品; (十一) 其它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流通的文物。

(以上11项规定答出8项即可获得满分14分,答出8项以下,少一项扣2分,扣完为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等,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1分)。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地方不断发生大规模盗掘古墓葬、古文化遗址的事件。埋藏在地下千百年的文物毁于一旦,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蒙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也有损于国家的形象。(2分)我国法律规定文物拍卖企业和文物商店是文物合法流通的两个主要场所(1分),如果允许拍卖出土文物,等于为盗掘文物犯罪分子提供了合法的销脏渠道,客观上鼓励了盗掘文物行为,所以必须严厉禁止(1分)。拍卖企业应该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作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模范。(1分)

2008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铜器专业知识》试题A答案

一、填空题 1、马家窑

2、商代 3、《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4、见右图

5、中山、燕、齐 (任意答出两个都算对) 6、毛公鼎 7、锤击成型 8、爵 9、簋

10、武王 成王 康王 11、六博 12、湖州 13、白沙钱 14、《造型量度经》

二、选择题

1、A 2、A 3、AB 4、A 5、BD 6、A 7、B 8、B 9、B 10、B

三、判断题

1、X 2、√ 3、√ 4、√ 5、X 6、X 7、√ 8、√ 9、X 10、X

四、问答题

1、 请概括说明商晚期至西周晚期铭文字形特征与布局有何变化?

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铭文字形多笔画粗细不均(1分),首尾出尖(1分),中间多肥厚,大小不一(1分),竖成列而横不成行(1分)。

西周早期偏晚至西周中期铭文笔画粗细渐趋向一致(1分),文字字形规整(1分),排列整齐,横成行竖成列(1分)。

西周晚期笔画粗细均匀(1分),字形多作瘦长形(1分),排列整齐(1分)。 (如答出其他合理或有价值的内容,可酌情加1—3分)

2、 云雷纹的基本图案是什么样的?它在三代青铜器上是如何使用及演变的?

答:云雷纹的基本图案是: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1分),有方折角的回旋

线条是雷纹(1分)。其表现形式有单个同一方向的旋转和两个耳形及S形旋转等多种(2分)。

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的青铜器(1分)。 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构成的(1分)。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1分),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用(1分)。

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种云雷纹变形图案(1分)。 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1分)。 (如答出其他合理或有价值的内容,可酌情加1—3分)

2008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铜器专业知识》试题B答案

一、填空题

1、长方 正方 2、《商周彝器通考》 3、用鼎/列鼎 四 4、春秋/春秋中期 5、铭文 6、利簋 7、甑 8、爵 9、大盂鼎 10、战国

11、宋代/南宋 12、宣王

13、隋唐/隋/唐

14、唐乾元重宝背飞鸟纹 明崇祯通宝背飞马纹 15、大明宣德炉制 16、宝泉局 宝源局

二、选择题

1、A 2、A 3、C 4、BD 5、D 6、ABD 7、B 8、B 9、B 10、D

三、判断题

1、X 2、X 3、V 4、X 5、V 6、X 7、X 8、V 9、X 10

四、问答题

1、试举例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晚期青铜鼎在形制与纹饰上的发展演变规律。 答:以圆形鼎为例说明主要发展演变规律。

(1)商代中期,形制:多立耳、敛口、浅腹或鼓腹、锥足,三足与两耳对称。纹饰:多饰于腹部,主纹多为兽面纹(饕餮纹),突出眼部;纹饰线条较细,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状纹构成纹饰的其余部分。

(2)商代晚期,形制:多立耳、敛口或直口、鼓腹或深腹、柱足。纹饰:动物和神怪纹样大大增加,装饰特点呈集群式,主纹多兽面纹,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三层花”。

(3)西周早期,形制:多立耳、敛口或直口、宽体垂腹、柱足。纹饰:兽面纹发达,种类很多,以角形为区别各类兽面纹的主要标志,以涡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具有时代特征行,凤鸟纹华丽,也多见蝉纹、蕉叶纹、涡纹等。

(4)西周中期,形制:多立耳或附耳、敛口或直口、宽体垂腹或鼓腹、柱足或蹄足。纹饰:兽面纹逐渐衰退,变形纹饰成为主要特点,多用波曲纹、变形动物纹、鳞带纹等。

(5)西周晚期,形制:多立耳、敛口或直口、浅腹或鼓腹、蹄足。纹饰:兽面纹衰落,多用窃曲纹、波曲纹、变形动物纹、鳞带纹等,有的重器甚至素面不施纹饰。

(6)春秋早期(承西周晚期形制,稍有变化),形制:多立耳或附耳、敛口或直口、

鼓腹或浅腹、圜底、蹄足、有的有平盖。纹饰:与西周晚期相似,但有微小的变化,就是出现了龙类想交缠的纹饰。

(7)春秋中期,形制:多立耳或附耳、直口、鼓腹、蹄足、有的有平盖。纹饰:流行蟠螭纹、蟠虺纹、窃曲纹、波曲纹等,但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日益规矩和精丽。

(8)春秋晚期,形制:多附耳、敛口、深腹、圜底、蹄足、覆盖。纹饰:种类甚多,追求繁缛,交缠、连续的各种龙蛇纹占有支配地位,新出现了红铜镶的纹饰,有狩猎等题材。

(答出一个时代、形制、纹饰分别得1分,正确答满5个即得满分) (如答出其他合理或有价值的内容,可酌情加1—3分)

2、简述商代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发展演变情况。

答: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和尾部。

商代早期兽面纹,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兽目,而将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角不发达,特不大具体,象征性的体躯,尾端上下弯曲分开。

商代中期突出了目纹,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状纹构成纹饰的其余部分。整个兽面纹比早期精细,但图案仍然是抽象的,兽面的主干和地纹区别仍不明显。

商代晚期的兽面纹有三种形式:形象具体的、肢体省略的和变形的。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最为发达,种类也很多,虽然它们的形象结构是公式化的,但是突出的角型却很不相同,这是区别各类兽面纹的主要标志。

2008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陶瓷器专业知识》试题A答案

一、填空题 1、马家窑文化 2、范粹 3、釉下彩 4、蚯蚓走泥纹 5、耀州

6、浮梁瓷局 御窑厂(御器厂) 7、《南窑笔记》 8、八吉祥(八宝) 9、轿瓶(壁瓶) 10、施釉不到底 11、唐代

12、铅 牙硝 13、定窑 14、氧化钴 15、苏麻离青 16、居仁堂 17、唐英 18、赏瓶

二、选择题

1、A 2、A 3、D 4、B 5、B 6、AC 7、CD 8、D 9、A 10、C

三、判断题

1、X 2、X 3、X 4、√ 5、X 6、X 7、√ 8、√ 9、X 10、√

四、问答题

1、简述宋代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主要成就。

答:①选用优质瓷土(1分)。江西景德镇窑、南丰窑,浙江江山窑,福建泉州、同安窑和广东潮州窑等都发现和找到了优质瓷土原料,因此烧出了质量相当高的瓷器。(说明的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下同,1分)

②窑炉体积扩大(1分)。宋代江南地区的窑炉均依山而建,窑身细长如龙,短者五六十米,长者七八十米,个别的长达百米,窑炉长度的增加,成倍的增加了窑炉的装烧容量(1分)。

③青瓷烧制达到新高度(1分)。经过龙泉窑匠师的实践,烧出了粉青和梅子青釉,把青瓷提到新的高度(1分)。

④釉面装饰创新(1分)。黑色本来是一种不招人喜欢的颜色,经过制瓷匠师的加工之后,烧出了丰富多样的装饰,并以福建建窑及江西吉州窑最富特色。青白瓷是景德镇匠师仿青白玉色质烧制的一个新品种,由于色调与青白玉非常接近,故有“假玉器”之称(1分)。

⑤覆烧工艺广泛运用(1分)。河北定窑创烧的覆烧工艺也为江南地区不少瓷窑采用,

并依据覆烧工艺原理结合了江南地区瓷窑自身特点而予以改进(1分)。

(如答出其他合理或有价值的内容,可酌情加1—3分)

2、简述清代雍正朝瓷器的鉴定要点。

答:①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2分)。

②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1分)。

③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1分)。

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1分),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1分)。 ⑤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1分)。

⑥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抹涂,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1分);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1分)。

⑦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1分)。 (如答出其他合理或有价值的内容,可酌情加1—3分)

2008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陶瓷器专业知识》试题B答案

一、填空题 1、仰韶文化 2、助熔剂 3、联珠网纹带 4、北齐

5、印花 筒形匣钵 6、越窑 7、模印贴花 8、泪痕

9、白釉黑花/白地黑花 10、《陶说》《景德镇陶录》 11、铜 12、龙泉 13、二元配方 14、回青料 15、跳刀

16、康熙 雍正 17、斗彩

二、选择题

1、B 2、A 3、B 4、ABCD 5、BD 6、CD 7、ABCD 8、A 9、CD 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

1、简述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的价值和艺术特色。

答: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但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使瓷器生产空前繁荣,产量激增,质量提高,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中国瓷器更加闻名于世。而且主要的是以“汝州新窑器”取代“越州古秘色”为标志,以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的我国瓷器艺术,此时在唐的基础上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或优雅深沉或清新瑰丽的美学意蕴,至今仍然散发着无尽的艺术魅力。

大约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本来生产越窑系列青瓷器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一个瓷窑烧出了一种新的釉色的青瓷器,其釉色呈淡天青色,正是周世宗柴荣赞美所谓柴窑瓷器的那首著名的诗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形容的颜色。 外表呈现玉般含蓄的光泽,具有柔和、淡雅的效果。“汝州新窑器”制造出来之后很大部分进入宫廷,残次品全部打碎填埋。除了宫廷使用的外,还有一部分赏赐了朝鲜国王,因此在其影响下,高丽青瓷明显地带有汝窑的釉色。加之汝官窑存在时间短,故存世稀少。

到了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宫廷则自己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建窑烧造这种

瓷器,这就是宋官窑。由于窑址今天被埋在黄河下,故尚未发现。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依北宋旧制在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设窑,继续烧造,其窑在杭州的凤凰山、乌龟山一带,出土瓷片与文献记载颇多吻合。官窑青瓷的釉色以粉青为上,与汝窑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南宋官窑因胎体中含铁成分过多,故瓷胎均为稍带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而釉的流动,使口边只挂有极稀薄的一层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无釉而呈现铁色,这就所称的“紫口铁足”。

哥窑的窑址没有找到,所以其情况至今不清,一般说法是南宋时龙泉窑有姓章的兄弟两人,各经营一窑,其兄所营者,以“哥窑”名之,其弟所营者,则以地名名之。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釉面周身布满龟裂纹片,即通常所说的开片,是釉和胎在冷却的过程中,因收缩率的不同而裂开的。这本来也是缺陷,但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

汝、官、哥瓷器带给人以含蓄、沉静、温和、清逸、高雅的美感,这种独特的意蕴是我国中古时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产物,一件小小的瓷器与宋代的一首词、一幅山水相比,是同等地位的东方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而它是通过色彩和质感来表现的,因此更抽象。汝、官、哥瓷器的价值主要在此。

定窑也被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为它在汝、官、哥之前就开始烧制宫廷或官府使用的精致器物。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青釉和少量的黑釉、酱釉(即紫定)及绿釉瓷。白瓷胎质细腻,色洁白,釉色白中闪黄,光泽莹润。一般依据胎质的细腻程度和釉面的白度,将定窑器分为“粉定”和“土定”,“粉定”可以认为是官窑器,比较珍贵。著名的定窑孩儿枕,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各收藏一件,底部写着“土定娃娃一个”,表明是土定,但也十分珍贵。定窑瓷器传世品较多,原清宫收藏的也不少。有题铭的定窑瓷器大多与宫廷有关,比较珍贵。题铭中“官”字款居多。定窑盘、碗一般采用覆烧工艺,因此口沿部位无釉,称为“芒口”。故常以2~4毫米宽的铜、银、黄金等金属镶饰器物口沿,所谓“金装定器”。定窑装饰以白釉刻花和白釉印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纹样清晰的印花纹样,宛如一幅精致富丽的织锦图案。

钧窑作为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元代开始就受到文人鉴赏家的推崇。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钧窑在北宋间年为皇家生产了御用瓷器;一方面应该是钧釉独特的釉色给了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难以言表的美感,其完全难以预料的艺术的效果是用钱也买不来的。所以说“黄金有价钧无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学考古表明,生产钧釉瓷器的窑址在河南省有很多处,并影响于河北、山西;时间从北宋直到元代。并且在宋代窑层下面的唐代窑层发现了黑釉蓝白彩斑的唐代花釉瓷,说明了钧釉的来源。同样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学研究,揭开了钧釉神秘釉色之谜,简单地说,大致情况是:钧釉的釉子完全采用唐代花釉瓷器上花斑的釉子,这是一种深浅浓淡不同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蓝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它的成因是,首先将传统的稀淡透明的石灰釉改为粘稠的乳浊釉;其次在本来含铁的釉中加入了含磷的矿物,并提高烧成温度和延长烧成时间,使窑炉内的气氛由氧化变成还原,在这种气氛下,铁的含量减低,因此釉色就与铁含量高而形成的黑褐釉及铁含量中等而形成的青黄釉不同,而成为浅淡的不透明的鸭蛋青色釉;又由于加入了磷,显现了蓝色的荧光。这才造就了这种幽雅沉静的迷人色彩。但是这只是钧釉的一种基本釉色,而其更为迷人和有名的是灿若晚霞的海棠红、玫瑰紫和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这是釉色中加入了铜的氧化物的缘故。在此以前的几千年来,我国瓷器的釉色都属于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系统,钧窑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鲜艳的红色,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铜红釉的成色与铜的加入量和基础釉的成分有关,简单说,铜的含量高,则为鲜明的海棠红色、火焰红、鸡血红色;在铁青色釉上涂上铜红,青红重叠则呈瑰丽的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色;铜红釉与铁青釉同时交错涂刷、铜与铁含量相等,则为神奇莫辨、变化无双的窑变。但实际上,铜对温度和气氛十分敏感,

条件稍微偏离要求,就得不到好的红色,技术难度很大。钧窑成功地烧成铜红釉,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这一成就对后来的陶瓷工艺有着深刻的影响,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的宝石红和各种窑变花釉,都明显与钧窑有关。)

2、简述元代青花瓷的鉴定要点。 答:(1)元青花一般皆胎体厚重。

(2)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 (3)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二种,均有铁斑。

(4)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5)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征。

(6)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形。 (7)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8)少数青花器仍沿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 (9)多数器物图案花纹密布全器,分多层次布局。 (10)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

梅瓶、罐、玉壶春等类器物近底部往往有仰莲瓣纹,元代之仰莲瓣有二个特征:一是每瓣分开描绘,入明以后往往各瓣之间不再分开,而借用边线;二是莲瓣边框均有青花涂抹之粗线,入明以后往往用细线条双勾莲瓣边框,而且其中不再涂施青料。

缠枝牡丹的叶子,元代十分规矩,入明以后则多变形。 缠枝莲叶瓣,元代成葫芦形,入明后都变形。

2008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石器专业知识》试题A答案

一、填空题 1、线切割 2、石斧 龙山 3、蝉 猪 4、《天工开物》

5、玉摩竭 迦楼罗神鸟 6、山流水 戈壁 7、西汉/汉代 8、宋代 佛教 9、蓝田

10、胡人/西域胡人 11、二氧化硅 紫晶 12、唐宋/唐 13、眼长 尾长

二、选择题

1、C 2、C 3、ACD 4、BD 5、ABC 6、D 7、B 8、C 9、ABCD 10、AC

三、判断题

1、X 2、√ 3、√ 4、X 5、√ 6、X 7、√ 8、X 9、X 10、√

四、问答题

1、 简述从史前到清代各个时期制玉的代表性工艺。(至少举出10例) 答:(1)红山文化玉器:器物几乎没有平面,打洼,有意磨出瓦沟纹。 (2)良渚文化玉器:器物表面平坦,阴刻曲线纹与直线纹。 (3)石家河文化玉器:减地阳文。

(4)夏代玉器:碾琢勾彻,用弓弦镂空琢制出扉棱。 (5)商殷玉器:双沟拟阳线,臣字眼。 (6)西周玉器:细阴线与“一面坡”(单彻法)并行。 (7)春秋玉器:细密繁缛,隐起主体纹饰,不留空间。 (8)战国玉器:细劲勾勒,顶撞地纹,玉璧边缘扎手。 (9)秦代玉器:平面阴刻线纹。

(10)两汉玉器:剑璏銎孔中常见拉丝纹,玉器表面饰短平线刻或游丝刻;殓葬玉中盛行

“汉八刀”。

(11)唐宋玉器:带板中惯用“池面隐起”手法,突出主题纹饰。 (12)辽金玉器:深层立体镂雕。

(13)元代玉器:带饰中主题纹饰多突起边框之上,边框四周多倭角。 (14)明代中晚期玉器:粗犷砣工,带板多层透雕,俗称“花下压花”。

(15)清乾隆玉器:细腻圆润,纤巧多变,富有装饰性,玲珑剔透,打磨光滑,集历代玉

雕工艺之大成。

(16)痕都斯坦玉器:薄胎,浅雕。

(每例1分,满分10分,如答出其他合理或有价值的内容,可酌情加1—3分)

2、 简述玉带钩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各时期玉带钩的主要特点。

答:新石器时期的玉带钩发现于良渚文化遗址中。器型一般呈扁长方体,一端有孔,便于穿绳,一端挖琢成弯钩状。此时器面均光素无纹,穿孔外大内小,略有错缝,同时钩的内壁也留有明显的弧线切割痕迹。(1分,答对1点即给满分,下同)

春秋中期以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普遍使用带钩,同时带钩的形式也基本确定(1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带钩多为长条形和琵琶形,一般钩首高昂,有龙、鸟、兽头等。钩面光素或用阴线勾刻;钩钮较高,有方圆两种,多设在近尾部一端。带钩均琢磨的洁净光滑,棱角分明。(1分)

战国晚期带钩数量迅速增加,分布范围之广、数量形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有的作品还与金银工艺组合镶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分)。

秦汉时期带钩的制作基本继承发展了战国的式样和技法,只是在使用上更加普遍化了。数量较多,形制各异。钩面开始作浮雕螭纹的形式,分节式的带钩中间用铁条将其串联成整体。带钩通常形体较大,用的人身份较高。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异形带钩,钩首新出现了鸭头状式样,钩身素面较多(1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带钩仍有出土,但数量明显减少,此时的带钩正处于衰落时期(1分)。 宋代玉带钩有许多应时作品,如蟠螭带钩、鸟头带钩、鱼柄带钩等多种形式。其中的螭纹带钩窄小精致,用玉较好,不实人工烤色。钩头或为兽头,或为鸟头(1分)。 元代带钩形制常见的是琵琶和螳螂形,鼻纽成为典型时代特征(1分)。

明代玉带钩选料严格,琢磨更加光润细腻。造型多为长条形,其中明代带钩钩头多为龙首,较元代宽短,一般龙首带钩形体较大,钩面常镂空一只曲体爬行的蟠螭,螭首与龙首的距离较近,四肢曲立,身体腾空。鸟首形带钩,形体较小,钩面多光素,或琢出几道凹槽,或呈圆棍和琵琶形等(1分)。

清代带钩钩头龙首,前额隆起呈瘤状,嘴宽且短,颈部弯曲度较小,钩面螭纹四肢曲立,腾起较高,同时与龙首距离更近。除常见的龙螭纹外,清代带钩的造型图纹十分丰富,而且大多富有吉祥喜庆之意(1分)。

(如答出其他合理或有价值的内容,可酌情加1—3分)

2008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石器专业知识》试题B答案

一、填空题

1、苍璧 青圭

2、琮 冠状器/三叉形器

3、玉剑格 玉剑璏 玉剑珌 4、钺 刀

5、春水玉 秋山玉 6、铊具

7、蝉 猪 汉八刀 8、C货 9、《古玉图》

10、山流水料 籽料 戈壁料

二、选择题

1、ABD 2、B 3、B 4、A 5、BCD 6、B 7、A 8、C 9、BD 10、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

1、 明代玉带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明代是使用玉带最多的时代。明代玉带銙在琢制工艺方面用料较薄,边框较窄,并擅长用双层透雕技法琢饰图纹,除了常见的龙、凤鸟、螭纹外,还出现了一些杂宝、喜字等吉祥图案。另外在主题纹饰旁边还善于采用一些杂宝、古钱、珊瑚枝等作陪衬装饰。

2、 简述唐代玉器的主要风格。

答: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玉器艺术又展露出新的面貌和丰姿。它以那“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的创造和革新”以及对人间现实的肯定和乐观向上,具有青春活力的追求、想象,构成了唐代豪迈、浪漫的艺术风格,主要特点为:

1) 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 2) 胸怀博大图纹奇异斑斓 3) 画面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4) 喜用短小的阴线作纹饰 5) 琢磨细致质感强烈 6) 生活用具增多

2008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法律法规》试题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BCD 4、ABC 5、BCD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填空题

1、名称、图录、来源、成交价格

30天 2、1949年 1911年 1966年

3、海关、临时进境 4、原审核、登记 文物出境许可证 文物出境许可证 5、变更登记 注销登记

四、案例分析题

1、 甲公司不具备文物拍卖资质3、 文物拍卖标的须对实物进行审核

4、 甲乙公司未在报请B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文物拍卖标的的同时报A省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2、 甲乙公司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拍卖标的即发布拍卖公告。

五、论述题

文物拍卖经营分类管理原则是指文物拍卖经营范围按品种分为以下三类织品等。

对新申请文物拍卖资质的拍卖企业,批准其经营第二、三类文物。 已具备第二、三类文物资质的拍卖企业申请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的审批标准为:一、取得第二、三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3年以上;二、依法成立、连续正常经营且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三、拥有与其申请变更的经营范围相适应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

实行文物拍卖资质分类管理看,将出土文物较多的陶瓷、玉、石、金属器列为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实行从严控制、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文物流通市场秩序、引导规范文物拍卖行业发展。

2009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铜器专业知识》试题A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春秋战国 2、复合 3、夏商周 4、垂 5、款识 6、豆 7、圆锥形 8、香囊

9、锡、锡、铅、铅 10、觥

11、妇好、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12、甬钟 13、鼎 14、盨

15、二里头、殷墟妇好墓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 2、B 3、B 4、B 5、B 6、B 7、B 8、D 9、D 10、B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什么时期,为何要如此刻铭? 答:“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战国秦汉时期青铜铭文的特征(3分,只答战国给2分,答秦汉的各0.5分)。

物勒工名的铭文格式一般包括器主、铸造作坊的职官、工师(工匠)、器物置放地点、容量、重量。(答对两项给1分,答对四项以上给2分)。

战国以后奴隶制社会衰落,礼崩乐坏,人们通过青铜器铭文记史明礼的意识发生变化(1分);此时简册、帛书流行,文字繁复,在青铜器上镂刻长篇文字不如书于简册、帛书方便(2分);刻有器主、工匠等名字的器物便于相互区别所有者及使用,便于“功有不当”时,“行罪穷情”(1分)。

“物勒工名”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1分)。

2、简述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

答:青铜器主要有以下辨伪方法:

(1)从器物形制辨别。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均有一定的规格,如被鉴定器形不符合古代器物造型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1分)

(2)从纹饰风格辨别。真器的花纹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1分)

(3)从铸造工艺辨别。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1分)夏商周青铜器主要采用范铸法,表面光洁度好,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表面很少有气孔;现代仿制或用翻砂法,或用失蜡法,粒粗胎厚,没有范线,或常在表面出现砂眼。(答出范线、垫片、砂眼各给1分)

(4)从铭文内容、文字风格辨别。真铭錾刻自然生动,风格古朴;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2分)

(5)从器物锈蚀和氧化的程度辨别。真器的表面锈色经长期腐蚀自然形成,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连为一体,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之内;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灰暗,呆滞,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2分)

(6)从器物重量辨别。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伪器重量要轻。(2分)

3、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经历了几个阶段?

评分要点:答出每个时代给0.5分,答出各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给0.5分,答出每个时代的基本特征/特点/风格(包括数量、铭文、题材、装饰纹样等方面)给0.5-1分。

答: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1)史前到商周时期(0.5分),是中国铜镜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0.5分);数量少,背文简单,多为星纹、线纹、叶脉纹等比较简单的纹饰(0.5分)。

(2)春秋战国时期(0.5分),是中国铜镜的勃兴期(0.5分);种类多,背文形式多样,从素面、弦纹、连弧纹发展到主纹和地纹互相配合的各式花叶纹、山字纹、菱形纹、禽兽纹(龙、风、虎)、勾连纹、连弧纹金银错等装饰纹样(0.5分)。

(3)两汉时期(0.5分),是中国铜镜的繁荣时期(0.5分)。四乳为基点的四分法装饰方式,广泛运用连弧纹、博局纹和四神、瑞鸟、瑞兽的题材,加上各种祝福性的吉语铭文(0.5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0.5分),是中国铜镜的中衰时期(0.5分)。铜镜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主要沿袭汉镜样式。流行神兽镜类、变形四叶纹镜类、双菱纹镜、瑞兽镜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0.5分)

(5)隋唐五代时期(0.5分),是中国铜镜的高度发展时期(0.5分);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宝相花镜、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人物故事镜等,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化(0.5分);制镜中心在扬州(0.5分)。 (6)宋代及以后(0.5分),是中国铜镜的缓慢发展到衰落时期(0.5分)。宋镜形制多样,题材主要有缠枝花草、神仙故事、诗文题记等。镜铭有不少标记字号姓氏,湖州是有名的制镜中心(0.5分)金代铜镜以双鱼镜为特色。(0.5分)

2009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陶瓷器专业知识》试题A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东汉

2、蚯蚓走泥纹 3、雨淋墙 4、汝窑

5、石灰釉,石灰碱釉 6、釉上彩、釉下彩、二 7、枢府瓷 8、陶器、宜兴 9、火照 10、郎窑红 11、“雍正年制”四字双行蓝料印章款 12、大盘

13、青瓷,越窑 14、元 15、转心瓶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BD 2、A 3、C 4、A 5、ABC 6、A 7、B 8、B 9、D 10、B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要点。

答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定:

(1)青料(1分)。主要使用浙料、云南珠明料,早期发色较灰暗深沉;后期发色浓翠鲜艳,层次感强,常见“指印纹”(1分)。

(2)胎釉(1分)。胎质坚密、细白,有压手感,胎釉结合好。釉面能见到桔皮纹、棕眼(1分)。

(3)器形(1分)。种类多样而又多见大型观赏陈设器,如棒槌瓶、凤尾尊、观音尊、花觚、筒式瓶等(1分)。

(4)纹饰(1分)。除各种图案纹饰外,大量出现整幅画面纹样,其内容有反映文人生活情趣、小说戏曲故事等,也有长篇铭文(1分)。

(5)款识(1分)。多种多样,有室名堂号、花样款以及仿造前朝的款等,一般不落官窑的年号款(1分)。

2、评述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的价值和艺术特色?

答: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瓷器生产空前繁荣,产量激增,质量提高,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中国瓷器更加闻名于世(0.5分)。当时最著名的

五大名窑是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1分,五个全部答对才给分)

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0.5分)。汝窑瓷器釉色呈淡天青色,柔和、淡雅;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0.5分);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0.5分)。

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在河南省开封市(宋京城汴梁)(0.5分),现被埋在黄河泥沙下,尚未发现。官窑瓷器釉色以月白、粉青为上,胎体中含铁成分多(0.5分)。而釉的流动,使口沿挂釉极薄透出紫色胎骨,足部也因无釉而呈现铁色,被称为“紫口铁足” (0.5分)。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另立新窑,称南宋官窑(0.5分)。

哥窑:窑址没有找到,一般说法是南宋时龙泉窑有章姓兄弟二人,各经营一窑,其兄营者以“哥窑”名之(0.5分)。哥窑瓷器釉面周身布满龟裂纹片,即通常所说的“开片”,本是缺陷,但别具古朴自然的天趣。(0.5分)

定窑:窑址在河北定州(今河北省曲阳县)(0.5分),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青釉和少量的黑釉、酱釉及绿釉瓷。白瓷胎质细腻,色洁白,釉色白中闪黄,光泽莹润(0.5分)。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0.5分)。瓷器题铭中“官”字款居多。盘、碗一般采用覆烧工艺,因此口沿部位无釉,称为“芒口”,常以2~4毫米宽的铜、银、黄金等金属镶饰器物口沿,所谓“金装定器” (0.5分)。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0.5分)。钧窑瓷器釉内含有少量的铜,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0.5分)总体釉色比较丰富,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0.5分)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来的陶瓷工艺有着深刻的影响,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的宝石红和各种窑变花釉,都明显与钧窑有关。(0.5分)

3、北宋与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有什么区别?

答:龙泉窑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大窑村一带(1分),创烧于北宋早期,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北艺技,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盛极于南宋晚期,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1分)北宋与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烧造主要有以下不同之处:

(1)釉面、花纹: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釉层较薄,釉面开片,釉色青中泛黄,玻璃质感较强(1分),刻划花装饰流行(1分);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釉层较厚,釉面肥厚润泽(1分),刻划花装饰较少(1分)。

(2)瓷器种类:北宋龙泉窑主要生产盘、碗、壶等日用品,制作工整(2分);南宋龙泉窑器物造型更加多样化,发展了许多新的瓷器造型,如古代青铜器的尊式瓶、鼎式炉等(1分),模仿玉器的琮等,说明龙泉窑的青瓷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1分)

2009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石器专业知识》试题A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渎山大玉海 2、白玉、白玉 3、不扣分

4、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 5、宫廷用玉 6、黄玉

7、S、谷纹、云纹

8、寿山石、青田石、昌化鸡血石、巴林鸡血石 9、璧、环、璜

10、春水玉、秋山玉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A 3、A 4、AC 5、B 6、B 7、C 8、D 9、ABCD 10、D

三、判断题(每空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特点。

答:新石器时代玉器虽然出现过空前的繁荣,但从整体上看仍属孕育期。其主要特点是: (1)玉材均为就地采取,玉材有透闪石、阳起石以及蛇纹岩等,还有玛瑙、水晶、绿松石及各种纹石(1分),尚未进入以和田玉为主流的时代(1分)。

(2)治玉工艺大多采取磨制石器的工艺技术,如锯料、画样、磨、雕、钻孔等,出现了原始的砣具(1分)。

(3)器形多为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0.5分),晚期出现了较多的工具、武器类玉器(0.5分)。

(4)图案装饰题材抽象(0.5分),光素无纹者较多(0.5分)。 (5)玉器艺术的地方风格极为鲜明,并保持着各自的稳定性(1分)。

(6)玉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在精神领域地位日益提高(1分)。

(7)新石器时代玉器艺术有着长达六千年的历史,有其萌生、成长、发达、衰落以至消亡的过程(1分)。兴隆洼、查海、河姆渡、马家浜等文化的玉器是其成长时期的产物 (1分),红山、良渚文化的玉器是其巅峰时期的产物(1分)。

2、试述战国至汉代的制玉工艺。

答:自春秋末期铁器出现之后,玉器制作开始向深浮雕工艺发展,战国至汉代近800年间,制玉工艺水平发展到了它的辉煌时代(1分),其工艺主要有如下特点:

(1)玉器制作讲求造型美(1分),突破了古玉呆板、肃穆、单调的格局。 (2)玉器制作规矩整齐、线角利落,地纹平整,面纹排列有序(0.5分),多顶撞地纹,如谷纹、蒲谷纹、涡纹、卷云纹、夔纹等(0.5分,需答出2个以上纹饰)。

(3)玉器纹饰细密,其线刻往往细如毫发,称为“游丝工”(1分),这是小工具勾砣运用熟练的结果。汉代以后阴纹的勾线流畅,阴纹曲线很少有断砣或重复的现象(1分)。 (4)玉器上的大孔,或用管钻打,或用铁铤或铜铤打(1分);玉器的镂空,在纹饰勾转处用管钻钻磨圆孔,再运用金属线具拉切来完成(1分);制玉的活环套接技术已经很成熟(1分);玉器的镶嵌技术此时使用已较为普遍(1分);玉器的圆雕工艺在形象刻划上,突出了形象美和玉质美,寥寥数砣就使物象神似,如玉璧、玉翁仲、玉蝉和玉猪等,人称“汉八刀”(1分)。

3、如何判定古玉真伪?

答:判定古玉真伪的方法主要有: (1)对玉器材料进行识别(1分)。在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几千年里,玉材的使用多种多样,多种矿物均被用来制造玉器,此时期玉器用材的统一标准尚难建立,只是就地取材。而商代以后,玉材标准趋于一致(0.5分)。但每一时代的玉材选择都要受矿物分布条件的限制,特定时期的玉材用料,只是某些矿物的特定部分。这一部分玉材往往区别于同种矿物的特定特点(0.5分)。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观察、掌握。

(2)从制造风格的统一性和时代特点进行识别(1分)。每一时代的玉器在造型、纹饰和反映的文化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所谓时代特征,对于一件玉器,它的制造时代一般只有一个。少量的可能被二次改动,因而在这些特点上要有统一性。(1分)

(3)从加工特点来进行判断(1分)。几千年来的玉器制造基本上是用砣具进行的,变化不是很大(0.5分)。但在加工方式上,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即“刀工”(0.5分)。依据刀工来判断玉器制造年代,鉴别真伪,是鉴定过程中必须进行的。

(4)依据玉色判断新旧(1分)。玉器制成后,玉表面因暴露于空气中,或埋于地下,或经人体接触,或其他原因,会产生颜色变化。这表明玉材表面是可以出现新旧变化的,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把玉器置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下,它的颜色变化就会十分缓慢(0.5分)。

(5)要注意玉器的体积(1分)。一些时代的玉器在体积上大致有一个体积的变化范围,特殊的小或大的作品为假古玉的可能性就很大。(0.5分)

以上是判断玉器新旧真伪的一般方法。进行判断的出发点有二个:第一是已掌握到的古代玉器的特点,依此对被鉴定的玉器进行判断(0.5分);第二个是已掌握的做伪方法(0.5分)。应该注意的是,目前古玉做旧的方法非常多,而且效果同真古玉的旧色又非常接近,这就给鉴定带来了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

2009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法律法规》试题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题2分,共10分) 1、BD 2、ABCE 3、ABDE 4、E 5、ABCE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在题后括号内划“√”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临时进境、海关、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

2、文物拍卖许可证、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 3、专用、安全、适用、 4、(一)陶瓷、玉、石、金属器等;(二)书画、古籍、邮品、手稿及文献资料等;(三)竹、漆、木器、家具、纺织品等。

5、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责令改正 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7、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8、文物出境申请表、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 9、文物出境标识、文物临时进境标识 10、联合拍卖文物、最低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答案要点:

1、 本场拍卖会存在的问题有: (1)、B文物商店参与文物拍卖经营活动,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的规定;(3分) (2)、A文物拍卖公司与无拍卖资质的单位联合举办文物拍卖活动,不符合联合拍卖文物,需要双方都具有文物拍卖资质,且资质从低的要求;(3分) (3)、A文物拍卖公司异地拍卖,未经甲省文物行政部门委托乙省文物行政部门进行文物拍卖标的的审核,不符合异地拍卖的有关规定;(2分) (4)、乙省文物行政部门未将标的的审核情况,在要求的期限内报国家文物局备案。(2分) 2、应按照如下的方式开展此类活动:

B文物商店可将其拍品委托A文物拍卖公司进行拍卖,但B文物商店不得参与本场拍卖会的组织和实施,且在宣传图录等资料上不得宣传该文物商店;(4分)A文物拍卖公司报甲省文物行政部门申请标的审核后,甲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委托乙省文物行政部门进行拍卖标的的审核;(3分)乙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在拍卖公告发布前10个工作日将标的审核意见报国家文物局备案。(3分)

五、论述题:(25分) 答案要点:

1、加强文物拍卖标的的审核备案工作意义重大。是《文物保护法》的明确要求,维护法律尊严;(3分)打击拍卖经营出土盗掘文物的行为,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不受损害,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4分)依法监督管理,规范文物经营行为,促进文物市场的健康发展。(3分)

2、加强拍卖标的的审核备案工作,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规定不得作为文物拍卖标的的一律不得上拍;(3分) (2)联合拍卖文物,需都具有文物拍卖资质,且资质从低;(3分)

(3)异地拍卖,需由文物拍卖企业向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拍卖标的审核,企业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可委托拍卖举办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进行审核;(3分)

(4)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进行拍卖标的的审核后,最迟在拍卖公告发布前10个工作日,将审核意见及申报图录资料等报国家文物局备案;(3分) (5)文物拍卖企业在拍卖结束30天内,应将本场拍卖会的拍卖记录报核准其拍卖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3分)

2010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陶瓷器专业知识》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大汶口 龙山

2、胎、釉的膨胀系数不一致 3、覆烧 “芒口” 4、鸡缸 “天”字

5、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 6、 粉青 梅子青 紫口铁足

7、法门寺地宫 吴越康陵 8、法螺 宝伞 白盖 金鱼

(亦可回答一个字,即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9、时大彬 10、西晋 11、桔皮纹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单项或多项选择) 1、B 2、C 3、D 4、C 5、D 6、B、D 7、B、C 8、C

9、A、C、D 10、A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请在题后括号内划“√”或“╳”) 1、╳ 2、╳

3、╳(正确为:永乐) 4、√ 5、╳

6、╳(正确为:宋代)

7、╳(正确为:“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等色为主要色调,只不用红色) 8、√ 9、╳ 10、√

四、问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试从造型、胎体、釉面、纹饰等方面述清代官窑瓷器的鉴定要点

答:造型。顺治、康熙时还显得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隽永秀巧;乾隆时则显得规整;嘉庆、道光以后稚拙笨重。

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则有薄有厚。康熙时胎体厚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胎体厚笨,质地泛松。琢器类衔接痕极不明显。胎泥杂质较明代减少,基本没有火石红现象。

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清白。顺治、康熙时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青白、粉白、浆白等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平整泛青;嘉庆、道光以后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纹饰。受同时期绘画影响,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器图案趋向规矩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龙纹形态不一,既有苍劲的一类,也有纤柔的一类。早期雄伟奔放,晚期神态平淡,尾呈扫帚状。

款识。多署皇帝年号款,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之后篆多楷少,至同光宣三朝又以楷书为多。形式通常以六字或四字两行竖式为主,外加双圆圈或双方框。

2、概述唐代著名瓷窑及其产品特点

邢窑:在河北临城、内丘。产品以白瓷为主,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形有碗、盘、壶、罐、盏托等。碗最多,大多为浅腹、敞口、卷唇、玉璧足。执壶短流。罐丰肩平底。盏托为五瓣口沿,腹较深,矮圈足。有的器底有“盈”、“翰林”刻款。

定窑:在河北曲阳。产品有白瓷,也有青黄釉、褐釉粗瓷。器形以碗、盘、碟、瓶、罐、盏托为主,造型与邢窑相似,唐末流行仿金银器造型,胎体细致轻薄,釉色白中闪青。有的器底有“官”、“新官”刻款。

耀州窑:在陕西铜川。产品有黑、白、青、黄、茶叶末、花釉瓷,品种复杂。多粗质厚胎,施釉多不到底,有些施化妆土。器物以碗、盘、钵、盏最多,皆平底假圈足或宽矮圈足。壶瓶种类多样。纹样装饰有贴花、划花、绘画、嵌填、戳花、模印等。

越窑:在浙江慈溪、余姚。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部分器物仿金银器,如各式杯、盖盒、盏托等。执壶腹部作瓜棱形,碗、盘的口沿作葵花形、莲瓣形,盏托作荷叶形,盖盒作子母口。采用划花﹑印花﹑刻花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

洪州窑:在江西丰城。胎坚硬,色灰白,以青瓷为主,釉有青绿、黄褐等色,多开片,施化妆土。器形常见碗、盘、杯、豆、盏、碟和钵等。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镂空、堆塑和模印等。刻划纹样有莲瓣、蓖纹和水波纹,模印纹样有重圈、梅花和宝相花纹。 长沙窑:在湖南长沙。多灰白胎,青釉为主,也有褐、绿、白釉。主要有注子、瓶、罐、碗、杯、盘、洗、盒、灯、烛台等。模印动植物和人物图案泥片贴塑器表。首创釉下彩绘,有蓝、绿、黄、褐诸色,除了斑点、斑块外,流行动植物、人物、云气、山水、诗词等题材。

2010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石器专业知识》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玉猪龙 2、“臣”字目

3、璋 、 圭 、 琮 、琥 、璧 、 璜 4、璧 、 璜 5、陕西西安何家村 6、辽金 7、麻地 8、陆子刚 子冈 子刚 9、铊尾 10、青海玉

俄罗斯玉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单项或多项选择) 1、B、C、D 2、C 3、C 4、B 5、A、C 6、A、B 7、B、C、D 8、B、D 9、C

10、A、B、C、D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请在题后括号内划“√”或“╳”) 1、╳(正确为:苏州和扬州) 2、√ 3、√ 4、√ 5、√

6、╳(实际上是玉料在形成过程中碳元素侵入所造成的) 7、╳ 8、√

9、╳(正确为:汉代) 10、╳(正确为:五代)

四、问答:(每题15分,共30分) 1、概述明代的制玉工艺

答:明代,是中国制玉史上相当繁荣的发展时期。从传世和出土的大量明代玉器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制玉技巧的运用,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并逐渐形

成一套不成文的碾治章法,展现出比较清晰的时代特征。 (1)、明代玉器,多采用新疆和田玉料制作。其中以青玉居多,白玉次之,亦有少量的碧玉和墨玉作品。这些玉器质地有别,色泽各异,但玉器表层都会闪出类似的光泽,仿佛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玻璃质,显得格外晶莹润泽。这种光泽特征,尤以白玉和青玉作品更明显。但是,明玉之中,有栗壳色或豆青色两种玉料制成的作品,玉质较粗,缺乏透明感。玉质表层晶莹润泽,在早期玉器中就已出现。这种特有的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明代继承了这一传统技法,并使之更加完善。 (2)、磨平图案边缘棱角的特点。明代玉器的装饰方法多变,采取浮雕和凸雕式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图案凸起的作品中,图案边缘处出现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特别是数量相当多的玉佩、玉牌、玉带板等扁平式的作品。在立体器物上装饰的浮雕和凸雕图案,则是采取对局部凸起部位分别磨平棱角的方法,因此,图案凸起的局部边缘轮廓,仍然呈现出平滑光亮的条状线。这种花纹图案边缘磨平的方法,在宋、辽、金、元时代的玉器中,偶有出现。明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普遍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镂空玉器中,图案层次的表现方法。明代镂空玉器,玲珑剔透,层次增多,许多作品的花纹图案,上下浮起二、三层,乃至四层。由于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制造方法也就不可能像制造单层花纹一样,采取打钻后用弯锯拉条式的碾磨法,而是采取钻孔穿透碾磨法。因此,镂空处上下层次的线条,不仅错落复杂,而且显得粗糙零乱。对于这种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层抛光较粗糙,甚至不抛光。 (4)、巧妙利用管钻后深陷的圆痕。圆管式钻是制玉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通常情况下,打钻后形成的局部花纹,周边的钻孔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但是在明代玉器中,许多作品却巧妙地利用钻孔的圈痕,造成特殊的效果。例如花卉图案中圆形的花蕊、莲蓬上的圆形莲籽、以及动物图案中的眼睛、牙齿等。这种巧妙利用管状圈痕的表现方法,在明代以后的玉器中,已不再多见,仅知清代乾隆时期,在大型玉山之上,表现山间青苔时稍有反映。 (5)、回纹和卍字纹的表现方法和特点。明代玉器,常在器物的局部边缘处,用回纹和卍字纹作图案的辅助装饰。这种图案化得装饰纹样在实际运用中,多采用变形连续性组合式,极富于装饰效果。这两种纹饰的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特点却都是极短的横线和竖线组合。在明代玉器中,这种横竖短线组合的纹饰,在横竖线衔接处多不严密,往往留有一定空隙,横或竖线的处理,表现为两端尖而浅,中间显得粗而深,这种现象表明,明代玉器的图案,不十分重视局部的辅助装饰,通常有人称明玉为“粗大明”。 上述五个方面的明代制玉工艺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有的特点需要注意时代的继承关系。因此,观察作品的时代要综合进行分析,切不可以点代面,简单作出结论。

2、试从玉材、种类、纹饰、工艺等方面论述良渚文化玉器特点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5300~4000年。其文化主要分布于环太湖地区,其南端到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的地点主要有罗墩、寺墩、喇叭浜、徐家浜、章家浜等地,其中以瑶山、反山和福泉山最为丰富和具有代表性。 (1)、玉材。主要为透闪石,也有少量为叶蜡石、萤石和玛瑙等。在高等级的墓葬中,一般只见透闪石玉,而在中等级的墓葬中往往有叶蜡石等其他材质的制品,反映出在用料上的等级区别。由于土质和埋藏深度等的差异,各地出土玉器的受沁程度往往也不同。在接近山地地区,一般受沁较为严重,多呈鸡骨白色。而在上海、嘉兴等平原地区,则多见未受沁的碧绿色玉器。 (2)、种类。可分为用具类、装饰品类以及礼仪类。用具类有斧、铲、凿、纺轮等,装

饰品类有璜、镯、玦、管、珠、带钩、锥形器、佩、串饰等,礼仪类有钺、璧、琮、冠形器、三叉形器、组合项饰等。其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是中国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所不见的。 (3)、纹饰。纹饰主要有神人兽面纹、龙首纹、鸟纹、直线纹等。在对神人兽面纹的表现上往往阴刻、浮雕和镂空透雕等各种技术手段同时使用,从而使神人兽面纹的表现达到了若隐若现、甚密莫测的效果。 (4)、工艺。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主要采用线切割、片切割、管钻、雕刻和琢磨等技术手段,进行片雕、浮雕、镂雕、圆雕、阴线刻和阳线刻。

良渚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和杰出代表,它与北方红山文化玉器相比肩,二者代表南北两大制玉中心玉器的巨大成就。

2010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金属器专业知识》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二千年 夏、商、周 十五 2、戈

3、鄂尔多斯 4、明

5、西周毛公鼎

6、爵、角、斝、觥、觯、觚 7、范线 8、长信宫灯 9、半两钱 10、宋徽宗 11、“错金银”(金银错) 12、三角缘神兽镜 13、湖州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单项或多项选择) 1、B 2、A

3、A、B、C 4、A、B、C、D 5、A 6、A、C 7、B 8、C 9、A

10、A、B、C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请在题后括号内划“√”或“╳”) 1、√ 2、╳ 3、╳ 4、╳ 5、╳ 6、√ 7、√ 8、√

9、╳(正确为:战国秦汉时期) 10、√

四、问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隋唐铜镜的类型及分期

答:隋唐铜镜主要流行镜类有: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以及金银平脱、螺钿、贴金贴银等特种工艺镜。

隋至唐高宗时期。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团花镜。特点是:沿袭传统因素,流行分区配置纹饰,规矩配置和钮外大方格,柿蒂纹和连珠纹钮座,主题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多圈带铭文。各类铜镜尽管主题纹饰不同,但镜形、布局、钮座、铭文、边缘纹饰及演变方面有许多共同点。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主要流行瑞兽为主的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并重的瑞兽鸾鸟镜、飞禽花枝为主的雀绕花枝镜。特点是:瑞兽题材逐渐退居次要地位,飞禽花枝居于主要地位。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花式镜。圈带铭文已经消失,镜背不再受内外区界的束缚。

唐玄宗至德宗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及特种工艺镜。特点是:纹饰、形制风格各异,各类铜镜共性较少。禽鸟纹饰已完全居于主要地位,瑞兽为主的题材已经消失。植物纹饰摆脱了附属配置的地位,瑞花、株花成为铜镜纹饰的主要题材之一。反映神仙世界和现实生活的题材大大增加。

唐德宗以后至晚唐时期。主要流行八卦镜、万字镜等。特点是:铜镜急剧衰退,造型、纹饰都与上阶段迥然不同。主题纹样除简单粗放的植物纹样外,含有宗教趣味的纹饰特别盛行。

2、试述东周青铜器的分期及各时期器形、纹饰、铭文等方面的特征。

答:春秋早期。王室王臣铜器急剧减少,诸侯国铜器占据主体。出现盆、椭杯等。纹饰变化不大,出现龙类相交缠的式样。长篇铭文很少,主要是诸侯、卿大夫自作用器的记录。

春秋中期。盂鼎类器盛行,盨不再出现,簠仍然使用,敦频繁出现,錞于也开始使用。纹饰新旧交替,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继续使用,但由粗犷变为秀丽。交龙纹得到发展,具象的动物纹趋于清楚。

春秋晚期。器型比较复杂,敦非常流行,新出现尊缶和提梁盉,大型水器鉴开始流行。纹饰种类繁多,最求精密繁缛,交缠龙蛇纹占支配地位。

战国早期。酒器往往有特殊造型,如尊缶、冰鉴、链壶等。水器以盘匜最为常见。纹饰仍以各种交龙、卷龙、蟠龙为主。

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开始衰退,纹饰变化很明显,出现许多金银铜或绿松石构成的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几何变形图案。还出现了楼阁、人物、车马等刻纹图像。大量的铜器则素面不施纹饰。

2010年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法律法规》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 O分) 1、地下 内水 领海

2、文物拍卖许可证 文物购销经营活动 文物商店 3、运送 邮寄 携带 文物出境许可证 4、加封 海关封志 文物临时进境标识 5、历史 科学 艺术 定向拍卖

6、年代鉴定结论 真伪鉴别证明 价格评估证明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 O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三、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题3分,共1 5分) 1、A C D E 2、A D 3、A B

4、A B C D E 5、D

四、论述题(2 5分) 1、审核内容

1949年以前的各种艺术品、工艺美术品(2分);

1949年以前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 和图文资料(2分);

1949年以前,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2分); 1949年以后,与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 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实物(2分);

1949年以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列入限制出境范围的中国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2分)。

2、开展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工作的意义

防止文物拍卖企业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拍卖(3分);

防止文物拍卖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禁止拍卖的文物进行拍卖(3分); 规范文物拍卖企业分类管理,严格区分一类文物拍卖企业和二、三类文物拍卖企业的经营范围,防止超范围拍卖(3分);

指导文物拍卖企业明确告知竞买人哪些拍卖标的可以出境,哪些拍卖标的限制出境,防止文物非法流失境外(3分);

促进文物依法有序流通,满足公众的收藏鉴赏需要,丰富社会文

化生活(3分)。

五、分析题(每问10分,共20分) 该场拍卖会策划不可行(5分)。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规定,联合拍卖文物的拍卖企业文物拍卖资质范围不同的,应按照资质最低的一方确定文物拍卖资质。因此本次联合拍卖会应以甲方资质,即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确定拍卖经营范围,而拍卖标的征集的范围超出了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的范围(3分)。因此征集的文物拍卖标的应去除具备一类文物拍卖资质才能拍卖的的瓷器、玉器、铜器部分(2分)。

联合拍卖文物不能由乙方单方面报请当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批(3分)。双方应共同向当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审核文物拍卖标的(2分)。

从合同约定内容看,此次联合拍卖乙方只负责办理审批程序,既不承担其他工作,也未投入费用,仅获得甲方支付的5万元合作费用,名为“双方联合拍卖\",实际为甲方借用乙方的文物拍卖资质(3分)。本次联合拍卖会合同应按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原则拟定(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