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貌实习报告

2021-12-25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以便以后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系统地了解白鹿塬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这次实习主要任务有: 1、黄土地貌剖面结构; 2、河流地貌的特征; 3、认识典型的地貌类型;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时间与地点

2013年11月1日,为期一天。

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地貌实习. 三、实习过程与内容

2013年11月1日我们驱车赶往蓝田县白鹿塬,进行为期一天的地貌实习。早晨九点一刻我们到达目的地。我们所在地是黄土高原的最南端,整个白鹿原被三条河流所包围.白鹿原的最西端是浐河,最北端是灞河,最东端是辋峪河。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时期河流冲击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又经过近代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

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塬,广义上仍属渭河平塬。白鹿塬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黄土台塬,此塬位于浐河与灞河之间,由河流切割黄土高台地形成.位于黄土高塬南部,是西安—-渭河断线盆地。海拔高出西安100—200米。

首先来到的白鹿塬顶部,这里看到的是黄土地貌。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

这里的黄土剖面层次非常明显,由上倒下可以分三层,分别是L0,S0,L1。其中L0表示黄土,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的,当时处于干冷环境,也就是右图所示的最上层,颜色较浅。S0表示古土壤,是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3000年前发育的,当时处于暖湿环境中间颜色较深的一层,呈红褐色。L1为最低层,颜色偏白。第四纪气候是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在冰期发育的是黄土,间冰期发育的是古土壤.

冰期和间冰期一个旋回是十万年,也就是说,形成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所需要的时间是十万年.在这个剖面中,黄土层发生了明显的脱K富Ca过程,在S0上层L0下层有Ca结合,表现为粉霜状或假菌丝状的白色碳酸钙结合,这是因为土壤剖面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发育,土壤发生钙化过程时,易容性盐类(CaCO3,MgCO3)沿着垂直节理淋溶,并在此淀积形成的。S0和L1是马兰黄土(0。1Ma以来形成的,也就是晚更新世)。古土壤有垂直节理和裂隙,造成CaCO3淋滤,形成白色菌丝状的碳酸盐沉积,且底层的CaCO3高于顶层,土壤颜色偏红.

接着,我们将步行至灞河。下了公路沿村子一直向南走。一路上随处可见黄土微地貌。

首先,是路边的冲沟。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冲沟切割土地,使之支离破碎,不易对土地进行

利用。冲沟发育地带,水土的流失,更给建设带来困难受加速水流的侵蚀而切入地表的沟。由於人类活动、火灾或气候变化使保护土壤的天然植被遭到了破坏,或是由於罕见的暴雨带来了山洪,都可能造成侵蚀。冲沟侵蚀与局部的强大暴雨有密切关系,而与大面积的冬季降水无关。对软弱岩石,冲沟因向源侵蚀而迅速增长,如果不采取防范措施,就会使大量可耕地遭到破坏。

其次,我们可看到黄土碟。黄土碟是指直径数米到数十米的碟形凹地。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逐渐压密,使地面沉陷而成,即由湿陷作用造成的。黄土碟多出现在平缓的地面上。

还有黄土埝,即黄土陡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来到了灞河之上。由于昨天刚刚下了雨,今天雾气较重我们看不到灞河,但不影响我们观察灞河之畔的地貌。从高处向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黄土的奠积层依次是 S1、S2、S3、S4、S5、S6。

S1红褐色古土壤,碳酸盐发育强,有白色碳酸盐胶膜,远比S0强烈,有团粒结构。气候比S0更为暖湿,生物活性大,风化程度强。发育的时间是13.6万年-7.8万年。

S2和前面看到的S1的结构基本上类似,也有碳酸钙角膜、团粒结构,发育这层土壤的气候条件较为暖湿。

S3气候比S1、S2更为暖湿,降水量更大.

S4 黄土在万年尺度上是连续的,在千年尺度上是不连续色,S4有非常清楚的间断面,土壤在发育的时候有个间断的构成,中间的过渡层已经缺失。

S5中间有一层红褐色古土壤,在洛川以南都发育了三层,特别是洛川明显发育了三层,叫红三条。是黄土地层里面的一个标志层。

S6有一层灰黑色的薄膜,铁锰薄膜。是底层黄土。 以上均是第三纪土壤,利用古地磁进行年代测算,误差较大。接着向下走,我们可以看到第四纪(距今2。4—2。6百万年)土壤--红粘土。 形成原因

1.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大,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而气候潮湿,有利于岩石的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风化的结果便形成红粘土。

2。岩性条件:主要为碳酸盐类岩石.

3。构造条件:当岩层褶皱、断层发育时、岩体破碎,易于风化时,更易形成红粘土。

最后,我们进行的是河流地貌的观察。灞河,是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县汇入渭河,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来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称为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

木桥,名曰“灞桥”。是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之一,全长92。6公里,流域面积2577平方公里,比降为12。3‰,主要支流有清河、辋峪河、浐河。

二元结构是灞河的明显特征下层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

由推移质组成,称为河床相沉积物;上层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称为河漫滩相沉积物.

灞河有较多的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时河水所覆盖的区域.枯水时期是出露的平地,面积有大有小,沿河流延伸。枯水时期河漫滩上一般种植农作物,而没有居民房。河流在中游河段一般位于平原上,河流变为曲流,辫流发育.河床发育深槽,凸岸发育浅滩和滨河床沙坝、沙嘴等.浅滩可发育成心滩,进而发育成为江心洲。河漫滩下部由砾石组成,上部是洪水时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土壤粒细肥沃,是发展农业的良好场所。

发育比较典型的河漫滩按其表面地势起伏及沉积物结构可分为:河漫滩滨床部分、中央部分及近谷坡部分。其组成物质由滨河床部分到近谷坡部分逐渐变细.这是因为洪水经过凸岸河槽时因挟沙能力减弱,携带的较粗颗粒在滨床部分沉积,当水流漫溢到近谷坡部分时,水流速度和挟沙力都已经很小,沉积的泥沙自然都是些细颗粒。 四、实习体会

首先,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我还有很多不足。我的理论知识积累不够,理解不够。为此,以后应多看书,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其次,这次实习让我了解到.只有当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知识跟实际相联系,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学到自己脑子里了.就这次实习而言,为期一天的地貌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见到许多地貌类型,他们不再是课本上的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数据,而是真正的烙在了我心里。来到白鹿塬,亲自去观察这些黄土地貌、河流地貌,我真正的认识到了黄土剖面每层的结构特征,了解黄土和古土壤的区别(包括形成环境、形成年代、土壤质地、碳酸钙含量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