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对医保与医改的一些探讨意见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摘要】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医改和医保的一些探讨性意见,认为核心是要科学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发挥好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重点需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监管、提高绩效上努力。肯定了政府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并且强调即使在需要政府介入的基层医疗服务领域,也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此外。政府在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要强化监督,提高投资绩效。【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均等化;公共产品;市场机制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SomeobservationsJIAKangResearchon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0.01.008healthsystemreformandbasicmedicalsecuritysystemInstituteforFiscalScience,MinistryofFinance,8e坑ngon100142,China【Abstract】Thepaperdevelopssomeviewpointsbasedonthenotionofequalizationofessentialpublicservices.Weholdthepivotalissuethathealthsystemreformliesfunctionandmarketmechanism,hencetheprioritiesarethepropertackl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governmentcarryforwardinstitutionalandmechanicalinnovation,totostrengthenmonitoring,andtoraiseperformance.Inthispaper,weholdthatbasichealthservicesshouldbeprovidedbythegovernmentaspublicgoodstoallthepeople,andtheforceofmarketmechanismshouldnotbeignoredeveninthebasichealthserviceswhichneedtobeintervenedbythegovernment.Besides,thepaperhighlightsthesupervi—sionontheperformancesofgovernmentinvestment.Meanwhile,thegovernmentdecidestoincreasethehealthinput.systemreform;Basicmedicalsecuritysystem;Equalization;Publicgoods;Marketmechanism【Keywords]Health1新医改的亮点1.1明确地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所提供的使最低收入阶层也能获得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着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和谐稳定,更是惠及全民、人人受益的公共产品。对于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财政责无旁贷,因为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定位,就是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实施的重大转变,预示着全民覆盖、全民医保时代的到来,也成为医疗卫生领域明确和强调政府责任的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其公益性、公平性。【2]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财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解决包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内的民理论基点和决策依据。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是因为它符合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和谐不可或缺,而市场又不能有效提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为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生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医改方案,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整合,也标志着公共财政建设进入了一个具有新高度的新阶段。・作者简介:贾康,男(1954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E-mail:m鸲k@163.corn39万方数据1.2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改的重要切入点当前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建设及“新医改”,重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形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非常复杂,其中的政府导向,是要落实到以政府为主导,使全体社会成员得以享受基本的“病有所医”的医疗服务,也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制度。首先是要能形成一种“托底”的保障条件,使最低收入阶层的人、边远地区的人,也要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病能得到医治,大病也不至由于经济原因而弃医——此之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境界。显然,我们目前与这一境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其方向,已随“新医改”方案的公布而前所未有地明确起来了。在现阶段,“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就是这样的一个鲜明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基本医疗保障与此逻辑上完全一致。从长期看,包括基本就业机会、基本养老保障、基本教育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等的均等化制度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转型所必须要经历的重要阶段。另外,从短期来看,现在实行反周期宏观调控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敢于增加消费,而其中一个需消除的很主要的“后顾之忧”,就是人们攒钱来防范因病造成家庭困难或“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新医改所要求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实现形式?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均等化制度,有一整套操作安排,当然包括医疗服务。按照澳大利亚人强调的理念,均等化一定是在“使用价值形态上”的均等化,不是按人均财力,也不是按简单可计算的人均物质投入量的量化指标。∞o比如说在悉尼、墨尔本这样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假设均等化的医疗条件要表现为患者急救,医护人员要及时到场。这可能是要在城区内择点建立若干个急救站,不论在何地,都可以立即得到急救服务,这样就大体“均等化”了。至于地广人稀的区域、例如总共只有19万人口的北方领地,要达到大致相同的“使用价值加万方数据形态”,就得考虑建若干个配备直升飞机的急救站和有水准的驾驶员和医护人员。显然这个成本摊到每个人头上将非常之高,但是按照上述均等化的理念和目标,最后必须要做到这样才算实现了均等化。这样才真正叫均等化:不论在悉尼、墨尔本,还是在北方领地,接到一个急救电话后,最迟都是20分钟之内医护人员到现场进行急救——这当然是一个很理想化的状态。另外一个例子是日本。日本公民如果患病在其本土的任何一家医院,都会得到治疗,医疗费用依靠一个结算体系就能解决。也就是说,日本人在体制框架上已经做到了不分地域的全民医保,不附加更多的条件,结算通过覆盖全国的核算系统去处理。这可以算是“均等化”了。即便是在北海道偏僻的海岛上,有人得了急病,按照通常做法,首先看有无民用快艇能过去救他,如果没有,急救中心可以打电话给自卫队,请自卫队派军用快艇或直升飞机过去救他,理论上讲派军舰或直升飞机去都是有可能的。很显然,达到这样的一个覆盖全部国土的救助水平,在中国将会比澳大利亚和日本都艰巨很多倍。我们不奢求在这个导向上能一步做到程度非常高的均等化,但是这个导向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却已到了需要明确树立的时候。3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在医改方案设计里面,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是一大难点。如何妥善处理“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的关系,一直是医改的争论热点。第一,在推行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医疗领域适当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需要相互结合,而不是互相排斥。而且在结合中,首先要由粗到细地分好层次。政府主导,当然首先要解决保基本的、托底的医疗保障,但与此同时又不能排除中高档的医疗服务,要在不断提高中高档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把低端的水平逐渐提升。政府所要托的底,现在就是最低基本保障,同时应该运用其他的资源,特别是开放条件下的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所以中高档的医疗服务水平也应该提高,而越是中高档越需要市场竞争因素和社会各方的参与(包括民间资本),不能简单地只依靠政府,这是一个两者结合中的“分层次”角度的考虑。[4]第二。哪怕是需政府介入和主导的最低层次“托底”的基本医疗保障,也应加人必要的市场化竞争和专业化管理的因素。例如,陕西不算是发达的地区,当地的财政系统已经开始支持医疗保障建设,并在实验村医的政府采购。因为在农村,有一些村医,可能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但是他们在当地长期行医,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通过相对规范的政府采购程序,对村医进行认证,然后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同时明确村医的责任、配合年度的业务考核目标等,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从头做起。对于村医务室,运用已有资源和通过政府采购的透明、公平的竞争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值得肯定的探索方向。政府购买服务是使政府的行为和市场机制兼容,而不是使两者相互排斥。Ⅲo另一个例子是江苏宿迁,这里进行了激进型的医改实践,引起很大争议。宿迁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了产权重组,不再具有公立医院的所有权性质,政府只保留卫生防疫的运行体系。凡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产权置换”之后,通过竞争提供服务,让病人有选择地就医。有了竞争的理念和机制之后,政府如何介入?宿迁地方政府引入了一个很好的制度:经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聘请省城大医院的业务骨干到宿迁完成l_2年的对口支援服务,并且支援回去才能具备晋升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条件,这样就促进了宿迁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这种政府介人的形式很有道理,它回答了我们不少的疑惑,是不是医院民营化后或民营持股后就必定是简单的唯利是图和政府的“大撒把”,不顾医疗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一些问题怎样处理还需有更多探索,但基本医疗保障的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因素,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L4J第三,不能把医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过度市场化”。医疗体系内的确存在过度市场化的、过分“创收”的行为,但我们现在的医疗体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官场化”。很多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的行为方式不是面对市场、为患者服务,而是摆出衙门架势、官僚模式,是打官腔的、冷漠、僵化的行为模式。从体制上看,国有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也是管理上官僚化的表现之一。这里不考虑对医疗人员的道德判断,而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察,在现行的制度环境里,医疗行为里既有过度市场化问题,也有官本位化的弊病。不同级别的干部享受不同级别的医疗保健待遇。而万方数据生垦卫生亟筮受塞垫!Q生!旦箍!鲞筮!翅且,这些待遇近年不是在收缩而是在扩大,被很多地方层层仿效、套用、放大,带来医疗资源配置的很大不平等。我们要从中国的渐进改革路径角度考虑逐步消除这方面的不合理状态,应该鼓励民间医疗服务规范发展,使富裕起来的人,可以更多地到民间医疗机构享受中高级的医疗服务。在社会转型中,我们要逐渐淡化这种政治等级化的“医疗待遇”,政府要大力投入针对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医疗机构,同时要鼓励民间医疗机构发展高质量服务,最终把“高于医疗”适度收缩到很小的高级领导人范围内。现有医疗资源的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在大城市,“看病难、看病贵”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看病难,是难在获得高端的专家、高水平的医疗诊断和疑难杂症的处治;看病贵,则首先是贵在医生给那些感冒发烧的病人动不动就开出几百块钱的方子。诊治一般疾病的医疗机构很多,而大部分的患者都涌人大医院,看专家门诊。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要形成基本医疗保障层面的合理、有效的流程和转诊制度;二要加入适当的市场调节和健康、有效的“供方竞争”。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所有医生的医疗水平都很高,必须探索一个合理的流程。比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上,可以在流程上规定:通常情况下,农村居民一开始生病的时候,应就近在村里面和乡里面就诊,被认为需转诊的,再通过流程转到县级医院,县里没有足够的诊疗能力,再进省城、进大城市。这样的流程可以排除很多不合理的盲目流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这个流程又不能绝对化,应给需方留出一定选择空间,从而激励供方的良性竞争因素。比如,农民去东乡还是去西乡,都不违反流程,可刺激乡级医疗机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改进服务质量,吸引病人就诊。当然这还仅是一个例子,政府与市场作用如何在医疗领域合理结合,是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4加大投入的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管、追求绩效应是新医改的重要导向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引导和调控手段。政策效果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好这个有力的“指挥棒”。若使用得当,则能带动体制和机制的优化,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管理不佳,就会使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发生严重“漏损”,百姓终难得到真正实惠。4l因此,政府要加大卫生投入,更要高度重视制度和机制设计的优化,着力提高投入效率,只有制度和机制设计得对,同时辅之于严格的监管和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政府卫生投入才会起到好的效果o[6-7]简言之,资金投入(input)是手段,投入的产出(output)是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和提高),其最终结果(outcome)是要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即效果(effect)。相关体制和机制则贯穿在这之中的多个环节,其设计和执行水平将直接决定卫生投入的绩效,决定投入能否转化为公平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以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为例,客观地讲,我国医疗领域“人才不足”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与我们教育制度安排、人才使用政策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医学毕业生为例,现在每年培养了很多医学毕业生,但毕业后愿意去农村的很少。即使愿去农村,这些毕业生能不能发挥作用也是问题。基层最需要的是全科医生,但在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却没有这种“全科医生”的专业规划和课程安排。可以说,现阶段我们医科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有体现应有的教育投入绩效。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有12.5万医学本科毕业生。另外据卫生部的调查和推算,2008年全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接受的本科医学毕业生规模约1.5万人,占医学本科毕业生总数的比重仅为12%。而在英美等一些国家,每年40%一60%的医学毕业生都进入全科医生行列。美国的全科医生数量占全部医生数量的30%,英国占40%,台湾也达32%。更为严重的是,现有政策无法支持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加上工资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特别是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尤为突出。2003--200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和9.5%,严重削弱了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力量,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述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表明多种因素是有机联系的,发展教育、发展医疗,并不是简单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就能解决好的。为有效解决投入绩效的42万方数据问题,新医改中,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监督管理,加快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并强化绩效考评与约束,依靠制度、机制的力量追求绩效。如果认识到加强监管和绩效导向的重要性,有没有与市场规则适应的公众监督、制约力量,有没有激励机制推动当事人关注和提升绩效,有没有适度竞争压力促使医护人员努力提升本领、钻研业务、改进服务、适应需求,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最后,还需指出的是,医改是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没有真正解决好医疗卫生问题,即便是在经济最发达、卫生花费最高(卫生总费用达GDP的17%)的美国,医疗保障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依然有大约4600万居民没有被任何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医改也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一项艰巨任务。中国也不能就妄自菲薄,在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如果中国在改革发展中积极探索,我们是有可能逐步形成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模式的。在积极推进、动态改进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现在有了一个通盘改革计划和三年重点实施方案,这是重大进步,如何改进它,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贾康.新医改方案最大亮点在改革原则[J].山东卫生,2009(4):52.[2]贾康.新医改方案亮点纷呈[J].中国财政,2009(9):1.[3]贾康.如何理解“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11):12.[4]贾康.“新医改”:理顺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的关系[J].地方财政研究,2009(6):4击.[5]贾康,孙洁.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采用PPP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16):1.5.[6]孙志筠,余功斌,宋其超,等.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相关财政政策[C].//2007财税改革纵论——财税改革论文及调研报告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余功斌,何锦国,邸东辉.改革与投入并重,完善卫生医疗体制[c].//2004财税改革纵论——财税改革论文及调研报告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收稿日期:2009.11-04修回日期:2009-1l・12](编辑许素友)对医保与医改的一些探讨意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贾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2010,3(1)0次
参考文献(7条)
1.贾康.新医改方案最大亮点在改革原则[J].山东卫生,2009(4):52.2.贾康.新医改方案亮点纷呈[J].中国财政,2009(9):1.
3.贾康.如何理解\"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11):12.4.贾康.\"新医改\":理顺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的关系[J].地方财政研究,2009(6):4-6.
5.贾康,孙洁.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采用PPP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16):1-5.
6.孙志筠,余功斌,宋其超,等.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相关财政政策[C].//2007财税改革纵论--财税改革论文及调研报告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余功斌,何锦国,邸东辉.改革与投入并重,完善卫生医疗体制[C].//2004财税改革纵论--财税改革论文及调研报告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相似文献(5条)
1.学位论文 于德志 我国医疗费用增长与控制策略分析 2005
研究目的: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是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医疗机构纷纷反映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不抵成本、生存与发展困难。医疗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加剧。我国卫生资源即卫生费用增长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病人费用负担即医疗机构收入增长情况怎样?是什么机制、哪些因素影响医疗机构收入增长?很多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方面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卫生费用的角度,利用大量数据和统计学方法、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卫生费用、医疗费用、医院行为以及相关卫生政策体制之间的联系,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选择与建议。以期对于国家研究解决当前社会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研究制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政策,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相关问题也希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查阅了大量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多年的卫生统计年报、调研报告;搜集了全国卫生部门所属综合医院二十多年的有关业务、收支资料;对16家部属大型综合医院十年的基本情况、收支报表以及部分病种费用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文献法、描述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上述资料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卫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研究内容与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卫生总费用总量与结构的国际比较等,主要发现: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总体上尚处于一个基本合理范围内。但存在明显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一是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太低、居民个人负担太重;二是卫生总费用中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大大超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加之,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广大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不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居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推动了卫生总费用的增长。
通过对医疗机构收入即病人医疗费用增长等分析,主要发现:医院在政府财政补助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医疗服务价格收入、药品差价收入两个经济来源来追求收入最大化,而不是收支结余最大化。医院缺乏控制成本的动力。为此,在医疗服务量(门诊人次、出院人数)增加较少的情况下,医院采取提高就医病人的服务强度(包括增加服务项目和服务频次)的策略,来取得更多收入。在现行的以医疗劳务技术性服务价格低、新设备检查等服务项目价格高为主要特征的医疗价格政策和以药补医、以医用材料补医等政策下,加之,医疗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和相关政策导向不协调等原因,医疗资源引导医疗需求的特性使得依靠高投入获得高收入成为可能。医院由此盲目扩大规模、增添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引进新方法、使用新材料、滥开大处方,以及其它不规范医疗行为。结果是医院走上一条资源投入型、外延扩张、社会代价高的发展路子,也即社会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加重的发展道路。因此,当前研究控制医药费用增长问题应首先从控制医院盲目发展、控制医院药品、材料、新技术设备,规范医疗行为等入手。同时,要研究制订治本之策。 通过对医疗机构行为的理论解析和外部因素分析,探讨了医疗机构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内生原因,以及治理环境与主要政策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立医疗机构治理机制的天然不足与建立有效治理机制的环境条件不充分,成为医疗机构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内在原因;资源配置政策、药品政策、价格政策和医疗机构补偿政策以及医疗保险政策的不完善,成为激励医疗机构追求收入最大化的政策原因;而目前缺乏与我国卫生事业目标和性质相一致的医疗机构运行目标和相应制度安排的系统设计,导致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目标不清,既有悖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的微观运行规律,也影响到卫生事业目标的实现。
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医疗费用的较快增长,并不是说不需要国家对医疗服务投入,更不是说我们的医疗资源过剩。从总体上看,现在还不能因为医疗费用增长较快而限制或牺牲医院应有的合理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控制医疗事业发展速度,来实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社会目标。相反,还需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立,逐步增加政府卫生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同时,调整和完善医院医疗收入结构,促进医疗费用合理、健康增长。 政策建议通过一系列数据、理论、政策等分析研究,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是:1.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研究明确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长远社会目标与策略,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确定与卫生事业社会目标“激励相容”的医疗机构政策目标;2.加大政府投入,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政府卫生投入方向主要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3.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本途径。要扩大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同时,第三方付费制度也是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而又有效的措施。4.改革医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继续推动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改变技术劳务性服务项目价格政府控制过紧、设备检查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偏松的状况。同时探索实行病种收费方式等。医院要切实加强药品处方评价、医疗行为规范以及经济核算等基础性管理工作。5.积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战略性措施。合理规划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功能与布局,遏制城市大医院盲目发展势头。严格医疗技术准入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有效、经济。建立规范的转诊制度,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模式。调整城乡卫生资源布局,向农村倾斜。6.政府尽快完善药品、医用材料定价等办法,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全面客观地分析卫生费用增长及其结构情况,提出了独到观点与认识;综合深入地分析了医疗服务业务与收支变化等情况,从新的视角揭示了当前医院发展模式与特点,以及影响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首次综合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超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等,结合现实医院
管理体制与运行政策,深刻剖析了医院行为与医疗费用增长问题,并综合提出了符合实际、具有可持续性的政策选择与建议。
分析医疗费用增长,还需要深入医疗机构,对不同的影响医疗费用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对不同病种、支付方式与医疗行为等做更为具体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本研究的需要深入之处或不足之处。
2.学位论文 陈鹏军 我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模式论 2009
“病有所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中有过成绩,但更多的是问题。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题为《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二十年的医改基本不成功,医改再次成为政府、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
2008年10月,万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浮出水面,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阶段。方案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9年1月,在分析和吸收社会各界广泛意见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新医改方案,并进一步提出到2011年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目标。
本文以保险学、经济学和风险管理学为理论依托,具体运用制度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思想渊源、政治基础和经济可行性进行系统剖析,旨在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以期为我国医疗保障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分成两篇七章,上篇为理论基础部分,内容涵盖前四章,下篇为模式设计部分,内容涵盖后三章。
第一章从疾病风险内涵入手,探讨疾病风险的应对方式,以及在疾病风险不断深化形势下,医疗领域市场失灵和政府责任; 第二章主要任务在于界定全文的研究对象“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内涵;
第三章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来探讨全民医疗保险的思想渊源-社会福利思想;
第四章探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政治基础,首先分析英、德早期公共福利型和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制度起源的政治背景,进而分析利益集团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第五章回顾了我国自建国以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并深刻剖析了决定各项制度兴衰的基础因素;
第六章以制度变迁成本理论为依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经济可行性;
第七章针对我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构建,提出了“三元一体”的近期发展模式,从资金流角度构建全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模型,并且分析了道德风险的表现、产生及防范,最后对中远期目标“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的过渡思路进行了简单探讨。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
(1)关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构建,提出“三元一体”近期发展模式,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个制度并存,构成一个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并且分别实现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完全覆盖;
(2)在“三元一体”框架下,进一步提出中远期渐进发展目标,并简要探讨了从“三元一体”模式过渡到中期目标“省级统筹”,乃至实现最终目标“全国统筹”的基本思路;
(3)运用历史分析法,提炼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政治基础:保证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世界人权意识增强等等;
(4)在筹资模式上,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设计了相对指标的缴费模式,使之能够逐步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接轨。
3.学位论文 纪建武 当前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评价——兼论徐州医保改革 2006
根据徐州市以及部分省、市、地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制度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当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态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医疗保险覆盖面窄,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未参保;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医疗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不强,影响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等。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当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评价:社会公平度不够;费用控制难;医疗保险管理服务面临着严峻挑战。通过对当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态势的全面评价和结合实证的深度分析,提出要以人为本,牢牢确立“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的新目标;通过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及“三改联动”政策的真正落实,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政府加大对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同时确保公共福利资源的公平配置,努力缩小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公平性;加快医疗保障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汇集各界、各方的资源,最终构建一个“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保障制度多模式、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水平多层次、筹措资金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4.期刊论文 乌云 社会政策视野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 -前沿2009,\"\"(10)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一.政府于2003年开始推行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医改一直是我国的大难题,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更是我们多年来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高风险的社会政策.笔者研究的是社会政策视野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改问题,因为种种原因,我国过去一直没有采用\"社会政策\"的概念,而我们看到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入手.如今社会政策是一门正在兴起、颇受广大学者关注的学科,一门专注于政府有关民生福利政策的学科,农村合作医疗属于社会政策领域中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5.学位论文 宋茜 徐州市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和改革建议 2008
本文根据徐州市以及部分省、市、地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对我国当前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医疗保险覆盖面窄,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未参保;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医疗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不强,影响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等。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当前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评价;社会公平度不够;费用控制难;医疗保险管理服务面临着严峻挑战。提出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新目标;通过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及“三改联动”政策的真正落实,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政府加大对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同时确保公共福利资源的公平配置,努力缩小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公平性;加快医疗保障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汇集各界、各方的资源,最终构建一个“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保障制度多模式、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水平多层次、筹措资金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wszcyj20100100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