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
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亡羊补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洞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多此一举。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洞口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盲人摸象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
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盲人摸象寓言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那样才能全面和真实了解事物的情况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
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因为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农民自己沦为了宋国的笑柄。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
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美玉、翡翠。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
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浑水摸鱼。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
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
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士兵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夜郎自大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
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现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阻塞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损,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簸箕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没有父亲的儿子,刚刚换牙,跳着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使愚公停止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望梅止渴
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
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1]
篇二:小故事大寓意
小故事大寓意
一、甲不喜歡吃雞蛋,每次發了雞蛋都給乙吃。剛開始乙很感謝,久而久之便習慣了。習
慣了,便理所當然了。於是,直到有一天,甲將雞蛋給了丙,乙就不爽了。他忘記了這個雞蛋本來就是甲的,甲想給誰都可以。為此,他們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二、有一年,很熱的夏天,一隊人出去漂流。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時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邊的時候,全是曬的很燙的鵝卵石,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於是,女孩兒就向別人尋求幫忙,可是誰都只有一雙拖鞋。女孩心裡很不爽,因為她習慣了向別人求助,而只要撒嬌就會得到滿意地答覆。可是這次卻沒有。她忽然覺得這些人都不好,都見死不救。
後來,有一個男孩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然後自己赤腳在那曬得滾燙的鵝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還自嘲說是鐵板燒。女孩表示感謝,男孩說,你要記住,沒有誰是必須要幫你的。幫你是出於交情,不幫你是應該。女孩記住了男孩的話,自此以後學會了對施以援手的人銘記在心,並給以更大的回報。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好。一開始,感激不盡。可是久了,便是習慣了。習慣了一個人對你的好,便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有一天不對你好了,你便覺得怨懟。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3_,某2MU6t+by8|/w+c+n,k9R1w,某
三、傍晚,一隻羊獨自在山坡上玩。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隻狼來,要吃羊,羊跳起來,拼命用角抵抗,並大聲向朋友們求救。牛在樹叢中向這個地方望了一眼,發現是狼,跑走了;馬低頭一看,發現是狼,一溜煙跑了;驢停下腳步,發現是狼,悄悄溜下山坡;豬經過這裡,發現是狼,衝下山坡;兔子一聽,更是一箭一般離去。山下的狗聽見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來,從草叢中閃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喚,趁狗換氣時,愴惶逃走了。羊回到家,發現朋友都來了,牛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腸子。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腦袋。驢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一聲吼叫,嚇破狼的膽。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
我用嘴一拱,就讓它摔下山去。兔子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跑得快,可以傳信呀。在這鬧嚷嚷的一群中,唯獨沒有狗。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隻手。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遠離,實際上時刻關注著你的人,在你快樂的時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為你付出、關心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篇三:有人生大寓意的五个小故事
有人生大寓意的五个小故事
1、无法高飞,是因为你把自己看得太重
人问神:“为什么我无法飞起来?”
神没有回答,却问鸟:“你为什么能飞起来?”
鸟不知道。
于是有人很愤愤不平:“我这么聪明,这么有能力,可我为什么偏偏飞不起来呢?而那么笨的鸟却能在天空中翱翔!”
神说:“你无法飞翔的原因,就在于你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2、掌握命运的方法
住在田边的蚂蚱对住在路边的蚂蚱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蚂蚱说:
“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
几天后,田边的蚂蚱去探望路边的蚂蚱,却发现对方已经被车子压死了。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3、快乐很简单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
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
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快乐如此简单,只要放弃多余的包袱就行了。
4、要抬头,先要学会低头
有人问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回答:“三尺!”
“胡说!”对方非常不满,“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若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
苏格拉底回答:“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想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
低头呀!”
5、最深的井,要用一生来凿
“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
“是的,先生。”
“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两部。”
“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
于是,男作家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了,请问你出版了几部?”
“我只写了一部。”
“什么名字呢?”
“《飘》。”女作家平静地说。
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
她,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写一部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