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研究

2023-05-07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研究

作者:王荃

来源:《海峡科学》2012年第10期

[摘要] 产业标准化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分析产业标准化的形成和作用,针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的具体方法,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关键词] 劳动密集型产业 标准化 产业标准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90%。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不论是因为经济发展还是就业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标准化对于秩序形成的作用,对于员工众多,流程化、规模化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不仅能降低双方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能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竞争力。随着信息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标准的作用更加突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演变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国际标准已成为全球市场的准入证。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能促进该产业在人员管理、流程梳理、技术应用上的效能,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经济良性发展。 1 产业标准化概述 1.1 产业标准化的形成

分工的出现使产业得以形成,而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的提升是产业及产业秩序生成的关键。产业的秩序造就了产业链的形成,为了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地位,领头企业往往会将技术与专利组合在一起,使潜在的产业秩序固定,形成标准化,由此产生产业标准化。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则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产业标准化是以产业为背景的标准化,从实践上看,它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机器大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分工细化的特点使得产业标准化应运而生。大工业时代的产业标准化以提升效率为最高目标,希望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从内涵上看,产业标准化囊括了产业内产品生产、企业管理、经营上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最终体现为产品级的标准化,其实质是指导产业内最优生产秩序的形成。产业标准化在推动积极快速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正常生产秩序的形成,确保了经济质量和产品安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 产业标准化的作用 1.2.1 提高产品的兼容性

产业标准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方案,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兼容性,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统一产业中的生产环节,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迅速下降,达到降低资产专用性目的。这不仅提升了产业内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得产业内各类产品的兼容性和互通性得到实现,为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便捷。 1.2.2 促进规模经济和分工的形成

通过标准化对重复性事物进行统一,保证了规模经济和分工的形成及有效运作。产业标准化以技术为手段,使生产环节安排更为合理、有序,减少浪费,使生产资源更加集中,分配更为合理。

1.2.3 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

产业标准的形成往往是行业内领先集团博弈的结果,它在保证产业有序运行的同时也对后入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壁垒。领先集团通过运用国际规则、政策调控、强势市场和知识霸权等手段,强化并巩固其在产业中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标准化就成为了其控制产业发展的手段。产业标准化渗透到产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技术层面,尤其是核心技术模块被掌握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通过产业标准化形成的技术壁垒,对中小型企业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打压,因其合理的外衣越加受到各方的关注。 2 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端

因受到发展起步晚、资本有限、技术较为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还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位置。产品研发、核心组件、先进技术以及品牌营销等高利润环节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只负责加工、制造部分,比如贴牌生产(OEM)等。其结果就是产品的同质性高,在市场竞争中只能采取低价策略,通过压缩成本等途径,打价格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生产附加值及产业发展优势,使利润点仅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无法得到实质的提升。

2.2 人力资源优势在逐年减弱

我国的劳动力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年减弱。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迁移、分散至各个领域和地区,劳动力的分散也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人工优势减弱的原因有好有坏,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的出台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了企业的负担。二是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成为了我国出口的新贸易壁垒。三是工资水平的逐年提高,给拥有较大员工基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极大的成本压力。四是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失,形成了“用工荒”现象。

2.3 产业升级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基础上的,并以此作为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布和运作。然而,由于我国主要从事的是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较少的生产环节,利润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弊端日益明显。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又面临着以下障碍:一是动力不足。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过于关注要素价格,追求低成本生产,缺乏升级发展的动力。此外,因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不足,且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力度。二是能力有限。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投资少、回报快的特点,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投资首选,这就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要么在低成本中求生存,要么黯然退出。三是外部阻力。我国目前还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生产环节,国际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商通过打压和技术控制,将生产企业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使得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研发、创新、品牌和渠道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打压。

3 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的意义 3.1 通过标准化走向产业链的高端

标准化不仅可以使技术创新的成果达到产业化生产的目的,也可以使营销和销售环节的各项措施得到模式化的推广,促进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在技术创新方面,在技术研发的初期切入标准化,通过设计将新技术与标准融合,形成可执行的研发方向,使技术创新、标准与生产同步进行,确保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顺利开展。在营销和销售方面,通过标准化形成模式化、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使得营销兼具一体化和多样化,确保其延续性;而标准化的销售制度在保证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便捷,促使评价、改进体系的确立。 3.2 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生产

标准化使得生产的流程化得以实现,其在促进机械化进程的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对人工的依赖度得到缓解,而且掌握技术的高层次产业工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在降低人员流动性的同时,确保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除此以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使得所有工作均有标准化的工作手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培训压力,缩短培训时限,保证了生产的有序进行,保障了产品质量可控。通过标准化达到规模化生产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 促进产业联盟的形成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群体还是中小型企业,这不仅造成了过度竞争,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了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通过联盟的形式,将技术标准工作的主体向企业转移,让企业共同参与联盟标准的制定,在保证标准的实用性的同时也能使其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联盟标准的建立,也为产业设立了一定的技术壁垒,避免了无序竞争的产生,从而达到优化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产业联盟的形成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交流的同时提升了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加强了产业自律,随着其群体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也进一步加强了其对产业链及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影响力。 4 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的方法 4.1 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由政府和行业组织牵头通过标委会、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发挥各自优势,规划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体系。在体系表下,进一步分析现有标准的适应性,达到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互补,从而引领企业有目的性地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开展产业链中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注重标准的延续性,形成区域产业标准配套体系,推进区域产业间的标准化交流合作,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

4.2 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参与和建设工作 4.2.1 积极参与标准化技术组织

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积极参与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特别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可以加强国际交流,获得第一手技术资讯,了解国际社会发展方向,为产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截止2011年,福建已有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7个,标委会作为标准交流的平台,为企业申报、制定标准提供标准,开展标准宣传活动,提供国际、国内标准动态信息,促进了信息的互联和行业内技术交流。为进一步促进标委会工作的开展,《福建省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第十一条规定对承担国际、全国、福建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分别给予50万、30万、10万元的资助,以促进标委会工作进展。 4.2.2 构建产业标准联盟

我省已形成鞋服、水暖、石化、电机等大型产业集群,为产业联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建立产业联盟,可以提升话语权,加强与标准化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促进双方信息互通,制定更适合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盟标准。产业联盟的建立和联盟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产业的有序、可控发展,提高产业技术门槛,减少恶性竞争,打造健康、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极的产业环境。对于中小企业,加入产业标准联盟后,通过内部的竞争与促进,可以促使更多企业的标准行为由被动转为了主动,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4.3 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的不同决定了标准的差异,标准一旦制订就形成了约束。在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中,参与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报评议工作中,行使作为WTO成员国的权利,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除评议工作外,在政府层面,通过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平台,密切跟踪出口国技术法规、标准的变化情况,可以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对制定国际标准的单位给予资助,鼓励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而企业层面,应积极参与实时关注,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熟悉《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REACH法规》等相关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和能力。 4.4 建立产业标准化平台

利用福建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标准资源的共享和互联,确保标准的有效性。通过平台整合收集国内外标准信息,及时了解标准更新情况,并进一步开发功能,为企业提供标准动态跟踪服务、标准有效性确认、标准查新、标准专题索引、标准水平评价、标准制定等咨询服务,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平台搭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方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童时中.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 胡晓鹏. 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67—74. [4] 王晓峰,黄胜海.加速标准化进程 推动产业升级.中国禽业导刊,2008,(13):24—28.

[5]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十大重点产业标准化工作要点[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9(11): 35—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