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第8讲 考场作文主体段落的拟写

2021-11-20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规范段落满堂红。如果说整篇作文是一串精美的项链,那么段落就是组成项链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就像任何一颗珍珠出现瑕疵都会影响整串项链的价值一样,文章的任何一个段落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整篇作文的质量。主体段落的写法是文法的问题,法高则文必妙,因此应当特别重视。本讲就从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辩证分析、演绎论证、披情入理六种易于把握的技法着手讲解如何精心打磨主体段落。

一、对比论证法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手法,在对一些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写作中心。巧妙地运用对比,会增加文章的内容,更会增加文章的深度。当然,具体运用时,一定要选好对比点,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而不能牵强附会。

(一)分项并举,关系清楚

对比类材料,如果材料中对比双方不需要肯定与否定,不存在感情的倾向,那么,在分析立意时,就可以采取分项并举的方式,突出双方的特点,并将这两方面的特点在比较中得到清楚的展示。如: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只专注于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被结果呈现出来的假象迷惑,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从而深陷迷雾,坠入深渊。

百年前,清政府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超越了我们的本质,认为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结果被洋枪洋炮打碎了通关铁索,屈膝投降。而改革开放,正是一种拨开迷雾,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举措。吸收外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十多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位居世界前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追求真理,揭示表象,看清本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做事情不成功。

(选自《拨开迷雾见黎明》)

[点评] 此段落主要运用的方法为对比论证法中的分项并举法,分别列举出清政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的被动局面和改革开放后中国拨开迷雾、看清本质而取得的伟大成就,对比鲜明,具体可感。

(二)矛盾交叉,相互映衬

有一些对比性的材料,对比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具体分析时,需要准确理解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而确定一种将对比双方融合为一体的立意方向。如:

自由纵然令人向往,但我更同意《忧天》中的观点,与其变成一颗璀璨的流星,不如变成一棵脚踏实地的大树。没有人会永远记得流星的样子,而在千百年以后,会有人拍着我的树干说:“瞧,这是一棵已有千百年历史的老树,他沧桑的面孔表明了他一定经历了很多,见证了很多,这尘世的繁华落寞定在他心中深深印刻,他的存活定保护几个世纪的人们,他的精神真令人佩服。”到那时,一切的束缚,一切的风雨,一切的痛苦都随着秋天的落叶飘零;一切的希望,一切的生机,一切的幸福,都随着春天的新枝生长。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这脚踏实地的付出中吗?

(选自《自由与束缚》)

[点评] 此段落要论证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将“束缚”“风雨”“痛苦”和“希望”“生机”“幸福”作对比,虽然矛盾交叉但不散乱,更能体现出论证观点。

二、类比论证法

类比论证,是一种源于比较,并通过已知事物或现象引出具有同类特点的事物或现象,进而对后者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已知对象与需要证明的对象之间,一般没有内在关系,却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而在推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这样,类比才能成立,才能让人信服。

(一)由此及彼,联想自然

类比,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类属关系的对象,而要实现这

一点,则往往要借助联想,进行由此及彼的思维迁移。类比论证,就是借助恰当的联想,选取与需要论证的对象有着一定联系的对象,将这种对象的关系充分表现出来,进而达到证明观点的目的。如:

河流可以滋润大地,可是,当河流泛滥时,大地也会承受灾害。科技与生活,与此同理。科技不断进步给生活带来了便捷,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缤纷多彩。手机、电脑等通讯方式的出现,让交流变得更加方便;QQ、微信这些交流平台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可是,当我们沉浸在这种兴奋与欣喜中时,能够体会彼此间言不由衷的虚伪吗?能够看到那些孤独老人眼神中流露出的期待吗?可以肯定地说,科技的进步,交流方式的增多,不仅没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以前,我们没有手机、不会发微信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有些单调,但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的场面,总感觉那么温馨。可是,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整天埋头微信之中,亲情怎么会得到维系呢?

(选自《科技改变生活》)

[点评] 此段落由河流与大地的关系作类比,提出科技与生活也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借助恰当的联想,将抽象的关系具体化,更有说服力。

(二)特点鲜明,剖析深刻

进行类比论证时,类比对象必须有着鲜明的相似点,而这个相似点,是两个或几个事物或现象之间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种逻辑关系上的相似。在具体推理时,一定要把这种相似点清楚地揭示出来,这样,才能使类比成立。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相似点,其次就是围绕相似点进行深入分析。如:

小草渴望看到阳光,水滴期待融入河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最极致的张扬,于是,随着时代的潮流,涌动起生命的喧腾。物质繁荣的今天,人们都在想,跟随大众赶个集体的时髦吧。看到公园里、马路边那些颇具文艺范儿的跑步者,便欣然加入进来。跑步,再到朋友圈里

转转,说说自己或懂或不懂的心理,感觉生活中有了很多的平衡,很多的快乐。然而,有人则说,这只是一种自我的标榜,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一下子,人们又开始焦虑了:怎样做,才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而吸睛的方式,会不会受到社会的诟病?需要做的太多,需要想的更多,谁的思维在这一刻能够平静?处于矛盾中的人,其实最缺少的就是简单。简简单单地生活,不是很好吗?

(选自《简单生活更充实》)

[点评] 此段落在进行类比论证时,运用“小草渴望看到阳光,水滴期待融入河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揭示出来,剖析入里,让人印象深刻。

三、引用论证法

引证法,就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一些影视台词,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哲理,一些公理定理等,表达目的观点,充实写作内容。运用引证法选取引用对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写作中心,或者各段的写作中心,选取典型的名言名句,以最充分的理解表达最鲜明的观点。同时,引用的对象要与自己的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论证效果。

(一)先引后议

在段落的开头,先安排一个与话题相关的名言名句,以此引出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充分表现写作中心。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梦之旅。上一世纪,鲁迅先生由“荷戟独彷徨”转而“怒向刀丛觅小诗”;五四运动青年们的口号犹在耳畔——“以今日之我,逐明日之阳”。现如今,林鸣构建“跨海长虹”;袁隆平培育“东方魔稻”;南仁东“化作星辰伴天眼”;潘建伟及团队领跑量子通信……大大小小的中国梦正在路上。

成人礼已然落幕,18岁的我即将迈进憧憬的大学校园,登上新时代的舞台;二十几岁的青年才俊已成为航空、深潜、IT领域的中坚力量。而我们,也许正怀揣“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情感,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放飞理想,甘洒汗水,抒写华章。我们都是18岁,有的是热血,有的是力量。

(选自《追梦路上,有我,有你》)

[点评] 在文段中,先后引用了一系列名言名句,引出了对“大大小小的中国梦正在路上”的阐述。一切都是自然顺畅、水到渠成,无半点雕饰于文中,却更能体现观点。

(二)言行互证

分析过程中,以名言所反映的主旨揭示话题的内涵,以事件对话题进行延伸,进一步明确话题的倾向性,从而得出更具体的立意。如:

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决定。纵观古今,凡是成为伟人的,大多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向。石悦,一个曾经的高考状元,从清华北大校园走出来,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建筑这一行业,却选择了做网络女主播,很多人质疑这一举动。其实大可不必,谁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席慕蓉说过:“每条走过来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还记得同样从北大走出来的陆步轩和陈生吗?没有选择“高大上”的职业,而是选择了操刀卖肉,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选自《职业不分贵贱》)

[点评] 文中引用席慕蓉的话印证了所列举的事例,言行互证,进一步明确了选择要源于内心这一写作中心,得出更具体的立意。

四、辩证分析法

在写作时运用辩证分析法,往往要求考生对一些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运用辩证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运用辩证法思维,就是在对生活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挖掘生活的本质特征,进而展示出深刻的思想性。

(一)一分为二,客观全面

分析问题,如果能够运用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点,便可以对事物或现象得到全面客观的认识。写作时,对于那些多角度的话题,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它的主流,也要看到它的支流;既要看到它的成绩,也要看到它的问题……这样,就会使观点更客观,更全面。如:

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和冲突。作为一名老师,用“爱的教育”来关心学生是其角色规范;作为一名丈夫、一位父亲,过年回家路途遥远,不仅要转几次车,老婆和孩子也晕车严重,对老婆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试图通过买车来突破困境,便成为一种强烈而迫切的利益诉求,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当“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这一消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这种背离了教师角色规范的行为,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选自《情与理》)

[点评] 此段落对“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一事,一分为二地去分析,既对某老师这一举动表达一定程度的理解,又通过理智客观的分析,直言其不利影响更甚。思辨性的文字,让语言更有说服力。

(二)对立统一,矛盾转化

有一些话题,体现了时代矛盾,需要运用对立统一的方式去分析。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克服,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便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

时代发展迅速,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共享单车流行,主要得益于无桩,随借随还。无疑,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决策,也让百姓感受到了出行的方便与自由。但自由泛滥成乱停乱放,原先引以为傲的方便,反而成为新的出行梗阻。不妨退回一步,借鉴传统公共自行车“空间划定性”的特点,在一些有条件的枢纽和地铁站周边,政企联手,共建一些自行车推荐停放区。依托运营企业的大数据,推动各物业按需求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域。

(选自《中国风》)

[点评] 此段落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的自由,有其优点,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互相渗透又相互贯通,随即提出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可谓妙哉!

五、演绎论证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具体论证时,往往由一般原理出发,通过分析得出具体个别性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运用演绎论证,还有很多方法。掌握的方法越多,说理就越有深度,越有说服力,就越具有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一)以因演果

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还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工业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全球有目共睹,看英国贵族乘船在泰晤士河上的雾霾中享乐,这真的令人向往吗?实践证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一切其他方面的发展,是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的。不想看到我们的国民被淹没在雾霾中,不想看到往日游鱼成群的江河变为一潭死水。时代的车轮在前进,而我们要寻求变革。有一句话说:“人生不在于你赢了多少次,而在于你在什么场次,赢了什么对手。”于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若我们还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那这一路,我们将错过多少风景。所幸,东方的巨人早已苏醒,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求进创新就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意识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是眼观青山绿水幻化成了金山银山,而是守望绿水青山引来一座座金山银山。

(选自《把握时代脉搏,滚动时代车轮》)

[点评] 这一段落先提出大前提——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进而以因演果演绎推断出只有不断求进创新,不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才能摒弃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理念。这种写法逻辑性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阐释观点法

在分析某一话题时,可以将一些不同的观点进行延伸理解,由此引出一些新的认识。通过对原有事件的演绎,阐释出新的道理。如:

近年来,申遗的热浪总让国人在陶醉之余多了些怨怒。不是生气咱们申遗不得力,而是生气别人中道竟然抢了咱们的东西。尤其韩国人,自己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时不时就来抢中国的文化,以前是端午的清江祭,后来是中医李时珍,现在又来了儒教典籍雕版。每一次,都会聚集国人的眼光。有人说,韩国人真的很无耻,明抢别人的东西都不脸红。可也有人说,文化毕竟是没有国界的,只要能够流传下去,在哪里申遗并不重要。这里,体现的是思维的问题。前者是从传统的角度考虑的,后者则是从发展的角度审视的。不论哪种思维,都不存在对错的问题,可是在传承的文化方向上,我们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象。

(选自《理性申遗》)

[点评] 此段落在分析“申遗”这一话题时,通过“有人说”“可也有人说”从不同角度延伸,进而引出作者的认识,那就是应该对传承文化方向特别关注,表述流畅自然。

六、披情入理法

写作时运用披情入理的技法,往往要求考生能够由事入理,表达对现实的思考。这里的“事”,不是简单的事例列举,而是要透过事件的表象,看到事件的本质,认识到事件本身造成的影响;这里的“入理”,也不是简单地评论,而是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此及彼,认识到问题的关键症结。要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在表达上调动丰富的情感,突出文章的思想内涵。

(一)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是近两年高考作文“基础等级”中的一个新内容。所谓“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而且能通过这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人。写作议论文时,如果能够将真实自然的情感融入说理的过程之中,在论述过程中展示出细腻的感情氛围,就一定会增加论证的效果。如:

当安全遭遇漠视,我要为你的行为点个赞!爱不是放纵,而是“狠心”地为他裁剪横斜的枝杈;爱不是伤害,而是最严厉的斥责背后最温暖的关爱。当不安

全的一幕一次次地发生,我想你的心一定在滴血,你仿佛看见了悲剧与你们嬉笑着擦肩,你仿佛看见了死神微微停滞的步伐,你怎会不害怕!或许有人嘲笑你小题大做,斤斤计较,可是你知道细节处的隐患足以溃千里之堤。你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一个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小错可能带走的是至亲鲜活的生命!

(选自《给小陈的一封信》)

[点评] 虽然是议论文,可是本段落却能够将真实自然的情感融入说理的过程之中,情感细腻,论证的效果大大增强。

(二)融合自然

将丰富细腻的情感与典型充足的事例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整个论述展示出水乳交融的论证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以严谨的逻辑安排各部分写作内容。不同的事件,考虑其与写作中心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感态度,并将情感态度自然融入文章中去。如:

所谓“法理不外乎人情”,你的举报固然是正义的,然而未免过激。自然,“规矩”二字,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有如围棋那三百六十一格,局中黑白分明、落子有法;有如倚声填词流丽悠扬,平上去入各有定规;有如铁画银钩,千里墨香因循法度……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必须要在规矩约束之下。所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你对规矩的重视,是应当“点赞”。我也希望,你在未来的路上,能够如此严谨地约束自己。然而,向警方举报父亲,虽是于理无碍,终究于情有亏。亲情,是游子别家时母亲细密的针脚,是“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欣然……它让你纵然流离辗转如飞絮飘萍,却仍能沉默微笑着体味这一份不会老去的牵念。

(选自《给小陈的一封信》)

[点评] 此段落“亲情”这细腻的情感与客观冷峻的“规矩”融合在一起,使整个论述展示出水乳交融的论证效果。

[好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现在有条件向各国学习,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既不迷信自己,也不迷信外国。迷信自己和迷信外国,都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

(197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青春只有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同爱国进步结合在一起,同先进的思想理论结合在一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建功立业,大有作为。”

(199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2014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为实现中国

梦激发青春力量》)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作为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所给任务很明确,即“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作为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考生可以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来立意,如“思想解放”“青春”“科学知识”“爱国进步”“先进的思想”“中国梦”“实践”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传统艺术遗产博大精深。有人赞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雕塑、工艺美术和传统美食等等,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有人自豪:中国传统艺术都有几千年的积淀,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数人民智慧的光!与此同时,也有人为中国传统艺术遗产的前途而忧虑,因为传统艺术因传承人和受众越来越少而日渐式微,加之外

来文化的入侵和冲击,不久的将来都会彻底消亡。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首先要抓准材料的关键词,尤其是中心话题,这里提供的材料的中心话题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遗产”;其次根据材料中的几种观点,可以谈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可以谈传统艺术遗产的保护,可以谈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可以谈传统艺术的扬弃等等。当然具有思辨色彩,并突出自己的立场的习作,可能更胜一筹。在表达方式上,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

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保护传统艺术,我们责无旁贷;②应重视艺术的传承;③兼收并蓄,发展传统艺术;④传承传统艺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