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 从明代状元策看明代民生问题 彭 娟 , (1.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摘要:明代殿试策对民生问题重点关注,状元策论的回应具体切实:明初百废待兴之际着眼于户籍田制 问题,明代中期以节冗招抚应对民困民乱,在国匮民穷背景下务求保民恤民,这些状元策论彰显了“经济之文” 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明代科举;殿试;殿试制策;状元对策;民生问题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7)03—001 1R05 作为明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仅以时务策一道面向已通过会试的贡士们征求对社会紧要问 题的看法,状元们若无相当深厚的经史学问,若缺乏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很难脱颖而出。参考明 代历科的《进士登科录》 ]l卜 ,明人焦兹辑、清人胡任兴增辑的《历科廷试状元策》 ]5 ∞,张朝瑞 《皇明贡举考》 … 诸书,结合今人汇编的历科殿试策专书,我们发现:明朝89次殿试中,以民生经济 为主旨多达十数次。国之兴亡系于财之丰耗,民生为国之根本。明朝廷对于百姓的态度,表现为开创之 初的恤民,守成之时的养民以及危局之下的绥民。明代状元策对民生问题的回应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 史的重要资料,亦可为现代社会提供反思与借鉴。 一、明初:百废待兴与户籍田制 洪武四年(1371)二月十九日辛亥科殿试即以开国时期的核心要务君道、治道为问。开科状元吴伯 宗答以“君所以代天理民者”f4]sl3,勤民之道在于养民、教民。制策与对策反映了开国之初重民事的民本 倾向。元朝末年,民众纷纷破产流亡或避乱逃亡,国家直接掌握的户籍人口迅速减少,大片良田荒芜,田 产归属混乱,社会经济大幅倒退,直接影响赋税收入。所以,明初急需鼓励流民开荒生产,休养生息。洪 武元年(1368),太祖即下令:凡农民有田五到十亩者,须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加倍。麻每亩税 收八两,棉每亩四两,种桑四年起征税。不种桑的出绢一匹;不种麻与棉的,须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 武四年九月,为避免郡县吏征收赋税时侵渔百姓,核实天下田土,粮长、里长、甲首分层负责督办税粮。 至十四年,更加重本抑末。_5l3 通过首次开科取士,太祖确立的殿试标准是“切中时事”与“理学淹通”。 尽管吴伯宗提出的具体措施不多,但以儒家仁政理念为施政纲领,倒也符合朱元璋的初衷。 永乐年问,成祖以篡得国,移武力对外,对内加强皇权,重视经济是为军事储备。永乐四年(1406) 殿试提到田制问题,状元林环在殿试对策中追述历代田制:井田法废弃后,汉时始设屯田,唐时以民营 收稿日期:2017—03-02 作者简介:彭娟(1980一)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明清小说与科举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从明代状元策看明代社会问题”(15C0293)。 ・ll・ 田,宋屯营兼用。他建议酌古宜今、屯营兼用,通过军民兼用配置劳动力资源,解决军费开支和运输困 难。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感叹数年来乡间无法自给,国家不能大治,是否有好的治国之策?状元林 震对策指出治国之道在于“教”与“养”,“养所以厚民之生”。当今未达到大治是“未尽得其人”,应选贤 任能,公行铨选,务实考察。 《明史・食货志》称永乐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 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军饷不仰藉于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 裕。”[ ]卷七十七‘志第五十 食货一,协 虽有溢美之词,但与这些勤民、恤民方针和措施是分不开的。 景泰二年(1451)柯潜状元策中的观点很能代表传统重农抑商的态度:“尽驱天下游谈之惰以事耕 桑,使各衣食其力;尽约天下浮冗之征以归贡赋,使各膏肥其体。”使有常产,国无游民;“制节谨度,轻徭 薄赋”,实现自食其力,皆有所养。_4_6加英宗复辟未久,人心难安,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殿试,英宗提出 如何安民。黎淳在对策卷中提出安民之法取决于君王“视民如伤”的慈爱之心。“民生多欲,因物有 迁”,劝皇上重农轻商,使百姓“知农事不可缓也,咸耕凿以务其本;知商贩为可贱也,不市利以逐其 末” 。只有丰衣足食,再行之以教化,然后才能实行仁政。 二、明代中期:民困民乱与节冗招抚 明代中期,民困与民乱互为因果,成为困扰明廷与民众的痼疾。 1.土地兼并与流民问题 到了成化年问,殿试策中涉及的民生问题明显增多。成化二年(1466)殿试,状元罗伦在殿试策中 以怜悯激愤的笔触集中论述了当时六大民生问题:一为赋敛重且不均,二为征徭之困,三为豪家巨室侵 夺,四是贪官黠胥掠夺,五为兵戈盗贼掠夺,六为饥馑流离。成化年间失政甚多,朝廷与民争利。自从宪 宗笼田产以自私,上行下效,豪强多夺民地为庄田。国家所需悉索之于民,民穷而为乱,乱起而民益穷, 因果相生。 卜” 躲避赋役的逃户、逃避饥荒的流民因土地兼并与土地分离,不堪承受苛重赋税而逃亡 他乡,再加上无法抵抗的天灾,农民成了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流民。以致荆襄、两广、川蜀等地纷纷发 生民变,“团聚山砦,流俘乡邑,我进则彼去,我退则彼来”l4 ,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罗伦指出平复流 民之乱有其长远之道,即“修内治,布恩信”。光靠军事弹压解决不了问题,“内治不修则根本不固,恩信 不立则人心不服”,关键在于重守令、节财赋。具体来说,重守令,就必须慎选科贡,使专图侥幸者不得 幸进;疏理国子监生,使苟延岁月者不能幸选;精立铨法,使无政绩者不得幸迁;严励风纪,使贪浊者不得 幸免。节财赋,就必须简阅军士,沙汰冗官;杜抑私爱,斥绝异端。_4 这些可行性建议足见有识之士 的诚意思考。 两年后,明政府改用户部右侍郎杨堵抚治荆襄等处流民,因其未能突破山禁思维,驱逐与遣返的措 施遭致不少流民的抵触,屯聚荆襄的流民已达二三十万。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明宪宗焦虑地咨询 绥辑贫民的方法,前代常平法、均田制能否借鉴? 常平法由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和备荒赈恤,丰 则增价籴粮以利农,凶则减价粜粮以利民。状元张升指出要有效实施赈济,关键在于上下官员尽职尽 责,尤需选拔贤德守令。鉴于当时土地兼并的情况,要量地分田,因民制产。农民多安土重迁,若能由政 府安顿户口,计口分田,令其复业,便能兵不血刃地解决流民问题。而当时皇庄和王庄土地免税,各级贪 官和缙绅依恃显贵取得优免权。如果不能控制土地兼并问题,要实现民有其田、民安于土,无异于痴人 说梦;各级官员不能恪尽职守,再好的利民之术也无法奏效。殿试策表明朝廷正从土地和赋税入手来解 决流民问题。可惜预防与招抚还未落实,成化六年(1470)李原再次起义,朝廷中军事威慑、武力遣返的 论调成为主流,用严刑峻法和筑堡戍守来防止流民再度进入荆襄地区,然而由于西北自然条件并未改 善,加之明蒙战争不断发生,西北人民流徙到郧阳的趋势并未随着镇压而停止。 从殿试策来看,当时朝廷对流民的政策在强硬镇压和招抚安置间摇摆,反复用兵成为常态。由于各 种社会矛盾的积累,到了正德朝形成更大规模的流民运动。正德六年(1511)殿试,武宗忧心当时民患 迭起,如何消除?“蠲货之诏屡下,而人多告饥;流徙之余,化为盗贼”,“赋税馈运,民力竭矣,而军食尚 未给;调发战御,兵之力亦劳矣,而民患尚未除。”¨4Ⅲ8M状元杨慎在策论中推崇北宋邵雍的“宽一分则民受 ・1 2・ 一分之赐”,从民本出发,宽缓待民。宽缓的决定权在朝廷,太守县令的作用相当紧要,地方官员若能把 保障地方安全、安抚养育百姓放在首位,那么民众生存境况就能改善。他提出要公选举、明赏罚,居安思 危,使官各尽其人,才各尽其用。其次,从人之常情来理解流民。毕竟没有谁会不爱惜自己的体躯,没有 谁会不爱惜自己的父母妻儿,没有谁会不爱惜自己的田产。如果管理者不以过度的劳役苦其筋力,不用 不公正的刑罚摧残其身躯,不用强制措施逼迫其流离飘荡,不用过分的征敛剥夺其田产,他们怎会自蹈 死地?流民四起是政府失职,百姓被逼上绝路后的选择。l4 建议的方向一致,嘉靖初年因此出现了较为清明的局面。 2.去农逐艺与滥冗浮汰 我们常说“官逼民反”,杨慎强调官府的 责任,提醒皇帝管好各级官员是解决流民问题的要招。之后,朝廷与地方务求减负、宽缓待民,正与杨慎 嘉靖一朝,民困程度逐渐加深。嘉靖五年(1526),世宗殿试策中提出六项王政,以足食与足兵为当 务之急。状元龚用卿指出:虽有官员劝农桑,但惰游荒废者多,征求催科过甚;虽讲求储蓄,然“督理之 使,更代不常;赏罚之典,因循不举”_4 。生产和储备都相当匮乏,又互为因果,所以一遇水旱,民众流 离。如嘉靖八年(1529)的策问所言:即位以来,“灾变频仍,旱潦相继,岁复一岁,无处无之”。他登基初 年在政治上曾作了一些适当的改革,先后实行了减轻租银、整顿赋役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勘查皇庄和勋 戚庄田,把一部分土地退还农民。但他未能善始善终,如嘉靖二年(1523)南京礼部尚书秦全上疏所言, 世宗有八不如初:诏令不能如初,任贤不能如初,慎名器不能如初,谨国法不能如初,恤民瘼不能如初,崇 正道不能如初,啬精神不能如初。由此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吏治腐败,政治昏暗,改革 成为泡影,社会危机加剧。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陈瑾对策指出当时“内郡黎民之困,外地兵政之 弊”,民困到了“仓箱无卒岁之储,田里无口分之业”的地步,“南则病于税产之虚,北则病于边防之扰。 至于灾异之地,犹失抚字之方……是以流离载道,攘劫为生,则民之穷亦已极矣。”强调“重守令之选,节 浮冗之费,时抚字之恩”。 ¨眦 这是应对民困的主要方针。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的殿试策非常有代表性,策问中指出民之所求以衣食为首。世宗自省 “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希望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农务本,顺道归化 f95 。年仅21 岁的林大钦在策论中毫不隐晦地指出君王“惠民之言不绝于口,而利民之实,至今犹未见者”。当时农 业人口流失严重,污吏豪强的剥削使农民倍感务农无利,逐弃农逐艺而食。他已经意识到商品经济的发 展,非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领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虽令不少农民弃农经商,但也为流民提供了 不少机会和谋生之道。针对当时的逐商之说,他认为逐商会使商人不安于商,政府应当端绪缓理,否则 会驱农从商,又将驱商为盗,这样的思考很有见地。要想重农固本,须定限田之法,严禁兼并,精选循吏, “法以定其世业,禁以防其奸贪,吏以时其安缉”。他同情穷苦大众的遭遇,直言不讳地指出“衰世之政” 集中体现为“三冗”:冗员、冗兵、冗费。制禄本为养吏养兵,而州县官员常无事;隶兵籍者滥食充数,纳 钱买官之途太多,任官太众,简稽不严,练选有亏,需一一澄汰,以宽民赐。冗费如后宫燕赐,异端之奉, 土木建设,都需节制。他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八项主张: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 奢。 4J9 卜嘲这样的殿试策直指时弊,也让当朝天子无从推卸其责任。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世宗以理 财之道为题,状元丁士美对以“去三浮,汰三盈,审三计”。当时官浮于冗员,禄浮于冗食,用浮于冗费; 赏盈于太滥,俗盈于太侈,科盈于太趋。须审三计:不终岁之计为下计,数岁之计为中策,万世之计为上 策,政府履行保障职责,方能应对自然灾害、盗贼之患。 _1 他提出当今理财方略“在陛下之崇俭”,皇上 应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开源节流,崇俭节约,从而达到久安长治之伟业。 三、明代后期:国匮民穷与保民恤民 正本必须重视保民,深开源流,固植国本。开发财源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如果征发繁科,税源 不清,就必然使民不能保,邦本不能宁,国本不能固,所以清源和固本不能分离。而这偏是明代后期难以 解决的矛盾。为应对这些危机,明代后期的状元策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概括起来为:节流保民,矫弊 固本;严格考察,澄清吏治;整顿边防,加强屯政。 ・13・ 嘉靖一朝殿试策中有不少合理化的建议,如减免赋税,储备救济,限田清田等,成为后来穆宗革新的 方向。穆宗在登基诏书中概括为“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等项作为新政的纲领。首先,蠲免 救济。穆宗即位后立即宣布蠲免隆庆元年(1567)全国一半田赋,以及免除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前的 逋赋。据统计,隆庆元年减免天下钱粮九百多万石,以后每年蠲免也在二三百万石左右。隆庆年问自然 灾害频仍,穆宗一般能够即时救济,救济中也注意“委用得人,给散有法,使小民得沾实惠”,对灾后百姓 起到了一些安抚作用。其次,限田与清田。罗万化指出安攘之计在于重本务农、治兵备边,并说君臣要 上下一心。对策恰好说到他心坎上,故立即钦点其为第一甲第一名。l4】1∞。罗万化指出当时田土面积日 益减少,边地屯田也为豪右侵没,但湖山斥卤盐碱之地可垦辟,奸豪欺隐可清查,游手游食之人可驱率, 可以再增加田地之数。其一,清田,对现存田地需“履亩而正界”。清田一要清查诡寄、花分田粮;二要 清理皇室勋戚庄田,来自于大地主阶层的阻力很大。以后,张居正继承穆宗做法,在万历初年对全国土 地进行清丈,才又把清田向前推进一步。其二,限田,对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问题进行管控。他根据御 史王廷瞻的建议,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的制度,勋臣五世限田200顷,外戚700顷至70顷不等。 又著令“宗室买田不输役者,皇亲田俱令有司征之”。另外,还实行了恤商政策。京师里宦官控制的各 监局对中小商人横索敲剥,穆宗对此多次训饬,使“商困少纾”。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穆宗又批准了 户部条议恤商事宜,规定各监局“有需求抑勒者,悉治其罪”,还屡下诏察革官府私自抽税。这些做法都 有助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万历五年(1577),神宗指出“经费节矣,而帑庾未充;赋敛宽矣,而民生寡遂”的问题。状元沈懋学 认为问题在于积习因循,本难于改革,且改革者也未必有实心;旧章废弛,已难以更张,而更张者也未必 有实政。欲充帑庾,但司农官难以切实躬行。欲厚民生,赋吏难以关心百姓疾苦、毫不妄取。他认为,要 实现实政,“实节经费,自宫闱先之”;“实宽敛赋,自郊野先之”;“任守令,则严敕监司,精慎举劾”。这些 建议与张居正改革的方向吻合。同时,针对兼并剧烈和贪吏盘剥农民的现实,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以改 变“国匮民穷”的局面。尽管这种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执行中,存在着种种局限与弊端,但 也收到了一定成效。经过三年清丈,到万历六年(1578),全国土地总数达700余万顷,比弘治十五年 (15o2)增加了270余万顷 Ip 。然而随着张居正的去世,除了一条鞭法外,其他的改革措施全被废除。 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殿试,状元朱之蕃指出:四海穷民,十室九空,是由于朝廷赈济多被侵牟、渔猎, 百姓未曾领受,应严惩私侵,清出支之籍。黎民积冤,抑郁不伸,应为百姓化解冤情。国家财赋常被虚 冒,妄费不禁,财政匮乏。 儿 他建议明劝惩,理政策,实实在在地任人图政,实现政治清明。 屯田与盐法是朝廷的生财之源。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殿试,状元陈于泰指出屯田、盐法大坏带 来的危机。由于管理混乱,掌权军官中饱私囊,豪强和高级武职官员私占屯田、役使屯军,从根本上动摇 了屯田制的根基,屯军逃亡,屯田荒芜,屯田粮锐减。另一方面为盐法之坏:“自商不输粟而输银,而开 中之法坏;自盐壅于公复壅于私,而度支之用窘。”明代开中法可能是参照宋代人中法和元代的入粟中 盐法而成,是官府鼓励商人运粮到边塞或边远缺粮地区而给以食盐运销权,政府收粮后发给盐引,由商 人到盐池如数领取盐斤再运销到指定地区,销售完毕把盐引缴还给所在官司。这种办法能节省运费、减 轻民力、充实边军粮饷。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给事中管怀里曾上疏谈及盐法破坏情况:“盐法之 坏,其弊有六。开中不时,米价腾贵,召籴之难也。势豪大家,专擅利权,报中之难也。官司科罚,吏胥侵 索,输纳之难也,下场挨掣,动以数年,守支之难也。定价太昂,息不偿本,取赢之难也,私盐四出,官盐不 行,市易之难也。有此六难,正课壅矣。”[ ] l\十咭第血十穴。食货 舛 当时政府实行余盐制,余盐利厚,商人乐 从,但不以开边而以解部,无益军需。罗万化曾建议商税复征“本色”米粮,税收方式不单一使用货币, 调动和提升商户运粮的动力;严禁走私销售私盐,保证盐商的利益;用高价收买余盐,来弥补灶户盐丁的 成本代价。在屯政、盐法已极度败坏的境况下,陈于泰明确主张:修屯政以复盐法,通漕粮而修马政,以 官办官运的方式实行盐政。 "邮 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明思宗面对“流寇久蔓,钱粮缺额,言者不体国 计,每欲蠲减”的两难局面,问策于士子:“欲恤民,又欲饱军,何道可能两济?”屯田、盐法“屡条议申饬, 不见实效,其故何欤?” 14・ 思宗对殿试寄予厚望,期待对策确实有助于王朝摆脱困境。崇祯十年 (1637)刘同升在对策中指出明初制定的屯田制已遭侵占,屯田的基础——所需的田亩已经不复存在 ・了,其认识可谓相当深刻。其二,明初输粮换盐之法很难恢复,“国初,关中输粟实边,利国通商,往往称 便。一壅于折色之小利,一滞于灶户之私贩,而家擅煮海之富矣。”由于税收形式的改变,人们将粮食兑 换成货币用来缴税,就减少了输粮的动力;另一方面私盐泛滥也抵消了以粮换盐的利润。他的判断表 明,明王朝已病人膏肓,难以找到化解危机的良策。商人向边境运粮换盐的越来越少,而军需屡增,边境 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晚明的社会矛盾从贫瘠的西北地区首先爆发开来,流民终于成为“流寇”。崇祯十 三年(1640)十一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出商洛入豫,河南的饥民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揭开了明朝灭 亡的最后一页。 明代帝王与士子们就民生问题的双向互动极具现实意义,亦能促成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也说明, 对殿试策空泛、笼统的批评并不理性和科学。 [参 考 文 献] [1]明代登科录汇编[G].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 [2]焦 辑,胡任兴增辑.历科廷试状元策[0]//清雍正十一年怀德堂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9—2O).北京:北京出 版社,1997. [3]张朝瑞.皇明贡举考[o 3//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张廷玉.明史[0].北京:中华书局,1974. [7]王天有.明朝十六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8]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tion,Guild Hall and Commercial City of Chongqing on Sichuan Opera’s Features Yue Jingzhu (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Chongqing,400015,China) Abstract:In China’s history the largest immigration of“Hu—Guang Fills Sichuan’’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 Bashu Area.And Sichuan Opera also emerged on this back— ground.Because the difference of immigrants’census register and numbers Sichuan Opera developed four schools.Immigration,guild hall and the commercial city of Chongqing greatly influence Sichuan Opera in Bashu Area and leave a deep mark of immigration culture on it. Keywords:immigration;city;guild hall;Sichuan Opera;Bashu Area;features [责任编辑:刘力] ・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