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扎身教育事业
——永宁县望远中学数学教师张婉华
如果她站在你面前,你也许不会想到:看似弱不禁风的她会是一位教师;如果你坐在她的课堂上,你也许惊讶于她快速的语言,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果你聆听她的教诲,你也许会佩服她的循循善诱,如春风细雨般滋润你的心田,这就是她———一位从教十二年,却很受人爱戴的乡村女教师张婉华。
张婉华,女,1997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积极上进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
一、关心学生,以德育人。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张老师就是一个爱孩子的人。作为班主任,每接一个新班,张老师都会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以掌握了解情况做开始,再以家访,谈心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所以在带班这方面张老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平时,张老师还很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揣度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高兴时,她看在眼里;当学生悲伤时,她急在心里;当学生生病时,她会送上关爱的问候温馨的药片;当学生失望时她会给予热情的关怀,善意的疏导;当学生犯错时,她会给予诚恳的指正,必要的督促。而作为班主任,她更注重以德育人。记得刚工作的第三年,那年正好带毕业班,她不慎扭伤了脚医生建议她休息两周,可是一想孩子们快毕业了,要参加中考,不能耽误学习,于是她就一瘸一拐的坚持到校上班,以至于脚三个多月才好。就拿今年来说吧,又是一届毕业班,
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张老师要求学生不要请假,以免耽误成绩,要求学生满勤,她也不例外。记得那天,张老师的腰疼病又犯了,都有些站不住了,可怕影响学生,她还是硬挺着上完了上午的三节课,可到了下午腰疼的实在厉害,就去乡村卫生院开了些止痛的药吃上,又去上完了第四和第五节课,以至于下午回家都累的不行了,象一堆软泥。学生也很关心的嘘寒问暖。学校要求劳动,她总和学生在一起,同甘共苦。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当其冲,做表率,让学生看到,学到,记在心里,难怪她所带的班考核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二、心系学生,愧对家人。
张老师的家住银川,离学校比较远。为了管理监督学生,提高成绩,她每天五点半起床,收拾完自己就赶往学校,有时连自己孩子的早餐都顾不上给吃,因为她还想着学校里的那帮孩子还在等她呢,必须尽量赶在7点钟到学校。所以,张老师可以说是每天到校最早的老师。工作这么多年来,她从没因个人的事情请过一天假,矿过一次工。就连孩子的家长会都没给开过一次。从孩子懂事上幼儿园时起,就没有接送过孩子。记得有一次,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回来说,明天开家长会,要让妈妈去开,因为不是周末,自己又不放心班里那帮孩子,就没去,结果,孩子被老师批评了,而且那次的考试成绩倒退的还相当厉害,孩子回来哭着说老师让家长必须去,看着可怜的儿子,张老师也流泪了,但是没办法,只有让她的爸爸去了。由于平时对孩子的管理比较少,她的儿子体质比较差,瘦瘦弱弱的,病也比较多。记得那是2008年的夏天,有一次儿子生病夜里发高烧,都烧到40摄氏度了,为给儿子退烧,她是又擦又洗,搞得一夜没合眼,精疲力竭的,因怕耽误学生学习,第二天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而把病重的孩子扔给家人。每当看到瘦弱的儿子,她都会有一种愧疚的感觉。
三、勤于积累,锐意进取。
正是因为张老师有着崇高的品德,有着伟大的使命感,所以才培育出了“舍己救人少年英雄”王涛这样的好学生;才能教出数学“希望杯”竞赛获得者谢林琳,马静,周子文等这样的尖子生;才能培养出初三数学“全国联赛”获得者刘冰洋这样的人才;才能使自己所带的班级多次或的“文明班集体”的荣誉称号。而她本人也曾多次或校级优秀教师,2000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评为镇优秀教师,2004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5、2006、2007连续三年年终考核为优秀等次。
面对荣誉,张老师没有满足感,有的是动力和压力。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无怨无悔,扎身教育事业”。因为她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会更加坎坷,但她更相信辛勤努力后的收获,真情付出后的回报,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她还要在教育的舞台上不断积累,不断进步,争取有更大的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