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l0期 人民黄河 Vo1.28.No.10 2006年1O月 YEUJ0W RIVER Oct.,2006 【水资源】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水污染分布影响研究 石俊营 ,周艳丽 ,穆伊舟 ,张 宁 (1.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河南郑州450000;2.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小浪底一花园口区间,是河南省沿黄地区和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通过对2002年以 来小浪底库区及其下游小花区间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从水质方面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对下游河道水环境的影 响;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对调水调沙期间库区及下游河道水质变化、泥沙对污染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对小浪底库区水质的改善有利于优化下游河道的水体质量。 关键词:水污染影响;下游河道;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379(zoo6)10-4)041-02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道峡谷段的出 口。该工程属一座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它的修建有利于控制黄 2 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小花区问”水质评价 河洪水,调水调沙,减缓下游河道淤积。同时,还可增加水量用 于城市及工农业用水,并为生产、生活提供洁净的动力…。然 为了解黄河三花区间水质污染状况,以及小浪底水库调水 而,小浪底工程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亦会 调沙对下游河道水环境的影响,选取三门峡坝下、沙沃、小浪底 对区域及下游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坝下和花园口作为评价断面,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为依据,采用单因子法进行评价,2002年1月 1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问基本概况 ~2005年8月三花区间水质变化情况见图1 。 根据河道水文及水环境特征、污染源分布状况和研究工作 的方便,将黄河三门峡一花园口区间(以下简称三花区间)分为 三门峡一小浪底区间和小浪底一花园口区间(以下简称小花区 间)两部分。 黄河三门峡一小浪底区间,干流长约130 km。三门峡和小 浪底水库是黄河干流上两个相互衔接的梯级水库,小浪底水库 监测时间 的来水主要承接三门峡水库的下泄水量,三门峡出库径流量约 图1 2002年1月一2005年8月三花区间水质变化情况 占小浪底来水量的98%,区间来水量仅占2%。所以,三门峡 2.1小浪底库区水质状况 水库的下泄水质决定着小浪底水库的水质,而三门峡水库的水 监测结果显示,小浪底库区的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化学 质主要受控于黄河中游来水量和主要排污河流——渭河的污 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染物浓度。 由统计结果可知,2003年汛期之前,库区沙沃断面水质与 黄河小花区间,干流长128 km,集水面积3.59万km ,它 入库断面三门峡坝下的水质状况基本一致,有时甚至比入库水 是河南省重要的取水河段,尤其是花园口附近有郑州市、新乡 质还差,多为V类或劣V类。究其原因:一是当时黄河中下游 市的城市用水取水口,对水质要求较高,因而小浪底水库的下 水质持续恶化,污染严重;二是水库处于蓄水运用初期,因淹没 泄水量和水质对下游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小花区间 土地或农田、村庄、矿藏、植被和各种可释放有机废物的场所, 汇入黄河的主要支流有伊洛河、蟒河和沁河。小浪底水库运用 使大量有机物进入水体造成污染。2003年汛期至今,入库断面 前,其下游河道水质主要受干流径流量和区间支流水质影响; 三门峡坝下水质有所好转,而库区水质明显好于入库水质,多 水库运用后,库区水质状况、水库下泄流量变化对河道的冲刷 为Ⅲ类。分析主要原因:一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针对污染 以及不同流量下河道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变化,均会引起 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向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人民政府 水质变化。在两岸汇入污染物量一定的情况下,下游水质由小 浪底下泄水量和水质决定。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对下游河道水 收稿日期:2005—12-06 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小浪底至花园151河段。 作者简介:石俊营(1964一),男,河南郑州人,高级工程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 人民黄河 2006年 发出紧急通报,同时加大监测监视力度,促使黄河中下游水质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二是随着水库水量调度运用的进一 净功能;同时这一水文特征的变化更有利于化学需氧量、氨氮 等污染物的降解,使水库水质得到改善 ]。 无疑,调水调沙对小浪底库区水质的改善有利于下游河道 的水体质量。然而,调水调沙对下游水质较显著的影响主要还 是集中在调水调沙初期,因为在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下游河 道的水量和沙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水、沙变化所引起的 污染物扩散、降解、沉积变化是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流量变化 会影响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泥沙对黄河水质影响巨大,是黄河 居首的天然污染物,同时又对人为排入黄河的众多污染物(特 步深入,特别是每年一次的调水调沙,使得水流在库区停留时 问延长,造成大部分泥沙沉积于库底形成覆盖层,减缓了库底 有机物的释放。 总之,小浪底水库入库水质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水质状 况随着黄河中游来水量大小、水库上游支流污染治理状况以及 水库运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2.2小浪底水库下游水质状况 由图1可以看出,小花区间污染较重,花园口的水质始终 别是重金属、有机物等)具有显著吸附效应而成为污染物的载 劣于小浪底的出库水质,通过分析知,污染项目主要为氨氮、化 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2003年汛期之前,由于小浪底水库 水质本身较差,因此下游花园口的水质亦很差,多为劣V类。 2003年汛期以来,随着库区水质的好转以及水库的水量调度 (枯水期增大下泄流量)运用,花园口断面水质多为Ⅲ类或Iv 类,水质有了明显的好转。 3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 3.1 下游河道水质变化及原因 根据2002年对首次调水调沙试验的实时监测 ,调水调 沙对下游水沙条件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花园口断面为例,试验 前,流量在800 m /s左右,含沙量小于2 kg/rfl ;7月4日9时 试验开始后,人造洪峰于5日9时36分抵达花园口,实测流量 2 950 m /s,洪峰过后流量基本维持在2 600 m /s以上;含沙量 在8日之前不断增大至约38 kg/m ,随后呈下降趋势。 试验期间,小浪底下泄水流含沙量控制在15—20 kg/m , 小浪底以下由于冲刷河床,泥沙含量高于上述值,花园口在7 月8日就出现了30 kg/m 以上的含沙量。但高锰酸盐指数、总 磷、铜、锌等的变化过程与泥沙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在7月6—7 日就已经达到峰值,而在含沙量趋于最大的8日,各项指标却 已明显降低。这很可能与泥沙颗粒级配变化有关,因为泥沙吸 附污染物能力不仅与泥沙含量有关,更取决于泥沙颗粒级配。 试验前期,下泄泥沙主要是悬移质以及河床表层的细颗粒泥 沙;经过几天的冲刷,底质中较粗泥沙成为悬移质,悬移泥沙中 的粗沙部分相对增加。根据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特性,泥沙越 粗,比表面积越小,吸附污染物的能力越弱,加上洪峰的沿程冲 刷已将大量污染物带至下游,因而以上指标测定值明显下降。 此外,库区及区间污染源的影响亦会在调水调沙初期显现 出来。主要体现在:①人造洪峰造成泥沙大量下泄,沿途冲刷 下游河道,沉积于河底的污染物被水流冲起,引起水质变化。 ②受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水库下泄及下游河床中被水流冲起 的泥沙将其吸附的污染物释放到水中,从而引起下游水质的变 化。③小浪底水库中长期积攒的污染物随库水流人下游河段, 引起下游水质变化。 3.2泥沙对污染物的影响 调水调沙试验期问随着水库水量的减少,水库的自净功能 减弱,使水库水质暂时发生改变。但是,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 利用人工形成的异重流,产生连续的泄流冲力,对水库及河道 泥沙进行冲刷,有效清理了库区原有的淤泥;调水调沙试验结 束后水库开始重新蓄水,水量逐渐增加,增强了库区水体的自 体。被吸附的污染物在水相中的浓度变化、毒性效应、迁移转 化过程受河流泥沙含量、时空分布、颗粒级配、冲淤输送过程的 影响与控制。 4对策与建议 (1)小浪底水库水质主要受控于三门峡水库水质状况,三 门峡水库的污染源又涉及到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国家有关部 门应尽快制定黄河水源保护规划,强化污染源管理,加大治理 力度,降低污染负荷,以保证小浪底水库水质。 (2)切实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保障沿黄城镇供水质量。 加强对小花区间主要入黄支流的管理,严格控制其两岸废污水 的排放,对其实施污染物浓度与总量双轨制控制措施,使之达 到地方政府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规定的水质目标。 (3)重视和解决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随着农 村经济政策放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河南乡镇企业发展迅猛, 经济增长较快。由于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也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其排污许可管理。对那些污染严重、 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乡镇企业,要限期治 理;对缺乏治理技术或经济实力的工厂坚决实行关、停、并、改、 转,下大力气解决乡镇企业,特别是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 “十五小”工业的水污染问题。另外,在进行区域或流域水污染 防治综合规划时,一定要考虑乡镇企业排污情况,把乡镇企业 纳入流域和地方综合防治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大系统中去,做到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与治理。 (4)加大水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 设。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黄河小花区间城市化速度加 快,城镇人口增加,使得区域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加重了黄河水 质污染,除了加强工业废水的治理以外,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 是控制水质污染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抓好工业污染 源治理的同时,要加大投资力度,兴建一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工程,减少城镇污水对地面水的污染。 (5)加强面污染源的研究和控制。水土流失及地面径流是 黄河主要面污染源。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的大量泥沙是黄河 水体中主要的面源污染物,地面径流也将农业大量施用的农 药、化肥等带入河流。面源吸附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影响水质, 特别是小浪底水库泥沙经多年调节,其携带的污染物对水库水 质以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影响更大。因此,仅控制点源污染是 无法真正达到控制污染目标的,必须加强面源污染的研究与 治理。 (下转第54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4・ 人民黄河 2006焦 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由实测土壤含水量控制,使各处理的 实测含水量不小于下限含水量。各处理的灌水次数及灌水定 额,见表3。 表3各处理的灌溉制度 2.2不同处理的耗水量 各处理耗水量用水量平衡方程式计算,即 ET=rio一 +P+,n+ 式中:ET为作物耗水量;V/o为时段初计划湿润层储水量; 为 时段末计划湿润层储水量;尸为有效降水量;m为灌水量; 为 地下水补给量,由于地下水埋深在100 in,故K=0。 耗水量计算结果,见表4。 表4各处理的耗水量及产量 2.3耗水量与产量、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 为探讨花椒耗水量与产量及耗水量与水分生产效率 (WUE)的关系,以便预测耗水量或产量,用MATLB工具箱对 以上两组数据进行拟合,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为 Y=一0.01 +13.95X一920 (相关系数为0.962 5) 耗水量与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为 WUE=一0.02 +7.18X一72 (相关系数为0.881 8) 由拟合结果可以看出,花椒耗水量与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 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2.4耗水规律 由表4可以看出,花椒获得最高产量时全生育期的耗水量 为390mm左右,供水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获得高产。供水过 少,某个生长阶段遭受严重的水分胁迫而不能正常发育,影响 高产;供水过多,促使椒树生长过旺,抑制生殖生长,或使根系 缺氧,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由表4还可以看出,水分生产效率随耗水量的增加,有一 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并且水分生产效率的最大值与产量的 最大值并不一致,相应于水分生产效率的最大值的耗水量为 240 mm,从经济观点出发,花椒生长期的耗水量应该在水分利 用率的最大值与产量最大值之间。 2.5非充分灌溉制度 由表4可以看出,干旱年份,为追求较高的产量,必然使灌 水量加大。由处理4及处理2看出,处理4的灌水量比处理2 多50 mm,而获得的产量比处理2高出56 kg/hm ;处理2为果 实膨大期的土壤水分下限达到0. 时即进行灌水,灌溉定额 为150 mm,比处理1灌水量增加了100 mm,而产量增加了501 kg/hm ,增幅达30%,而水分生产效率仅降低9%。这是由于 保证果实膨大期的水分供应,就可以减少生理落果的数量,从 而增加了花椒产量;若在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下限达到0.6 时即进行灌水,灌水量比只满足膨大期的用水增加了50 mm, 产量增加了56 ks/hm ,增幅2.6%,而水分生产效率降低了 10%。因此,满足果实膨大期的用水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产 量,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水分生产效率。 3结论 (1)花椒耗水量与产量、水分生产效率的相关性较好。 (2)花椒获得最高产量时全生育期的耗水量为390 mm左 右,供水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获得高产。 (3)满足果实膨大期的用水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而 且可以获得较大的水分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向立.韩城市花椒护埂调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 1991,(11). [2]朱健.地埂花椒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J].陕西 林业科技,1999,(3). [3] 李孟楼,曹支敏,王培新.花椒栽培及病虫害防治[M].西 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王忠林,薛智德.渭北黄土塬区地埂花椒林的水土保持作 用与生态经济效益调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5, (6). 【责任编辑赵宏伟】 <<<<<<<<<<<<<<<<<<<<<<<<<<<<<<<<<<<<<<<<<<<<<< (上接第42页) (6)维持河道合理流量,保证河道环境用水。根据《水污染 防治法》的规定,在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水资源时,应当统筹 兼顾,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保证水体的自净能力;合理安排河 道生态环境用水,以谋求人类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因 此,在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中应考虑非汛期小花区间河道水环 境需水量,伺机加大下泄流量,以保证该段城镇居民生活供水 质量 参考文献: 解新芳,尚宇鸣,张宏安,等.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 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2]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R].郑 州: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2—2005. [3] 李淑贞,周艳丽,李韶旭,等.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河 道水污染分布及城市水源地水质影响研究[R].郑州:黄 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2. [4] 周兵利,务宗伟,王万祥,等.调水调沙试验对小浪底水 库水质影响研究[J].中国水利,2005,(11). 【责任编辑王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