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2020-02-17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篇一: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

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

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

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

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

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 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总共数了一下,有九件作品,不过老师说了,只允许每人六件进窑,不得已,舍弃了一部分,总的来说,还不错耶,心情愉快。盘条阶段设计的东西不知道是已毁还是乍得,就是找不到,有几个大小很尴尬的杯子或烟灰缸。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坦克,实话说来,又不像坦克,装在了坦克的履带,却有跑车的前沿,华丽吧,我在上面用颜料上了一些简单的花纹然后上了透明油,应该是非常的靓丽的。可是后来,老师却勒令我挂掉所上的底釉,可能烧不出来吧。还有一个很大的造型也不错的烟灰缸,我把它放在了琥珀蓝的可选专柜里大海蓝的颜色觉得很安静的颜色适合抽烟的时候用。在这其中看到不少同学在刮底的时候

将作品弄坏,实在算是非常的可惜。陶艺还是一个很细致的艺术的,我觉得要细心、安静的去做才能够做的好。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

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

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 篇二:陶艺心得体会 浅谈陶艺心得 桑柳

经过学校组织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这门课不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最初的碎石经过和泥再到出泥,每个过程都是检验一个人的实力, 每个过程都是漫长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的第一天,张小军老师先带我们碎石,一袋袋的泥石被我们拖出去杂碎。简简单单的碎石,我们却得到了很多。在简简单单的碎石中,我们生龙活虎并快乐着,几个人一组杂碎一袋石头。整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是我们通过团

队的合作,高效率的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接下来的任务则是将碎的石倒入泥盆里, 再进行用机器和泥, 拥有机器可是人才是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有人看着,而且还要添加热水。添加热水可是其中重要部分,因为热水的量的多少可能会导致出的泥的软硬。 这挑战了一个人的耐心。首先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陶艺的第一种方法,条状成型。条状成型,顾名思义,就是用条状的泥巴堆积起来一个物件的形状。这个方法比较简单,老师也简单的给我们示范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动手。我思索了一下,做了一个外张的成花瓣状的立方体,确切的说是底下是由立方体状延伸到上面的花瓣状。大概第一天的工作就是这么完成的。这一天我知道了条状成型的方法,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房屋,其实他们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叠加、堆砌。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学习。

我慢慢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接下来的陶艺方法是块状成型。块状成型则是通过泥块来陶艺。这种方法简单,但要 有好的创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觉和反思, 思路打开了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古建筑的那种大气元素来设计,我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建筑大门景观, 凸显了建筑的宏

观伟大。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

第三种陶艺方法是捏制成型。就是通过捏制来捏出生动的动物或人的头像。开始前, 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捏制成型的作品。 颇有感触。 我参观了一些老师的以前的作品。 发觉他们的作品是那种自然美却不失高雅, 但很多作品却是我们现实中看过的或用过的, 只是陶艺把他们艺术化、抽象化了,更显得有美感。

接下来第四种方法是泥板成型,再就是拉胚成型。 自我感觉这两种方法是最难且是最有意义的方法。 泥板成型需要实现把泥杆平, 然后经过一天后再制作,通过泥板成型可以做正方体类、圆柱体类的一些东西。还可以在外表面雕刻一 些花纹图案等。我通过提取古代中国风元素,做了一个圆柱形物体,再在其表面雕刻了一条 中国龙,因为我觉得中国元素中的龙最能代表中国的特色。而拉胚成型在中国历史上就有, 它的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承古代做瓷器之类物件时遗

传下来的。 我对它也感觉有一种无比的亲切感。 拉胚成型的步骤中重点是定中心, 只有找准了中心才能在这基础上拉胚出各种各样 的陶罐。通过这个我也了解到做事的关键点就是要找重点和关键点。 陶艺是一门很特别的科学,

陶艺雕塑有别于其它雕塑形式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方面表 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 由于釉色、 烧成等因素的物质转化作用而赋予其体表独特的形式特色、 艺术格调与审美效果,带来的装饰性、趣味性、多彩性,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自然“天成” 的效果。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 也许没有一种雕塑像现代陶艺雕塑这样, 在形象的构成涉及这么多层次的语言成分, 而后它们之间又是如此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篇三: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 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 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

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篇四: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陶艺学号 20XX-12-25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目 录 一、前言概述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的发展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5、台湾莺歌镇陶瓷 三、陶艺作品制作 1、泥塑 2、拉坯 3、修坯 4、上釉

四、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感想 一、前言概述

作为中华名族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闻名遐迩无与伦比而在世界上被当做中国的代名词。然而这种传统文化现在似乎只能够在专题纪录片里面看别人在制作和分享陶艺

的乐趣,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实践,看看我这个玩泥巴长大的孩子对于泥的驾驭能力究竟如何。得知在大学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变欣喜若狂,毫不犹豫的在大一下半年选了这门课,不过由于这门课着实火爆地大,而我的人品也没有爆发,我第一次便落选了。 在大二那年有幸去了景德镇,当时在那些作坊里也曾亲自感受过那些陶艺人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但当时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人家不允许游客去体验那制作的乐趣,我那美妙愿望也便铩羽而归。而后又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第二次选这门课时已经是大三了,呼呼。

说真的,这门课火爆自有它火爆的原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的生动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至今仍旧有感觉。另一方面,也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超越现代人的卓越智慧儿由衷感叹!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中华名族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瑰宝,陶艺需要我们后辈去不断探索实践,继承和发扬壮大。然而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陶艺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了。在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陶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弘扬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

艺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图一:彩陶瓮)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图一为彩陶瓮,高35厘米,颈短腹鼓,浑圆饱满,瓮口内例为弧线纹,外侧是齿形纹饰,俯视时,黑色的菱形格子纹组成了向四周放射的纹样。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犹如涟漪,造型优美,别具一格。 (图二:白陶鬶)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

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图二为白陶鬶,是一件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还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结构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秦朝时期,最大的陶艺制品就属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

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其艺术特点首先是

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都体现在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达到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另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图三图四:秦始皇兵马俑)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巩县都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都是放在

墓葬中的随葬品。其造型主要为人物、马和骆驼,其中以人物佣占多数。人物佣有男佣和女佣之分,其中女佣较男佣少。男俑多为商贩、武士等,女佣主要是仕女佣。 篇五: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体会 中国陶艺——无法复制的辉煌

陶艺学号:818名:李显光 班级学号:072093-08学号:20XX1001243

在高中时就了解到中国的英文单词和陶艺是同一个,刚开始很好奇经过查询后大概的知道了其中的缘由:china一词是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从此便对陶艺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很想近距离的见识一下曾今乃至现在都作为中国代名词的中国陶瓷。于是在大学知道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便选了这门课,不过这个愿望是在我第三次选的时候实现了,当时得知没被踢的时候别提我有多高兴了。虽然现在这门课已经结束有一个多星期了,但课堂上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再次想起,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的卓越智慧及独具匠心所折服,下面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及自己的在实践中的过程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学后我所知道的中国陶瓷艺术: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

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

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

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1974年至1976年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发现了三座埋藏着大型陶雕塑的兵马俑的陪葬坑。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其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都体现在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达到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另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

实并不是他

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隋唐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相比之下,陶艺发展出了唐三彩依然绽放出瑰丽的色彩之外,开始走向衰落。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巩县都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都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品。其造型主要为人物、马和骆驼,其中以人物佣占多数。人物佣有男佣和女佣之分,其中女佣较男佣少。男俑多为商贩、武士等,女佣主要是仕女佣。 宋代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代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官窑釉,喻誉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换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如景德镇窑的清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如断纹,如丝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宋代陶瓷仪器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敬仰的丰碑。主要特点有:1.突

破“南青北白”的局面。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由于历史等原因,在元代,景德镇陶瓷出现了我一枝独秀的局面。成功的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成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它今天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到了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瓷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烧制的是白瓷,明代各个朝代都与烧造,各臻其妙。清朝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接着,我们学习了在中国陶艺历史上另外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紫砂工艺。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

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紫砂器里面的最著名的就是紫砂壶了。紫砂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4,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隐退江湖的“陶朱公”。不过,这仅仅是个传说,紫砂做成壶还是明武正德年间以后的事。紫砂壶成就最高的还是要数宜兴了。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紫砂制作茶壶所具有的天然的优点有:1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2.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3.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4。紫砂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在造型上,紫砂壶大致可分圆形、方形和自然形体三种。圆形紫砂壶主要特点是:珠圆玉润,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形紫砂壶特点是:方中藏圆,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自然形体的

紫砂壶主要是仿照自然界中的已知事物。这种壶的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与风格

潇洒。”代表作品有供春壶,陈明远的南瓜形壶等。 说到陶瓷我们一定会想到景德镇,但在我国的宝岛台湾也有一陶瓷胜地——莺歌。一个同样具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在台湾,只要提到“陶瓷”,第一个让人想到的,就是位于台北县的莺歌镇。莺歌镇位于台湾省的新北市,以盛产陶瓷而闻名,被人们誉为”台湾的景德镇”,有台湾釉瓷之都的美称。莺歌陶艺最早也是继承大陆,1805年,福建泉州的吴姓人氏移民到台湾的莺歌,开始了莺歌制陶的历史。随后,占有煤炭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的莺歌制陶业迅速发展,陶瓷制品畅销岛内外。尽管现代莺歌制陶的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但传统的手工制作仍然香火不断。这也是莺歌陶在当前出口工业没落后,仍能保留活力的原因。各具特色的制陶工作室遍布莺歌,成为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作课点滴:

陶艺制作课总共有6节课,首先是泥塑课,其次是两节拉坯课,接着是两节修坯课,最后一节是上釉课。每节课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泥塑课和修坯课。

第一节课是泥塑课,这是我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感

觉有点兴奋。首先,老师花了一段时间介绍了陶艺工作室的具体规定,接着讲了我们该如何去取用泥以及我们作品的厚度范围,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也是仅有一次的泥塑课。我从老师手里拿到了一块泥,感觉和以前小时候玩的泥不一样,感觉比以前的泥要干点。之后,我用类似小刀的木制的东西,切了一小块泥下来,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的,这个底部,我做成了心的形状但并不像,厚度有点厚,但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然后,我又做了很细的几根长条,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杯子,但是做这几根长条费了很长时间不是揉断就是不均匀,最终还是做出来了,但不知能不能烧成,为了避免烧坏我又做了几件作品,第一节课下来感觉做陶艺是需要耐心,只有耐心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第二节是拉坯课。老师先开始给讲了拉坯的注意事项,接着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做拉坯作品,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感觉很简单,我兴致勃勃的领了块泥,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揉的感觉差不多了(其实没揉好),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但在我做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由外及里”,将泥扶正,但我一直把泥土都扶不正,在接近下课的时候终于找到感觉了却是下课了,只好等到下节课了,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了印象。

第三节课仍然是拉坯课,首先慢慢地将新泥土扶正,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几个作品,但各有各的特点,不是歪的就是扁的,看起来都是病态的,怎么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只好请老师帮忙做了个,真的感谢老师啊,要不就可能一个作品都没有。

第四节课是修坯课。老师仍然是讲了修坯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拿作品来修坯,也说了这是最危险的课,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加倍小心的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取出来,将它们打薄。对作品进行修坯,就是刮、修、掏。虽然作品看起来都不具有美感,但我还是耐心的将它们修好,毕竟是我花心血做来的东西,不过并不是那么顺利,弄坏了一个,一个小碗的底部被掏空了(没想到,本来以为很厚),最终将病态修成了更病态,不过还是挺开心的。

第五节课仍然是修坯课,由于拉坯制作技术不好,做不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刚开始拉坯时我就对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所以拉坯完后,我收获颇丰,不过都是些歪瓜裂枣。即便是不太好看,但我也不准备放弃他们,所以按照上次的修坯要领我又修了一节课的坯。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也是在进窑烧制之前所面临的最后一场考验。由于只讲数量不太注重质量,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的作品还有不少,共有八九件之多。不过老师要求最多6

间,所以我忍痛割爱的在他们;里面选了比较好看的出来进行上釉处理。小时候对画画什么的还

挺擅长的,不过也仅限于十几年前了。所以我的作品基本上都上的是彩釉。另外几件是实在不好意思上彩釉了才在上面随便花了几笔上了透明釉。最后就是等待进窑烧制,也就是对作品进行考核,如果过了这一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跨过了鬼门关,我的心情还是激动的想看看我的作品到底咋样。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

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

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所以我还是冒昧的提一些建议,由于老师的课讲得几近完美,并且据说是我的前辈们提建议的结果,所以我的建议老师你就“看着办”吧。

我觉得中国陶艺欣赏课,除了向我们讲解介绍中国的灿烂陶艺文化,向我们灌输陶艺知识,我们使我们初步了解中国的陶艺外,应该培养我们对陶艺的欣赏力,也就是向我们介绍陶艺的鉴赏欣赏方法。应该是“授之以渔”,然后对陶

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用这些知识去深入了解陶艺,并将之推广下去。我觉得这比仅仅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 篇六:陶艺心得体会 综合材料创作——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男孩子的我们在小时候就有爱动手的习惯,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长江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会利用长江水及沙石来搭建小建筑和一些孩子眼中其他的有趣的玩物,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在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三个学年里终于等来了这门吸引我许久的一门专业课程——综合材料创作,最特别的是这门课是由叶双贵老师指导我们。叶老师在我们刚踏入大学校门之初就给我们上过专业课,正因这次课程是我们熟知的叶老师上课,我们倍感亲切和兴奋。周四上午我大早来到了陶艺工作室门口,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进入创作工作室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量的陶艺作品,那些作品在经过同学们的细心推

敲和精心创作之后仿佛成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生命体,就是因为他们的认真和对艺术的理解及叶老师的精心指导才能有

如此出色的作品产生,因此我对这门课更加的憧憬也有了更多的信心,自己在努力过后肯定会有好的艺术作品诞生。

在整理完工作室后,我们男生就开始准备原材料,把整块整块的陶泥碾碎成粉末倒入盆中,经过水的溶解后我们用手搅拌这些陶泥,到了一定的粘稠度后再把它倒入专门的搅拌器内,在搅拌没多久后陶泥材料似乎就变成了热乎乎的新鲜的血液到了我们的手中,当时的心情是无比兴奋,因为我们马上就可以进行创作了。但是做任何事都不能没有准备,叶老师马上就开始跟我们讲些注意事项和对这门课的要求。老师跟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陶泥的成分及使用方法,还有就是为什么要使用陶泥作为材料,因为它有很强的可塑性不同于金属材质和其他非金属材质,在我眼里它就是大地的一部分,它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却又倍感亲切。陶泥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材料的浪费且还能大大降低污染,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天然材料。在叶老师对材料耐心解读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创作了。

每个周四周五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叶老师开始教我们用何种方法来来进行简

单的陶艺,“压条”是种简单易行的办法,但是要把一大块陶泥

原料变为细泥条实属不易,当中我们要注意其中的水分所以就要不停的进行柔和,把它柔道一定湿软的程度才能做造型。在用泥条进行创作的时候是要格外细心和耐心的,如果条件都不成熟,我们的作品就不可能继续下去。当然一开始对它的小小陌生会让自己有些举步维艰,但在叶老师的耐心细致教导下,我的第一件作品终于完成了,虽然它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我认为沉着而细心的对待这些事才是成功创作的开始,特别的是要有想法和对这些材料的理解。相信自己在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件作品后会有一个成功的创作。 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小作品,都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创作,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叶老师会时刻在我们身边叮嘱告诉我们一些注意的事项,但偶尔老师也会给我们讲一些他的艰辛的创作历程,老师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和全部的奉献让我对老师更加刮目相看甚感敬佩。叶老师是个机智且幽默的人,叶老师时常会在我们疲惫且沉寂时跟我们开开玩笑讲讲小故事,让我们提起精神更有兴趣的进行创作,叶老师对我们无私的教导和

切的为人都让我们心头暖和和的。

在学习了压条等制作方法后,叶老师还教了我们如何拉胚,开始对这项方法不仅着迷并且十分自信的认为难不倒自己,但在后期的实践过后还是发现没有经过大量练习和细心的揣摩是根本做不好的。只可惜这门课仅有五周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周里要想做好这个功夫活说真的有点天方夜谈,但是今后只要还有机会我一定会谨遵老师的教诲用此方法做出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到课程的末期了,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要交上几个小作品还有一个酒瓶高的大作品。对于我们来讲那件大作品让我们有点无从下手,因为之前的作品于此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之前的练习也并没阻碍我们像新的高峰发起挑战,越是这样我越愿意去尝试不同。在经过了压条拼接和拉胚成型的尝试失败后我还是选择了用块状陶泥拼接的方法,这样我的作品可以做的既稳固而且美观大方。因为工程浩大,还特

地选择了在课后休息的时间里跑去陶艺工作室进行创作,艰辛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这份追求让我很好的完成那个体量较大的作品,当时可真是如释重负了。但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永不停息的,这一点我也得向叶老师学习,因为在我们眼里老师对创作的执着和思考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启迪和动力。

光阴似箭,短短几周的课程这么快就结束了,不知自己心里是有多么的不舍。从不懂到会的过程其实是漫长的,可是有叶老师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谆谆指导,那是多大的一种幸福和快乐啊。在这段日子里我不仅学到了陶艺创作的基本技术,且对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最主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一些人生哲理,为了对艺术创作的无限追求我们要学会舍弃,因为没有对艺术的执着和痴情的话,是难有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的。做人也是一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但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心和为了理想愿意付出一切的精神,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的。谢谢综合材料创作这门课,谢谢叶老师对我们无私热情的教导,希望我能谨记老师的箴言在以后艺术创作这条路上坚定而自信的继续走下去。

篇七:做陶艺的体会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

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

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

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

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

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 在这几周的时

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

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

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 学陶艺的人绝

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

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

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

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

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

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

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

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

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

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

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

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

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

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二:对陶艺的感悟 对陶艺的感悟 在很小的时候,用一些胶泥制作一些小动物或者厨房里的应有尽有的东西。当时只是把

它当做一种游戏。上高中的时候看一些书上的有关陶艺的图片。 对于陶器的喜欢就此产生。

我喜欢它身上那种远古的气息的红色,就像沉淀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气息。也许是由本

人的性格决定的吧,喜欢古老的事物,那种老老感觉的东西对我的吸引力最大,因为那是历

史的沉淀,也是记录历史的唯一的见证历史的东西。 当我知道有陶艺这门课的时候,简直欢喜的不得了。因为我还没有真正的接触过陶艺。

仅仅只是在电视上做陶艺的过程,是那么的令人向往。自从上了陶艺课,我才真正地了解到 和领悟到陶艺的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灰陶、磁山文化的红陶、仰

韶文化的彩陶、悠久历蛋壳黑陶、商代白陶、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

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

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

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旧时的陶器只是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欣赏价值。但是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

的提高,以及文化的日益提高,制造出来的陶器具优美的造型,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都具有

当时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现代人说,陶器也不再仅仅是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文物价

值,以及历史价值等等价值。当然对喜欢陶艺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动手做一件陶艺作品的话,那将是一种感受和经验 的流失。因为那样,你永远体会不到陶艺的魅力所在。也许初次去接触泥土的话,会有种不

接受的感觉,因为在我们映像中,泥土是脏的,含有细菌的。不过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来说。

那是轻车熟路。譬如说要做罐子,泥盘条罐子,那是需要耐心的,泥条要搓的均匀,并且保

证泥里的水分要正好,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软。太硬或太软的话对,会导致泥条本身的粘度

不好或是容易塌陷。就如做人一样,不温不火,才是智

慧的人。制作东西的时候,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没有一点头绪,当然间接地说,也是由于对陶

艺的有关的事情是不太了解的。再者就是造型基础的不好,当然,陶艺课正是要训练学生的

造型能力。刚开始做面具的时候,只是拿着泥摔了又摔,因为不知道要怎么做,通过同学之

间的了解,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要做的是什么,只是随做随想的那种,做到哪种程度便是

哪种程度。首先声明,我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没有头绪的,在做之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做

什么的话,是很痛苦的。当然,这是和个人的知识认识深浅的问题有关。因此,所学专业的

知识还是必须要深入理解的。陶艺课和其他艺术类的东西都有相同之处,譬如说整体性,画画也是讲究整体,设计也

是讲究整体。当我在做陶罐颈脖的时候,老师说:你停下来,把陶罐旋转一下,看看整体。

是否美丽。结局可想而知,我自己在意的是瓶颈的局部,没有去看整体,导致整个陶罐的优

美感荡然无存。而这也不仅仅只是学习上,在生活中也是应该看到整体的局面,如果只是盯

着一个小小的局部,那你是永远也上不了高台的。陶艺

课给我带来很多乐趣,比如说,我会做一些我喜欢的人物,或者动物,当做完时。

会有一种成就感,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有时候,做陶 艺也就是在做人,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用自己的大脑塑造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就像人

用思考,用行动来制造自己的人生一样。篇三: 盘条———个性绽放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

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

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

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

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

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

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

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

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

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

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

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

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

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

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

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

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

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

一个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 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

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

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

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

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

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

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

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

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

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

速度,不想被拒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 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总共数了一下,有九件作品,不过老师说了,只允许每人六件进窑。

不得已,舍弃了一部分,总的来说,还不错耶,心情愉快。盘条阶段设计的东西不知道是已

毁还是乍得,就是找不到,有几个大小很尴尬的杯子或烟灰缸。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坦克。

实话说来,又不像坦克,装在了坦克的履带,却有跑车的前沿,华丽吧,我在上面用颜料上

了一些简单的花纹然后上了透明油,应该是非常的靓丽的。可是后来,老师却勒令我挂掉所

上的底釉,可能烧不出来吧。还有一个很大的造型也不错的烟灰缸,我把它放在了琥珀蓝的

可选专柜里大海蓝的颜色觉得很安静的颜色适合抽烟的时候用。在这其中看到不少同学在刮

底的时候将作品弄坏,实在算是非常的可惜。陶艺还是一个很细致的艺术的,我觉得要细心、 安静的去做才能够做的好。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

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

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 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

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

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

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

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

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

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 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

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

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

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陶艺制作课:

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

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 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篇四:陶艺心得体会 浅谈陶艺心得 桑柳

经过学校组织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这门课不

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最初的碎石经过和泥再到出泥,每个过程都是检验一

个人的实力, 每个过程都是漫长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第一天,张小军老师先带我们碎石,一袋袋的泥石被我们拖出去杂碎。简简单

单的碎石,我们却得到了很多。在简简单单的碎石中,我们生龙活虎并快乐着,几个人一组

杂碎一袋石头。整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是我们通过团队的合作,高效率的完成了既定的任

务。接下来的任务则是将碎的石倒入泥盆里, 再进行用机器和泥, 拥有机器可是人才是最

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有人看着,而且还要添加热水。添加热水可是其中重要部分,因为热水

的量的多少可能会导致出的泥的软硬。 这挑战了一个人的耐心。首先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陶

艺的第一种方法,条状成型。条状成型,顾名思义,就是用条状的泥巴堆积起来一个物件的

形状。这个方法比较简单,老师也简单的给我们示范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

我们自己动手。我思索了一下,做了一个外张的成花瓣状的立方体,确切的说是底下是由立

方体状延伸到上面的花瓣状。大概第一天的工作就是这

么完成的。这一天我知道了条状成型

的方法,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房屋,其实他们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叠加、堆砌。 经过了一

个星期的学习,我慢慢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 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接下来的陶艺方法是块状成型。块状成型则是通过泥块来陶艺。这种方法简单,但要 有

好的创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觉和反思, 思路打开了开始有了一些

好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古建筑的那种大气元素来设计,我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建筑大门景观, 凸

显了建筑的宏观伟大。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 第三种陶艺方法是捏制成型。就是通过捏制来捏出生动的动物或人的头像。开始前, 老 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捏制成型的作品。 颇有感触。 我参观了一些老师的以前的作品。 发觉

他们的作品是那种自然美却不失高雅, 但很多作品却是我们现实中看过的或用过的, 只是

陶艺把他们艺术化、抽象化了,更显得有美感。 接下

来第四种方法是泥板成型,再就是拉胚成型。 自我感觉这两种方法是最难且是最有

意义的方法。 泥板成型需要实现把泥杆平, 然后经过一天后再制作,通过泥板成型可以做

正方体类、圆柱体类的一些东西。还可以在外表面雕刻一 些花纹图案等。我通过提取古代中

国风元素,做了一个圆柱形物体,再在其表面雕刻了一条 中国龙,因为我觉得中国元素中的

龙最能代表中国的特色。而拉胚成型在中国历史上就有, 它的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承古代

做瓷器之类物件时遗 传下来的。 我对它也感觉有一种无比的亲切感。 拉胚成型的步骤中重点是定中心, 只 有找准了中心才能在这基础上拉胚出各种各样 的陶罐。通过这个我也了解到做事的关键点就

是要找重点和关键点。 陶艺是一门很特别的科学,陶艺雕塑有别于其它雕塑形式的一个十分

特殊的方面表 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

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 由于釉色、 烧成等因素的物质转化作用而赋予其体

表独特的形式特色、 艺术格调与审美效果,带来的装饰性、趣味性、多彩性,甚至出现意想

不到的自然“天成” 的效果。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

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

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

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

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

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 也

许没有一种雕塑像现代陶艺雕塑这样, 在形象的构成涉及这么多层次的语言成分, 而后它

们之间又是如此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五: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陶艺学号 20XX-12-25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目 录 一、前言概述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的发展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5、台湾莺歌镇陶瓷 三、陶艺作品制作 1、泥塑 2、拉坯 3、修坯 4、上釉

四、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感想

一、前言概述 作为中华名族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闻名遐迩无与伦比而在世界上被当做中国的代

名词。然而这种传统文化现在似乎只能够在专题纪录片里面看别人在制作和分享陶艺的乐趣。

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实践,看看我这个玩泥巴长大的孩子

对于泥的驾驭能力究竟如何。得知在大学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变欣喜若狂,毫不

犹豫的在大一下半年选了这门课,不过由于这门课着实火爆地大,而我的人品也没有爆发。

我第一次便落选了。 在大二那年有幸去了景德镇,当时在那些作坊里也曾亲自感受过那些

陶艺人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但当时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人家不允许游客去体验那

制作的乐趣,我那美妙愿望也便铩羽而归。而后又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第二次选这门课时已 篇八:大学陶艺课心得 学习陶艺课的心得与体会 工业设计122 韩** 20XX09****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

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这也是我国英文名的由来,即瓷器大国。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

解陶瓷艺术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 ,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知,称为一个千古谜

团。 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氧化锰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商、周的辉煌---彩釉 ,“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词一分为二,分为陶、瓷。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 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 ,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 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 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

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

而层出不穷。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听老师的说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时代不知道谁把泥土做成锅盆的形状并且用火烧制而成,从此便可以煮东西,装水等。 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 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原始彩陶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制;质朴单纯;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由于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加之当时社会分工。原始彩陶反映了一种“风格纤细,委婉而情感丰富”的精神因素。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络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其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鱼纹,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虹。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其主要特点为图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

心圆,旋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代表作品有:水波纹彩陶盆面;彩陶十字圆点纹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蛙纹彩陶双耳壶。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紫砂在明代的盛行 ,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比较盛行“斗茶”。 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冯马宾条笺》 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 饮茶环境:“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饮何美也。” ---《茶说》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紫砂的特点 ,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 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墩烧。 紫砂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 、塑器 、紫砂筋纹器。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

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

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我相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

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 艺术特色: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 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艺术特色: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 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当然景德镇的瓷系不止就仅仅几种,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薄胎瓷、雕塑瓷等等,在此我们就不具体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阅先关资料与文献。

总之在陶艺课上我们观看了土陶的制作过程,以及钧窑瓷、现代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观看了钧窑大师以及现代陶瓷大师烧制陶瓷的过程,体会到了制作陶瓷的艰辛,看到了陶瓷大师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而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优秀的品格,更应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陶瓷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不要让我们的灿烂文化流失,要让它生生不息的发光发热。

篇九:陶艺讲座心得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

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

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

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

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

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 在这几周的时

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

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

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 学陶艺的人绝

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

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

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

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

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

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

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

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

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

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

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

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

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

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二:陶艺课感想陶艺课感想 两个星期的陶艺课程,我从对陶艺的一无所知到对它有了一定了解,课程开始之前大家

都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听说可以自己动手做作品,对于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我们来说,这 是一门非常特别的课程。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对陶艺课程的学习,课程开始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一块黏土。

他先教我们把黏土揉的软硬适中后,让我们自由发挥,通过自己对陶艺的感受捏制自己喜欢

的产品,熟悉手感。动手后才发现这看似很简单的过程,原来也是这么的不易,黏土是软的。

稍有不慎就变形,即使是很简单的造型也让初学的我们很难控制。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动手的

重要和主观想象而没有通过实践就不一定正确的这个道理。后来老师教了我们几种简单的制

作方法,并现场演示了陶罐的制作过程,看着这么漂亮的陶罐在我们面前产生,我们都羡慕

不已,如果我们也能达到这样的技巧就好了。但是我们只有两个星期的课程,这短短的时间

只够让我们对陶艺有个浅显的认识,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陶艺制作。老师给我们布

置了制作三个产品和一个创作的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我们边玩边听老师讲人生道理的

过程中,我们愉快的结束了陶艺的学习。 我把做出来的作品进行了拍照储存,从最早的作品到最后的作品进行浏览,发现自己在

陶艺方面真的进步不少,现在每当看到这些照片就会让我回忆起玩陶的那段日子。

陶艺课程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让我们在玩当中享受到乐趣,在我们多姿多

彩的生活中,多了更靓丽的色彩。陶艺课程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陶,它是我们中华的文明。陶艺是我们

中华的传统古老文化。我们为能够学习它而自豪。陶艺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在做陶的过程中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锻 炼了我们创新能力。

当然,陶艺课程的学习也锻炼了我们的细心与耐心,这对我们日后为人处事也有很大的 帮助。

陶艺在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我发现现在人们对陶艺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了,陶艺

需要我们的继承和发扬,我期待有更多的人重視和参与到陶艺的创作和设计中来,最大限度

地开发自己的思维,创作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强烈个性的陶艺作品。篇三:大学陶艺课心得 学习陶艺课的心得与体会工业设计122 韩** 20XX09****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

寥寥无几。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

些了解。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

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这也是我国英文名

的由来,即瓷器大国。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

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

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艺术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

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

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指南针、造

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

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

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

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

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你

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

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

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 ,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

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

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

知,称为一个千古谜团。 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

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

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氧化锰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

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

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商、周

的辉煌---彩釉 ,“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

词一分为二,分为陶、瓷。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

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

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 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

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

花 ,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

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 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 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

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听老师的说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时代不知道谁把泥土做成

锅盆的形状并且用火烧制而成,从此便可以煮东西,装水等。 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

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 先

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原始彩陶开创

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制;质朴单

纯;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由于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

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加之当时社会分工。原

始彩陶反映了一种“风格纤细,委婉而情感丰富”的精神因素。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

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络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

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其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鱼纹,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

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虹。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

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其主要特点为图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心圆,旋涡的

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代表作品有:水波纹彩陶盆面;彩陶十字

圆点纹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蛙纹彩陶双耳壶。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紫砂在明代的盛行 ,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

比较盛行“斗茶”。 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何也?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冯马宾条笺》 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

美情趣。 饮茶环境:“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

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饮何美也。” ---《茶说》 “宫中艳说大彬壶。

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紫砂的特点 ,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

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 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

墩烧。 紫砂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无釉无彩,质朴自然。

意境幽深。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 、塑器 、紫砂筋纹器。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

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

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

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

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

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 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

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我相

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 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

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这里千年

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

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

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

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

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

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总之在陶艺课上我们观看了土陶的制作过程,以及钧窑瓷、现代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观

看了钧窑大师以及现代陶瓷大师烧制陶瓷的过程,体会到了制作陶瓷的艰辛,看到了陶瓷大

师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而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优秀的品格。

更应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陶瓷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不要让我们的灿烂文化

流失,要让它生生不息的发光发热。篇四:陶艺课心得 陶艺课心得

我们这个学期的陶艺课一共分成两部分——理论课和制作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了中国陶

瓷的发展史,让我们了解到中国陶瓷是如何出现,为何出现;怎样走向鼎盛时期;现在又是 处于怎样的状况

下面就让我从两个部分分享我从这门课所学到的全部内容。第一部分:中国陶瓷发展史老师说,陶瓷的产生和发

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最开始的

时候,人们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而需要器皿去乘装。粮食的丰富使得人类

开始追求口感与口味,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烹饪方式。由此促使陶瓷的出现。原始村庄的出

现,使得人类不再过游牧生活。居所固定是陶瓷出现的又一必要条件。因为人类生活地固定

了,人们才有可能去建造烧陶的窑。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

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

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

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

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

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常

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

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

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

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

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

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距今

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黑陶与白陶。灰陶在新石器时

代早期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

多为夹砂灰陶。同时,商代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后,陶器种

类繁多。这个时期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

始青瓷。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

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

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

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

美丽的绿、黄、褐等色,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唐代的唐三彩即属铅釉陶器。

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

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时代的三彩器、明、清至今的紫砂壶和

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别具一格且倍受人们所赞赏。然而陶器终究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

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

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再次发现,原来某种特定的泥巴经过高温烧造以后,就会变得更加坚

硬、细腻、漂亮和实用,于是瓷器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瓷器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

腐蚀,又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因而发展迅速。

很容易便成为了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

经出现了原始青瓷。因此可以说,瓷器的产生是陶瓷制

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

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有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

是窑炉的砌筑技术能够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便已经基本达到成熟期,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 观

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碓和水碓的情况,所 以这

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 的发

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 釉。

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 经外

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 的紧

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大大提高。这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 偶然

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 雅。

秀丽美观。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 称为

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 漆黑

闪亮的黑瓷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其中以越窑发展

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 结。

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北魏开 始农

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 的白

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 色。

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 青、

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 发

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黑瓷的原产地在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 篇十:终极陶艺心得 作业 陶艺(选修)制作心得 作业时间:第一周

很早就向往着陶艺课,大一没有这门课让我感到很遗憾。经过第一个星期的陶艺课,我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对陶艺开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理论课上老师说了很多有关材质的属性以及混搭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及简单的介绍了陶的造型如乳房状、

拉胚、对切等,且介绍了他自己的作品(例如“克隆”“土成金真”“露面”等等),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陶艺的艺术性,并说了一句我也很认同的话,“要了解这个作品,首先要先了解作家。”要了解这个人的背景、思想、习惯等等,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作品所表达的意 思。

陶艺练习制作过程以及感受: 先把带水的泥土不断地搓揉。 直到搓成菊花状或者牛头角的样子。 然后把陶土往桌面上摔到平滑为止。 这样是防止买回来的陶土硬度不一、 有空隙、气泡等,老师说没“练”过

的陶土在干燥或烧成的过程中会容易发生龟裂。容易在烧的时候碎片破坏傍边的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居然把垫在最底下的石膏板给摔裂了,隔山打牛我终于明白这个词了。

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陶的泥性,让我们感受陶土的生命以及它所存在的能量。让我们培养 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空间能量,先别 模仿一些具象的个体,并告诉我们 那些只能当元素,并不能成为创 作。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 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 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 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

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训练了我的意识形态空间的思维,以及告诉了我艺术存在于多种意识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上,以及艺术未来的发展是多样的。

作业时间:第二周

陶艺课的第二周来了,老师布置了第二个作业,就是做十个“空”,我对老师“空”理解为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又或者是在一个物体在相对的空间中表现出它的体积、特点等等。

刚开始毫无目的的又开始了揉泥,刚开始对菊花揉,牛头揉无从下手,经过一个早上的揉泥后,开始对这个基本功有了初步的掌握。并能开始把陶土里面的杂质挑出和把里面的空气挤压出来。 总算对陶

土有进一步的掌握。 理念和制作流程:

在陶艺课开设后,在课余的时间里,找了一些比较喜欢的艺术风格陶艺家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观摩和研究。像外国

陶艺家Lucie Rie,她的作品看似静水深流但每每都有异常澎湃的感染力。在她的作品中能读到:让原生态的东西找到最适合的话语就是创作。她的特点:没有夸张的花纹,也没有过于各异的形状,没有刻意的堆砌。无论粗糙、丑陋、朴素、沉重或者残缺,都是自己的语言,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下4张是她的一些作品)

在制作中,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 我想做什么或者是我要做成什

么,而是想看看做出来会变成什么。在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中,渐渐理解到开设陶艺课的用意,要尊重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

下面这个是我第一个做的作品,没想过用木片一层层挤压后会变成这个形状。有一点不规则,有点像雪糕融化的一个状态,但又说不清这个像什么又或者这个就是什么,感觉吧。(不过终究被同学毁了。)

接下来介绍这个我也说不清像什么的东西,只能说是一个有体积的东西。也是用木块在正方体的陶土上斜着画上去的花纹,一开始没有目的的做着这个事情最终就变成了这个形状。只能说有点韵律和节奏感吧。喜欢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些花纹,慢慢开始觉得简单即为美。(这个也被同学毁了。) 接着我用草稿纸画下我想的东西,将一块压好的陶泥的并在上面做出我想要的造型。首先我必须想出他所形成的形

状再变成一个空间。就这样就摆出了一个圆形,并想在这个圆形上做出别的不一样的特点出来。这个时候我想到用刀切一块然后再拉出来,做成一种吻合度极高扯开的“伤口”。但在过程中陶泥更加容易变形了。下面是我的一张草图。 失败之后想再这个圆形上做出一个与树的形状有关的圆柱型,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个树一些特点,下面这张就是我的草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