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引领课堂
作者:周毓纯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35期
背景:走进数学课堂,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课堂都会有問题满堂飞的现象。课堂需要问题来引领,而怎样的问题才能起到引领课堂的作用呢?最近听了几节课,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观点一:一节课要有核心问题
案例回放:有幸听了李一鸣老师对《最小公倍数》一课的微格点评,本课以“帮小动物接回尾巴”的故事情境,设置了转多边形的系列游戏。整节课共抛出了2个核心问题。在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记录后,提出问题一: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当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紧接着抛出第二个核心问题:最少转动几次,尾巴才能接回?
一节课要有“核心问题”,而何为“核心问题”?它应该是有目的性,即和本课的一个目标或多个目标有关联,其次它应该是有思维层次,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获得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在较高的认知水平上处理知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或陈述。正如本节课问题一奥秘揭示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引入过程。而问题二“最少转动几次,尾巴才能接回?”则是指引学生尝试寻找8和6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核心问题关注的内容正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观点二:问题能够成为学习的脚手架
案例回放:学生在学习《最小公倍数》一课,当老师抛出核心问题时,随即出示了这样的问题:重新接回的次数与什么有关?是怎么样的关系?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核心问题”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但当“核心问题”挑战性过大时,特别是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时,可将“核心问题”分解成一“串”问题。例如以上的问题串,就清晰阐明了所要问的内容,问题的出示,指引了学生探究的方向,学生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对公倍数的认知过程。这2个问题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尽力为学生提供猜想、思考、实践、论证的机会,体验发现的乐趣,自主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观点三:问题要清晰简明
案例回放:听过一节二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课,当新授结束,进入巩固练习环节时,授课老师和孩子们玩起了“图形变魔术”的小游戏,长方形不断地在变化,时而变大,时而变小,时而在旋转,学生们很厉害,准确判断出了都是长方形,这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它什么没变?”一下子,学生们都静了下来,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个问题。
本来这个游戏的设置旨在对长方形特征进行巩固练习,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都能快速地认出长方形,但是却都答不出这个问题,那是不是就证明学生都没掌握呢?我想根本的原因不在这,而在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它什么没变?”,原本这里的问题提出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结果非但没有得到反馈的结果,反而成了学习的绊脚石。“它什么没变?”我想不要说二年级的孩子,换了很多成人,也不知如何应答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简明、清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太随意。
由此可见,基于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准确,学生探索的目标更明确。但问题的设计绝对不是随意的,其中蕴含着对教材的把握、对知识的挖掘、对学情的捕捉、对经验的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