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本文首先对价值观的概念内涵、结构、形成和发展做了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得出当代研究生的价值观是研究生在目标确定、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对研究生本人或群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通过问卷得出研究生价值观的结构,它主要有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和规则价值观组成。目标价值观下面分为金钱物质价值取向、地位荣誉价值取向、家庭婚姻价值取向、回归自然价值取向和工作成就价值取向;手段价值观由个人机遇取向和知识努力取向两个方面构成;规则价值观由舆论从众取向、法律规范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三个方面组成。通过问卷法,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问卷调查总体结果显示,当代研究生的价值取向为:在目标价值观上以回归自然取向为主,在手段价值观上以知识努力取向为主,在规则价值观上以道德良心取向为主。(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在性别、有无工作经历、科系、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等人口统计学维度上存在某些相似或不同价值因素的差异并在某些维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键词:价值观价值取向研究生研究生价值观问卷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ABSTRACTFirst,thepresentstudyattemptstodiscusstheimplications,thestructure,theformanddevelopmentofvaluestheoretically,valuesofgraduatesincontemporaryChinaistheconceptsgraduatesgetfrOmgoals.meansandregulations.Thisconceptshavee×ertnfluenceonthebehaviorsofindividualgraduatesandthepublic.Goalvaluesincludesmoneyandmaterial—orientation,positonhonor-orientation,workachievement—orientation,famlilyandmarriage-orientation,transcenttargetnature-OrientatiOn;Meansvaluesinclueschance。orientationandknowledge-orientation,andregulationvaluesincludespublic—orientation,lawandreguIatin-OrientatiOnandmoralconscience—orientationTheresultsofthepresentstudyshowasfollows(1)Thetotalresultofthequestionnaireshowsthatthevalue—orientationofcontemporarygraduatesismainlytranscenttargetnature—orientedingoavalues.Meansvaluesattachesimportancetoknowledgewhileregulationvalueshiftsmoreemphasisonmoralconscience(2)Theresultofthequestionnaireshowstherear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concerningthestudents’valueswithregardtogender,workexperience,major,grade,placesofthefamilyandthestructureoffamilyKeywords:valuesthevalue-orientationgraduatesthegraduates’valuequestionnairelI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醒丛日期:≥锄≤.[.ff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燃日期:翘里』。【,f!前言一、选题原因及研究现状价值观是~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体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大到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信奉本企业的价值观,小到一桩婚姻和~份工作的选择也要考虑价值观。价值观好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引导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引发了我对价值观研究的兴趣。我将从文化、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来论述价值观研究的意义。(一)文化层面的意义文化是由科学、文学、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表现为文化作品、创作方式(体制)、文化概念等多种层次,但其核心是价值观。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不同,根本的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都包括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因此,我们研究价值观在文化方面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了解价值观是探究一种文化的最直接手段。在心理学领域,从文化水平(也包括一定的个体水平)对价值观的研究,其最终结果不仅仅是在寻求一种文化状态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对一种文化模式本质的揭示。无论是特瑞得斯等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取向的研究,还是豪福斯塔得等人的避免不确定性、男性、女性气质的跨文化研究,还是80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领域所倡导的本土化运动及其社会取向、关系取向、面子人情等理论的提出,都对深刻揭示和探究~种文化的本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说,了解一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抓住了一种文化的本质或核心。2.了解价值观也为解决文化冲突和人际冲突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三个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与潜在假设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不过,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维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对一种文化或一个亚文化群体价值观的了解,不仅可以增加对该文化或该群体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理解,明确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树立自己对各种文化尊重的态度,更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变得适宜和恰当,从而减少文化间的冲突,增加人际间的和谐。(二)社会层面的意义【11汪风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I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1.了解价值观是探究社会现状及社会变迁的有效手段价值观能够深刻反映一种文化的本质,其前提假设是:一种文化是相对稳定的,其价值观也是相对稳定的(李德顺,1996;袁贵仁1991)。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种文化也在发生变化,作为社会现象的反映,价值观也必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袁贵仁1991)。在心理学领域这样的研究众多,比如英格尔哈特(RonaldInglehart,1996)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后现代价值观)的研究,这项研究涉及43个国家,代表着世界人口的70%。其研究假设是:经济发展会导致公众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出现某些变化,而这种变迁又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变化。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社会所重视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表现为:由传统权威转变为法理权威;由短缺价值(如金钱、欲求、工作等)转化为后现代价值(如生态、自由选择权、情感、休闲、生活质量等)。台湾心理学研究者杨国枢(1994)和黄光国(1995)也曾分别就中国人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儒家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总之,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为某一时期的社会现状及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诠释。2.了解价值观是探究某一群体或某一社区文化的重要手段。除了一些大型的价值观研究之外,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价值观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某一群体或某一社区文化特质的探讨。这种研究介于宏观研究(文化)和微观研究(个体行为)之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这种研究旨在探讨处于某一亚文化条件下的群体的价值观特点,内容涉及个体的交往方式、行为特点以及目标确立等诸多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的如对不同职业成员价值观的考察,尤其是对大、中学生的价值观调查为数众多,另外,像对某一特定地域的调查以及国外对少数族裔文化适应的调查等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某一群体的亚文化特征、行为方式的特点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三)个体层面的意义1.了解价值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布赖特怀特和斯科特(Braithwaite&Scott,1990)认为,价值观是一些深植人心的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方向,并为其过去的行为提供了解释。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在总体上还是比较一致的。因此,我们了解个体的价值观可以增进对个体行为方式的理解,也可以使人际交往更为融洽。2.了解个体价值观现状是倡导某种价值观以及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价值观教育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课题,争议之处不仅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即哪种手段和方式最为有效,最符合教育规律,争议的焦点是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即价值观到底能不能够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据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但是近年来,在价值观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共识,比如价2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值澄清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柯申鲍姆(Kirschenbaum.2000)等主张将价值澄清与品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价值观教育的综合理论。该理论认为,要进行价值观教育有几项工作是必须做的:首先,要审查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我们有什么要教?我们需要教那些价值观?其次,要了解受教育者的价值观现状怎样?——他们已经选择或习得了哪些价值观?总之,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对受教育者价值观现状的充分了解为基础。事实上,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进行仅仅了解价值观现状并不足够,诸如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及作用机制也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才可能使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3.了解价值观可以为帮助个体形成健康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个体人格健康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持价值观的重要影响。有研究者(黄希庭等,1994)就认为,价值观比兴趣和态度概括性更广,因而它对个性的影响更具根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的确立应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4.价值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行动绩效有着密切的关联。价值观表示的是社会的人这个主体的情感、愿望和追求。比如在科学认识上追求真,在道德伦理上追求善,在艺术生活上追求美,在物质生活中追求富等。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的作用。有些理论观点在一些人那里可以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但价值观不同,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也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它都使人去追求,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达成。所以,价值观使主体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进行行为选择,去创造条件。在一定的意义上,价值观是和行为、行动联系着的,可以说,价值观表现在外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因为在行为上表现了他的“赞赏”、“珍惜”、“追求”之类的行动。价值观是一种行为动力。它不仅是导向,而且还表现了愿望,突出之点是的功能:价值观是行为的动力。这一点,波普尔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把人们寻求价值的行动分成三部分:支配倾向、附合活动和最后目标。支配倾向又分为动力与愿望、动力为价值行动充当引擎,期望为价值行动充当瞄准镜。支配倾向最终体现为最后目标,即期望的实现和动力的消逝。波普尔分析的可取之处,在于他从行动和动力上来加深价值观的意义。确实,价值观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动力。(四)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生价值观的意义对当代研究生价值观进行研究并不仅仅是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而主要是建立在我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理性认识基础上:1.价值观及价值取向在青年的人生历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青年的人生态度、社会参与意识、职业选择、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权衡、思想政治觉悟,以及爱情婚姻观等等。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研究生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学术强、年龄跨度比较大、社会互动少等特点,在价值取向方面也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有别于其他青年。2.研究生的价值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有研究者(许燕,1998)认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优秀群体,具有对社会变化的敏锐觉察力和思想意识的先行性,使其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会对全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研究生更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人群。在校研究生群体作为较高层次社会成员的重要来源,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3.伴随着高校本科教育的普及化,研究生教育也大大加快了步伐,研究生从以前的凤毛麟角,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大群体。近几年,我国研究生一再扩大招生,使得我国现有的研究生队伍急剧扩大。根据有关数据:1998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为7.2万,1999年为9.22万,2000年为12.1万,2001年为16.5万,2002年为20.26万,2003年为26.89万,2004年为32.6万,2005年为36万。他们所持的价值观肯定会对我们将来的社会有重大的影响。就我国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来看,研究对象大多为大学生,这使得我认识到对研究生这个群体研究的必要性。而我的研究结果可以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研究结果做一比较,从而可以考察反映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变迁特点。总之,我选定了“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这个题目,意在对研究生价值观结构、当代研究生价值观特点、价值观影响因素等问题做一较为全面的探讨,为今后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从宏观的角度说,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从微观的角度说,价值观是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从根源的角度说,它同主体的需要、理想相联系在一起,它受制于人的思想政治意识。二、研究目的编制一份研究生价值观的问卷,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比较研究生价值观在性别、年级、家庭来源和有无工作经历等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上的差异,进而探讨研究生价值观的发展特点。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根据随机抽样原则,从驻地南京市的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的各年级随机抽取部分统招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共有46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参加本研究,获得有效问卷410份,其中男硕士研究生220名,女硕士研究生190名。分层取样,随机施测。采用8PSSll.5/for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测量工具主要是参考罗克奇、辛志勇等人编制的价值观问卷而编制的《研究生价值观问卷》,该问卷共有42道题。采用Likter6点问卷式进行评定,要求被试在卜6之间做出选择。即:1——十分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有些不同意;4——有些同意;5——比较同意;6——十分同意。4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四、研究结论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研究生价值观的结构:主要有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和规则价值观组成。目标价值观下面分为金钱物质价值取向、地位荣誉价值取向、家庭婚姻价值取向、回归自然价值取向和工作成就价值取向;手段价值观由个人机遇取向和知识努力取向两个方面构成;规则价值观由舆论从众取向、法律规范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三个方面组成。(2)研究生价值观的总体情况表现为:在目标价值观项目上的排序为回归自然取向、家庭婚姻取向、贡献国家取向、工作成就取向、金钱物质取向、地位荣誉取向;在手段价值观项目上的排序为知识努力取向、个人机遇取向;在规则价值观项目上的排序为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3)研究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在目标价值观上,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看重家庭婚姻和回归自然取向;在手段价值观方面,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看重个人机遇取向:在规则价值观方面,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4)研究生价值观的生活经历差异:在规则价值观的舆论从众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上有显著性差异,无工作过的研究生比工作过的研究生更具有舆论从众取向上和道德良心取向。(5)研究生价值观的年级差异:在金钱物质取向的目标价值观上,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得分也在增加。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在目标价值观的知识努力取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研一的学生更为看重知识努力。(6)研究生价值观的地区差异:在目标价值观方面,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不看重金钱物质;来自城市的研究生比来自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回归自然。在手段价值观上,没有地区差异。在规则价值观的法律规范取向上,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北方城市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来自南方城市的研究生比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南方农村和南方城市的研究生在法律规范上没有显著差异。(7)研究生价值观的个别取向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是否工作过和家庭所在地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性别和是否工作过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是否工作过和家庭结构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工作过和家庭结构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年级、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1研究综述1.1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动态长期以来,价值观一直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德育广义上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甚至还有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价值观教育也理所当然的包容进德育的教学中去。狭义的德育是指专门的道德品质教育。1.1.1国外研究1_从心理学角度对价值观(values)和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的概念、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测量进行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和阜农(P.E.Vernon)采用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对人的六种分类(经济的、理论的、社会的、审美的、宗教的、权力的)制定了一份“价值观研究量表”,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价值观研究。50年代,克拉克洪(Kluckhohn)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使价值观、价值取向有了相对明确的内涵。他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及其结果的选择。”“1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克奇(Rokeach)开创性的工作将价值观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将价值观定义为“一个持久的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1(Rokeach,1973)他认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Braithwaite&Scott,1990)。他认为,价值观念具有维护和提高自我概念的功能,而自我概念主要是关于人们的能力和道德。人的道德和能力是由社会需要发展而来的。其价值观念理论有3个基本假设:(1)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不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2)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最不容易改变的;(3)如果某一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其重要性越大,随之改变的其他价值观念的数量也越多。他指出,价值观念引导我们判断各种政治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及宗教信仰的问题;‘”Kluckholm,C.K.M.(195D.ValueandValueOrientationintheTheoryofAcfion:AnExplorationinDefinitionandClassification,InT.Parsons&EAShils(Eds),TowardaGeneralTheoryofAction,Cambridge,MA:HarvardUnivemityPress.t2]J.ERobinson&PR.Shaver等主编,杨中芳总校对.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测量总览[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6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指导我们的自我展现以及印象管理;指导我们判断自己及他人,在能力及道德上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用价值观念作为标准去决定哪些是值得争论和探讨的事物,哪些不是,什么时候值得我们去说服或影响他人去相信某些事物或敦促他们做出行动。价值观念也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思维以及人们判断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调整。因此,价值观念的最终作用是提供一系列的标准去指导我们为满足自身需要和维护及提高自尊所做的种种努力,而自尊心则来源于我们的个人能力及道德水准。罗克奇将价值观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存在的理想的终极目标,被称作终极价值观念(terminalvalues);另一类是实现这些终极目标的理想的行为模式,被称作工具性价值观念(instrumentalvalues)。终极价值观念又分成两类:个人价值观念(personalvalues)和社会价值观念(socialvalues)。如“内心平静”是个人的价值观念,而“世界和平”是社会价值观念。这两类价值观念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工具性价值观念也分成两类:一类称作道德价值观念(moralvalues),另一类叫作能力价值观念(competentvalues)。如“诚实的”属于道德价值观念,而“聪明的”属于能力价值观念。这种划分可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点分歧。因为我们儒家文化一直崇尚“德为先”和“修身、养性、齐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我们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而罗克奇把道德价值观念列入工具性价值观念显然和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不符。1960年,Allport和Vernon直接按照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对生活方式的六种分类从个体的兴趣、偏好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提出了6种类型的价值观念取向:经济价值取向、理论价值取向、审美价值取向、权力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价值取向。1967年,Gorlow等人从内容和纬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价值观分类:重视亲和一浪漫情感者、重视地位一安全者、重视知识的人文主义者、重视家庭者、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随和一被动者、童子军型者、唐璜式的分流人物。80年代,Schwartz强调价值观对行为的动力意义,也就是价值取向的意义。Staud(1974)、Ben和Lord(1979)、Hui和Traindis(1986)、Batson(1991)各自从不同角度出发,将价值取向或分成合作、竞争和个体3类,或分为利己和利他2维。Traindis等人关于“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的量表试图从价值观内容中抽绎出最可能反映文化差异的维度进行文化比较。这一量表涉及6种人际关系(夫妻、父母、亲戚、邻里、朋友、同事/同学)和7种假设情境(对自己为他人所做的决定或对行为本质的考虑、分享物质财富、分享非物质财富、对社会影响的敏感性、自我表现与面子、分享成果、对他人生活的情感介入)。他们的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在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这一维度上,东方人相对处于集体主义的一极,西方人处于另一极。就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看,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外在客观因素(如文化、学校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和主体内部因素(动机、需要和情绪等)构成。2.西方心理学史上有三种价值观理论:“(1)价值内化论。如弗洛伊德依据超我概念提出的价值观,tiPJL童的超我价值观是父母教诲的。是一种外因内化论。(2)价值外塑论。如斯金纳依据强化概念提出的价值观,在强调价值观的外因方面与弗洛伊德一致,但认为弗洛伊德的“内部人”概念(指本我、自我和7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超我)不科学。其以达尔文的社会褒贬说为基础的价值理论是一种外因决定论。(3)价值内在论。如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对真善美和公正的价值追求,受人内在固有的动力支配。””‘111.1.2国内研究20多年来,我国价值观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隐到显再到热的历程。1.我国早期在价值观、价值取向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概念、理论和方法的介绍、移植与验证。80年代以后,基于对价值观“社会文化依从性”的认可,研究者开始在概念、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自己的探讨,并试图建立中国民众自己的价值观系统理论。杨中芳1991年将中国人的价值体系分为文化理念层次、社会制度层次和个人行为层次,并从3个层次30个具体内容上将中国人与西方人进行比较。杨国枢1992年、1994年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种持久性偏好;价值观可以具体分为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后者又包括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4个次级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相对照,中国民众表现出的一些现代价值观可分为平权开放、独立自主、乐观进取、尊重情感、两性平等。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与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可以分为政治、道德、审美、宗教、职业、人际、婚恋、自我、人生、幸福等10个不同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观课题组从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与性价值观等5个方面进行调查,总结出当时青年人价值观变化的3个特点。2.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激化,在关于价值观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80年代末由国家有关部门资助和支持的价值观的社会调查研究也开始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88年北京大学心理系进行的“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1989年国家教委立项的“我国五城市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课题研究、1992年全国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课题“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心理承受力研究”、国家教育部的“1992-1997年高等学校师生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等等。此外,我国的台湾学者也对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理论的和实证调查的研究,其成果反映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人的价值观》(文崇一著)、19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杨国枢主编)。台湾的汉学中心并于1992年召开了专门讨论“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国际研讨会。3.通过这些实证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数据分析,收集了不少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在价值观变迁、价值观多元化等方面的数据和相关的结论。这些调查数据和相关结论为进一步【1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71页。8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的实证调查积累了量度方面和实践方面的经验。4.尽管在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尚没有有机结合。国内的一些实证调查往往现成地借用西方的调查工具,之所以不能制定与中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调查工具,是与缺少与之相应的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实证调查报告往往是“虎头蛇尾”,即调查数据一大堆,但缺少具有~定深度的理论分析,也是与缺少与之相应的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缺少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成果与缺少理论研究为指导的实证研究成果都不能有效地说明社会转型时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也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我的研究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试图编制中国人自己的调查工具来研究当代研究生的价值观,并对实证得出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1.2价值观的内涵1.2.1价值的本质价值,英语是value,德语是wert,俄语是UeHH0CTb。在不同的语种中,“价值”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都是指有用物对人的意义、重要性或人对有用物的估价与评价。在我国现代汉语中,“价值”一词则指事物的用途及积极意义。在古代西方,对价值一词并不像现在这样广泛使用。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谈到价值问题时,一般都使用好、善、美、正义等表达具体价值,而没有上升为一般的价值概念,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种美德:智慧、公正、勇敢和正义。后来,尽管笛卡儿和康德等都多次使用价值一词,但仍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到19世纪后半叶,以奥地利的布伦塔诺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认为,从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就一直在分别谈论的好、善、美、正义等问题,它们在根本点上是同一的,因而可以建立一种统摄它们的一般价值理论。于是,在西方就逐渐兴起了研究价值和价值理论的哲学分支一一价值学。较早使“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哲学范畴而风行于世的,是西方价值哲学流派。按照德国价值哲学创始人威廉・文德尔班德解释,价值是哲学为世界立法的“规范”。价值就是“意味着”,就是具有意义。我们就是借助于这种意义,才能构造出科学知识和文化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另一个代表人物亨利・李凯尔特则更进一步认为,价值是包括主体客体在内的“现实”世界以外的另一个王国,只有存在和价值的总和,才构成了世界。总之,他们所说的价值,是指现实或世界的意义,或某个主体加给世界之“有意义”的“规范”。现代美、英、法等国相继出现了“价值论”。美国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哲学中。在实用主9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义的真正奠基人詹姆斯看来,客观世界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如何应付环境,也即如何将经验组织得能够产生对自己有利的效果。真理成了在各种经验中有确定功效的东西的集合体,有用即真理。杜威也强调效果便是一切,是衡量真假的唯一尺度。实践只是满足欲望、对付生活和控制环境的手段。实用主义价值观否认价值的客观来源,把真理的价值属性混同于其本质属性。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价值问题是在科学范围之外的。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有价值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在分析价值的本性时,以“无”为根据来发现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他把价值理解为想要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即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主张以个人为中心,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来实现人的价值。这是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观。新托马斯主义的价值学,企图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复活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民的世俗生活,不能给人带来价值;只有了解上帝,才能得到幸福,因为个人的自由意志作为美德的总和,是从属于最高的善一一上帝,所以上帝是人类的最高价值。如果说新托马斯主义价值观与价值哲学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它不把价值归结为一种主观形态的东西,而是归结为神、上帝,归结为一种客观精神。现代西方许多流派都致力于价值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唯心主义的基石上。他们要么把价值视为一种“有效”的概念,是主观假定、主观满意、主观情趣的表达,要么认定价值是一种超现实的规范或理想,是上帝的创造物。关于价值问题的思想观点,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中国古典哲学涉及价值论的主要问题是义利之争或利欲之争。这场争论差不多贯穿于漫长的中国思想史的始终,直到今天它还是当代中国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如儒家重义轻利,主张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孔孟即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仁学”以“人道”为中心,区别于殷周时代的天道观,提出“以仁为己”,就是由个人推论到人这一类,并由此推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应地,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为:“克己复礼为仁”。如何修养个人呢?靠“正心”与“诚意”,孔子日:“杀身成仁”;孟子日:“舍生取义”。这种价值选择很严酷。在义利问题上,体现了鲜明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儒家不同,战国时代的法家则重视权力价值,否认道德价值。如管仲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他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并以礼为首。所谓“礼”,广义而言,包括国家制度、等级秩序何典章仪式等内容。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是指个人所应遵循的社会规范和等级秩序。以“礼”为社会本位,强调个人服从社会,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这种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的观点,蕴含着取消道德作用,主张强化国法作用的思想。韩非宣称:“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苟况则由10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尚礼而导出性恶论:人生而性恶,只有靠教育,“化性起伪”才能变善。这种崇尚“礼”的价值观,实际上是把社会政治价值放到首位。到了明代中叶至清代,封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中国思想史上作为理学对立面而出现的一些反叛之士,给黑暗而沉闷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线光明和一声呐喊。如李贽就从人性论角度出发,批判了封建道德内容的“心”,并把它改变为自然的“心”。他认为“绝假纯真”的“童心”才是人类的“本心”。因此,不应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而应以真心的自我判断为是非标准。他根本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以为“穿衣吃饭,那是人伦物理”。穿衣吃饭这些人欲,是完全合乎道德的正当欲求。李贽这一大胆之见,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王夫之也明确主张义利统一。他说:“立人之道日一,生人之用日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义,人用不生。”可见,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古代的价值学说,虽不如近代西方的繁富和详密,也有其独到的内容”。…价值观是中国古老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1.2.2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众多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具有与世界观、人生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微妙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把价值观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加以研究着重分析价值观的心理内容,形成过程及其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关于价值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观进行了定义。对价值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例如,1931年,Allport&Vernon出版了《一项价值观的究》一书。但对价值观是什么,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Adler,1956)。而直到50年代,研究者们才在价值观的基本定义上达到了共识,这就是在区分了“值得的”(thedesirable)和“想要的”(thedesired)这两个概念之后,将价值观定位于与“以人为中心的”,与“值得的”有关的东西(Braithwaite&Scott,1990)。这一共识的经典表达就是著名的Kluckhohn(1951)的价值观定义: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贝尔和雷斯奇(BalerandRescher,1969)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希望、欲求、需要、喜爱、选择以及他认为值得要的、较合人意的、有用的、必须做的,直至社会禁止的、认可的或强制的一切。”“1Raths,HarminandSimon(1966)认为价值观是决定个人如何度过他自己一生的那些因素。【u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教育与科技出版社1988年,第197页。【”Kluckhohn.C..Valuesandvalueorientationsinthetheoryofaction.InT.Parsons&E.ShilS(Eds),Towardageneraltheoryofaction.Cambri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1,P.390【”Bmier,K.,&Rescher,N.(Eds)Valuesandthefuture.NewYork:FreePress,1969,p.35.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加布里埃尔(Gabriel,1963)说:“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向导。””170年代Rokeach开创性的工作将价值观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罗克奇(Rokeach,1968)认为,“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和存在的最终状态有关。说某人具有某种价值观,即是说,他具有持久的信仰。特殊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是指个人和社会偏爱选择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一旦价值观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被内化,它就成为指引行为,对客体和情境所抱态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判断、对自己与他人以及比较自己与他人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和尺度”。他认为,价值观具有适应环境、自我防卫、认识和自我实现的功能,是个人组织自我、在世界上采取行动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标准,并把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1Rokeach的这种划分体现了他对价值观具有层次性质和有顺序的认识,并且,也真正表达了价值观作为“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与“行为选择”之间相互体现与依存的性质和关系。佩里(Perry,1973)价值为客体。价值是客体所固有的本质,凡能引起人感兴趣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费瑟(Feather,1980)把价值观设想成某种“抽象结构”。所谓“抽象结构是过去经验的沉积或总结,也是个体从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信息输入的复制品”。价值观是有组织的,是信息加工相对稳定的产物,在变化的环境中具有连续性和意义性。当遇到新的、矛盾的信息,现存的图式不能迅速予以解释时,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不同人们的价值观的抽象结构的图式的联结网络是不同的。”1Frondizi(1986)价值为一种综合主客观优点的完形性耍。价值是一种完形性质,综合了主客观的优点,并且只在具体的人类情境中存在及具有意义。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林崇德等人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上),价值观(values)亦称“价值观念”、“价值观取向”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决定表层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值尺度,为人生提供理想和信念,为人的一切社会生活提供价值导向。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渗透于哲学、科学、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中,通过道德规范、价值准则发挥作用,影响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作为传统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具有历史性,随时代、文化的变迁会发生历史性变革。不同民族、社会集团和个人【3】Gabriel,R.H.,TraditionalvaluesinAmerican1ife.NewYork:HarcourtBrace,andWorld,1963,P.63D】Rukeach。M.Briliefs,attitudesandvalues.SanFrmnclseu:Jossey—Bass,1968,P,16.【”Feahter,N.,Valuesinad01esaenee.InJ.Adelsum(BD.),HandbookofadolescentPsychalogy(PP.247-295).NewYork:Wiley,1980.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具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冲突中亦包含价值冲突。。杨国枢(1992、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是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文崇一(1994)价值为目标或目的。价值代表一种行为的目的或方向,表现在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上。蔡琰(1996)和文崇一(1989)价值为标准或规范。价值观就是一种社会或是一群人用来衡量事物和行为的标准。陈秉璋&陈信木(1990)价值为一种独特的概念。价值观是一种对待互补性的概念或观念,其拥有满足人类需求能力的外在存有与追求满足该需求的主观认定,且当这两者发生对待的互补关系时,价值观念方才产生。大陆心理学工作者除了引用西方的价值观定义之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借鉴了哲学上对价值观的界定。如黄希廷(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辛志勇(2002)把价值观的操作定义界定为:价值观是人们在目标确立、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从上面列举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欲求、需要、兴趣、态度、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很难对它们作严格的区分。或许可以把欲求、需要、兴趣、态度、信仰看作是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价值观比兴趣、态度的概括化程度更高,价值观通常是指相当概括化的态度。通过对以上众多价值观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价值观包含以下七个核心成份或因素:①信念。价值观具有比一般看法或意见更高的层次,它是充满情感和人所追求的,表现为明确的人生信念。②终极状态或行为。需要是价值观的基础,人对客体结构和属性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自身的需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是关于满足人自身需要的终极状态或行为。③稳定。价值观是高度概括化的观念结构,它是超越特殊情境的一般抽象物。④选择。价值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性,表现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不公正等等。由于价值观的这一特点,人们往往对有价值的事物都有选择的取向性。⑤指导。价值观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它指导行为的选择并进行价值评估。⑥观念的一致。人的价值系统包含多种因素,如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理论价值、经济价值、职业价值等等,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杂乱结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结构。⑦社会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决不是纯个人的体验,它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等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是有所不同的。1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71页。【”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1.2.3研究生价值观的操作性定义根据国内外已有的价值观定义和研究生对价值观的理解,我把本研究中价值观的操作性定义界定为:价值观是研究生在目标确定、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对研究生本人或群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1.3价值观的结构价值观结构是心理学领域研究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价值观结构的建立和揭示将不仅有助于对价值观维度的进一步了解,也是深入理解价值观形成和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更是价值观研究工具和相关技术产生的基础。因此,许多心理学研究者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价值观结构,为丰富价值观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1价值观结构的逻辑起点一个价值观结构模型的提出往往都是基于一定的逻辑起点,尽管这个起点在不同的研究者看来会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这些不同的起点也有很多共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类自身生活结构的关注。施瓦茨(1987)的价值观结构是基于存在于任何文化中的12种动机,而这些动机又源于三种普遍的人类需求:个人的生物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群体的生存与福利需求。特瑞得斯(Triandis,1986)价值观结构的建构是基于“不同文化对某些前因后果的不同偏好”。豪福斯塔得(Hofstede,1980)的价值观结构是基于“任何社会必须面对的人类基本问题”。英格尔哈特(Inglehart,1971,1977)价值观结构是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波特等人(A1iport,Vernon&Lindzey)的价值观研究表面上是基于斯普兰格对人的六种分类,实质是也是基于“六种不同的基本兴趣和动机”。Morris(1956)的生活方式调查是基于“所喜欢的(preferable)”这一构念,而对此构念的操作定义是“对美好生活的想法”。Gorlow&Noll(1976)的实证价值观结构来自于三种对人类生活基本意义的理解,即“生活中意义的来源、生活中快乐和幸福的根源、生活目标”。杨国枢(1994)的现代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研究是基于中华文化中“多数人所表露出的心理和行为”。黄光国(1992,1995)的价值观研究是基于对传统儒家文化及其变迁的考量。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或价值观结构没有提出自己明确的逻辑前提,但从总体上讲,确立逻辑起点是每一14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个从事价值观结构研究的学者所必须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如同给价值观概念下操作定义一样重要。1.3.2价值观结构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是十分庞杂和丰富多彩的,我们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认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种视角:一是元结构分析,侧重从价值观概念的解剖来获得某种结构形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或直接移植于心理学其它领域的某些构念;二是侧重从内容角度来分析价值观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更多直接来源于生活实践,有时甚至是凭直觉;三是侧重从维度来形成价值观的结构,结构的形成虽有对生活实践的分析和观察,但更多来自于逻辑的分析,待结构形成后再去做进一步的检验。(1)价值观结构的元分析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价值观概念的解剖以及对价值观动力系统的分析。克拉克洪等(Kluckhohn,Strodtbeck,1961)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模式化(等级次第)的原理,是认知、情感、方向性因素三者的相互作用。章志光等(1993)在研究品德问题时也首先从这一层面来进行研究: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情感等。杨国枢(1987)在其一项研究中除强调价值是一种偏好外,还特别指出价值在性质上是一套兼含认知、情感及意向三类成份的信念。金盛华(1995)在指出价值观是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的同时,也即在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同时,也非常重视情感的作用,认为从发展上说,价值观的形成高度依赖于情感,情感的愉快,是人们接受某种价值的前提。杨德广(1997)则从价值目标、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三个角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从元分析角度对价值观结构进行探讨可以帮助人们对价值观内涵作进一步的理解,也有助于把价值观与其它心理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这种研究往往比较笼统,很少直接与价值观的内容相连,这就使得人们不容易从简要结构中了解到某一文化或某一群体的价值观特点。(2)从内容角度来构建价值观的结构Perry(1926)的价值观分类:认知的、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R.Firth(1951)把价值观分为技术的、经济的、道德的、仪式的、审美的、社团的六种;奥尔波特等人(Allport,Vernon&Lindzey,1960)依据斯普兰格对人的类型的划分将价值观分为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六种类型;Fitzsimmons等人(1985)的生活角色调查量表测量了能力、成就、发展等20种价值的重要性;Gordon(1960)的人际价值观调查量表测量支持、服从、认可、独立、仁慈、领导6种价值观;Scott(1965)的个人价值量表评价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唯智主义、仁慈、社交技能、忠诚、学业成就、身体发育、地位、诚实、宗教信仰、tl我控制、创新性、独立性等内容;Morris(1956)的13种生活方式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量表测量了五个因素:社会限制和社会控制、在行动中得到快乐及进步、退缩与自给自足、接纳和同情的关心、自我放纵;Schwartz&Biisky(1987)将价值观与10个动机领域联系起来:守旧、和谐、平等的义务、知识的自主、情感的自主、控制、阶序等;文崇一(1989)把价值观分为宗教、家庭、经济、成就、政治、道德等六种价值;杨国枢(1994)把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分为:遵从权威、孝亲敬祖、安分守成、宿命自保、男性优越五个方面,把中国人所表现出的一些现代价值观分为:平权开放、独立自顾、乐观进取、尊重情感、两性平等。李德顺(1996)从自我意识、人生的目标理想及价值规范、人生的具体实践方式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人的价值观。黄希庭等人(1994)将价值观分为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职业的、人际的、婚恋的、自我的、人生的、幸福的10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演变”课题组(1993)将价值观分为生活价值观、自我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姻和性价值观。从内容角度来揭示价值观的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具体、容易把握,可以明确的反映出某一生活领域或人类生活的某一方面的价值观特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即抽象概括性不够,从而影响到研究结构本身的系统性,因为具体罗列5类、10类、甚至20类内容仍然不能完全涵盖价值观的研究内容。(3)从维度上来构建价值观的结构罗克奇(1967)把人类价值观的结构分为两个维度即生活目标(终极性价值)和行为方式(工具性价值);Braithwaite&Law等人(1985)把价值观分为个人目标、行为方式、社会目标(以Rokeach的价值构念为基础)三类;Bales&Couch等人(1969)将价值观的结构表述为接受权威、基于需要的表达、平等主义、个人主义四个方面;Lorr等人(1973)提出了三个维度的价值观结构,即个人目标、社会目标、个人和社会所偏好的行为方式;Gorlow等人(1967)从内容和维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价值观分类:重视亲和一浪漫情感者、重视地位一安全者、重视智识的人文主义者、重视家庭者、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随和一被动者、童子军型者、唐璜式的风流人物;Gilgen等人(1979)的二元价值观结构为:东方(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一一元论,西方一二元论(基督教和希腊文明);克拉克洪等人(1961)提出了四种价值取向的机制观结构:人与人关系取向、人与自然取向、人与时间取向、人与环境关系取向;Harding&Phillips(1986)等人的道德价值观结构为个人一一性道德(集中于生死的问题和性关系)、自利道德(包括与个人正直和诚实有关的测题)、合法…非法道德(以被法律正式禁止的行为来界定);英格尔斯(A.Inkeles,)的价值观结构:首先将人分成传统人和现代人,然后通过对新经验、变革取向、意见的增长、信息、时间性、效能、计划、信任感、专门技术、教育与职业意愿、了解生产等12个变量的测量来了解人的现代化程度:豪福斯塔德(1980)通过对40个国家的研究确定出四个价值观的维度即权力距离、避免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或女性气质;日本研究者从个体——社会,现在——未来两个维度对价值观进行描述。16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一些华人学者在研究中国人价值观或跨文化价值观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关于价值观结构的观点。费孝通(1947)的差序格局;许娘光的情境中心、个人中心、超自然中心;杨国枢(1992)的个我取向(individualorientation)和社会取向(socialorientation),社会取向又具体分为家族取向(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家族荣誉、泛家族化)、关系取向(关系的角色化、关系互依性、关系和谐性、关系宿命观、关系决定论)、权威取向(权威敏感、权威崇拜、权威依赖)、他人取向(顾虑他人、顺从他人、关注规范、重视名声)四个次级取向;文崇一(1992,1995)提出的富贵与道德;杨中芳(1991)的自己人和外人分界。另外杨中芳还将价值观的结构分为世界观(对人及其与宇宙、自然、超自然等关系的构想,对社会及与其成员关系的构想)、社会观(从文化所属的具体社会中,为了维系它的存在而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个人观(成员个人所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何友晖、乔键等(1991)的关系取向;黄光国(1983)的人情与面子模式。另像朱瑞玲、翟学伟、左斌等也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朱永新(1992)的恋权情结(powercomplex),或称吕不韦情结;王慧然(2001)的人格面具说或原型说。包括“父王原型”、“子民原型”、“官僚原型”、“民族情结”、“铲平主义情结”;翟学伟(2001)的历史阶段分类。宗教意识取向(上古)、伦理取向(中古)、文化取向(近代)、政治取向(现代)、经济取向(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朱谦(1995)把价值观分为一般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家庭关系、工作精神、物质欲望、社会秩序、进取心、宗教信仰和处世哲学等);杨宜音(1998)认为价值观的结构应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即终极性一工具性维度、社会性一个体性维度,并认为价值观有三个分析层面: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金盛华等人(2001)经过严密的全国303例访谈发展,并通过全国5514人的样本研究编制的中国民众价值取向问卷(QuestionnaireofValueOrientationforChinese,OVOC),分为金钱权力、正义公理、学习工作、从众、法律规范、家庭、爱情、公共利益8个维度,共包含40个项目。事实上,有些价值观结构的观点很难绝对说到底是从内容角度的探讨还是维度角度的探讨,一般而言,维度划分要较内容划分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势必要从维度延伸到内容。维度的划分除明显的优势外,其主要的不足在于类别划分太过武断,只能从宏观层面或文化层面来揭示研究对象的价值观特点,具体到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就未必有较好的解释性。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价值观结构的理想模型应该是维度和内容的有机结合。1.4价值观的变迁罗杰斯(Rogers,1964)说:“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去年看似有意义的油画现在却觉得兴味索然;过去觉得个人的工作方式舒适,现在却不舒适了;过去觉得是真的信仰,现在发觉17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是半真半假,或全然是假的。”“1价值观的变迁是价值观研究在时间向度下的研究领域。与价值观的空间向度和文化类型向度的研究相比,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原因之一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不过,中国大地上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急剧变化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青年价值观念演变”课题组的研究(1993)尽管有一些构念上的混乱,但这项研究比较敏感地透过青年人的价值观触及到价值观变迁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这项研究所涉及的变迁时限不甚明确,即由于没有前一时点的测量资料(如10年前青年人的价值观或上一代人的价值观,本群体前一段时间的价值观及对价值观变迁的陈述测查等)而无法验证价值观是否发生了演变。杨国枢(1988)曾在1965查??,并与Morris1948年在北平等省市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所做的测查做了对比,从而研究价值观的变迁问题。20年后,杨国枢与黄莉莉(1988)再次进行了纵贯式研究,他们对比了1948年、1964年和1984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其中的变化。谢惠灵(1987)也曾使用Morris的量表对北京和山东的大学生进行过测试,并与Morris、杨国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林春等人(1991)修订了台湾学者黄国彦编制的“我国当前祖孙三代价值观念之差异研究”量表,并据此对祖国大陆的500多名青年、中年和老年人进行了年龄变量的区辨性研究。朱谦(1995)的研究关注到中国40年的社会变迁所影响的文化价值变迁,他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概括作为比照的对象,对1988年的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做了测查。他发现这一时点中国人(1)家庭关系相当稳固:(2)勤劳工作的美德未受“大锅饭”的影响:(3)物质欲望升高;(4)人际关系趋向淡漠;(5)顺从尊长观念减弱;(6)中庸之道被排斥;(7)宗教信仰被存疑;(8)冒险进取精神不足。许燕等人(2004)研究了SARS突发病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结果表明SARS突发病害引起了某些价值观成分的突变,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由实用型转变为社会型和健康型,健康型价值观成为人们价值体系中新的重要成分;8ARS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了稳定性与波动性的结合。时间变量所包含的意义是多重的,也就是说,影响社会价值观发生改变的刺激因素群有很多。例如大众传媒,商品生产与流通,生活消费的商品化,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交通和信息的日益灵便,城乡隔绝的削弱,职业的可选择和可流动性,传统人际关系的演变,政治权威的弱化,西方价值观念的侵入等等。其中最容易看到的变化多浓缩在青年一代身上而体现在两代人的差异之中。因此,从代际差异的角度研究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入手处。这也是很多学者选择大学生等青年作为价值观变迁的研究样本的缘由。但是,我们也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方面,如从对消费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的新型关系入手来研究这种变迁。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价值观也成为划分群体的一种根据(比如消费主义价值观群体),它表现出价【1】Rogers。G..Towardamodernapproachtovalues:Thevaluingprocessinthematureperson.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0109y,1964,68,P.164.18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值观是群体认同的一种标志,表明“心理群体”正在形成。这种情况在价值观变迁研究中也应该被注意到。1.5价值观的测量迈克・邦德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的价值观研究中已有多种方法被采用,比如故事内容分析法、学校公用课本分析法、主题统觉测验、直陈问卷等。但就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对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无论是港台、大陆还是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实证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问卷法。另外大量的研究是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这部分研究在数量上大大多于实证性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价值观的测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论框架,尝试使用单测题(如Rokeach)和多测题、情景化、投射化、序列式或非虚列式等多种量表编制技术,试图使价值观的测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Robinson,Shaver&Wrightsman(1990)主编的《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easures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icalAttitudes)一书中,作者汇集了15个价值观测量工具(见表3),并对每一项测量工具进行了评价和介绍。这些量表已经获得了有关测量的信度(内部一致性、再测信度)和效度(聚敛效度和区辨效度)数据,可以成为我们价值观测量的参考。但由于这些量表大多是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发展出来的,故有关测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社会赞许性问题便需引起注意。因为中国人的“应然”与“实然”存在脱节问题,即对“社会要求的”、“自己偏好的”和“自己实际选择的”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与中国人价值观所包含的规范性与选择性合一的特征有关。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意愿,还包括个人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从这种认同中间得到的自我肯定。因此,当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处于相互交融而不是相对独立的时候,价值观的测量就可能并没有测量出个体的选择,而只是测到了个体对规范的依从和认同。由于这个问题经常为研究者所忽略,即便以“应该如何”、“实际如何”的问题予以区分,仍然会产生很大的偏误。所以,适当采用投射测验、较长时间的行为观察、社会语言分析、作品分析等方法对已有量表和问卷进行补充是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价值观的研究工具主要有心理测验和面谈法。虽然心理测量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如测量不能提供全部的信息,但这一工具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价值观的研究。实践证明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具。面谈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视为对测量的有益补充。在价值观的研究中,问卷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问卷法研究价值观的主要有: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调查表》、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克奇的《价值调查表》、S.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等。应当说,问卷法是研究价值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它忽视价值观模糊性的特点。19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测量或量表法是价值观研究的主要方法。它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然而用量表往往会筛减一些有益的信息,因此价值观的问卷调查最好能结合运用晤谈法或投射法,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们的价值观。价值观研究的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有相关、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和因素分析等。这些方法在价值观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它因素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确实是很有效的。但要检验理论假设与测量结果之间的拟合程度,上述方法就有一定限制。运用结构分析可以用直观的多维空间图型来观察与解释理论与测量结果之间的拟合性。目前使用广泛的价值观测量量表或问卷有: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莫里斯(Morris,1956)将人们的价值观归纳为十三种生活方式,并对每一种生活方式分别用文字加以界定和描述。按莫里斯的观点,价值观可以分为三类:实选价值,即对不同生活方式所表现的选择行为的实际方向;想象价值,即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客体价值,即根据生活方式本身条件来决定什么是值得选取的。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测量的是实选价值。这十三种生活方式是:第一种方式:保存人类最好的成就;第二种方式:培养人和物的独立性;第三种方式:对他人表示同情和关怀;第四种方式:轮流体验欢乐与孤独;第五种方式:通过参加团体活动来实践与享受人生;第六种方式:经常控制变化不定的环境:第七种方式:将行动、享乐和沉思结合起来;第八种方式:在无忧而卫生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第九种方式:在安静的接纳中等待;第十种方式:坚忍地控制着自己;第十一种方式:静观内心的生活;第十二种方式:从事冒险活动;第十三种方式:服从宇宙的旨意。塞普尔(Super,1970)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具有三个维度:内在职业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职业价值(与职业性质无关的外部因素):外在报酬。共计15个因素,智力刺激,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关系,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由45个项目构成,要求被试用5级评分法对45个项目进行评分。该量表有修订版(宁维卫,1991)。研究方法应该多样化,尤其应特别重视质性研究方法在价值观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6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关于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在看待价值观影响因素的层次和水平上也有明显差异。就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看,将价值观影响因素作外在客观因素和主体内在因素划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划分。1.夕}在因素(1)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生活是价值观的主要来源。任何价值观念都是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任何价值观念的根据都在社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会生活中;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其合理性,又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失去合理性。生产方式是价值观形成的最终根据,生活方式是价值观形成的最显著力量,文化是价值观形成的最直接的源泉。(3)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当代研究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模式基本上局限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圈子:家庭、学校和他们接触到的有限的社会实践。研究生的生活虽然以校园为中心,但由于其身心发育趋于成人化,观察、思维、想象都达到了相当复杂的层次,开始更多地考虑婚姻、家庭、职业等现实的生活问题,因此,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也比大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功利性。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影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价值观的学习除了来自父母、社会及学校教育外,透过大众传播媒体的学习也是不可忽略的来源之一。Lasswell曾指出大众传播媒体具有守望环境、联系社会建立共识、传递文化等功能,这些都肯定大众传播媒体在人们认知态度甚至行为引导上的功能。2.内在因素(1)性别许燕(1999)、辛志勇(2002)等多数价值观研究者都把性别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来考虑。(2)动机。ShalomSchwartz(1987)在三种需要的基础上引申出十种动机方面性质不同的价值类型,即权力(power)、成就(achievement)、享乐主义(hedonism)、激励(stimulation)、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对全人类的普遍关怀(universalism)、乐善好施(benevolence)、传统(tradition)、遵从(conformity)、安全(security)。WeiningC.Chang&WingKeungWong(1997)曾对中国人价值观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在新加坡大学生中进行了研究。韩秀兰(2000)则在研究中强调了期望的作用。(3)个人成长经历(或生活历程)。兰久富(1999)认为个人的经历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也十分巨大。魏秋玲(1992)在其翻译著作中提到了学生平常学习成绩的影响。LynnR.Kahle(1996)在研究社会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的关系时认为个体的价值观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台湾心理学工作者王业桂(1998)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进行研究证明,个体的成长历程影响大学毕业工作者的价值观。当然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和变迁的因素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只对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探讨。2I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1.7价值观与其它概念的关系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则是强调价值观作为一个多水平、多维度观念体系所具有的选择、取舍功能。80年代,Schwartz强调价值观对行为的动力意义,也就是价值取向的意义。章志光(1993)认为,价值取向是个人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倾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与定向作用。价值观与兴趣的关系兴趣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具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赋予某一事物以价值,他必然对此事物发生着强烈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指导着一个人的行动,它能使一个人具有顽强的适应功能和自我实现的功能。因此,奥尔波特等人把兴趣看作是价值观的主要心理因素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兴趣并不等同。兴趣的内涵毕竟要比价值观狭窄些。我们不能把兴趣当作衡量某一事物的标准,因为兴趣并不具有“应该这样”或“不应该这样”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兴趣不能在解决矛盾冲突情境中和行为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单凭兴趣行事,并不一定能把事情搞好。价值观与需要的关系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分析,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tl我意识。就个体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言,它也是以个体需要为基础的,只有能够满足个体需要或有碍于主体需要的事物才会被判断为有价值,而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或有碍于主体需要的事物则会被判断为无价值或有负价值。在价值判断过程中,个体的需要还充当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个体之所以能做出各种各样类别、不同层次的需要,因为这些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不一样。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常常又对个体的需要起着调控作用。其调控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是对需要的评价,其二是对相互冲突的需要的调节。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待各种需要的态度是不同,体现出价值观对需要的评价作用。对相互冲突的需要进行调节、控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如“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等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对这些冲突的解决常常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价值观与态度的关系价值观是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的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的深层心理建构,是文化成员合理的信念系统。它影响态度并比态度更加难以改变。在实现重要的价值的过程中,它总会逐渐形成对价值对象的喜欢态度。由于价值观比态度的概括性更广,因而它对个性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它不仅是态度的决定22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因素,也是自我感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这就有助于我们了解行为的意义,也使得人们能够据此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行为。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具有持久性,但也会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价值观与人格价值观在人格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描述和解释人的行为的极有用的概念。价值观的复杂性在于它与个性倾向性诸成分的相近或相似性。价值观与人格核心成份需要、欲念、兴趣、态度、信仰等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往往很难对它们做严格的区分。通常,人们把需要、欲念、兴趣、态度、信仰看作是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价值观比兴趣、态度的概括程度更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价值观是高度概括化的态度。由于价值观比需要、欲念、态度等的概括度更高,因而它对人格或个性的影响更具根本性。价值观与人格是紧密联系的。对价值观的研究越来越基于人格的背景了。按罗克奇(Rokeach,1973)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或性格能够用其价值系统来加以描述。马斯洛(Maslow,1954,1955)基于对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的分析,提出在人格与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更复杂的动机性的联系。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2研究生价值观问卷的编制2.1问卷编制的过程2.1.1编制的理由(1)国外问卷不能为我国直接引用目前国外的价值观问卷较为成熟,起初国内的研究者所使用的问卷大部分是沿用国外的。但是,价值观具有很大的社会文化依从性,并且已有的研究表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是影响心理钡4量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其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所以国外的价值观问卷不能为我国直接引用。(2)国内较少有适用于研究生的价值观问卷价值观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大量的问卷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的价值观问卷国内几乎没有现存可以拿来使用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扩招,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群体的价值观的总体情况有个了解。2.1.2问卷题目的收集1.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目前研究生对价值观的认识,请他们尽可能多地列出价值观条目,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综合编制成问卷形式。2.参考前人(如辛志勇2002年编的《中国大学生价值观问卷》等)的有关价值观问卷,把其中较好的题目整合到一起,最终组成80道题目。3.把编制的题目送交有关专家(心理学教授和研究生)进行有效性评定,根据评定结果,进一步筛选出较好的题目75道。4.请非专业人员对问卷的语言表达进行疏通和辨析,避免产生歧义和含糊不清的题目。5.根据各项评定结果,构成正式预测问卷,共75道题目。采用自编的研究生价值观问卷,问卷包括42道题目,采用Likter6点问卷式进行评定,要求被试在卜6之间做出选择。即:1——十分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有些不同意;4一有些同意;5——比较同意;6--十分同意。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2.1.3问卷的第一轮预测1.被试的选择以南京市两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被试总人数为246人共发放问卷246份,收回有效问卷201份,问卷回收率为82%。被试的构成情况见表2.1:表2.1:第一次预测被试的分布表2.研究程序问卷为纸笔自陈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宿舍、班级和实验室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时间为15分钟,测试的问卷当场收回。测试的结果用SPSSll.5/for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3.项目分析①P值法,即将总分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前27%者为高分组,得分后27%者为低分组,进行高低二组被试在每题得分平均数上的差异性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本问卷除第3题、7题、5l题、58题以外,均达到O.05以上的显著性,其中大部分的题目显著性程度达.000。表2.2:P值法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f2-tailed)”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1level(2-tailed).+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5level(2-tailed).②相关分析法,即计算出项目分数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删除项目分数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小于O.20的条目(见表4)。统计结果表明,除第72、61、60、58、57、49、46、36、34、25、23、10题以外,各题目与总分的相关均高于O.20,达到显著水平(矿(o.001),说明项目同质性较高1。表2.3:题总相关系数综合两种方法项目分析的结果,删除不合格项目72、70、6l、60、58、57、49、46、36、34、25、23、18、1l、10获得性能良好的60个项目,初步形成研究生价值观问卷的雏形,但是问卷的信度效度还需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杜克尔在1946年《心理统计》上发表一文提出,题总相关系数在0.30--080之间,常会产生良好的效度和令人满意的信度。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2.1.4问卷的第二轮预测第一轮预测的目的在于通过项目分析筛选题目,结果表明,除15道题目以外,其余均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性,其中大部分的题目显著性程度达.000。第二轮预测的目的在于巩固第一轮预测的结果,进一步确定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为后续的正式测试做准备。第二轮预测被试选取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在读硕士研究500名。工具为修改过的研究生价值观问卷。2.2研究生价值观问卷的结构分析2.2.1因素分析的适用性本研究中用于判断因子分析适合度的指标是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余建英,何旭宏,2003),变量间的相关特点用Bartlett球型检验,需到达显著。而KMO系数规定:KMO系数在0.9以上非常适合于做因素分析,在0.80-0.90之间为比较适合做因素分析,在0.70-0.80之间为可以做因素分析,在0.6-0.7之间为一般,但在0.6以下则不适合做因素分析。本研究采用Bartlett法予以检验,因素分析取样的适用性用KMO值进行度量,其结果见表2.4:表2.4Bartlett球形检验值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899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Approx.Chi-Square=8086.395df=1275Sig=.000Bartlett检验值为8086.395,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变量之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I(110值为O.899,比较适合进行因素分析。2.2.2项目筛选对剩余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同因素,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再用方差极大法旋转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剔除因子负荷量小于O.40的题项,以及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均高且负荷值相近似的题项:第9、10、15、16、19、20、25、31、32、33、37、42、48、49、55、56、59、60题。并剔除在信度分析中去掉之后能够提高信度的题目和归类不当的题目,最终获得42个题目,构成了研究生价值观的正式问卷。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2.2.3因子的确定和命名因子的确定遵循以下步骤进行: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factoranalysis,简称PEA),提取共同因素(commonfactor),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再用方差极大法旋转(Varimax)求出旋转因素附和矩阵。并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数目:(1)因素特征值(eigenvalue)大于等于1,即因素的贡献率大于等于1;(2)抽取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3%的总变异;(3)、每个因素至少包含2个项目;(4)因素比较好命名。遵循以上标准。研究生价值观问卷的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5:表2.5研究生价值观的因素负荷表题号FlF2F3F4F5F6F7F8F9FIOFll00H偬m00O000m姐阪吼饼靴仍珈0.7220.6750.5240.5080.4570.440他佛m亿饼{呈讲仍0.419m0.7490.7370.6760.667m佛讲m0.6740.5860.5670.4980.6600.646O.5730.4600.709O.6090.4710.602仞墨他乃Ⅲ瑚伪仅O.538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0.462珊m0.610w0.5320.4280.7300.5070.5560.5470.562w巧w他Ⅲm瑚0.517表2.6研究生价值观因子分析方差变异解释表(TotalVarianceExplained)从表2.6中看出,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抽取出11种共同因素,共获得42个题项,可以解释项目总方差的57.233%,可见这11种因素对所测问题有较好的解释率。根据因子矩阵中各题目的负荷情况,我们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因子构成进行简单分析并给予命名。F1:金钱物质取向一把金钱物质的获得作为生活的主要目标F2:家庭婚姻取向一把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作为人生的支柱F3:贡献国家取向~人生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和为社会做出贡献F4:地位荣誉取向一把获得外界、他人的赞誉作为主要生活目标F5:工作成就取向一把事业发展和工作上取得成绩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F6:个人机遇取向一认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主要靠个人好的机遇F7:道德良心取向一确定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主要靠自己的道德良心F8:知识努力取向一认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主要靠知识技能的获得和个人努力F9:法律规范取向一把遵守法律和规范作为确定目标和选择手段的标准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F10:舆论从众取向一把舆论和大众标准作为自己确定目标和选择手段的标准Fll:回归自然取向一把回归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的亲近作为人生的主旨2.2.4二阶因子分析根据以上因子的确立和命名,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聚类关系。我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如下: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testofspheficity)结果z?-1469.167,p<0.001,说明因素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同时,KMO测度为0.848,表明数据适合做二阶因素分析。第二步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3个,它们解释了总变异的61.958%。因子提取的情况见碎石图2.1ScreePIot∞nComponentNumber图2.1碎石图(N=410)表2.7二阶因子的结构及负荷值一阶因子二阶因子目标价值观规则价值观手段价值观金钱物质取向0.841地位荣誉取向0.829家庭婚姻取向0.706回归自然趋向0.701贡献国家取向0.57830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工作成就取向0.527舆论从众取向0.800法律规范取向0.681道德良心取向0.540个人机遇取向知识努力取向由此我们得到研究生价值观的结构如图2.2:图2.2研究生价值观结构图0.7980.540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2.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分析2.3.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问卷信度分析的指标。从表8中可以看出,研究生价值观问卷11个成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4561—0.7883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4561-0.7160之间。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表2.8:研究生价值观问卷的信度系数2.3.2效度分析本研究对“研究生价值观问卷”的效度考察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一致性效度。由于没有现成的研究生价值观量表作为效标,同时又因为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本研究没有采用效标效度。(1)结构效度“我们从一份测验中抽取了若干公共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就是测验所要测量的行为属性,则各公共因32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素的‘方差贡献率’之和可作为该测验的效度指标。心理测量学称之为‘结构效度’(Constructvalidity)”。我们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的因素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分析,获得11个因子,11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233%,可以说本问卷所测量的内容较为集中,能够测到该测的价值观。心理测量学要求多个分测验构成的总测验中分测验间的相关应低一些,以表明他们独立地测量了某一个因素;每个分测验与总测验之间的相关应高一些,说明几个分测验具有共同测量更为高概括程度的潜在变量。根据心理学家Tuker的观点,一个良好的问卷因素和总分之间的相关应在0.30—0.80之间,因素间的相关应在0.10—0.60之间。“研究生价值观问卷”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及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9。表2.9研究生价值观一阶各因素间及问卷总分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矩阵F2F3F4F5F6F7F8F9FIOF11totaF11.000F20.2651.000F30.2180.4281.000F40.5480.2390.2321.000F50.2720.2660.3780.3651.000F60.1560.3810.4010.1710.2691.000F70.0180.5220.433—0.0100.3480.4171.000F80.1600.5680.5510.1320.3440.3580.6331.000F90.2520.3580.4700.2440.3220.3550.3090.3501.000FIO0.35t0.1480.3250.3510.2190.1700.0160.0660.3451.000F110.0520.4290.406—0.0060.1480.3370.4670.5010.2640.0511.000tota0.4750.6740.7370.4890.5960.6080.6120.6880.6760.4800.5591.000(注:以上相关系数的显著性程度均在0.001以上)表2.10研究生价值观二阶各因素间及问卷总分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矩阵见表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规则价值观总分目标价值观1.000手段价值观0.3251.000规则价值观0.4090.455总分0.8730.6790.7121.000堑塞生竺篁翌塑里窒注:以上相关系数的显著性程度均在0.001以上从上表2.9、表2.10可知,各因素之间基本上都呈中等程度相关,低于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且各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普遍较高,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为了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还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结果表明,题项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高于它们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表2.11题项与因素及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F1F2F3F4F5F6F7F8F9FIOF11totaT10.6820.258T220.697’0.265T130.6880.183T60.6630.302T80.5780.220T530.5030.365T170.5020.346T210.5300.427T340.6980.379"1-460,7140.484T260.7060.509T240.7200.503T”0.5720.347仍O吼0.439啦O跏0.497Ⅷ0.7910.559mO.8110.618m0.5710.456珊0.7280.508m0.7170.297m0.6700.392T270.7750.343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Ⅸ0.7190.383他0.6790.325n0.7520.459H0.7740.480m0.6410.444瑚O.7370.396m0.7360.415僧0.7300.537珊0.8000.511w0.8010.459珊0.8280.519珊0.81i0.526wO.7020.503w0.7320.519巧0.8520.501w0.8390.654倪0.8040.463w0.8060.31lm0.8360.504m0.8890.467(注:以上相关系数的显著性程度均在0.001以上)(2)内容效度确定内容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请有关专家对问卷题项与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做出判断。在本问卷编制的过程中,严格地遵守价值观的理论,即研究生价值观是研究生在目标确定、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对研究生本人或群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并且对20名研究生做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与二十几名研究生被试进行访谈,确定研究生价值观的内涵。在初始闯卷施测时,请心理学专业的教授及研究生进行了专业的审定。认为该问卷能够较好地预测研究生的价值观。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3研究生价值观发展特点的研究3.1研究目的与假设3.1.1研究目的编制一份研究生价值观的问卷,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比较研究生价值观在性别、年级、家庭来源和有无工作经历等社会人E1统计学资料上的差异,进而探讨研究生价值观的发展特点。3.1.2研究假设根据目的,提出以下假设:1.借鉴前人对价值观的研究,研究生价值观结构应该包括多个因子,但是前人对研究生这个群体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次研究尝试通过对研究生价值观结构的调查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2.在性别、年级、长期居住地、科系、有无工作经历等人口统计学资料方面,在某类价值取向或某几类价值取向上会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3.2研究方法3.2.1研究对象正式问卷测量的被试。包括南京市五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被试总人数为410人。被试的构成情况见表3.1: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410名研究生被试样本分布情况表项性别年级长期居住地科系家庭结构蔓殡目经历\\\合——————=——北南北南文理核几苴正正芷方方方方科科心代亲男女级级级农农城城家同家有无计学校村村市市庭堂庭南京大学68564231514921183675499922324100124河海大学4952293537312420265546682673566101南京林大2441413l81154O28189162228南京师大5859423144422526246433793353582117东南大学2119287581651104016231132740小计22019015586138138977410119419628011317113297410合计4103794103904104104103.2.2研究工具(1)自编的“研究生价值观问卷”;(2)SPSsll.5/forwindows统计软件3.3研究生价值观的总体情况为了解当代研究生价值观的总体特点,我们对价值观系统进行了分析。其具体结果见表3.2表3.2因素与总问卷的平均数、标准差(N=410)37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由上表3.2可以看出,研究生在目标价值观项目上得分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回归自然取向、家庭婚姻取向、贡献国家取向、工作成就取向、金钱物质取向、地位荣誉取向;研究生在手段价值观项目上得分的均值排列顺序为知识努力取向,其次才是个人机遇取向;研究生在规则价值观项目上得分的均值排列顺序为道德良心取向,其次是法律规范取向,最后才是舆论从众取向。3.4研究生价值观特点分析3.4.1不同性别的研究生价值观特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研究生在家庭婚姻取向、回归自然取向、个人机遇取向、法律规范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具体情况见表3.3表3.3不同性别在价值观上的T检验(N=410)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3.4.2有无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价值观特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有无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目标价值观和手段价值观的项目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只有在规则价值观的舆论从众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上有显著性差异,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舆论从众取向上和道德良心取向上的得分都要高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说明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比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平时的生活更受舆论从众和道德良心的影响。具体情况见表3.4:表3A有无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价值观特点3.4.3文理科研究生的价值观特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文理科生在价值观的项目上没有太大差异,只有在金钱价值取向、贡献国家价值取向、法律规范价值取向、舆论从众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理科生都要高于文科生。具体情况见表3.5:表3.5文理科研究生的价值观特点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3.4.4研究生价值观的方差分析结果表3.6金钱物质的方差分析表(注;+表示p<O.05,44表示p(0.01,4++表示p<O.005,+4++表示p<O.001,本章以下相同)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7地位荣誉取向的方差分析表4l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8家庭婚姻取向的方差分析表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9回归自然取向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性别7.37617.3766.997”年级4.95022.4752.348工作过0.20710.2070.196家庭结构0.35020.1750.166家庭所在地6.48132.1602.049性别+年级3.01921.510I.432性别+工作过3.120i3.1202.960年级4工作过0.27920.1390.132性别+年级+ZII作过1.96620.9830.933性别+家庭结构0.10720.0540.051年级-家庭结构3.26440.8160.774性别4年级t家庭结构3.81021.9051.807工作过+家庭结构1.31620.6580.624性别+工作过+家庭结构3.35513.3553.183年级+工作过+家庭结构0.50820.2540.241性别+年级+工作过+0.97220.4860.46t家庭结构性别t家庭所在地8.8042.9352.784*年级+家庭所在地7.9591.3271.259性别+年级4家庭所在地18.6333.1052.946**工作过+家庭所在地2.9110.9700.921性别’工作过+家庭所在0.714.0.2380.226地年级4工作过t家庭所在2.6120.4350.413地性别+年级+工作过+5.39660.8990.853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t家庭所在地2.89260.4490.4.26性别+家庭结构+家庭所6.55732.1862.074在地年级4家庭结构+家庭所6.61170.9440.896在地性别,年级+家庭结构t6.55741.6391.555家庭所在地工作过+家庭结构+家庭1.24240.3100.295所在地性别’工作过+家庭结构S.0893+家庭所在地年级+工作过+家庭结构4.753+家庭所在地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0贡献国家取向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性别7.671l7.6719.267如-+年级6.72523.3624.062+工作过0.963l0.9631.163家庭结构0.40520.2030.245家庭所在地0.36230.1210.146性别+年级6.62423.3124.001+性别+工作过6.876l6.8768.306+}+年级+工作过1.83620.9181.109性别+年级+工作过5.49922.7493.321"性别+家庭结构1.55620.7780.940年级t家庭结构3.39640.8491.026性别+年级+家庭结构2.38021.1901.437工作过+家庭结构1.29120.6460.780性别+工作过+家庭结构3.478l3.4784.202*年级+工作过+家庭结构0.99220.4960.599性别’年级+I作过+3.57121.7862.157家庭结构性别+家庭所在地4.2691.4231.719年级4家庭所在地9.8891.6481.991性别t年级+家庭所在地3.6200.6030.729工作过+家庭所在地0.9170.3060.369性别+工作过+家庭所在2.3190.7730.934地年级‘工作过8家庭所在60.266O.321地性别4年级+工作过+5.21660.8691.050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t家庭所在地4.69360.7820.945性别4家庭结构4家庭所1.8823O.6270.758在地年级+家庭结构t家庭所3.18070.4540.549在地性别+年级t家庭结构+8.52242.1302.574+家庭所在地工作过+家庭结构+家庭1.07740.2690.325所在地性别+工作过+家庭结构2.97830.9931.199t家庭所在地年级4工作过4家庭结构2.97630.9921.199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1工作成就取向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性别0.057l0.0570.065年级0.27620.i380.156工作过1.052l1.0521.192家庭结构0.47220.2360.267家庭所在地3.85331.2841.455性别’年级2.59121.2951.467性别+工作过3.10313.1033.515年级+工作过0.95520.4780.弱1性别+年级+工作过6.34623.1733.594*性别+家庭结构0.36520.1820.207年级+家庭结构0.53840.1340.152性别+年级+家庭结构1.94420.9721.101工作过4家庭结构4145622.2282.524性别+工作过+家庭结构6.06416.0646.869**年级+工作过4家庭结构0.66620.3330.377性别+年级4工作过+3.55521.7772.013家庭结构性别t家庭所在地3.9101.303l_476年级t家庭所在地5.7900.9651.093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5.7580.9601.087工作过+家庭所在地4.4141.4711.667性别+工作过+家庭所在1.6940.5650.64.0地年级+工作过4家庭所在2.9620.4940.559地性别+年级+工作过+5.05560.8420.954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家庭所在地5.29760.8831.000性别+家庭结构+家庭所3.77031.2571.4.24在地年级+家庭结构+家庭所5.72470.8180.926在地性别4年级+家庭结构一12.29043.0723.480+}家庭所在地工作过+家庭结构+家庭4.51441.1291.278所在地性别+工作过+家庭结构4.77731.592+家庭所在地年级+工作过+家庭结构3.2981.245+家庭所在地45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2个人机遇取向的方差分析表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3知识努力取向的方差分析表47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4舆论从众取向的方差分析表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5法律规范取向的方差分析表49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表3.16道德良心取向的方差分析表表3.6显示:被试的性别(F(1,410)=6.537,p<0.05),年级(F(2,410)=9.287,p<0.001),家庭结构(F(2,410)=4.636,p<0.01)对金钱物质取向得分的主效显著,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6,410)=2.145,50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p<0.05)。表3.7显示:这些自变量对地位荣誉取向的得分没有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表3.8显示:被试的性别、是否工作过和家庭结构的交互作用显著(F(1,410)=6.899,p<0.01),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6,410)=2.317,p<0.05)的交互作用显著。表3.9显示:被试的性别对回归自然取向得分的主效应显著(F(1,410)=6.997,p<0.叭),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3,410户2.784,p<0.05),性别、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6,410)=2.946,p<0.01)。表3.10显示:被试的性别(F(1,410)=9.267,p<0.005),年级(F(1,410产4.062,p<0.05)对贡献国家取向得分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年级(F(2,410)=4.001,p<0.05),性别和是否工作过(F(2,410)=8.306,p<0.005),性别、工作过和家庭结构(F(1,410)=4.202,p<0,05),性别、年级、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F(4,41o)=2.574,p<0.05)的交互作用显著。表3.】l显示:性别、年级和是否工作过(F(2,410)=3.594,p<0.05),性别、工作过和家庭结构(F(1,410)=6.869,p<0.叭),性别、年级、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F(4,410)=3.480,p<0.01)有交互作用。表3.12显示:性别对个人机遇取向得分(F(1,410)=5.403,p<0.05)的主效应显著。表3.13显示:年级对知识努力取向得分(F(2,410)=5.245,p<0.01)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年级(F(2,410)=3.300,p<0.05),性别、是否工作过和家庭结构(F(1,410)=4.021,p<0.05),年级和家庭所在地(F(6,410)=2.217,p<0.05)有交互作用。表3.14显示:性别、年级、工作过和家庭结构(F(2,410)=3.596,p<0.05),是否工作过和家庭所在地(F(3,410)=2.633,p<0.05)有交互作用。表3.15显示:这些自变量对法律规范取向的得分没有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表3.16显示:性别(F(2,410)=3.639,p<0.05)对道德良心取向得分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年级(F(1,410)=5.760,p<0.05),性别、工作过和家庭结构(F(1,410)=5.760,p<0.05),性别和家庭所在地(F(3,410)=3.064,p<0.05),性别、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F(3,410)=4.741,p<0.005)之间有交互作用。3.4.5不同年级、地区的研究生价值观差异的比较3.4.5.1不同年级研究生价值观差异比较表3.17不同年级研究生在价值观上的事后多重比较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从价值观各个因子及总体方差分析表(见表3.6—3.16)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金钱物质取向(F(2,410)=9.287,p<0.001)、贡献国家取向(F(1,410)=4.062,p<0.05)、知识努力取向(F(2,410)=5.245,p<0.叭)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表3.17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研一和研二、研一和研三的学生在金钱物质取向的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研二和研三的学生在金钱物质取向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一和研二、研一和研三、研二和研三的学生在贡献国家取向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在知识努力取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研一和研三、研二和研三的学生在知识努力取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4.5.2不同地区研究生价值观差异比较表3.18不同地区研究生价值观上的事后多重比较从表3.17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和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在金钱物质取向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不看重金钱物质,其余地区的研究生在金钱物质取向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北方农村和北方城市的研究生、来自南方农村和北方城市的研究生在回归自然取向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地区的研究生在回归自然取向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来自南方农村和北方城市的研究生、来自南方农村和南方城市的研究生在法律规范取向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地区的研究生在法律规范取向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4分析与讨论4。1关于研究生价值观的结构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个体目标的确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特点,由目标的确立才开启了一条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锁链,也即手段和规则的选择都是在目标确立后的一些后继行动。手段是个体或群体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受情境、文化、个体自身的经验影响也最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最能充分地反映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文化的价值观。规则是目标确立、选择手段时必须要考虑的行为处事准则,也是一种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传统色彩。4.2关于研究生价值观总体发展状况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目标价值观方面,当代研究生更为看重的是家庭婚姻、回归自然和工作成就。这可能和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最为严重的破坏。相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低离婚率而言,这也是社会生活中变化最大的地方。对于以后工作能胜任的研究生而言,对幸福家庭的渴望和期盼非常热切。作为高学历层次的群体,工作上取得成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这么多年来学习的最好的反馈。在手段价值观方面,他们试图通过知识努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倾向要远远高于通过机遇。说明他们在选择手段比较理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达到他们既定的目标,不再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很强的运气,相信自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舵;还有就是近年来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周围的高学历层次和能力的人相继在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研究生们也开始相信自己能够利用知识来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事实上,这个结论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特点,有研究者(许燕1998)对1984、1989、1992、1997四个年份我国采用同一研究工具对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科学型(重知识、爱科学)在1997年被排在第二位。在规则价值观方面,他们首选道德良心取向,其次是法律规范取向,最后才是舆论从众取向。这个结论总体上反映了当代研究生的成熟程度。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良心是一种自律机制,而法律规范和舆论从众是一种他律机制。这与辛志勇(2002年)的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中国传统社会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很强调其德,研究生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在这点上也很明显。随着中国社会的入世等一些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举措,我们的法律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研究生群体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对法律规范遵从要大于对舆论从众的遵从。同时也说明研究生这个相对而言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独立意识增强了,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而不是盲目从众。4.3关于研究生价值观的性别、有无工作经历和科系差异分析1.男女研究生价值观的差异在目标价值观上,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看重家庭婚姻和回归自然取向,这大体上和女性长期以来一直被赋予的社会角色有关。女性尤其是成家以后的女性,绝大多数认为应该以照顾家为自己最大的事业,当然,现在社会也有很多女强人,但是也并不是社会的主流。这说明,当今的女研究生仍然保持传统女性的特征,在追求学业成就的时候,依然把婚姻家庭看得比男研究生重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对女研究生群体来说也是有影响的。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看重回归自然,我们认为女研究生作为女性可能更为注重维护,而男性更为注重创造。在手段价值观方面,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看重个人机遇取向。女性大多数属于外控性的,倾向于相信命运,运气或一些外部力量的决定性作用;而男性大多数属于内控性的,倾向于相信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能够成就自己的理想。在规则价值观方面,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这可能是因为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宿命,更害怕改变有关。2.有无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价值观的差异在目标价值观和手段价值观的项目上,有无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规则价值观的舆论从众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上有显著性差异,无工作过的研究生在舆论从众取向上和道德良心取向的得分都要高于工作过的研究生,说明无工作过的研究生比工作过的研究生更受舆论从众和道德良心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还没有走出校园的研究生比早已步入社会工作的研究生社会化程度要低些。社会化程度高了以后,工作过的研究生的看问题和评价问题的尺度更为多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既是对行为的一种肯定,又是对行为的一种约束。如今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和个人所践行的道德规范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点脱节,不道德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没有工作过的研究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受大众舆论的影响,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还不成熟,思考问题的角度较工作过的研究生要单纯一些。3.文理科研究生价值观的差异在目标价值观的金钱物质价值取向和贡献国家价值取向上,文理科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且理科研究生得分更高。这可能缘于理科研究生在当前的社会更好找工作,相对文科研究生来说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物质成就。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的熏陶,理科研究生可能更为务实些,而文科研究生更为追究浪漫和形而上的东西。这些年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繁荣昌盛。理科研究生从中受益要比文科研究生来得大,理54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科研究生对国家的感恩心理更为大一些,从而更看重贡献国家这种反哺行为。在手段价值观的项目上文理科研究生没有显著差异。在规则价值观的方面,文理科研究生在法律规范价值取向、舆论从众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理科生都要高于文科生。这可能与从事的专业有关联。理科研究生的思维没有文科研究生那么发散,长期以来的学习使他们更为重视知识、爱科学、勤于思考、遵循科学原理,讲究实事求是;更为严谨和缜密,所以他们对一些法律规范的执行力要好于文科研究生。他们的思维较为单一,所以在事情的处理上更受舆论和他人影响。4.4关于研究生价值观的年级和地区差异分析1.不同年级研究生价值观特点分析随着年级的升高,研究生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环境及教育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个体成熟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考察。在金钱物质取向的目标价值观上,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得分也在增加。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在手段值观的知识努力取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研一和研三、研二和研三的学生在知识努力取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年级的特殊性造成的。研一的学生刚入校门,更为追究学业上的成绩;研二的学生已经开始有了择业意识;而研三的学生直接要面临择业。金钱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虽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们也开始关注物质方面的追求。总之,在目标价值上存在的年级差异,我认为主要与研究生们的成熟和日趋现实有关。2.不同地区研究生价值观特点分析在目标价值观方面,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和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在金钱物质取向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不看重金钱物质。这可能是因为南方农村改革开放的早,经济相对北方农村来说比较发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致富受到很多人推崇。来自北方农村和北方城市的研究生、来自南方农村和北方城市的研究生在回归自然取向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来自城市的研究生比来自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回归自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处地域的环境特点造成的。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他们更加珍惜和向往清洁的自然环境。在手段价值观上,没有地区差异。在规则价值观的法律规范取向上,来自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的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来自南方农村比北方城市的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来自南方农村和南方城市的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来自南方城市的研究生更为55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看重法律规范。这可能因为南方相对对于北方的经济来说更为发达,法律规范在现实中有更多的需求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对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更多的亲身体验。4.5本研究有待完善和拓展的地方本研究是对研究生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简言之,在以下方面有待继续研究:(1)在研究生价值观的构建上,本次实证研究得出的研究生价值观结构可能还不完善,仍有待完善。(2)本研究只抽取了南京五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样本的代表性受到限制,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也有一定影响。今后,有必要选取地域分布更广、更具代表性的被试群体,从而修订、完善已有的结论。(3)采用问卷法研究价值观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以后要用观察实验法加以充实和补充,特别是针对价值观的特性,我们应该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使得研究信度和效度更好。(4)价值观如何影响行为也是我们以后的研究要重点关注的方面。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5研究的结论通过对研究生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I)研究生价值观的总体情况表现为:在目标价值观项目上的排序为回归自然取向、家庭婚姻取向、贡献国家取向、工作成就取向、金钱物质取向、地位荣誉取向;在手段价值观项目上的排序为知识努力取向、个人机遇取向:在规则价值观项目上的排序为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2)研究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在目标价值观上,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看重家庭婚姻和回归自然取向;在手段价值观方面,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看重个人机遇取向;在规则价值观方面,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3)研究生价值观的生活经历差异:在规则价值观的舆论从众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上有显著性差异,无工作过的研究生比工作过的研究生更为看重舆论从众取向和道德良心取向。(4)研究生价值观的年级差异:在金钱物质取向的目标价值观上,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得分也在增加。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在手段价值观的知识努力取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研一的学生更为看重知识努力。(5)研究生价值观的地区差异:在目标价值观方面,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不看重金钱物质;来自城市的研究生比来自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回归自然。在手段价值观上,没有地区差异。在规则价值观的法律规范取向上,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比来自北方城市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来自南方城市的研究生比来自南方农村的研究生更为看重法律规范。(6)研究生价值观的个别取向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是否工作过和家庭所在地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性别和是否工作过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是否工作过和家庭结构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工作过和家庭结构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年级、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参考文献中文部分:[1]辛志勇(2002):当代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行为的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许燕等(2004):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心理探新,第3期。[3]岑国桢(2004):抗SARS中若干价值观的一项调查。心理科学,第3期。[4]戴海奇等(2004):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心理学,第3期。[5]陈红雷等(2003):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心理科学进展,第6期。【6]余健英,何旭宏(2003):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7]金盛华(2003):当代农民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研究。应用心理学,第3期[8]金盛华(2003):专业人员价值取向的现状研究。心理行为与科学研究,第2期。[9]金盛华等(2003):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期。[10]金盛华等(2003):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11]寇残(2001):论个体价值取向发展与其道德权威影响源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2]陈方(2000):中国女性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2000(4):P.108~112。[13]谢小非等(2000):儿童合作倾向与家长价值观。心理科学,第6期。[14]杨宜音(1998):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15]杨宜音(2001):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杨国枢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评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第3期。[16]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第3期。[17]寇残(1999):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研究,第2期。[18]许燕等(2001):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探新,第4期[19]张进辅(1998):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期[20]张进辅等(2001):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西南师大学报,第1期。[21]张进辅等(2005):生育价值观的理论建构及问卷的初步编制。第五届华人心理学学术研讨会。[22]文崇一(1993):中国人的价值观。东大图书公司印行。[23]杨中芳等(1991):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4]杨国枢(1993):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桂冠图书公司。[25]杨国枢等(1992):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桂冠图书公司。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26]魏秋玲译(1992):国外青少年价值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7]让.斯托策尔著,陆象硷译(1988):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8]黄希庭等(1994):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9]杨德广等(1997):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30]Robinson等主编,杨中芳总校订(1998):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3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1993):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北京出版社。[32]袁贵仁(1991):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3]岑国桢等(1999):品德心理研究新进展。学林出版社。[34]章志光(1993):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5]刘永芳等(1997):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心理内容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36]郑钢(1995):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心理学动态,第4卷第1期。[37]阎孟伟等(2002):新世纪价值观。南开大学出版社。[383朱文彬等(1995):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第18卷。[39]彭凯平、陈仲庚(1989):北京大学学生价值观倾向的初步定量研究。心理学报,第2期。[40]余双好(1999):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青年研究,第3期。[41]武勤(1995):日本心理学界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进展。山东师大学报,第4期。[42]覃友茂(1999):华人管理者价值观取向分析。东方论坛,第1期。[43]吴鲁平(1998):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第5期。[44]宁维卫(1996):价值观:心理学的新认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45]武汉大学“研究生价值观研究”课题组(1994):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调查报告。社会学研究。[46]许燕等(1996):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青年研究,第8期。[47]袁金辉(2002):在读研究生价值取向调查。青年研究,第12期。[48]李振远等(1997):我国研究生价值观念变化趋态及其德育工作对策。青年研究,第6期。[49]许克等(2001):当代研究生道德价值观实证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第31卷,第3期。[50]罗石(2004):东西部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比较分析。青年研究,第1期。[51]李君文(1999):论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52]林崇德等(1998):青少年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53]高觉敷等(1996):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54]兰久富(1999):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英文部分:[1]AnuRealo(1999):Across-culturalstudyofcollectivism#acomparisonofAmerican,EstonianandRussianStudents,劢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39(2),133—142.[2]Bradsher,Keith(1996):Puttingvaluesinclassroom,carefull只NewYorkTimes,勋J.146E3jCliveSe]igamanet.al(1998):Thedynamicsofvaluesystems.ThePsychologyofValuesLawrenceEribaumAssociates,Inc.53—76.[4]ConnieM.Kristiansen(1996):Moralityandthese]矗implicationsforthewhenandhowofVa]ue-attitude-behaviorrelations.ThePsychologyofValues.LawrenceEribaumAssociatestInc.77—106.[5]Cheung-Chaukiu(1999):RedefiningthevaluestructureofcollegestudentsinltongKongand拍emainlandofChina.SocialBeha订orandPersonality,V0127(2):195—204.[6]Chiu—Randy—k(1994):/sChineseconflict-handlingbehaviorinfluenced砂Chinesevalues?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V0122(1):81—90.[61]Halstead,J.Mark:Taylor,MonicaJ(2000):LearningandTeachingaboutValues."areviewofrecentresearch.CambridgeJournalofEducation,V01.30Issue2.[7]Jennings,Bruce:Nelson,JamesLindemann(1996):ValuesoilC83#pus.LiberalEducation,V01.82Issue1.[8]Johnston,CharlesS.(1995):TheRokeachValueSurvey:underlyingstructureandmultidimensionalscaling.TheJournalofPsychology.V01.129.583—597.[9]Michael.HarrisBond(1996):Thehandbookofchinesepsych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8—226[10]ShalomSchwartz(1996):Valueprioritiesandbehavior:applyJagatheoryofintergratedvalueSystems,劢ePsychologyofValues,LawrenceEribaumAssociates,Inc.卜24.[11]Schwartz,S.n.,&Bilsky,W.(1987):Towardapsychologicalstructureofhumanvalu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3,550—562[12]Shen—Jianping(1999):Eoralvaluesofon抄andsiblingchildreninmainlandChina.Journalofpsychology,Vol133:115—124[13]Schwartz,s.(1992):Universalsinthecontentandstructureofvalues:TheoreticaladvancesandempiricaltestsJn20counCries.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01.25.Orlando,FL:AcademicPress.[14]Zhang-Liwei.(2000):LifesatisfactioninChinesepeople."thecontributionofcollectiveself-esteem.Adissertation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抽edegreeofdectorofphilosophyinpsychology[15]encyclopediaofpsychology(2002):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附录:正式问卷的部分题目亲爱的朋友:您好!我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完成这一问卷。这一问卷中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与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没有任何厉害关系。您回答的结果只是用作科学研究,请放心根据您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来回答所有项目。1、学校——本问卷的每一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6级判断,分别是“十分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有些不同意”、“有些同意”、“比较同意”、“十分同意”。请在符合您情况的方框中打“√”。2、性别:1.男2.女3、学科:1.理科2.文科4、年级:1.研一2.研二3.研三5、是否工作过:1.是2.否6、你属于:1.公费2.自费3.定向7、家庭结构:1.几世同堂2.核心家庭3.单亲家庭8、家庭所在地:1.北方农村2.南方农村3.北方城市4.南方城市(完。谢谢您的合作!)61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后记一路走来,三年南师。弹指之问,时间飞逝。现在回头看去:当年从只隔一条马路的河海来至0如诗如画的窿炳随躺,我像个懵懂fl勺小孩满眼喜悦地欣赏着这里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三年的学习生活让我耳濡目染心理学在中国大地上的蓬勃发展;从2003年的南大国际瓷询大会,到2004盛夏北京第二十翻届世界心理学大会,再到2005夏苏州的华人心理学大会,我从一个对心理学有所兴趣的璐望者,成为了一个习惯于心理学的褫角去分析和解决自身生活和学习问题的心理学热爱者。论文的撰写是我整个学习生涯摄为艰难,同时也是收获颇多的阶段。起初‘价值观’对我^而畜,只是耳边时常听到的词,同时也非常之抽象。论文的完稿使得我对此有了一些浅盟的认识,但我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要学的东西是实在是太多了。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炳杨韶Ⅸ4教授,老师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翻译和理论功底,都是学生我努力的方向l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在学习和生活E的悉心教导。古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这点在导师身上淋漓尽致施体现出。撩谢在这三年内指导过我的恩炳们,感{射汪风炎老师把我领进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大门,感谢邓铸、刘昌老师和顾学英的研究方法的教授!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舍友张文静、袁湄、章瑜、蒋娇、方红。谢谢她们在写论文过程中的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使我对自己的论文构思多了一个视角。感谢我的网门姜凌云、程世英、赵文杰和我的师弟蛹炼们在前期资料的收集和问卷施测过程给予的帮助,也很有幸遇和你们结为同门1感谢我的褥学钱丽、龚艳、季春美和王陶英在生活上和学习中给我的无礼帮助和鼓励。认识了你们使我这三年的生活更加丰塞多彩!感谢我的朋友陶达云女士、程轶伟小姐、刘淑撼小姐等人对我的鼓励!你们好学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前进的指示灯!撼谢远方的父母,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是女儿最坚实的后盾!感澍我的男友王桂廷先生,这些尽子来对我的悉心照顾和及时鼓翮。我们的胎即将启舷,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同舟共济、互相勉励地进行我们的人生之旅!硕士毕业只是生命历程的~个新的起点,我将会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同学家人的期望!摄后,再次感谢我的导师杨韶目《教授,也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师长、同学和朋友们l珍重l陈惠芬2006年3月予随园研究生价值观的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陈惠芬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98033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