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话: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索

2022-04-10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28卷第3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对话: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索 李佃智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 对于文学研究面对的现实问题,结合为生、为师两个阶段的学习和探索,从做研究生和指导研究生两个层 面梳理、介绍导师刘思谦先生“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对话情况,以此经验为基础开展研究型教 学,提炼出中国现'3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面对的两个背景、实践中的三个心得以及探索研究型教 -学改革的几点思索。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12)O3一O149—04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研究和教学从来没有像 今天这样遭遇到这么多问题。基于此,对中国现当 代文学专业特别是研究生教学改革,在从灌输型教 学向研究型教学的现代转型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 索和尝试并作出学理层面的梳理,以期有助于解决 问题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背景:被压迫的教学・被异化的对话 在有限的时间里更重视学术研究。因此,对专业领 域的知识、研究能力及科研成果数量的追求压倒了 对教学技能的创新。 2.被压迫的学生 由于导师对知识的优先占有是教师在传统师生 话语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决定因素,无论在如何 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其实一直处在一种“被动” 一、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由法律、传统和职责所 赋予的“话语权力”提供了“话语霸权”生成的可能 当前的研究生教学仍受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 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内容为中 心”的影响。这种模式起初由德国的赫尔巴特于19 世纪初提出,在2O世纪初引进中国,随着建国以后 全盘学习“苏联模式”,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在研究生教学中,这一模式不但压制了导师这一教 学主体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更忽视了学生作为对话 对象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异化了师生之间本是题中 应有之意的“对话关系”。 性,成为教学中拥有绝对支配权的主体。而学生在这 样的教学结构中,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主体的能动性。 3.被压迫的方法 长期以来,研究生教学更像本科教学的延续,导 师一味把知识“多余性”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研究 生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更不用说导师与学生之 间的平等对话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研究 生基础训练普遍不足,视野很难得到有效拓展,能力 (一)被压迫的教学 1.被压迫的导师 也不能提高。同时,由于缺乏对考试手段和模式的 研究,对研究生的考核与本科生相差无几,导致研究 生创新精神不足,创造能力下降。 (二)被异化的对话 受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评价体制的影响和 制约,科学研究的“指挥棒”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 导着导师的价值取向。考虑到知识水平、职称档次、 职薪高低都和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很多研究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2—03一O1 1.非平视的对话姿态 在传统教学框架下,教师的公众形象一向是 作者简介:李仰智(1973一),男,河南民权人,广西师范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文学博士。 l50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的 促进者,具有来自于制度和传统所规定的权威地位。 一直以来,老师只有在获得这种权威的地位后,才能 有效组织教学。这种“从属”的师生关系与对话式 教学所强调的民主、平等大异其趣,以此为基础的对 话很难建立,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只是一种痛苦的 挣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正常平等的师 生对话关系在对话姿态上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 2.不平衡的对话信息 囿于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的人看 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认知的不对等构成了 对话的张力。从设计对话情境、发起对话话题,到划 定对话范围,再到评价学生的话语表达,一直由导师 在操控着对话的整个过程。因此学生和导师之间对 于对话的内容和信息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平衡, 对对话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距, 无形中使学生的话语权受到了牵制,慢慢丧失了对 话题的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和逆反。结果要么是 “牛头不对马嘴”,要么演变成“伪对话”,变相地成 为“一言堂”。 3.欠开放的对话视野 传统的师道尊严对学生心理造成了某种有形无 形的压力,这种心理定式已固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坦然接受、维护 并乐于顺从这种“不平等”。由于师生间在知识的 拥有量和能力的大小上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进而决 定了他们话语力量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也无形中 限制了对话的视野。 二、实践:综合性・现场感・价值观 笔者在河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著名 学者刘思谦先生。刘思谦先生对研究生教学改革有 着极为清醒的问题意识,多年来探索了一条富有特 色、成效显著的教学新路。1999年以来,刘思谦先 生在指导博士生的教学中,引领河南大学现当代文 学专业的博士生致力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价值 论”的讨论,以对话、笔谈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了 深入的研讨,做出了有深度的回答,并集结出版了 《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在众多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丛书中, 这本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指 导用书”,在学界引发了较大的关注和不同程度的 反响。以笔者个人参与其中的学习体验和理性思 索,感到其“作为一种对话”形式的教学理念,体现 了鲜明的综合性、生动的现场感和人文主义的价 值观。 (一)鲜明的综合性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如何根 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在方法论上做出自主选择和决 断?她在教学中反复、明确强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 上需要“综合”。在以叙述学为重点的对话中,她提 出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命题,即“从形式分析 进入意义”。她和博士生围绕这一命题从叙述学理 论的研讨人手,结合孙先科的《颂祷与自诉》等优秀 研究文本,透视出文学研究的当代实践对叙述学的 应用,并深入分析了这个命题以及沟通内外部研究 等方面提供的启示和不足。对美国文艺理论家赫希 的“复原作者意图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唯一途径”,刘 思谦先生和博士生在碰撞后认为是片面的。在以解 释学为重点、以如何在发挥理解的创造性的同时确 保解释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为中心议题的讨论中指 出,解释学的方法“在理解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文本 理解(对文本原意的趋同)与主体理解(注重主体理 解的创造性)上发生‘解释学的冲突”’。她和博士 生围绕文学研究中怎样针对具体情况找到适合“灰 姑娘”的“水晶鞋”,探讨了如何在批评实践中做到 解释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刘思谦先生组织研究生进 行的对话逐一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叙述学、解释学、原 型批评、结构和解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 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讨,几乎囊括了从20世纪形式 主义的文本分析到世纪末的对社会历史批评的重新 综合。 (二)生动的现场感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多年的教书生涯和指导研 究生的经历使刘思谦先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 断地深化、日臻完善。结合教学,她以一种可贵的自 省精神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构成,在20世纪80 年代中期成功超越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知识, 补充新能量,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推进教学,与 青年学生一起在对话中不断完善。这一切都使得她 的学术思想充满内在的论争和外在的活力,而这无 不源于她对对话教学的“设计”。所谓的“设计”是 指对话的流程是先由她确定课题,推荐书目,然后由 博士生们阅读、思考、准备发言,中间她还要分别和 博士生们单独交流,予以启发、引导和碰撞,待到准 备充分后再进行对话。这个深入细致的过程使得对 话和写作的过程显得十分漫长,并且谈话是个开放 的视域,至今仍在继续。这使得对话的研究成果得 以原汁原味地保留,还原了对话的现场感。对话的 过程不是结论的栖息地,而是互动的会客厅。可以 说,对话教学的一大贡献就是不是武断地一概而论, 而是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互通有无、激活思维的 第28卷第3期 李仰智: 对话: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索 151 “现场”。笔者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时刻 都强烈地感受着这个“现场”的生动、具体、形象,甚 至是在逻辑上富有秩序地“杂乱”和“初始”。对话 对历史的生动还原给对话体的研究成果注入了难能 可贵的生动感和可读性。同时,这种对话的教学探 索作为一个历史标本,也对自由独立的学术环境的 建构提供了一个可资研究和借鉴的尝试。 (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人文主义和思想启蒙都是刘思谦先生对话教学 的底色和支撑。为人、人道主义、人的价值和尊严大 声疾呼,这是她的教学与研究贯穿始终的主题词。 她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研究理路,并且从方法论的角 度把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言说主体”等放在现象 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中进行一些基本 的辨析和界定,力求在对话中达到文学研究本体论、 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可以说,在理 论界和批评界的新思潮新方法不断涌现的背景下, 对人文主义的坚守和强调是刘思谦先生未曾改变的 信念,这一点在对话教学中有着更集中更充分的体 现。无论是对西方文学理论的梳理,还是运用理论 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的研究实践,一条主线始终彰 显,就是对个人主体性和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对 于文学批评作为个体化的意义阐释活动,到底怎样 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面对文学批评中这一解释学 的难题,对话教学以“文学批评的意义阐释与价值 论”为题目,从理论层面指出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 极端主观化与极端客观化的倾向,应该在批评理论 中为价值论尤其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留一席之地。她 认为人文主义价值观不仅是阐释的立足点,同时也 是阅读的视界,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衡量作品, 才能抵御以“价值中立”、“价值虚无”姿态出现的相 对主义思潮。这些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深入思索 和人文主义价值立场弥足珍贵,值得文学研究的后 来人倍加珍惜,也是对话式教学的意义之所在。 三、思索: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完善成果 对于文学研究面对的现实问题,作者首先为 “生”参与导师组织的对话活动,继而为“师”,在学 习做好一名研究生导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自 己指导的研究生开展对话式的研究型教学活动。基 于此,笔者从为“师”、为“生”两个层面总结这一经 验,并提炼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探索对话 式研究型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把“对话”作为研 究型教学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要充分准备、精心 组织、完善成果。 (一)提高对话意识 从历史上看,“对话”是古人早就熟用的一种传 递思想的方式。但作为一种与灌输式教育相对的教 育方式,对话不会自然而生。对话的组织需要一定 的条件,弗莱雷提出了对话的五个要素 :一是爱 的倾注。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 在。二是谦虚的态度。如果对话双方缺乏谦逊,对 话很难达成。三是对人的信任。对他们的创造与再 创造力量深信不疑,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四是充满 希望。如果对话双方对他们努力的结果不抱有任何 希望,对话也同样不能存在。五是批判性思维。批 判性思维认为现实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改造。离开 批判性思维,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确定对话选题 选题的确定不仅仅是给对话定个题目和简单地 规定个范围,选题确定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 究的过程,也决定着对话最终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 确定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导师厚积薄发、互相比较、反 复推敲、精心策划。选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初步 研究、大体勾勒的过程,选题逐渐明确了,对话的蓝 图也大体显现。对此,著名学者张世英说:“能提出 像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 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 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事。 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一个像样的 问题,问题提得像样了,对话的内容和价值才有几 分。” ‘ 通常,对话的选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 前看,就一个方面梳理清楚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问 题,并针对未解决的问题设计对话的思路和层次,达 到探索未知的目的。另一种是向后看,就一个问题 进行综述,对已被接受的概念、观点和假说进行质 疑,通过对话再度检测这个概念、观点和假说,以期 发现新知。 (三)做好对话准备 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前期准备,打好 对话的基础。一般要求对一个题目掌握全部的史料 和相关评论,并对有关理论进行反复研读。需要强 调的是,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思维的渐进深入,会 有各种各样的观点纷至沓来,甚至不乏灵光一现的 火花,这期间所产生的思想闪烁都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它们尚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还难以确定它们的 价值。因此,有一个鉴别、梳理、归纳、集中的过程, 进而从对个别事物的个别认识上升到对一般事物的 共性认识,从对象的具体分析中寻找彼此间的差异 和联系,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这样,对话的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眼点、论证的角度以及大体的框架也就逐渐明晰 起来。 (四)设计对话框架 龙,使其意义大打折扣。对话成果的生成不是接受 固有的答案,不是简单地对录音进行整理,而是不断 地提炼和完善。在总结提炼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对 话的原汁原味,又要赋予适当的学理性的归纳;既要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梳理研究思路和对话结 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要和研究生反复讨论和 碰撞,归纳出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运用科学 的思维技巧,包括文献调查法、思辨法、历史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等对对话的思路和结构进行分门别类和 合并同类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框架预设的只是 一保持观点交锋的杂乱和冲撞,又要维护逻辑性的整 饬和明晰;既要保护好对话的生动和现场,又要彰显 对新知的求索和向往。要坚持教学的群众路线,按 照“集中一民主一集中”的原则,让研究生对自己的 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照应,使对话成果更加丰富。 (七)完善对话模式 个保障对话方向的提纲,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法规 不可逾越,其预期的目的是实现对话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在指导性的框架内敢于发出另 一对话的形式有多种。提高对话的质量和水平是 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要进一步反 思对话存在的问题。比如,如果对话缺乏一种诸如 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支撑,对话也只是风中浮萍,最终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比如,对话只是停留在 类的声音。有时候,旁逸斜出是对框架最丰富的完 善,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五)组织实施对话 平等、开放地组织对话,保持对话的现场感和生 动性是实施对话的主线。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 形式的一问一答,即使师生热情高涨,课堂活跃,却 惟独没有达成相互理解,这无非也是独白式交流,各 说各话,不是真正的对话,更不是科学、理想的理论 调“平等对话”,主张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建立一 种师生“平视”的新型关系。保罗・弗莱雷认为,只 创新和路径选择。在开放的对话中,对话者与文本、 与他人以及与自我的互动,都缺一不可。且需要不 断地反思,反思文本的意义和他人的想法,更重要的 是反思对话模式以及自己的经验,形成更有效、更科 有建立在平等、谦恭、信赖的基础上,双方平等的对 话关系才能实现。导师在对话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 导者,而不是控制者,在对话时双方的话语权是相等 的。导师的权威则来自于研究生对其知识修养、人 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的认可和信服。需要强 调的是,对话的本质在于寻求新知,而不是观点的折 学的对话模式,进而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可以说,只有在对话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对 话,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中或妥协。它不关心谈话是否一定要达成一个结 论,而是每个人都能倾听和表达他人和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不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 (六)提炼对话成果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的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 整理好对话记录,形成研究成果,是对话教学的 一[2]张世英.谈谈哲学史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怎样写学术论 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个重要环节。由于对话的开放性和随机性决定了 对话的成果要及时总结和提炼,否则对话所生成的 意义转瞬即逝,而热闹的对话便成为一场游戏和沙 (责任编辑:宋孝忠) Dialogue: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Route Selection i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in Teaching Reform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for Postgraduates LI Yang—zhi (Guangxi Normal College,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With regard to the actual difficulties literary research is confronted with,and based on the writer’S studying,researe— hing experiences as a postgraduate and later a master instructor,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ialogue“methodology and axiology of literar— Y research”by Liu Siqian from two angles:being a postgraduate and being a master instructor.and summarizes the writer’S own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for the postgraduate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 jor.The paper also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the teaching reform is faced with and the gains from the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writers re— leetfion on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eaching reform;dialogu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