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培育

2024-08-30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论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培育

[摘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和自觉奉献,可以陶冶、净化、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高校是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通过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和良好人文精神的研究生人才。

[关键词]人文精神 研究生教育 学术文化活动

一、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源自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中,“人文精神”同期提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特性是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做出的判断。据董乐山先生考证,在哲学史上最初将“Humanism”译作“人文主义”的是学衡派。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的阐释,到后来,“人文精神”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蕴涵更为宽广、深厚,不仅包括了“人文主义”的所指,也包括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理想的文明状态的描述和追求。把它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上看,人文可以看作是一类知识,一种精神,一种视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和自觉奉献,在和谐的视野下,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维护和追求,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真理和科学,超越自我实现人的价值,其宗旨乃是陶冶、净化、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在和谐的视野下,人文精神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高扬人文精神, 不仅有利于引导社会发展的目标,有利于调节和优化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精神的和谐和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谐,具有主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作为弘扬大学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培养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1.弘扬高校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呼唤。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性精神是人自身和谐的精神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涉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身心等方面是否和谐。大学校园作为和谐社

会的子社会,更加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

2.弘扬高校人文精神是高校促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要进步与和谐,就要发展,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态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人类应当具有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加强高校人文精神建设,有利于宣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帮助广大学子善待自然,促进健康生态文明地建设,担当起推动“四位一体”的建设切实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的重任。

3.高扬高校人文精神是培养国家栋梁的现实需要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道德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精神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人文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以公平正义为基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以真、善、美为最高追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具体要求的文化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源动力,是构建崇德守朴、科学理性大学精神的坐标,是构建尊师爱生、和谐有序大学精神的法则,是构建崇尚知识、求真务实大学精神的根基,是构建诚信敬业、完美卓越的大学精神的保证,这都是培养国家栋梁的真正所需。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剖析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的高校校园里,存在“研究生缺少人文精神”的现象,虽非主流,但是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表现在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缺少人文精神的浸透

有的研究生以实用为上,以金钱为量,理想追求平庸化,价值取向庸俗化,道德观念低俗化,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团队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社会担当意识,如有学者惊呼的那样“道德滑坡”。

2.知识结构层次方面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

片面追求自然科学,轻视社会科学。一切知识以经济利益产出为衡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淡漠,认为是过期的,对西方文化和粗俗文化盲目追求,总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园,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不是很乐意回来报效祖国。

3.心里健康和理想人格方面缺少人文精神的渗透

据众多学者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

差、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甚至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在百度搜索中有不少研究生轻生的报道,如2006年11月,清华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身亡,2006年10月27日和11月13日,仅半个月的时间内,上海市东北片区某高校连续发生女研究生跳楼身亡事件,其中一位还是历史学博士生,令人忧虑。

4.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存在缺少人文素养而学术失范现象

当前,部分在校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存在着学风不正与学术失范现象,制假或伪造,抄袭、剽窃,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研究、庸俗捧场,甚至全文从某种期刊上抄录,认为学术论文就是“剪刀”加“胶水”的那样简单,学术道德有待提高。

5.在社会责任方面缺少社会担当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作“产品”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是很强,综合素养不是很高,应有的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不多。自“五四”以来,大学生曾一直保持着的那种不平则鸣、甘作社会栋梁、不屈不挠的精神已难得一见,总想着走捷径,以图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于是弄虚作假、炒作,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令人痛心。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一方面,是西方的各种思潮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大肆涌人我国,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准备不足,应对不力,教育存在缺陷。并且研究生教育随着高校扩招而规模扩大,高质量的研究生队伍有所扰乱。影响如下:

1.市场经济冲击下的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一方面,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拼搏进去”和“开拓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鱼目混珠”的迷乱和“唯利是图”的诱惑。大学不在是过去的象牙塔那样的纯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侵蚀到大学生的各个角落,让大学生在精神上混乱或迷乱,难以寻找方向,存在物质主义倾向、生活物欲化的倾向。“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的奇谈怪论成为大学生的座右铭,“到沿海去,到公司去,到最赚钱的地方”的信奉代替了“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追求。

2.不少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的不足产生了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优裕物质的厚待,皇帝公主的溺爱,也有应试教育的款待,加上家长们的快乐成长的关怀片面了点,望子成龙的欲望畸形了点,使许多大学生缺少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思维,一切以我为中心,宽容、理解、包容、合作少了点,思想中存在极大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对学生从小开始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被忽视、弱化,功利主义却在潜移默化中被注入,加上市场经济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诱惑,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精神失范的状态。

3.高校教育模式的缺陷的影响

社会层面,教育产业功利化。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用人时,更多的是看重学生能否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人文素质如何,企业并不上心。这种弱化人文精神的现象,直接诱使大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

学校层面,学生产品批量化。有些高等院校的专业设计唯利是图,不是从全面发展学科体系的需要出发,而是单纯地考虑市场需求,片面看重眼前利益,对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的自然科学情有独钟,对没有直接带来经济利益或来的慢的人文社会科学应付了事。把学生当作产品批量生产,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性格的塑造。

学生层面,在社会的利益影响下,在学校把学生当作产品批量出厂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金钱诱惑下,大学生强化了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价值取向的的多元化、庸俗化和日趋功利化,导致大学生热衷功利价值而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层面存在缺陷,人文知识存在贫乏和欠缺,情感比较淡漠,对人生、生命的认识出现残缺。

三、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培育

给大学生进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一个方面、一种方法所能胜任,必须各方面通力协作,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才能奏效。笔者认为,培育研究生的人文精神,要围绕“培育”的主线,全方位的展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采取系列有效的措施。例如,研究生的学术文化活动也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以笔者负责的湘潭大学的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为例,到2008年,湘潭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已经成功的举办了十三届,涵盖了学术会议、名师论坛、名师大讲坛、研究生论坛、研究生男篮女排赛事等各种学术、文体活动,是对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大赛、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团队协作成绩等成果的全方位展示,既展示了对真理和科学精神的追求,也很好地培育了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深受学校领导的肯定,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成为湘潭大学研究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1.优化了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重塑的外部环境

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作为一个全校性学术文化活动,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了锻炼自我塑造自我的平台,为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空间。在活动中,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团队内部的帮助和协作,集体观念好和荣誉感的培养,宣传了主导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有利

于引导研究生思想和价值观念向进步的方向发展,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广泛参与,使学校的方方面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给当代研究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一个良好、协调、完善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合适的精神发展空间。

2.再次陶冶了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先做人,后做学问”,德、才、学、识兼备,应当成为学界中做人的基本要求。正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所说“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应当成为学界中做人的座右铭,包含研究生群体。活动中学术会议、名师论坛、名师大讲坛,知名学者和教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导研究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已明确地指明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那就是社会主义大学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大学教育的首位,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3.继续增强了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活动中各种成果的展示,凝聚的是团队的力量,体现的是协作的精神,闪耀的是集体荣耀的光芒。一份科研成果,凝聚了团队孜孜不倦的勤劳;一篇科研论文,凝聚了研究生和导师的心血;一个活动奖杯,凝聚了团队在赛场或书海里的汗水与泪水。团队协作精神的成就,让大家感受到了集体的精神和物质相互协调的良好环境,让大家充分体会到集体这个环境带来的爱、信任、温暖和关怀,逐渐完善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从而为培育其人文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

通过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活动中成果的展示,让广大研究生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体会到了“眼高手低”的弊端,增强了动手动笔的意识,鼓舞了为社会为国家效力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通过对成果的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知道了我们国家发展中的不足和空白,激励了广大研究生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的意识。正如宋儒张载所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人称横渠四句。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所反映出来的高尚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今天的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崇高思想的熏陶。虽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其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仍在,在当今的e时代,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仍然可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与可能[J].选自季羡林说和谐人生[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3]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新华网,2005-01-19.

[4]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