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预防机制资料
第一册
(风险识别与管控资料)
"c":"单位名称(盖章):目录
1. 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2. 作业活动清单
3. 工作危害分析(JHA+LS)评价记录
4. 设备设施清单
5.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
6. 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7. 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c":"8. 风险点统计表第一部分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作业指导书
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省危险化学品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在全站范围内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旨在全面排查、辨识、评价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升加油站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通过建立起完善、有效运行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公司主体责任,有效促进公司实现信息化管控,在全站范围内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提高加油站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2编制依据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2007]16号)
《省安全生产条例》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致GB6441加油站伤亡事故分类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AQ/T9006加油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3010-2007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
GB 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3术语与定义
3.1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3.2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c":"3.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3.4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3.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3.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 责任及分工
4.1领导小组
组长:站长
副组长:安全员
成员:、、、
成立办公室,由安全员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策划、培训、指导、协调、监督与考核,确保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4.2责任分工
1)组长:督促、检查本公司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全公司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有组织和领导责任;
2)副组长:协助主要负责人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c":"3)办公室:为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办事机构,汇总分析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的数据,负责上报;4)各班组:各班组是本班组风险分级管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
5)岗位人员:负责所在岗位的风险分级管控。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1、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可按照区域场所、生产工序、设备设施及重点部位等进行划分。
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2、风险点排查
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
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5.2危险源辨识
1、辨识方法
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
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2)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2、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1)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卸油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3、危险源辨识
1)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2)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c":"3)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4)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5.3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方法
选择了风险矩阵分析法(LS)。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
2、风险评价准则
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4)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5)相关方的投诉。
3、风险评价与分级
"c":"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级\\5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车间、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公司、车间、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4、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1)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2)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3)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4)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5)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c":"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2)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3)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
5)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6)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是否产生新的风险;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5风险分级管控
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1)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2)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
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c":"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3、风险告知
1)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2)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6文件管理
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3)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c":"4)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5)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6)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持续改进
1、评审
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
2、更新
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更新风险信息: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4)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5)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9沟通
结合公司安全生产会议等形势,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风险评价方法
A.1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简称LS),R=L×S,其中R是风险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c":"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
风险矩阵表
后果等级5
"c":"4 3 2 1作业活动清单
"c":"工作危害分析(JHA+LS)评价记录
设备设施清单
"c":"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
"c":"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c":"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