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前教育学考试指南

2022-01-01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考点指要】

1. 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从初生到6岁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揭示教育者可以通过何种手段和方法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 学前教育学是从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开始创立的。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 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3. 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中,遗传素质提供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 4. 婴儿教育指从0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幼儿教育是指从3岁到6岁儿童的教育。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两个阶段。

5. 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有:客观性、发展性、多样性、方向性。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的是间接性、长效性、迟效性、多效性。

6. 学前教育就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具体的任务目标。

7. 婴儿教育的任务和原则:提供婴儿能主动探索的环境,培养婴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成人对小儿的关怀和爱抚是良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日常生活的护理是婴儿的重要教育活动;把每个婴儿看作是个别的有特点的人,按照每个婴儿的特点进行教育;适当当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相对事物的关系。

8. 幼儿智育: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生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包括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技能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

9. 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两个方面。

10. 幼儿智育主要是通过上课、游戏、劳动、日常生活等多种活动进行。

11. 德育教育——是年轻一代德育的最初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为培养年青一代的思想品德打下最初的基础。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幼儿的德育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品德教育。

幼儿德育包括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培养、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意义:向幼儿进行德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德育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如何培养幼儿积极的道德情感?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良好的环境与气氛;要不断丰富幼儿有关道德认识,将认识和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他们响应的道德情感;注意调节幼儿的情感,珍惜和尊重儿童的情感。总之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细致的过程,必须从幼儿自身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所产生的体验,以及受到教育者对幼儿行为和实务美丑的重重情感、态度的感染,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12. 幼儿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在于培养年青一代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文学艺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他们爱美兴趣、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并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幼儿美育就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为目的教育活动。

13. 审美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鉴别、评价、欣赏的能力。 14. 有规则游戏主要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15. 角色游戏: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感知,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16.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1)主动性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不是“要我玩”,而是“我要玩”,它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愿的,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2)独立性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玩什么、怎么玩、用哪些材料、与谁玩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3)创造性活动。游戏是幼儿借助于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整合与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愿望的活动。

17. 学前教师职业品质是由职业道德和职业智能两个部分组成。学前教师的智能结构包括学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中学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艺术知识、掌握儿童生理、心理的科学知识;学前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观察和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价能力自学能力。

18.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具有权威性;具有连续性、具有随机性;具有普遍性、具有局限性。

如何正确把握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1)正确的看待和评价独生子女,是教育好的独生子女的前提和基础,独生子女本身并没有生面独具的特异性;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仅仅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

的教育活动得到补偿、改善以致缩小和消灭的。2)独生子女的成长拥有充分的爱抚和关怀、有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丰富的智力投资,但是由于家长的错误教养态度、缺乏兄弟姐妹的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要重视独生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从而取得最佳效果;3)要建立合理的家庭关系,使独生子女处于正常的家庭地位;要帮助独生子女经常和同伴一起游戏,以丰富他们的社会将往经验;家庭成员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求应注意一贯性和一致性。

总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特点,每个儿童又有不同的禀赋、性格和才能,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贯彻教育的一般原则,又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幼儿园与家长都要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共同研究独身子女的教育问题,关心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19.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在这个过渡期内,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等等种种的不适应的现象,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也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注重幼小衔接,是老师和家长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更是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20.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要遵循哪些原则: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家庭、幼儿园园、小学学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

六、案例分析题(共17分)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受护。” (1)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强调儿童的参与性,活动的亲身体验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激发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等等

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儿童的需要。 (2)在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

幼儿园中的户外场地的设计首先可以根据户外场地的功用,对场地区域的进行划分,即水泥地,花草地和泥土地;

场地设计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安全防护;

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方便,能让儿童充分地活动开来,有利于儿童开展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

在设置幼儿园课程时,应该考虑尽可能利用户外条件的资源。如果在场院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增加户外场地的面积,使学前儿童能充分地享受户外环境;如果场地面积比较小,则不能仅仅为了美化的作用而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设施,而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