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他的《 》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2、文学四要素包括 、 、 、 。 3、西方文论中文学观念的演变有着一条清晰的线索: ,循此线索可以大致看到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4、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就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论点。
5、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但最终是对 的“影子的影子”的模仿。 6、英国诗人 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命题,成为 文论的标志性提法。
7、 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表现,它突出强调的是文学作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8、真正使文本本体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观念的还应归功于20世纪初的 。 9、属于文本本体说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10、20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的后期象征主义诗人 的文学思想中包含着文学本质体验说的萌芽。 11、波兰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英加登非常强调读者的创造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的构造,是一种“ ”,在其中包含许多 ,因而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其主体的意向性活动来填补。
12、伊塞尔认为文学研究应当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 只提供‘程式化了的各方面’”,而 则“促使作品的审美对象得以形成。” 13、中国古代文论中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 ”说。
14、与西方的表现说比较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 ”说和“ ”说。 15、中国的“诗言志”、“缘情说”都是在“ ”的和谐状态下情感的自然展现,和谐而不张扬。
16、 强调文学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
17、20世纪的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弗洛伊德的“ ”和其弟子容格的“ ”这两个概念对心理学乃至整个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 ”命题是把握文学观念的首要问题。
19、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是按照“ 规律”进行的。 20、人类生活的美学意义在于其 性和 性。
21、把握文学的 和 是建构文学观念必须面对的两个重要性质。 22、“审美”顾名思义也即对于“美”的观照与审视,审美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一种超越性,也即超越外在事物本身而达到对于生命、精神本身直接地感悟。与这种超越性相对应,审美活动具有 、 、 的特征。 23、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指出了文学的 。 24、从文学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这点而言,文学创作就是一个 的过程。
填空题答案
1、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 2、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3、再现说
—表现说—本体说—体验说 4、赫拉克利特 5、理式 6、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 7、表现说 8、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9、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 10、保尔·瓦莱里 11、纯意向性客体 未定点和空白 12、本文 读者 13、观物取象 14、诗言志 诗缘情 15、天人合一 16、教化说 17、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理论 18、文学是人学 19、美的 20合规律 合目的 21、艺术性 语言特性 22、无功利性、情感性、形象性 23、无功利性 24、具象——意象——形象——语象
二、选择题
1、首先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作是( )
A《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B《文学理论》 C《美学》 D《判断力批判》 2、《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 ) A M.H.艾布拉姆斯 B韦勒克 C沃伦 D佛克马 3、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 ) A作品 B艺术家 C世界 D语言 E欣赏者
4、在文学观念上,西方第一次提出模仿说的理论家是( ) A泰利士 B赫拉克利特 C 亚理士多德 D柏拉图 5、“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段话出自( ) A赫拉克利特 B德谟克利特 C亚理士多德 D苏格拉底 6、在古希腊模仿说的背景下,( )首先为模仿说增添了辨证的精神实质。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德谟克利特 D苏格拉底 7、艺术是对理念的影子的影子的模仿是( )的观念。 A亚理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毕达哥拉斯 8、亚理士多德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是( )
A《诗学》 B《理想国》 C《修辞学》 D《形而上学》 9、“诗比历史更真实”是由谁提出的( )
A柏拉图 B亚理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10、主张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有( )
A赫拉克利特 B德谟克利特 C柏拉图 D亚理士多德 E苏格拉底 1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出自( )
A《为诗辩护》 B《诗的艺术》 C《诗学》 D《<抒情歌谣集>序言》 12、主张文学观念“表现说”的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浪漫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雪莱 D布洛克 E普罗提诺 14、雪莱文论的代表作是( )
A《为诗辩护》 B《诗学》 C《抒情歌谣集》 D《论诗和艺术》 15、主张“直觉即表现”的文论家是( )
A列夫·托尔斯泰 B艾略特 C克罗齐 D柯林伍德 16、提出诗歌应该非个人化的文论家是( ) A艾略特 B托尔斯泰 C雪莱 D克罗齐
17、在文学观念中,强调文学作品与作家之间关系的是( ) A模仿说 B表现说 C文本本体说 D体验说
18、在文学观念中,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是( ) A模仿说 B表现说 C文本本体说 D体验说
19,在文学观念中,强调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是( ) A模仿说 B表现说 C文本本体说 D体验说
20、在文学观念中,强调文学作品自足性的是( ) A模仿说 B表现说 C文本本体说 D体验说
21、真正使文本本体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观念的应归功于( ) A唯美主义 B古典主义 C俄国形式主义 D英美新批评 22、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的是( )
A什克洛夫斯基 B雅各布森 C托多罗夫 D坦尼亚诺夫 23、罗兰·巴尔特是( )流派的代表人物。
A俄国形式主义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文论 D现象学美学 24、指出“每一种文学事实都是两种力量——结构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干涉的合力”的是( ) A穆卡洛夫斯基 B什克洛夫斯基 C雅各布森 D托多罗夫 25、“我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和纺织的方法。”这段话出自( )
A什克洛夫斯基 B雅各布森 C艾亨鲍姆 D托马舍夫斯基 26、首次正式提出文学的本质是“陌生化”的文论家是( ) A穆卡洛夫斯基 B什克洛夫斯基 C雅各布森 D托多罗夫 27、在形式主义文论中,被重点强调的是( ) A形象 B情感 C语言 D典型 28、属于新批评文论术语的是( )
A肌质 B构架 C含混 D张力 E典型
29、首先将“本体论”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研究的人物是( ) A雅各布森 B兰色姆 C艾略特 D巴尔特 30、属于结构主义文论家的是( )
A雅各布森 B列维-斯特劳斯 C雅克·拉康 D阿尔都塞 E福柯 31、“我诗歌中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出自( ) A保尔·瓦莱里 B英加登 C兰波 D波德莱尔 32、英加登属于( )流派。
A解释学美学 B结构主义 C新批评 D现象学美学
33、首先提出文学作品中含有“未定点”的文论家是( ) A英加登 B伊塞尔 C胡塞尔 D雅克·拉康 34、接受美学诞生于( )。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德国 35、“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能想象的。”这段话出自( )
A姚斯 B伊塞尔 C英加登 D伽达默尔 36、“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段话出自( ) A《庄子》 B《韩非子》 C《易传》 D《山海经》 37、“诗言志”最早出自( )
A《尚书·尧典》 B《毛诗序》 C《左传》 D《春秋》 38、“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此段话出自( )
A《尚书·尧典》 B《毛诗序》 C《左传》 D《春秋》 39、“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出自( )
A《文心雕龙》 B《文赋》 C《诗品》 D《诗大序》 40、“诗缘情而绮靡”中,“情”意指( )
A无意识 B伦理道德情感 C宗教情感 D怀抱 41、《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体现的是( )的观念。 A教化说 B模仿说 C诗言志 D观物取象 42、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教化说的典型代表是(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43、“吟咏性情,流连哀思,谓之文。”这里体现的是( )的观念。 A教化说 B模仿说 C诗缘情 D观物取象 44、“滋味”说是由( )提出的。 A刘勰 B钟嵘 C严羽 D司空图
45、20世纪文论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是( )。 A孤立性 B专业化 C综合性 D跨学科性 46、“集体无意识”是由( )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容格 C弗洛姆 D拉康
47、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上,1985年被称为( ) A方法论年 B符号学年 C心理学年 D无意识年 48、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作有( )
A《释意谬误》 B《意图谬误》 C《含混七型》 C《作为手法的艺术》 D《主题》 49、文学并没有终极的本质,文学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这种对文学本质的观念可以称之为( )
A本质主义的 B历史主义的 C本体论的 D解构主义的 50、“发愤著书”说源自( )
A韩愈 B《毛诗序》 C《尚书》 D司马迁 51、“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这段话出自( )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人间喜剧》 C《反杜林论》 D《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52、《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作者是( ) A马克思 B杜林 C卢卡奇 D恩格斯 53、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 ) A《庄子》 B《论语》 C《老子》 D《墨子》 54、在《论语》中,“文学”一词意指( ) A文学艺术 B语言 C典籍 D修辞
55、在中国古代,文学获得自身独立价值和意义是在( ) A先秦时期 B汉代 C唐代 D魏晋时代 56、“文以气为主”出自( )
A《诗品》 B《文赋》 C《文心雕龙》 D《典论·论文》 57、在西方,Literature一词具有文学之意是在( ) A十八世纪 B十九世纪 C二十世纪 D十七世纪 58、对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推动作用的是( )
A现象学美学流派 B英国伯明翰学派 C法兰克福学派 D结构主义 E解释学美学 59、中国文化学者梁漱溟将文化分为( )
A器质方面 B精神生活方面 C社会生活方面 D物质生活方面 E情感生活方面 60、将文化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的学者是( ) A梁漱溟 B庞朴 C王岳川 D陈寅恪 61、“心灵的一切机能或能力可以归结为下列三种,它们不能从一个共同的基础在做进一步的引申了,这三种就是:认识机能,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的机能。”这段话出自( ) A《美学》 B《小逻辑》 C《纯粹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62、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是作家的( )
A超我的表现 B自我的表现 C本我的体现 D有意识的表达 63、文学受社会的制约,因而具有( )
A时代性 B民族性 C人民性 D阶级性 E科学性 64、最早提出“意识形态”一词的是( )提出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托拉西 D黑格尔 65、“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是( )的言论。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阿尔都塞 66、“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段话体现了文学与现实的( )关系。 A变位 B变形 C夸张 D以形传神 67、作家与生活的关系是( )
A模仿关系 B表现关系 C能动与受动关系 D受动关系 68、文学的时代性指的是( )
A普遍性 B不变性 C模仿性 D历史性 69、文学的人民性指的是( )
A政治性 B人性 C民族性 D进步性 70、“人民性”这一概念最初由( )提出。
A维亚捷姆斯基 B杜勃罗留波夫 C马克思 D毛泽东 71、“知人论世”是( )的观点。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72、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是( )
A作品是作家无意识的产物 B作家与作品是相互塑造的 C作家与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D作品是自动生成的 73、“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话体现了( )
A作品是作家无意识的产物 B作家与作品是相互塑造的 C作家与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D作品是自动生成的
74、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
A作品独立于读者之外 B作品与读者是相互生成的 C读者对作品是完全自由的 D作品的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75、“诗无达诂”这一观念体现的是( )
A作品始终没有明确的内涵 B读者对作品可以任意理解 C作品的内涵是随着读者的不
同而有所变化的 D作品本身不依赖读者的存在 76、《说文解字》中,“文”的意思是( ) A交错的纹理 B文学 C文字 D图画 77、“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这是( )的言论。 A康德 B黑格尔 C海德格尔 D谢林 78、下面事例中,( )体现了一种功利关系。
A植物学家对松树的观察 B木匠对松树的利用 C画家对松树的描绘 D商人对松树的估价 79、“美在距离说”是由( )提出的。 A康德 B黑格尔 C英加登 D布洛 80、“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体现的是( )
A艺术的无功利性质 B艺术的虚无性质 C艺术的功利性 D艺术的无意识性质 81、在文学活动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关系是( ) A完全不需要理性思维 B理性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
C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相互渗透的 D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对立的 8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 )提出的观念。 A康德 B黑格尔 C谢林 D诺瓦利斯 83、“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这句话体现了( )
A文学具有情感特性 B文学的本质是理智的 C文学是无意识的 D文学的本质是修辞
84、马拉美说:“诗应当永远是一个谜”。这指出文学语言的( ) A科学性 B感性特征 C含蕴性 D准确性 85、文学语言是含蕴的,这指的是( ) A准确性 B科学性 C丰富性 D明晰性 86、《含混的七种类型》属于( )批评流派的著作。
A俄国形式主义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 D接受美学 87、“陌生化”是( )批评流派的关键概念。
A俄国形式主义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 D接受美学
1 A 2 A 3 ABCE 4 B 5 B 6 D 7 B 8 A 9 B 10 ABCDE 11 B 12 B 13 ABC 14 A 15 C 16 A 17 B 18 A 19 D 20 C 21 C 22 B 23 C 24 A 25 A 26 A 27 C 28 ABCE 29 B 30 ABCD 31 A 32 D 33 A 34 D 35 A 36 C 37 A 38 B 39 B 40 D 41 A 42 C 43 C 44 B 45 C 46 B 47 A 48 ABC 49 B 50 D 51 A 52 D 53 B 54 C 55 D 56 D 57 A 58 BC 59 BCD 60 B 61 D 62 D 63 ABCD 64 C 65 D 66 A 67 C 68 D 69 D 70 A 71 D 72 B 73 B 74 B 75 C 76 A 77 A 78 ABD 79 D 80 A 81 C 82 B 83 A 84 C 85 C 86 B 87 A
三、名词解释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2、再现说——再现说是西方最先出现的文学观念,其理论核心即认为文学乃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突出强调了文学作品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拉
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等。
3、柏拉图的影子说——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是最高的存在,是不可见的不变者。自然万物不过是对理念的模仿,而艺术又是对自然的模仿,离最高的理念已经隔了两层,所以,艺术是虚假的。 4、表现说——文学观念的表现说兴起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表现,它突出强调的是文学作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等人。 5、文本本体说——文本本体说也可称作客观说,认为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与作家和读者之间完全断裂,不再存在任何关系,文学文本自身获得完全自足的性质,突出强调了文学文本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论地位。这种观念兴起于20世纪,代表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
6、俄国形式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艾亨鲍姆和雅各布森等人,他们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成作品的语言和技巧,而不是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
7、体验说——体验说也叫读者本体说,突出了接受者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体验和创造。这一派理论的突出的特点表现为高度重视读者的作用,将读者接受活动看作文学活动的本质。
8、接受美学——对接受美学的形成产生较早影响的是英加登,他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强调了读者对形成作品内涵时的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学者正式提出了接受美学,注重研究读者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和意义。
9、诗言志——“诗言志”最早出现在《今文尚书·尧典》中,此命题有两重含义,一是表达有关社会伦理的志向,一是表达个体情感,“志”是意志和情感情绪的结合,是人们心中蕴藏着的东西,而诗就是人的内在“意”、“情”的外在表现。
10、教化说——这种学说强调文学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观念。 11、《诗人与白日梦》——发表于1917年,是弗洛伊德在文论方面的代表作。他认为文学是作家在童年时代形成的无意识的隐藏的表达,是对无意识的满足,文学就是这种无意识中受压抑的性欲升华的表现。
12、信息论文论——信息论将文学活动视作一个依据一定规则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视作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着重探讨信息在文学规则的编码、解码活动中意义的增值规律等问题。与信息论(信息学)相关的还有系统论和控制论,它们统称“三论”。
13、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涵盖了人的一切活动,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生活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生育、繁衍、传宗接代)三个方面。
14、文化——文化包容人类活动的各方各面。文化是人所独有的,由人创造的,对人的生活具有一种规范性(制约性)作用的活动方式。
15、变位——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家往往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改变它们的面貌,改变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这在文学艺术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16、以形传神——以形传神指的是,在文学活动中,作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变位与变形,超越事物的外表,进而深入地把握事物深层意蕴。
17、文学的时代性——文学的时代性是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在文学中的表现。文学以社会生活为源泉,是对特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样,社会生活的时代精神、时代风尚就必然地体现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
18、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对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心理习惯、语言特点的反映。
19、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理想、要求、思想、情绪、愿望、利益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20、审美——“审美”顾名思义也即对于“美”的观照与审视,审美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一种超越性,也即超越外在事物本身而达到对于生命、精神本身直接地感悟。与这种超越性相对应,审美活动具有无功利性、情感性、形象性的特征。
21、感性思维——所谓感性思维也称形象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性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 22、蕴藉——所谓蕴藉就是指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23、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在文学创作中要尽量避免“自动化”也即由于经常的使用而失去新鲜感的语言,而应当有意偏离日常语言、自动化语言的语言规范,同它们拉开一定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简答题
1、谈谈文学观念再现说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在西文论史上最先出现的文学观念是“再现说”,其理论核心即认为文学乃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突出强调了文学作品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大多主张,文艺是对外在自然的模仿,柏拉图提出,文学艺术是对理式的影子的影子的模仿,因而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则抛弃了柏拉图“理式”的概念,把文艺摹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术比现实中存在的个别的事更真实。他认为艺术摹仿的绝不只是现实的外形,而是要反映出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亦即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一点上,诗要比历史更真实。所以,再现说基本上有“理式模仿说”和“自然模仿说”两条发展线索。 2、再现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再现说充分肯定了在文学活动中,作家和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来源于现实,要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而且,在一些理论家看来,这种模仿还要求发现现实的规律,超越现象,发现本质。但是,在多数再现说理论家中都忽视艺术家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再现说却完全忽略了文学活动中作者的情感因素的参与;同时,再现说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欣赏者或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些都是再现说的不足之处。 3、谈谈文学观念表现说的发展和主要内涵?
答: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提出过迷狂说,即,诗人只有在失去理智的状态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诗歌。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对个性的提倡,19世纪首先在英国产生浪漫主义,发起了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尊崇。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明确地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认为诗就是要抒发感情,歌颂自然和人的本性。他们的文学观念可以称之为表现说。
所以,表现说的基本内涵是,它们强调文学活动中作者和作品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文学就是人的自我感情的流露的发泄,文学不是模仿,与现实无关。但是,它们又反过来忽视了文学与世界之间的依赖关系,过分突出了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4、简要介绍俄国形式主义及其主要观点?
答:俄国形式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的莫斯科和彼得堡,分别于1905和1906年建立了莫斯科语言小组和诗歌研究会。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曼·雅克布森(1896—1982)、什克罗夫斯基(1893—1984)、坦尼亚诺夫(1894—1943)和艾亨鲍姆(1886—1959)等人。其中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宣言式的著作,在其中,他提出了陌生化的观念。雅各布森认为应当研究文学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观念是,首先,文学
是一个自足的活动和系统,不受到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不能通过其他学科来代替文学研究。其次,他们认为文学的主要特质在于语言,所以,文学研究应当是一种语言学研究。再次,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就是“陌生化”及其造成陌生化的各种技巧和手段。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5、简述文本本体说的主要观念。
答:文本本体说也可称作客观说,认为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与作家和读者之间完全断裂,不再存在任何关系,文学文本自身获得完全自足的性质,突出强调了文学文本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论地位。主要代表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等。活跃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它们从文学的语言性入手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诸多文学内部特征和规律,对将文学研究从传统的研究模式中解脱出来,并建立自身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观念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首先,它们将文学看作一种静态的事物加以看待,忽视了文学的动态性和历史性;其次,在文学活动中忽视了艺术家和读者面对作品的交流和对话作用;再次,由于它们对文学作品普遍规律的刻意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具体作品的独特性和审美性。
6、简述文学观念体验说的主要内涵?
答:体验说也叫读者本体说,突出了接受者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体验和创造。这一派理论的突出的特点表现为高度重视读者的作用,将读者接受活动看作文学活动的本质。
现象学哲学对这一观念的发展产生了先导作用,现象学家英加登在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中就提到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解释学的直接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在德国应运而生,主要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他们分别对文学史中和阅读活动中的读者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从根本上肯定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体验说的兴起使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显得更为全面了,真正认识到文学使一种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强调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关系,也突出了文学和世界之间新的联系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读者的作用有些夸大,引起了新的问题的产生。
7、在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再现说”相近的观念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文论中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观物取象”的观念。大约在战国初、中期成书的《易传》中,就提出了“观物取象”的重要命题:“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所说的“象”与审美形象之间有相通之处,都有主客相融的意思。所谓“观”就是用我们的感觉器官面对着“物”,进行直接观察、直接感受的过程;所谓“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和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可见“观物取象”与西方的“摹仿”或“再现”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这种“取象”的目的既不同于柏拉图的对“理式”的“模仿的模仿”,也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揭示事物发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而是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所谓“类万物之情”是指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由此不难见出中国“天人和一”的哲学底子和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的差别在文学观念上造成的巨大差异。 8、简述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主要内涵? 答:《今文尚书·尧典》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观点。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志有三个意思: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但到了“诗言志”中“志”就已经指“怀抱”了。汉代《毛诗序》中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所以,“诗言志”命题其实具有两个含义,一是表达有关社会伦理的志向,一是表达感情,“志”是意志行为和
情感情绪的结合,是人们心中蕴藏着的东西,而诗就是人的内在“意”、“情”的外在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诗言志”与西方表现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概而言之,表现说是西方在文艺复兴“人”从“神”的阴影下获得独立价值的基础之上,对于17世纪兴起的“唯理论”的反拨的结果,对主体“情感表现”的重视与对主体价值的张扬是一致的。但中国的“诗言志”、“缘情说”都是在“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下情感的自然展现,和谐而不张扬。
9、中国古代有哪些审美文学观,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与儒家的实用教化说不同,受道、释两家的影响,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以消闲审美为旨趣的文学观念,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言外之旨”说,严羽的“以禅论诗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都是主要的代表。这些学说对于文学的审美功能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世界文论的重要贡献,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感悟、重直观的特征,但同“教化说”一样,它们也多着眼于文学的功能价值的探究,较少本体论的味道。 10、如何用集合概念的方式表达文学的本质?
答:应当将文学观念视作一个开放的体系,视作一个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体系。显然,用“文学是……”的语言,给文学下一个清晰定义的做法显然是困难的。应该以集合概念的方式,表述出文学的本质。
首先,文学是“人学”。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承载和表达着人类独有的情感、生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文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文学活动是表现人、为了人的。其次,与上个命题相对应,文学是一种文化。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学乃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再次,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四个最基本的要素,除此之外,文学作为活动,还有出版、发行、传播等环节,它们同样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审视文学活动的眼光、文学价值的实现等等。就文学四要素而言,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文学活动中两个主体——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客观物质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作者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是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潜在精神沟通的桥梁;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作品的人,作者在作品中试图表现的意图、文本的潜在价值只有通过读者阅读才能完成,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第四,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里实际上包含着“文学是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两个命题,文学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是主要的意义就是它的审美价值,文学作为艺术是毫无疑问的,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活动就在于它的媒介的特殊性,研究文学脱离对于语言问题的关注,显然是不行的。
以上的四个命题“文学是人学”是对文学的本质论的界定,“文学是文化”是第一个命题的必然推论,“文学是活动”则着重从文学的存在角度来审视其特征,文学是语言艺术是对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人学的把握,这四个命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人学? 答:(1)文学产生于人的需要;(2)文学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3)文学参与着历史的建构。
12、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类生活活动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学本质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说人类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规定着人类活动审美特性,同样规定了文学审美价值的存在与特征。人的生活活动自由自觉的特征即指出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有合规律性的一面,又有合目的性的一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自由的活动。
所谓合规律性就是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 13、文学作为人学具有哪些特殊性?
答:首先,与医学、生物学对“自然人”的探究不同,文学探究的乃是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特性,它所关注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个体和群体的人和人类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状况。
其次,与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人学学科通过归纳、演绎,从人类的现实生存中抽象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的研究方式不同,文学的揭示人的本质的方式是用形象生动的文学形象通过感染读者而自然形成的。文学同样可以负载着深刻的哲学、人学命题,但所有这些命题必须落实于文学作品中自然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感性的人生图画。
再次,与上一区别相对应,与其它人学学科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具有共性的规律不同,文学虽然也要揭示出作为群体概念的人类的规律性,但它同样关注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在文学中创造着许多的独特的“这一个”,在特殊性中昭示着一般性。 14、如何定义文化?
答:首先,文化是人类因营生所须而创造出来所有的东西。营生所需是多方面的,有些是身体生存下去所必需的,有些是群体生活所必需的,更有些是心理调适所必需的。其次,文化是人所独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再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而不是由先验的“理念”或是“神”赋予的,文化可以通过人类社会活动予以传承。第四,文化对于人的生活活动有一种规范性(制约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既满足着人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活动。
15、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反映的唯一的源泉,可以说找不到不是以社会生活为源泉的文学样式。只不过在反映的过程中存在着变位和变形的手法,作家反映生活的能动性,不仅反映在对于社会生活的变位与变形,而且表现在超越事物的外表,进而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深层意蕴。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总会把自己个人的情感、心灵灌注到创作的对象中,并最终凝结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或观赏艺术作品,所看到、听到的既有生活本身的声音,同时又有作家自我的声音。
其次,与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特定阶级的观念意识的集中体现相对应,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还表现文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文学的时代性是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在文学中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对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心理习惯、语言特点的反映。文学的人民性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理想、要求、思想、情绪、愿望、利益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总是表现着一定阶级的思想、情绪、要求、理想、愿望。 16、简析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1)世界与作者。所谓“世界”实质就是文学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观照的对象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客体。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总是一种主客体相互建构的活动过程。就客体方面而言,呈现在作家面前的对象也绝非纯然的“客观存在”,而是已为作家的意向性活动所包容的“客体”。(2)作家与作品。作家对于作品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心血的凝结,不少人都把作家创作的作品比喻为作家的孩子,就充分说明了作家对于作品而言的重要意义。但作品的创作本身却同样对于作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家笔下的人物、情节往往脱离作家的主观意图而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向前发展,有时甚至使作家本人也感到惊讶。同时,既成的作品也决定作家往后的创造风格及作家的声誉和影响。(3)作品与读者。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显而易见,文学作品将社会生活予以集中的反映,
读者阅读作品时随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的转换变迁而或喜或悲,或昂扬愤激,或开怀欢笑,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还可能获得知识的丰富、人生的启迪、哲理的感悟等等收获,这同样也是文学价值的体现。但读者对于作品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读者的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完成。尤为重要的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还原过程,而是一个包含着极富创造性的过程。也正由于读者创造性的介入,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文学形象才得以摆脱在言语中的潜在状态,获得丰满鲜活的类似视觉的感受,文学文本所有的包括可能性的内蕴才得以实现,文学活动的全部功能与价值才得以最终地昭现。(4)读者与世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可以对读者既有的审美习惯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促使读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其主要的原因。 17、文学在哪些方面表现为艺术? 答:(1)文学作为艺术,是无功利的;(2)文学作为艺术,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统一的过程;(3)文学作为艺术,是情感的。
18、简述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
答:文学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始终不离形象,在形象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就创作活动而言,是一个由具象到意象并形成形象最终凝结为语象的思维过程。在创作过程的初始阶段出现在作家脑海中的“形象”只是一种生活具象或者表象,它们更多的来自现实世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具象(物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作家在具象中渗透着自己对于生活的情感、意味,“立意于象”,形成“意象”,进而塑造成鲜活可感主客交融的“形象”,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符号的表现,成为固定的文学文本,形象最终呈现为语象。也即具象——意象——形象——语象的过程。文学的接受活动在从“象”的流变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可逆过程,但又并非完全重合。读者首先面对的是文学文本的语言符号进而在脑海中获得类似“具象”但实质已经是“形象”的印记,并最终在理性思维的参与之下,得到作家“所立之意”,或者是读者“所得之意”。当然,这里的所谓过程的前后仅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逻辑假设的,在具体的阅读和创作中很难将这几个阶段清晰的予以区分。 19、文学语言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从语言表述角度来看,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的特征。文学语言不是以概念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及表达情感,而是倾向于塑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染读者。
从语义角度来看,文学语言具有话语含蕴的特征。所谓含蕴就是指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文学语言不追求科学的准确性和单一性,而是要追求语言的多义性和丰富性。这一方面缘于人类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的有限性的表现,古人所说“言不尽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来得。这种“言不尽意”的情况,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增加了文学自身的魅力。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文学观念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答:在西方和中国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多种文学观念,试图从各方面概括文学的本质。西方有模仿说、表现说、文本本体说和体验说。中国古代也有如观物取象、诗言志、诗缘情、教化说和滋味说等等观念。20世纪以来的学术界也从跨学科和综合的角度来定义文学。但是,此类努力均得不到普遍的承认。
从艾布拉姆斯所列举的文学四要素的角度看,历史上的文学观念,一方面仅仅强调文学活动中的某个要素或某几个要素,不能全面地展示整个文学活动的全部要素的作用的体现;另一方面,各种文学观念都不能很好地囊括各种文学活动样式和模式,而且,各种观念之间往往相互抵牾,无法融合。
统而观之,在文学观念的建构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思路。本质主义者认为文学是独立的,文学拒绝其它学科的介入,文学理论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寻找文学普遍性的规律;而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理论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文学并没有终极的本质,文学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
我们认为给文学下以一个静止的形而上的定义是难于说服人的,前代文学观念之所以未能达到全面把握文学的目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都将文学视作一个静止的形而上客体予以把握,缺少一种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一方面不能丢失文学的本质,另一方面有要以一种发展和开放的眼光。将文学观念视作一个开放的体系,视作一个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体系之后,显然,用“文学是……”的语言,给文学下一个清晰定义的做法显然是困难的。我们试图以集合概念的方式,表述文学观念。
首先,文学是“人学”。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承载和表达着人类独有的情感、生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文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文学活动是表现人、为了人的。其次,与上个命题相对应,文学是一种文化。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学乃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再次,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四个最基本的要素,除此之外,文学作为活动,还有出版、发行、传播等环节,它们同样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审视文学活动的眼光、文学价值的实现等等。就文学四要素而言,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文学活动中两个主体——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客观物质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作者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是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潜在精神沟通的桥梁;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作品的人,作者在作品中试图表现的意图、文本的潜在价值只有通过读者阅读才能完成,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第四,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里实际上包含着“文学是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两个命题,文学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是主要的意义就是它的审美价值,文学作为艺术是毫无疑问的,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活动就在于它的媒介的特殊性,研究文学脱离对于语言问题的关注,显然是不行的。
以上的四个命题“文学是人学”是对文学的本质论的界定,“文学是文化”是第一个命题的必然推论,“文学是活动”则着重从文学的存在角度来审视其特征,文学是语言艺术是对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人学的把握,这四个命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文学如何表现为人学? 答:“文学是人学”命题是把握文学观念的首要问题:文学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产,文学本身就源于人的需要,在文学中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程度,以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文学本身又成为人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文学产生于人的需要,关于这一点,历代文论多有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太史公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唐代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乐也者,郁于中而泻于外者也。”都指出文学(艺术)的产生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情感抒泄的重要关联。亚里士多德把文学的起源归结为人类“模仿”的本能,同样是从主体心理需求角度来寻求文学产生的依据。
第二,文学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就文学的表现对象和表现内容而言,从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来看,描写人类生活、表现人的生命本真是文学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就是那些看起来似乎与人类生活毫无关联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是对于人的表现。就文学与表现主体本质力量的关系而言,文学是以独特的形象化的手法揭示着作家对于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开掘与探询。托尔斯泰对于人的“心灵辩证法”的揭示,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劣根性”的批判都是突出的例证。
第三,文学参与着历史的建构。一部文学史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人的历史。文学作为历史的一个意义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当的反映。《荷马史诗》之于古希腊、杜诗之于中国唐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于法国资本主义形成-上升时期、《红楼梦》之于中国清代历史都无愧于史笔,鲁迅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说文学是历史并不是说文学是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记载,而是说历史事实在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文学作为人的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学作为人的心灵史的存在价值。
3、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答:人类生活活动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学本质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说人类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规定着人类活动审美特性,同样规定了文学审美价值的存在与特征。人的生活活动自由自觉的特征即指出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有合规律性的一面,又有合目的性的一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自由的活动。
所谓合规律性就是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表面上看,人和动物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都有合规律性,这点人和动物似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人类本质中自由精神的存在使人的生活活动超越了自然存在范畴,一跃而成为人的类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充实的活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正是在不断的人类劳动实践活动中,人类才拥有了属人的“美的感觉”、“形式的感觉”,“由于原始人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对自然的秩序、规律,如节奏、次序、韵律等等掌握、熟悉、运用,使外界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和目的性达到统一,从而才产生了最早的美的形式和审美感受。”人类审美感受的出现使得人类开始摆脱对于外在世界的纯实用功利性的眼光,而建立起一种诗意的情感的关系,就有了作为人对客观事物诗意情感的评价的文学艺术的创造。
人的生活活动不仅仅是充实和提升人的类本质力量,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则是人的更高的本质力量:审美创造力的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指在人类的生活活动中,人类的本质力量也即人之为人的根本的特征得以展现和确认的过程。在人的生活活动中,一方面自然成为人所观照、改造的自然,人类将自己的“内在尺度”施加于自然对象之上,使得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化的对象。另一方面,人类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且在人化的自然对象中见出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样,人本
身实质成为了自己所观照的对象,也即人的对象化。
文学活动也是人的本质量力量的确证的过程,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在直观层次上是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社会生活做出审视,但这种审视的本质却是通过观照对象来实现对于自我的观照。
4、怎样理解文学四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
答: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共同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这样,文学本身并非一个拥有物质尸体的客观实存,而是一个包括创作、作品和接受的动态流程的现实过程。
(1)世界与作者。所谓“世界”实质就是文学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观照的对象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客体。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总是一种主客体相互建构的活动过程。就客体方面而言,呈现在作家面前的对象也绝非纯然的“客观存在”,而是已为作家的意向性活动所包容的“客体”。(2)作家与作品。作家对于作品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心血的凝结,不少人都把作家创作的作品比喻为作家的孩子,就充分说明了作家对于作品而言的重要意义。但作品的创作本身却同样对于作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家笔下的人物、情节往往脱离作家的主观意图而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向前发展,有时甚至使作家本人也感到惊讶。同时,既成的作品也决定作家往后的创造风格及作家的声誉和影响。(3)作品与读者。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显而易见,文学作品将社会生活予以集中的反映,读者阅读作品时随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的转换变迁而或喜或悲,或昂扬愤激,或开怀欢笑,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还可能获得知识的丰富、人生的启迪、哲理的感悟等等收获,这同样也是文学价值的体现。但读者对于作品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读者的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完成。尤为重要的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还原过程,而是一个包含着极富创造性的过程。也正由于读者创造性的介入,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文学形象才得以摆脱在言语中的潜在状态,获得丰满鲜活的类似视觉的感受,文学文本所有的包括可能性的内蕴才得以实现,文学活动的全部功能与价值才得以最终地昭现。(4)读者与世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可以对读者既有的审美习惯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促使读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其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文学四要素对于文学活动而言缺一不可,任何一次具体的文学活动都是由创作主体——作家在观察世界,积累、选择素材的基础之上,融合着自己对于生命本真和社会本质的体认进行创作而后形成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形成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结,他必须为一定的读者所阅读,文本内蕴的价值、意义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文本是拥有着一定的外在物化形态的,可以纳入整个社会的流通体系,这提供了文学文本被读者所接受的可能性;最后,一定的读者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当中面对特定的文本进行着创造性地接受,使文学活动的存在价值最终得以实现。可见文学的价值生成、实现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对文学本质的探究也应该同时也只能深入到文学的这一动态流程中方可实现全面、准确的把握。
5、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艺术特质?
答:艺术是具体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的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把文学艺术和包括哲学、科学、历史、宗教等其它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做了第一个区分。“审美”顾名思义也即对于“美”的观照与审视,审美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一种超越性,也即超越外在事物本身而达到对于生命、精神本身直接地感悟。与这种超越性相对应,审美活动具有无功利性、情感性、形象性的特征。
首先,作为艺术,文学是无功利的。无功利,即,文学不以一种实用的,科学的和经济的方式来反映世界,文学总是与世界保持着一种恰当的距离,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观照,超越个人自身的利益,超越世俗的关系,发现世界美的因素。正是这种无功利性使文学对世界保持一种独立性,对世界进行观察、发现、审视。
其次,作为艺术,文学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统一的过程。所谓感性思维也称形象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性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以这一特征,文学使自身与其他抽象的理论学科分离开来,有了自身的独特性。
再次,作为艺术,文学具有情特质。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和审美对象发生了情感的关系,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从内容上看具有现实的事物和人物,但是,文学并不是象科学那样追求外在的准确性和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要能体现事物和人物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方式上看,文学运用形象思维,正是因为形象与情感之间保留着密切的关系,文学也是通过形象从情感上打动和感染人们的。
总而言之,作为以艺术为本质特征的文学是审美的,是以无功利的观照活动获得主客观浑融一体的艺术形象,并对对象的做出情感评价的超越性活动。
6、如何理解文学的语言性?
答:作为艺术的文学与音乐、美术、雕塑等其它艺术样式的一个显见的区别就在于文学是以语言为其媒介的。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自身的特征使得文学在艺术领域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1)从语言表述角度来看,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的特征。文学语言不是以概念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及表达情感,而是倾向于塑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染读者。
从语义角度来看,文学语言具有话语含蕴的特征。所谓含蕴就是指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文学语言不追求科学的准确性和单一性,而是要追求语言的多义性和丰富性。这一方面缘于人类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的有限性的表现,古人所说“言不尽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来得。这种“言不尽意”的情况,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增加了文学自身的魅力。
此外,对文学语言的特性,还需要关注的就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概念。所谓陌生化就是在文学创作中要尽量避免“自动化”也即由于经常的使用而失去新鲜感的语言,而应当有意偏离日常语言、自动化语言的语言规范,同它们拉开一定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
(2)文学语言自身的特性赋予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巨大魅力,语言自身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语言独有的含蕴性使得文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天地自然、宇宙人生,表达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哲理思索和瞬时微妙的情感情绪;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含蕴性使得文学创作和接受成为真正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在文学活动中人的类本质力量得到展现,从而体味到真正的美的存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