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究生考试文学专业610综合基础真题(含答案)

2024-04-14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机密*考试结束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B卷)科目代码:610科目名称:综合基础满分:150分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后果自负!第一部分各专业共做题(6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风骚2.《文选》3.杨朔模式4.意识流小说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试述《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2.试述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3.试述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4.简述19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第二部分各专业必做题(90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和文化专业必做题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试述《史记》中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试述唐传奇比之六朝志怪小说的根本性变化。3.略述明朝八股取士对文学的影响。二、分析题(30分)1.以《燕歌行》和《白雪歌》为例,分析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科目代码:610科目代码:综合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必做题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同和异。2.同样以上海为书写对象,“新感觉派”小说与茅盾的《子夜》有什么差异?谈谈你的看法。☆3.谈谈“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小说的关系。二、分析题(30分)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十七年文学”与“解放区文学”的关联性。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必做题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但丁的《神曲》在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征?☆2.卢梭为什么被誉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父”?谈谈你的认识。3.意识流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征?它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二、分析题(30分)1.在20世纪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学资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艺学、应用文体学、影视文学专业必做题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试论欧美文学的批判精神及其在当前的意义。2.结合具体作品,试述文学在戏剧影视艺术中的作用。3.试析应用文的文本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分析题(30分)1.举例试析《红楼梦》中诗、词、曲、戏曲中的任一篇,并说明其价值。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必做题:一、简述题(30分)1.写出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十三部儒家经典的书名和注、疏作者。2.简述《汉书·艺文志》的内容和价值。3.举例说明“传”、“注”、“笺”、“疏”和“集注”的含义。二、标点翻译题(30分)☆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科目代码:610科目名称:综合基础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B卷)科目代码:801科目名称:专业写作满分:150分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后果自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和文学专业必做题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请联系文学史上的事例,以“不平则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议论文。(150分)科目代码:801科目名称:专业写作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B卷)参考答案科目代码:610科目名称:综合基础满分:150分第一部分各专业共做题(6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风骚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以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凭借其浪漫主义风格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风、骚合称,后泛指文学。

2.《文选》

《文选》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编辑的一部文学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李善注《文选》六十卷,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 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十九首》,共七百馀篇。此书的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 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之下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如赋又分为“京都”等许多小类。其中诗占了将近13 卷的篇幅,共334 首,是各类中数量最多的。《文选》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它在文学史和文献学上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

3.杨朔模式

散文家杨朔在十七年时期创造的一种“颂歌”文体模式。艺术构思上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注重创造诗的意境;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象征比附的模式化成为其创作的定势,如睹物思人模式,《雪浪花》、《茶花赋》等;觅自然之景不得,联想人间之景模式,《泰山极顶》、《海市》等。因此具有了雷同化倾向和求工的斧迹。

4.意识流小说

20 世纪初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活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

第 5 页

“意识流”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艺术特征有:①作家退出小说。 ②情节淡化。③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④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⑤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⑥语言上的创新变异。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

1.试述《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蒲松龄结撰出诡谲奇丽的狐鬼花妖故事,他将狐鬼花妖人情化、使之具有意象性。将其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从而摆脱了神道意识的拘束,在这个领域里获得了自由,可以随意地藉以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出脱个人的内心隐秘。所以,《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的创作艺术上有多方面的创新,将文言短篇小说推到了空前而后人又难以为继的艺术境界。

《聊斋志异》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情节。文言小说演进的轨迹之一便是由粗陈梗概到记叙委婉。《聊斋志异》中精心结撰的故事多是记叙详尽而委曲,有的篇章还特别以情节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胜。如《王桂庵》写王桂庵与芸娘的情事,好事多磨,几乎步步有“山穷水复,柳暗花明”之趣。然而,这也只是作者创作的一种艺术追求,《聊斋志异》里也有不重故事情节、乃至无故事性的小说。《婴宁》有故事情节,作者倾力展示的却是婴宁那种近于童稚的绝顶天真的性格,入世以后受礼俗的束缚,“竟不复笑”,也是意味着原本天真的消失。这篇似可称作性格小说。《绿衣女》写一位绿衣长裙的少女进入一位书生的书斋,发生的只有平淡而不俗的欢娱情状,没有故事性,结尾处一个小波折,是要显示少女原是一个蜜蜂精,似乎可称作散文式小说。《聊斋志异》里作品类型的多样化,既表明作者仍然因袭了旧的内涵无明确界定的小说观念,所以其中也有简单记事的短篇,但也表明作者又有探索性的创造,增添了不专注故事情节的小说类型。

《聊斋志异》中许多优秀的作品,较之以前的文言小说,更加重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作者对各类人物形象,都描写出其存在的环境,暗示其原本的属性,烘托其被赋予的性格。如《婴宁》中婴宁所在幽僻山村、鸟语花香的院落、明亮洁净的居室,—一描绘如画,又与她的美丽容貌、天真性情和谐一致,带有象征意义。写人物活动时具体生动,映带出人物的情态、心理,也是以往的文言小说所少有的艺术境界。如《促织》写成名在县令严限追比的情况下捕捉促织、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与人斗促织两个情节,细致入微,令读者如亲见,为之动容。《聊斋志异》使小说超出了以故事为本的窠臼,变得更加肥腴、丰美,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学的魅力。

《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带有诗化倾向。譬如《公孙九娘》有九娘洞房枕上吟诗二首,哭诉不幸的身世,凄婉动人,写出其内心苦情,又不啻是本篇的主题歌;《连琐》开头连琐和杨于畏的联吟,既是二人发生联系的契机,又造出了幽森的气氛。《宦娘》、《黄英》则是另一种情况,整个故事是借助传统的诗歌意象建构的。如《黄英》写菊精,显然是借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做反面文章。《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不仅表现于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于许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婴宁》、《白秋练》便是这样,婴宁的性格是由她情不自禁地多笑、近乎童稚无知的话语表现出来的,白秋练的钟情是与她以诗为生命的诗魂融合在一起的,都是诗意化的,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的。《聊斋志异》的叙事也吸取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作者虽然用全知的视点,却时而故作含糊,造成扑朔迷离的意味。如《西湖主》最后一段是:陈弼教入赘洞庭湖君家,自然是成了仙,又写他仍在人间家中,一如常人。他的一位友人舟过洞庭,受到他的款待,返里后却见他仍在家中,问:“昨在洞庭,何归之速?”他笑着答曰:“君误矣,吾岂有分身术耶!”是耶?非耶?

第 6 页

笃定一生砥砺奋进的担当祝你脚下有风、阳光和花香答案留给读者。就总体说,《聊斋志异》的语言特点是保持了文言体式的基本规范,适应小说叙事的要求,采用了唐宋以来古文辞日趋平易的一格,又揉合进了一些口语因素,小说人物的语言尤为显著,于是形成了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则灵活多样的特点,并在叙事状物写人诸方面达到了真切晓畅而有意味的境界,完成了各自的艺术使命。(回答时要有条理)2.试述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具有的特征是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

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高度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参看教材,可当做名词解释题准备)3.试述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因为史诗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且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它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荷马史诗在情节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一种严密而奇特的“环形结构”。所谓“环形结构”即是在荷马史诗大到整体、小到每一卷,甚至数行诗歌中都似乎存在着某种环形、对称的结构。

荷马史诗在细节描写上非常出色,如第二卷中对双方军容的描写。作者仔细提到希腊军的船只、士兵数目,对带队将领及其身世等都一一加以介绍。

荷马史诗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所称道。荷马善用比喻,也喜欢采用“程式化”的短语或饰词来凸显被修饰事物特征,并借以增强凝重、肃穆的诗品特征。此外,在荷马作品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手法交相辉映,有时他也采用烘云托月手法来加强他的主题。

4.简述19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

1、题材和主题不断开拓和深化。报告文学在新时期崛起的主要标志是一批作品突破题材禁区,一开始主要是在知识分子题材中实现了突破,其后这种突破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在题材突破的潮头之后,报告文学向更广更深的题材领域开掘。题材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以及矛盾揭示的尖锐程度,在以往的报告文学中都是少见的。

2、文体的探索创新和文体理论的研讨不断取得新成果,形成多样化的艺术格局。报告文学研究在形成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创作实践的探索。新时期报告文学艺术不断出新,个性越来越突出。80年代的“社会问题式报告文学”的文体探索冲破了报告文学“一人一事”的传统范式。新时期报告文学从思想到艺术,从风格到文体,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创作队伍空前壮大。在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壮大了报告文学的专业作家队伍,而且还吸引了大批诗人、小说家、新闻工作者等各方面的创作人才投入到报告文学创作中来。由于创作主体的文化背景、心理构成、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迥异,因而其艺术风格和文体探索异常丰富多彩。

第二部分各专业必做题(90 分)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和文化专业必做题一、论述题(每小题20 分,共60 分)

1.试述《史记》中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如《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 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 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 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而知恩图报和以怨报怨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往往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体现出来。苏秦对于借给自己百钱的人以百金相偿,而对在危困时几次要离开自己的随从则一文不赏。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史记》中有许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是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

第 8 页

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对于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他想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经赵高劝之以利害,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李斯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一个内心分裂的可悲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 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2.试述唐传奇比之六朝志怪小说的根本性变化。

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由引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 的特点。用传奇家沈既济的话来说,唐传奇的创作意图就是“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这与将奇闻异事当做真实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虚构的六朝志怪小说大异其趣。从总体看,唐人传奇以愉悦性情为旨归,更加关注个性生命和个体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已成大势所趋。

因是“有意为小说”,而归趣则在“文采与意想”,所以传奇作家对各种传说闻见除艺术加工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杜撰,亦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之奇、大加渲染发挥后之奇。那些以神怪、异梦为题材的作品讲的本就是虚幻无稽之事,虚构想象自然成为其基本手法;即使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长恨歌传》、《霍小玉传》等,作者也并不拘泥于史实、传闻,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因文生事,幻设情节,有目的进行再创作。在结构布局上,传奇往往采用史传的表现方法,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标注年号,故意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实感觉,但这种布局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框架,而在故事展开过程中,则绝不受其限制,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出情韵盎然、文采斐然的艺术品,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唐传奇在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使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宛的情节引人入胜。不同于无甚作意的六朝志怪小说。如《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几篇描写爱情的佳作都善于选择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展开矛盾冲突,但其构思方式和情节结构却各不相同。不少传奇作者还是人物写

第 9 页

生的好手,他们不仅善于以精湛的细节描写来提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尤工于白描式的肖像摹写,往往三言两语,即飞笔传神。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唐传奇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有些作品虽施以藻绘,却无繁缛之弊而有明丽之美,一些佳作更善于用诗化语言营造含蓄优美的情境,“莫不宛转有思致”。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时,或简笔勾勒,或浓墨重染,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3.略述明朝八股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当时的王鏊、钱福等人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八股文作家。其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因其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分析题(30分)

1.以《燕歌行》和《白雪歌》为例,分析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的《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岑参的《白雪歌》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此意象在作者第一次出塞时写的诗里就出现过,但均为写实,而此次所写纯属雪花似梨花的夸张感觉。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边塞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岑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岑参的边塞诗,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延伸如下: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 11 页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B卷)参考答案科目代码:801科目名称:专业写作满分:150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和文学专业必做题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请联系文学史上的事例,以“不平则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议论文。(150分)

解析: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其实与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和汉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有着密切的一脉承传关系,不同之处在于,“诗言志”强调文学起于人的心灵外化的冲动,这类似于黑格尔所说的小孩子往湖时扔石头的论断,小孩子往湖里扔了一块小石头,看着原本平静的湖水泛起一圈圈的涟漪,他在这种“心灵外化的冲动”中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而“发愤著书”说和“不平则鸣”说则首先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作家受社会外在环境的冲击而产生文学创作的动力。“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韩愈这里是从自然的物色变迁与万物的应时而感为切入点,进而讨论作家心志和创作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而司马迁则直截了当,从社会变迁

的角度更直接地切入到了文学创作的主脉——大时代的变革对社会造成的不平衡更能成就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不平则鸣”说给文学创作留下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作家要懂得“蓄势”,蓄积创作的情感,而不是有感即发或稍感即发。“储水蓄势,则倍增落差”,也就是李贽所说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那样写出来的文章必是好文章。

(注意审题,联系文学上的事例,类似的如之后考过的诗“穷而后工”、“发愤著书”等话题,平时注意积累,这样的议论文并不难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