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课文复习资料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 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1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山雨》
1、作者 赵丽宏
2、这篇如诗般的散文,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雨图。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山雨的余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2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索溪峪的野》
1、作者 曹敬庄
2、《索溪峪的“野”》 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
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野、水野、物野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3
3、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方面体现索溪峪的野。总分结构
(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
★《詹天佑》
1、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采用的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
2、中心思想:课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人物评价: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工作严谨,热爱祖国)的人。
4、全文围绕“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怀念母亲》
1、作者:季羡林 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标题含义:怀念两个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
4
3、重点问题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答:“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答: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甜蜜是因为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
4、中心思想: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彩色的翅膀》
表达了战士们热爱祖国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思想感情。
★《中华少年》
作者 李少白
5
诗人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三)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
★《穷人》
1、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
2、重点问题:
段落: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
答:(1)本段写法:(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2)“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c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6
答:“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3、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人物评价: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渔夫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
5、文章情节: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6、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别饿坏了那匹马》
1、作者 许申高
7
2、“别饿坏了那匹马”出现三次,贯穿全文,层层推进。
3、“我”:手不释卷求知若渴爱书如命 父亲:有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正直 残疾青年:善良不计一己得失善解人意 碧云:善良为他人着想
★《唯一的听众》
1、作者:落雪
2、重点问题: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答:a老人并没有耳聋。b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3、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8
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写作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5、文章情节: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用心灵去倾听》
1、苏珊:善良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语言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蔼可亲乐于助人。
2、“汤米我要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为了不想让汤米知道苏珊死了很难过鼓励汤米要乐观面对生活。
3、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
(四)第四单元重点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土地是神圣的》
★《只有一个地球》
1、写作方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比喻)、画图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举例子具体真切;作比较突出强调;打比方形象生动
例如:(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举例子)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群星璀璨的宇
9
宙海洋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打比方)
(3)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列数字)
(4)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2、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3、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4、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5、读了<<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鹿和狼的故事》
丛林中的生物有着优胜劣汰但又唇齿相依的生物链。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破坏生态
10
系统的稳定带来生态灾难。我们看待一件事要多层次多角度防止片面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作者:西雅图
3、重点问题: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答: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密切关系。
(2)“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答:大地不属于人类:人类不是大地的主人,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离开大地,人类将无法生存。
4、中心思想:本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5、写作方法:文体(演讲稿);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好处是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文章的中心句是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1
★《青山不老》
1、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2、这篇文章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五)第五单元重点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 5 月, 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课文选自他的小说《故乡》。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3、重点问题
(1)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答: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12
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或为见多识广)
(2)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答:“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3)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4)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4、写作方法: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5、人物评价: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3
1、作者:周晔。
2、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3、重点问题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叙述了四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热情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①笑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②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
③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④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2)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含义
答: 这是一个反问句。“四周黑洞洞的” ,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3)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语言描写,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
14
书太马虎。这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
(4)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4、人物评价: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一面》
1、作者 阿累
2、讲述了作者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和为革命事业愿牺牲一切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鲁迅先生敬佩、怀念和喜爱之情。
3、进行3次外貌描写,6次写到了鲁迅的瘦。
★《有的人》
1、作者 臧克家
2、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对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
15
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全文用了对比手法。
(六)第六单元重点:背默前4首古诗及书下注释。
1、《诗经·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天净沙·秋》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坤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
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一般会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鼓励他。
期末老师写评语时,老师会祝我们来年:“更上一层楼”。
5、《太阳的话》是中国作家艾青所作,《白桦》都是现代抒情诗,是俄国作家叶赛宁所作。
6、《致老鼠》这首诗真有趣,小诗人把小诗人把老鼠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最后,小作者希望让老鼠和猫交朋友,更是孩子美好的愿望。
16
7、《爸爸的鼾声》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爸爸的鼾声,小作者觉得“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爹爹的鼾声停了,小作者又觉得“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8、《诗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
(七)第七单元重点课文:《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
★《老人与海鸥》
1、中心思想: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2、写作方法:描写人物方法主要有四种: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外貌描写-衣着);(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外貌描写-神态);(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语言描写);(4)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动作描写)
3、文章情节:课文主要讲了(每年冬天,一位老人步行二十余里,为海鸥送餐,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不约而同地为老人送行)的事。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名字)等事例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部分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面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令人震撼的情。
★《跑进家来的松鼠》
松鼠在我家做了三件事:储备冬粮、晾晒蘑菇、垫窝过冬
17
★《最后一头战象》
1、作者:沈石溪,文体:小说,我还知道他的作品《第七条猎狗》他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2、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3、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尤其是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止、神情,在打洛江边的久久凝望与全力吼叫,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的情景,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高尚情怀。
4、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1~4)、“重披战甲”(5~11)、“凭吊战场”(12~16)、“庄严归去”(17~23),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展现了嘎羧善良、忠诚怀旧英勇的英雄形象。
★《金色的脚印》
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八)第八单元重点课文:《伯牙绝弦》《月光曲》
18
★《伯牙绝弦》
1、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标题含义:绝:断绝 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善于 擅长 鼓:弹
志:心里想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善哉:好啊,妙啊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好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想
谓:认为 世:世上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19
“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称赞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4、写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月光曲》
1、资料袋: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 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2、标题含义:《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月光》。贝多芬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二支是《月光曲》。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0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答: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4、人物评价:从本课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有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善良、同情穷人)的人。
★《蒙娜丽莎之约》
1、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
2、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我的舞台》
1、作者 吴霜 体裁:回忆录。
2、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神奇的吸引力这句来写,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
21
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3、前后照应。在作者眼里做人和看戏事紧密联系的,不仅要认真演戏还要老实做人。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