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5,8(5):83—88 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 张光珍 梁宗保邓慧华 (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L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6) 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在学习动机上的异同及其发展趋势。采用追踪设计,对281名流动儿童和189 名城市非流动儿童从初一追踪到初三,用学习自我调节问卷测量了儿童的外在动机、接受动机、认同动机和内在动机。结果表明, ①在初一和初二时,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整体上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初三时,二者差异不显著;②从初一到初三,儿童的内在动机 在持续下降,外部动机则存在先升后降的趋势。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程度的受损。 关键词:流动儿童;非流动儿童;外部动机;内在动机 1 引言 在城市生活.但大多数流动儿童的户籍仍属于农村。 由于制度上的壁垒.流动儿童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 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流动儿童要想进入公办学 校必须要满足许多条件.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儿童被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流动人 口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当 前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 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家庭化.即由单个家庭成员 流动变为整个家庭的流动.因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 挡在公办学校门外。同时。流动儿童在升学、就业等 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限制 流动儿童的这些遭遇.可能 会对他们的学业适应带来一些影响.这应该引起教 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 在儿童的学业适应方面,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非智力因素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学习动机是儿童 学习行为的原因。关于动机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最有 影响力的当属动机的认知理论.而自我决定理论是 群体——流动儿童的出现 流动儿童是指6 l8周 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人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 上,且在当地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截至2010 年。我国流动儿童规模已高达3581万[1]。 流动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 期.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对于大多 动机认知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E4] 自我决定理 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趋向 内 在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类自我动机发展和个性 整合的关键。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自治、 能力和关系的需要_4]。自治的需要即自我发起、自我 决定的需要 能力的需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 数流动儿童而言。他们面临着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 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与价 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面临着巨 大的挑战.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与重视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流动儿童存在诸多的适 应性问题 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表现出更多的 为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任 务的需要 关系的需要指个体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 理解、支持和关爱,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力、自治 攻击、违纪行为,更高的抑郁、孤独感 。 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流动儿童的社会情绪适应. 但对流动儿童的学业适应的关注却相对不足 然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一些流动儿童频繁 和关系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会促进个体动机 发生内化.增强内在动机 转学.学习环境的频繁变动、学习的不连续性可能 会对流动儿童的学业适应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 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的动机在自治水平上的 不同.把动机看作以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为两端的 连续体 外在动机指的是个体由于行为本身伴随着 一在我国.流动儿童在学业方面还面临一个特殊的压 力源.即流动儿童因为他们的身份所遭遇的不公正 待遇[3]。在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下,流动儿童虽 个另外的结果而实施行动.是非自治的动机。内在 动机指的是个体在没有外界要求、限制、功利和压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JYCO11) 通讯作者:张光珍,女,讲师,博士。Email 心 理 研 究 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l5_.是自我决定的行为。外部动 机驱动的行为与行为之外的事件有关.如取得好成 机上。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考察流动儿童与非 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的发展变化特点 本研究关注 绩、避免消极结果等;内在驱动的行为与好奇心、探 索、自发性和兴趣有关。以往研究表明,越是自治的 动机.个体的参与性越强,成就越高,越少放弃 。 外在动机又可以根据动机内化程度的不同进一 步划分为外部动机(external regulation)、接受动机 (introjected regulation)、认同动机(identified regula. tion)和整合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外部动机 是自我决定程度最低的外在动机形式.指人们执行 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奖赏、回避惩罚或者出于顺从。 接受动机指个体接受了某种规则或价值观,但未将 其作为自我的一部分完全加以吸收.只有部分的内 化过程,例如,避免内疚、焦虑。认同动机指的是个体 发自内心地接受外部规则.例如学生为了进入好的 大学而努力学习.这时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但认同动 机仍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整合动机指个体 完全内化了外部规则.与内在动机有相似之处.不过 行为本身还是具有工具性价值 当行为的价值与个 体自身的需要和价值完全一致时.整合动机与内在 动机一样都是完全自治的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内化过程将社会 规则、价值观等转化为自己认同的规则或价值观,并 将它整合到自我之中 。内化过程受环境的影响。如 果环境满足个体对自治、能力和关系的需要.就会产 生深层次的内化,使行为更具自我决定性.并给个体 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如果这一过程受阻.那么那些外 在的规则与价值观等只是部分地被吸收.无法作为 自我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个体的行为仍受外在控制 甚至已经完全内化的规则也会回到外部控制状态 参照自我决定理论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在自治、 能力和关系这几方面的需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 害 首先,流动儿童受到了制度的排斥和城市居民的 排斥。损害了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妨碍了他 们的关系需要的满足;其次,流动家庭的经济压力普 遍较大.对大多数流动儿童而言.学习是改变他们命 运和生存环境的最好途径.这可能妨碍了他们自治 需要的满足;再次,流动儿童由于频繁转校、学习基 础薄弱、学习资源不足等原因,往往学习成绩较差, 他们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妨碍了他们能力 需要的满足 流动儿童的这些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 的话.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学习 动机的内化.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固着在外部动 的第一个问题是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的学习 动机是否存在差别。我们假设.流动儿童的内在学习 动机要低于非流动儿童.外在学习动机要高于或等 于非流动儿童 本研究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从初一 到初三,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有 何种变化。我们假设,从初一到初三,儿童的外在动 机上升.内在动机下降 2研究方法 2.1被试和研究程序 被试来自苏州市的三所初中 采用整群取样的 方法.从三所初中各抽取一些班级的学生参加本次 研究。在第一次测查中,共470名儿童(254名男孩, 216名女孩,281名流动儿童.189名非流动儿童)参 与了研究.平均年龄为12.95岁(SD=O.91)。在流动 儿童群体中,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为小学以下、 初中、高中、大学以上的分别为14.5%和35.5%, 63.8%和51.8%,17%和8%,5%和5%。在非流动儿 童中.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为小学以下、初中、 高中、大学以上的分别为3.8%和1.6%.21.7%和 31.9%,41-3%和34.6%,33%和32%。 在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结束两个星期之后开始 第一次数据收集。由受过培训的主试以班级为单位 展开,让儿童报告学习动机。一年之后(初二上学期) 及两年之后(初三上学期)再次进行数据收集工作。 由于儿童搬家、作答不认真或者拒绝继续参与等多 种原因。数据有一定的流失。三次数据收集中.有效 的儿童问卷分别是442、432和394份。所以在后面 的数据分析中.被试的数目不一致 卡方检验的结果 表明,流动儿童流失的比例要高于非流动儿童 但独 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第二年和第三年流失的 被试在第一年的学习动机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数 据收集之前.我们征得了儿童和家长同意 2.2研究工具 学习动机的测查采用Ryan和Cormell编制的 学习自我调节问卷(Academic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SRQ—A) 。该问卷考察儿童学习的原 因.用来测量不同内化程度的四种学习动机.分别为 外部动机、接受动机、认同动机和内部动机,共包含 32道题 问卷对内在动机的测量主要围绕学生对学 张光珍等: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 85 习的兴趣展开.如“做家庭作业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关于认同动机的测量.主要围绕学生认识到学习的 价值、重要性和作用展开,如“我认为做家庭作业 为了比较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的 差异以及四种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对大小.分别对初 一、初二和初三时的学习动机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是件重要的事情”。关于接受动机的测量,主要围 绕学生学习的原因是出于内疚和焦虑(惩罚),如 “如果学不好.我会对自己感觉很糟”。对于外部动 机的测量.主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原因是出于他人 (MANOVA).以儿童的身份(流动与非流动)作为组 间变量。结果表明 学习动机的主效应在初一、初二 和初三时均显著(Ps<0.05)。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 在初一时.认同动机>接受动机=内在动机>外部动 机.在初二和初三时.认同动机>接受动机>外部动 的奖励、惩罚和对他人的顺从,如“我做作业是希 望老师认为我是个好孩子” 该问卷曾在中国文化 机>内在动机 儿童身份的主效应在初一和初二时 显著.在初三时不显著 这表明整体上流动儿童和非 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初一和初二时存在差异 为 了进一步探讨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哪一种动机 中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采用5点 评分,从“1=完全不像”到“5:非常像”。本研究中, 外部动机、接受动机、认同动机和内部动机的内部 一致性信度 系数在三次测量中为0.74 0.92.信 上存在差异.进行一元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 明.流动儿童在初二时的外部动机和认同动机得分 均低于城市非流动儿童.在其他变量上的差异不显 著。学习动机与儿童身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5> 0.05)。 度良好 3 结果 初一至初三的各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 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各学习动机的平均值和 标准差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初一、初二和初 为了考察学习动机从第一年到第三年的发展变 化,分别对外部动机、接受动机、认同动机和内部动 机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儿童的身份(流动与非 流动)作为组间变量 结果表明,测试时间的主效应 显著,从初--N初三,儿童的外在动机、接受动机、认 三时.四种学习动机之间均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正 相关;同时。各学习动机在三次测量之间具有中等程 度以上的连续性 表1 各变量间的相关以及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学习动机的比较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T1外在动机 2.T1接受动机 3.T1认同动机 4.T1内在动机 5.,I’2外在动机1 O.68” 0.32”1 0.52 1 1 0.14” 1 0.27” O.38” 0.77“ 0.43“0.35 0.19”6.T2接受动机 7. 认同动机0.27” 0.42” 0-33” 0.27” O.69 0.11 0.26”0.45”0.40 0.46 l 0.66” 1 8.T2内在动机 9.T3外在动机 0.09 0.23 0.42 0.49”0.43 0.43”0.53 0.30”0.78 0.24“1 0.21 1 0.26” 0.21” O.18” 0.15 10.T3接受动机l1.T3认同动机0.15“0.06 0.24”0.16 0.o4 0.22 0.39“0.28 0.20”0.39 0.37”0.29 0.19”0.18 0.40 0.32“0.25”0.33 0.51 0.39 0.28“0.46 0.49 0.77 0.56“ 0.55 1 12.T3内在动机 一0.01 0.78¨ 3.12 1.17 1 2.48 1.o9 城市儿童 城市儿童.sD 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sD F 2.72 1.02 2.61 0.85 1.73 2.86 1.14 2.90 1.0l 0.15 3.53 1.07 3-38 1.02 2_31 3.03 1.21 2.93 1.11 0.67 2.89 0.97 2.64 0.88 7.94籼 3.11 1.O7 2.97 1.01 2.14 3.36 1.08 3.14 1.08 4.81 2.67 1.09 2.58 1.o4 0.69 2.69 0.94 2.58 0.92 1.26 3.O7 1.02 0.2l 2.57 0.98 0.72 注:Tl=初一,T2=初二,T3=初三; <O.05, <0.01 86 心 理 研 究 同动机和内在动机均发生了变化(ps<0.05)。事后多 重检验的结果表明.儿童的内在动机、认同动机从初 一从初--N初二有上升的趋势.从初二到初三又有下 降的趋势(见图1)。测试时间与儿童身份的交互作 用不显著。 到初三一直在下降:儿童的接受动机和外部动机 3 5 4 3 3 3 2 3 1 3 2 9 2 8 2 7 2 6 2 5 趔 露 窖 蒋 — 外在动机 一・一接受动机 ▲。。认同动机 ●一内在动机 一-一’—扑 图1 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 4讨论 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原因可能导致 了流动儿童学习动机的全面下降.动机低于城市非 流动儿童。到了初三的时候,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非 流动儿童.均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巨大的外在压力可 能对儿童的学习动机造成了损害,尤其是对城市非 随着近些年来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攀升,教育 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对流动儿童的关注越来越 多。然而,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于流动儿童的学习 动机的关注还比较少 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 础.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非流动儿童在学习动机 方面的异同。我们假设。因为流动儿童的能力、自治 和关系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导致他们的动机不 流动儿童的伤害更大.由此可能导致流动儿童和非 流动儿童之间的差异变得不显著 另外.本研究也发现.从初一到初三。在四种学 习动机当中.认同动机的得分都是最高的,而在初二 能内化.因而他们的内在动机会低于城市非流动儿 童.但由于外在的压力,他们的外在动机会高于或等 和初三时.内部动机的分数都是最低的。这说明,在 初中生当中.认同动机是最主要的学习动机.大部分 初中生都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将来的前程 而努力学习。但是.无论是在流动群体还是在非流动 于流动儿童 但本研究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不完全 符合 本研究发现.在初一和初二时。无论是外在动 机还是内在动机.流动儿童的动机全面低于城市非 流动儿童:而到初三时,无论是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 群体中.内部学习动机的得分还是很低的。这表明无 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非流动儿童.他们的学习往 往不是出于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很少体验到 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他们的学习更多地是为了 机.两者的差异不显著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多方面的。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 多元化.人们不再认为读书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因 此.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强调:另一方面。近些年 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推进, 将来有个好前程 本研究还发现.从初一到初三,无论是流动儿童 还是非流动儿童.内在动机存在一直下降的趋势,而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 其是一些极端案例的出现.导致“读书无用论”思潮 的出现[9J。在一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这种 观点尤其突出.因为来自这一群体的大学毕业生在 就业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往往不如那些来自较高社 外部动机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这一结果与国 内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例如李炳煌以农 村中学生为对象,研究发现.从初一到初二,儿童的 内部动机下降.外在动机的变化不显著[1o]。但朱晓红 的研究却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内部动机有 张光珍等:流动儿童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 87 上升的趋势[n] 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年龄 的差异造成的。朱晓红研究的被试是小学生,在小学 阶段.儿童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儿童能够从学习中 体验到成就感,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动机的内化。但是 到了初中阶段.由于升学、排名等各种外在压力的存 在.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兴趣难以得到满足,儿童的 内在学习动机可能会不断下降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 了众多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的重视。如何使儿童保持 内在学习动机。是家长和教育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还发现.在三次测量当中,四种学习动机 之间均表现出中、高程度的正相关。这表明,四种学 习动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呈现出相倚 的关系。这与以往的一些观点不太一致,以往有研究 者认为.对外部奖赏的依赖在强化个体的外部动机 的同时.会削弱个体的内部动机[幢]。本研究的结果则 表明.儿童外部动机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内部动 机的减少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各种动机之 间的动态关系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要增强内部动机。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需要环境提供理想的自主性支 持。老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孩 子的自主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自我调节 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监督自己的学 习,老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帮助、支持而不 是代替的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 感.要引导学生从社会比较转向自我比较.让学生体 验获得知识后的那种纯粹的满足感。最后,要为学生 创设一种充满信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以一 种合作而非竞争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使学生在相互 合作、帮助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5结论 (1)在初一和初二时。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整体 低于城市非流动儿童.到了初三时.流动儿童与非流 动儿童的学习动机差异不显著 (2)从初一到初三,在儿童的学习动机中,认同 动机一直占主导地位.内在动机的得分一直是最低 的 (3)从初一到初三,儿童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等.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 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数据的分析.南方人121,2013,28(4):44—55.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 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9(5):33—40. 3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 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心理学报.2009. 4l(10):967-979. 4 Ryan R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la develop- ment,an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2010, 55(1):68—78. 5 Syan R M,Deci E L.Intir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 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Contem. 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1):54-67. 6 Miserandino M.Children who do well in school:Indi. vidual diferences in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autono. my in above—average childre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6,88(2):203-214. 7 Ryan R M,Connell J P.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1989,57(5):749-761. 8 周颖.季晓琴.刘俊升.学习自我调节量表中文版的 信、效度初步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 (2):256—259. 9 余惠琼.张礼军.透视农村新“读书无用论”.中国青年 研究,2006,9:66—70. 10 李炳煌.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业成绩的 相关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146—149. 11 朱晓红.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0—95. 12 Deci E L,Koestner R,Ryan R M.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ir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125(6):627—668. 心 理 研 究 The Comparision of Migrant and Nonmigrant Children in Academic Motivation Zhang Guangzhen,Liang zon曲∞I Deng Huihua (Key laborat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Scienc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 Abstract:As the rapid growth of children,their social and emotional a ̄ustment we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However,less attention were paid to 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adaptation SO farThe . present study aimed t0 compare migrant and nonmigrant children’s academic motivition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Two hundred and eighty"one migrant and 1 89 nonmigrant children were fbU0wed uD from Grade 7 to Grade 9and Academic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measuI.e children’S ex. ternal regulation,introjected regulation,identified regulation and internal motivation.The resuIts showed ,that: Migrant children’s academic motivation was generally lower than n0nmi _ant children when thev were Grade 7 and Grade 8,howev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grant and nonmigrant children was not significant when they were Grade 9;②Children’S internal motivation decreased from Grade 7 t0 Grade 9, while children’s external motivation increased from Grade 7 to Grade 8 and then decreased from Grade 8 to Grade 9.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migrant children’s academic motivati0n was hampered bv adversity to some degree. Key words: mirantg children; nonmirantg children; external motivation; intema1 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