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期 2010年9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 ̄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V0l_l2 No.3 Sep.2010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 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特点及关系研究 胡芳芳,桑青松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和儿童社交焦虑问卷对378名流动儿童的一 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应对方式问卷的6个因子中,幻想和 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流动儿童的 一退避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自责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②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的6因子中,自责和退避与 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对预测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 作用显著。 关键词: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交焦虑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3-0077434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among general self—efficacy,treatments and social anxiety of migrant children HU Fang—fang,SANG Qing—so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ciS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y,t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378 migrant children’S sense of general self—efifcacy,treatments and socil anxietay via adopting questionnaires of general self—efifcacy, rteatments and children’S social anxiety.The results indicate:(1)there are marked diferences in the dimen— sion of gender of migrant children’S general self—efficacy;of the six factors of treatments,marked differences exist in fantasy and retreat and in terms of treatment of self—accusation,marked differences occur in the dimen— sion of only children.(2)migrant children’S general self—eficacy afnd socila anxiety are remarkab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of he sitx factors of reattments,self—accusation and fantasy are remarkab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ach other;(3)treatments of general self—eficacy afnd self—accusation have signiif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social anxiety of mirantg children. Key words:migrant children;general self—eficacy;tfreatments;social anxiety 一、问题提出 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迁入者,他们不同于完全生活 于农村的儿童,也不同于完全生活于城市的儿童, 这种处境上的游离状态给城市农民工子女的身心 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父母工作性质与 住所的流动性大,随之而来造成流动儿童的生活发 流动打工者带来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 体——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跟 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到城市居住、生活的儿童 。 收稿日期:2010-06一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SH02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YJAXLX001) 作者简介:胡芳芳(1986一),女,江苏苏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78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l2卷 生多次迁移,他们面临着转学、不断适应新环境和 生活观念转换等情况,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 题日受关注。 应对,指的是个体在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中, 为了解决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行为问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GSES共1O个项目,采用李 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从“完 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中文版的GSES具有良 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87, 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r=0.83(P<0.001),折半 题,或为了平衡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情 信度为r=0.82(/1=401,P<0.001)。效度方面, 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0.60和0.77 绪问题,而采取的种种对付办法和策略的活动 J。 国内外有关应对的众多研究证明:应对是影响身体 康复和协调应激以及与应激问关系的一个重要因 素,应对与个体的心身健康有密切相关。应对方式 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 的认知和行动努力,它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 制,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对 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 具体的应对活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 康的重要因素 J。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 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 应和回避行为 。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个体的性格特点等。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 念。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应付环境中的各 种挑战或事物总体上的自信心 J。 一般自我效能 感不仅对人的行为结果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在调节 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根据Schwarzer对 7767名成年人调查,在GSESS上的平均得分为 2.86,此外,男性在GSES上的得分高于女性,不同 文化(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J。 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现状,探讨流动儿童一般 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以期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 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苏州市三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五个班400 名流动儿童。得到有效问卷378份,男生194名, 女生184名;独生子女162名,非独生子女216名。 年龄12~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6岁。 (--)研究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文版的 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 勺一年级流动儿童中使用 。GSES已被证明具 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 示GSES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2.应付方式问卷(CSQ)。选用肖计划的应付 方式问卷,有很好的信效度 J。该量表包括62个 条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 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个项目采用“是”和 “否”的计分方式。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21,相 隔2周的重测信度0.86,与交流恐惧量表的相关 为0.51。 . 3.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为最新的l0 个条目版本,其条目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 认知及行为。包括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 恼两大因子。条目使用3级评分制,量表的得分从 0(可能性最低)到2(可能性最高)。该量表的分 半信度为0.921,相隔2周的重测信度0.86,与交 流恐惧量表的相关为0.51。 (三)数据处理 通过不记名方式对被试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 应对方式和社交焦虑问卷的集体施测,不限制时 间,告知被试所有的问题无正误之分,选择与自己 的实际最符合的选项,当场收回问卷。结果运用 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 社交焦虑的差异性分析 流动儿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 差异,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于女生;在 应对方式问卷的6个因子中,幻想和退避应对方式 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采用幻 想和退避的应对方式;而自责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 子女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 女更容易采取自责的应对方式;在其他应对方式上 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第3期 胡芳芳,等: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特点及关系研究 表1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应对方式比较(M±SD) 79 注: P<0.05:“P<0.01 (二)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 对方式的6因子中,自责和退避与社交焦虑呈正相 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 负相关,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社交焦虑越弱;应 关,说明流动儿童在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时,社交 焦虑较强(见表2)。 表2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 (三)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对 童的社交焦虑作用显著。建立的回归方程为:社 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以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为因变量,以一般自 交焦虑=一0.51l X一般自我效能感+0.235×自 责。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会降低流动儿童的社交 焦虑,而自责会增强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见表 3)。 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中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应用 “enter”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一 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对预测流动儿 表3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一)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显著, 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 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在不同国 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自我效能 感特点是基本一致的。流动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 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 变,使得一些流动儿童不能较好的融人城市生活, 容易出现问题行为,这时更需要来自父母的关注 和支持 J,从而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一般自我 效能感。 (--)流动儿童应对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中,幻想和退避这两个 因子流动儿童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更多的采取退避和幻想的应对方式。笔者认为, “女生应对方式较男生消极被动”这是一种社会 刻板印象,并没有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应对方 式中退避、幻想和自责显示了一种非成熟型的应 对方式。流动儿童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 和“幻想”等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而较少使 用“解决问题”、“求助”这类积极的应对方式。究 其原因,流动儿童在文化背景与经济条件方面无 法融人到流入地同辈群体的生活当中,正常的社 会支持系统难以建立,对于流动儿童而言,由于城 市儿童这一比较坐标的参照,大多数流动儿童会 在心理上对自我产生自卑与封闭的倾向¨ ,同时 也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缺乏与父母有效的沟通, 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荆棘丛丛,却无处倾诉,出于 对自我价值的保护,他们往往在遇到问题时采取 退避、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 (三)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 社交焦虑关系的分析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 负相关,这说明提高流动儿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可降低社交焦虑。要了解、满足、引导流动儿童的 需要,让流动儿童多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是促成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要引导流动儿童对学习进行正确归因,发挥特长 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社交焦虑;另外,自 责和退避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由于自责和 退避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说明消极的应对方式 会增强社交焦虑,与此相反积极的应对方式则会 降低社交焦虑。总之,应对方式是影响流动儿童 社交焦虑的因素之一,引导流动儿童采用解决问 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社交焦 虑,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对 社交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 自责这两个变量对社交焦虑有较显著的预测作 用。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会降低社交焦虑,而采 用自责应对方式会加强社交焦虑。有关研究表 明,独生子女个性开朗活跃者居多,非独生子女则 以含蓄谨慎者居多。此外,社会生活也是儿童心 身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引。独生子女的家庭生 活缺乏与同伴共处的机会。要让孩子置身于集体 之中,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一般自我 效能感,降低社交焦虑¨引。 五、结论 流动儿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这个维度 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问卷的6个因子中, 幻想和退避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而自责应 对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 关;应对方式的6因子中,自责和退避与社交焦虑 呈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中的 自责对预测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赵宝梅.关于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调查[J].科教文汇 (上旬刊),2008(1):208.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2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 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12—114. [4]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 新,2000(1):54—56. [5]桑青松.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 能的超越[J].心理科学,2004,27(5):1239—1241. [6]Schwarzer R,Aristi B.Optiimstic self—beliefs,Assess- 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tifcacy in thirteen cul-・ tures[J].Wor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7]Zhang JX,Sehwarzer 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 liefs 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J].Schale Psyehologia 1995,38(3):114—181. [8]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信度与效度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9]郑桂珍,陈艳梅.城市流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探新 [J].南方人口,2oo4(5):45—46. [1O]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整合[J].中国人口科 学,2003(4):67—69. [11] 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 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人口科学,2OO6(9):21—25. [12] 任云霞.在社会排斥阈下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 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OO8, 2l(4):55—57. [13]Cumsiell PE,Epstein NB.Family cohesion,family&. daptability,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ln8 in outpatient cilnic famiil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4(8):202—214.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