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分析

2020-11-06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例(共1200例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情况、冠脉病变特点等相关临床因素。结果:5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中,2例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为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为极晚期血栓形成。3例患者为弥漫性病变;2例为急性血栓病变。3例患者置入长支架,其中2例为支架串联置人,仅1例行高压后扩张,5 例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与长病变和支架贴壁不良有关;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支架内皮化延迟及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有关;支架内血栓形成行血栓抽吸、球囊扩张及再次支架植入安全有效。

【关键词】支架内血栓;相关因素;预防措施

前言

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在临床上以得到证实。然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晚期极晚期血栓问题一直备受医护人员关注。如果支架内血栓形成后诊断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为了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1例,患者的年龄在39-77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2.4岁。这些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定义:(1)肯定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血流受阻的血栓形成或病理证实的血栓形成。(2)可能的

支架内血栓形成:PCI后30d内不能解释的死亡,或未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血管重建区域的心肌梗死。(3)不能排除的支架内血栓形成:PCI后30d后不能解释的死亡。

1.3 根据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发生时间分为三类

(1)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24h内支架部位血栓形成;(2)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24h-30d支架部位血栓形成;(3)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30d-1年内支架部位血栓形成;(4)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1年以后支架部位血栓形成。30d内又称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

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在我院接受治疗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情况、冠脉病变特点、PCI过程等相关临床因素。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5例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病例

性别

诊断

心血管危险因素

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

1 2 3

男 女 男

UAP OMIUAP UAP

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慢性肾功能

不全

4 5

男 男

STEMI STEMI

吸烟;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2型糖尿病

术后坚持服用 术后坚持服用 术后坚持服用

术后坚持服用 术后坚持服用

表2 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再次冠脉造影及PCI治疗情况

支架内血栓

病历

发生时间

1

术后24h

D1开口后闭塞,内见血栓影 LAD支架完全闭塞;闭塞段见

2

术后24h

血栓影

不良

血栓抽吸后见支架近端夹层形

3

术后9天

LAD近端支架完全闭塞

植入 血栓抽吸+支架

4

术后13个月 LAD近端原支架完全闭塞

抗血小板中断

植入

LAD近端支架完全闭塞RCA中

5

术后4年

远段节段瘤样扩张

内皮修复延迟

植入 血栓抽吸+支架

植入 血栓抽吸+支架

未行后扩张,支架贴壁不良 长病变后扩张不充分,支架贴壁

血栓抽吸+PTCA 血栓抽吸+支架

靶血管再次造影特点

血栓形成可能原因

治疗方法

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知道,5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中,2例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为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为极晚期血栓形成。3例患者为弥漫性病变;2例为急性血栓病变。3例患者置入长支架,其中2例为支架串联置人,仅1例行高压后扩张,5 例患者无1例死亡。

3.讨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药物洗脱支架总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0.5%-3.1%,其中早期、晚期及极晚期的血栓发生率为0.4%,0.1%和0.6%。本研究中1200例PCI患者共发生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总的发生率为0.41%,与文献报道一致[2]。

目前研究证实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操作及支架本身等因素。结合该5例患者分析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1)临床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左心室功能不全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预测因子。(2)靶血管的病变特点: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富含脂质斑块病变,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3)PCI术操作:PCI术中支架释放后扩张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及明显残余狭窄都是造成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4)支架因素:Joner等对药物洗脱支架置入30d后死亡患者行尸检分析,

证实了药物支架置入后存在明显的内皮化延迟[3]。

为了尽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医护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患者的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和出血的风险性。术中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对支架的类型和病变处理措施作出个体化选择。一旦支架内有血栓形成,患者应再次进行PCI治疗。患者手术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确保患者规范口服两联抗血小板药物。

总之,支架内血栓形成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要加强对合并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高危患者及血管病变为弥漫性长病变,小血管等高危病变患者的识别,同时术中确保支架扩张充分,贴壁良好,术后加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随访监督,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圣华,卢才义.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的防治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9,36(4):199-201.

[2]罗启剑,刘宗军,钟明康,等.血管支架再内皮化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6): 907-910.

[3] 唐刚华,唐小兰,姜国辉.川芎哚及其类似物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3):333-3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